2013年5月5日星期日

中国大预言探秘 (4)

第三编 李淳风袁天罡《推背图

诗云:

逸士双双降大唐,推图演易著华章。
穷极玄妙天机泄,意韵深远警世长。

唐代出了两位易学奇士,一位是在唐初任中央政府司天监的李淳风,一位是隐士袁天罡,亦为初唐名士。这两位均是博学名士,其神秘的预言能力和准确性令世人瞠目。除了无数次的具体预测国事外,李袁二人给后世留下了一部极其神秘难解的易学奇书――《推背图》。因为这部奇书预言了自唐朝以后的几千年国运兴衰治乱,所以历代为世人瞩目,争相揭密。《宋史•艺文志》正式将此书列入正史,可见当时对这部奇书的重视。

李淳风有正史可考,他是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陕西岐山人。公元602年生,670年卒。 622年,他担任秘阁郎中,奏请编新历,644年编成《甲子元历》,对后世天文、历法、和数学的发展贡献很大。他还著有《法象志》,共七卷,论"前代浑天仪得失之差",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641年他担任编写《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的总指导,他还为《晋书》亲自撰写了《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保存了古代天象变化及灾害史料。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他在世界最早的气象学专著《乙巳占》中,把风分为8级。1000年后,英国学者才在《乙巳占》的基础上,把风力划分为零到12级。

袁天罡虽无正史可考,但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不断。

新唐书-李淳风传

李淳风是唐朝岐州人。父亲李播,是隋朝的高唐尉,因为官小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有文集十卷,并行于那个时代。

李淳风年幼时就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唐贞观初年,他被授以将仕郎的官职,到太史局工作。他在贞观七年制造成了混天仪,当时的人都称赞它的精妙。他又论述前代浑仪的得失,著书七卷,名为《法象志》。贞观十五年,太宗任命他为太常博士,不久他转为太史丞,参与编撰《晋书》及《五代史》,其中的《天文》、《律历》、《五行志》都由淳风所作。他又参与编撰《文思博要》。贞观二十二年,他升任太史令。

起初,太宗时代有一本书叫《秘记》的说到:"唐朝在三世之后,就会有女主武王代替唐朝的天下。"太宗曾密召李淳风来问这件事,李淳风说:"我根据天象推算,其征兆已成。而且这个人已出生,在陛下宫内,从现在起不超过三十年,就会据有天下,杀尽唐氏子孙。"皇帝说:"对那些疑似的人都杀掉,如何?"淳风说:"天命,必无回避的道理。真能当王的人必定不能被杀死,恐怕会枉及无辜。而且根据天象,征兆现在已成,又是在宫内,已是陛下的眷属。过了三十年,她已到了老年,老年就会仁慈一些,她对于陛下的子孙,或者不会过分损害。现在如果杀她,她会再转生,就会是少壮的年纪,一定很严毒,就会杀戮陛下的子孙,一定不会留下一个。"太宗赞同他的话而停止了捕杀行动。

李淳风每次占卜吉凶,合若符契,当时懂得术数的人怀疑他另外有神役使,不用通过学习就能做到,但又都不能测知他到底用什么方法这么灵验。

显庆元年,李淳风又因为编修国史有功被封为乐昌县男爵。在此之前,太史监候王思辩上表称《五曹》、《孙子》十部算术书有很多缺点。李淳风又与国子监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诏注《五曹》、《孙子》十部算术书。注书成功后,唐高宗命令国学使用作教材。

朔二年,淳风改做秘阁郎中的官职。当时的《戊寅历法》渐渐有了误差,淳风又修订刘焯的《皇极历》,改撰《麟德历》上奏,懂得技术的人都称赞他的精密。咸亨初年,淳风的官名复旧,还是当太史令。

淳风六十九岁去世。他所编撰的《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阁录》,和《演齐人要术》等书共十余部,多传于那个时代。他的儿子李谚,孙子仙宗,都是当太史令。

(参考资料:《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方技》等)

袁天罡传

袁天罡,别名叫袁天纲,唐朝隐士,是唐代易学数术高人。具体生平事迹及生卒年月无从查考。这里只辑录一些零碎的传说和史料,以享读者。

据传,袁天罡是唐初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善风鉴,累验不爽,曾仕于隋,为盐官令。唐时,为火山令。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推背图》、《袁天罡称骨》等。

著名预言家都有未卜先知之力,据说袁天罡经常与其徒弟们在观星楼观星象,每观星象袁天罡即能深明玄机。 "以钱代蓍"的预测方法在西汉时代(公元前77年-前37年)由京房所创,到唐宋时代已是盛行,袁天罡也精通此法。 三国时蜀国诸葛亮著有《古三世书》,能查前、今、后三世命历。袁天罡则著作唐代的新《三世相法》。

传说袁天罡在凌云山得道后白日飞升。凌云山一带地灵人杰,据史书记载,华夏文明的人祖伏曦女娲就诞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修行中的大成就者至今传颂民间:唐代道士胡备元、张真等就是在此白日飞升,而关于袁天罡在这里得道并白日飞升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有一种传说,说袁天罡是李淳风的师傅,他们都是隋末知识渊博的高道。袁天罡曾经筑舍居于阆州蟠龙山前,李淳风因久慕其名,故带着条金自远而来,拜于门下。据说袁天罡、李淳风为后世留下了名著《四弹子》,后世的刘伯温还对此作了校对呢。另一种传说则说袁天罡与李淳风乃是同窗好友,时常聚首论易,谈天说地,并在一起背靠背席地而卧、一个写一个画,为后人留下一部神奇的预测天书《推背图》。

还有一个更生动的传说,李、袁二人晚年進入仙界,作名士游于山水林泉间。―日二人相遇无事,便相背而坐,推古往今来之事。推一事画一幅秘象,写几句谶言偈语以记。如此数天,天帝怕天机泄露过多,即派陈抟老祖(据说为上界仙人所化)去阻止。陈呼二人:"你们测什么天下大事,且先算算我是進是退?"说着一步跨开,目视二位名家。李袁二人猛然醒悟,即飘然而去。

《推背图》试解

《推背图》在中国预言中可谓家喻户晓。它是唐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由任司天监的李淳风和隐士袁天罡共同编著的图谶。书名《推背图》是根据第六十图象(最后一象)中的颂曰"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而得。

由于《推背图》流传久远,其间不乏有人伪作版本,虽目前较为可信的为明末清初才子金圣叹批注的金批本《推背图》,今天我们看到的就是金圣叹评批的版本,原本现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

有些人怀疑金圣叹的版本不是唐李淳风、袁天罡所著,而是后人据历史篡改编成而伪托为袁李二人所著的。但我们只要看看在金圣叹之后的各象(第三十四象以后)的应验情况就可以认定它决非金圣叹或金圣叹之前的人所杜撰――如果真是在那之前杜撰而伪托唐代的袁李所作,那么这位杜撰者也是大预言家,因为在他(与金圣叹同时代)之后的世事他都说对了。

金圣叹是清朝著名学者,明末清初人(1607~1661),姓张,又名人瑞、若采,因岁试作文怪诞而被黜革,后应科试,改称金人瑞,考第一,圣叹为其佛号。他评注不少古典,是一个奇才。

与西方大名鼎鼎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斯所著的《诸世纪》不同的是,《推背图》并没有打乱历史的顺序(除了后二十象被后人有意打乱外),而且预言的也都是有关国家兴亡的大事,所以很有研究价值,其准确性也很高。而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它与《诸世纪》预言的悲观世界结局正好相反,他预言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其乐融融的未来世界,令人鼓舞。

《推背图》共有六十幅图像,每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律诗一首,预言了从唐朝以后历朝历代发生的大事,甚至可能包含着未来的大事。 至今已有大部份被破解出来,其中,在金圣叹在世的时候已应验到第33象。但还有好多没有被破解。到今天为止,前四十象的破解基本上已得到公认,而后二十象就是留给当今人们的谜。

据说历史上《推背图》因为太准,后来被打乱顺序了。但从文字上看,第三十五象是讲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的历史事件。第三十六象描述的是辛酉政变及其后的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历史事件。第三十七象就是清朝的结束。到三十九象,已是日本侵华了。但第五十五象讲的明显是清末的甲午战争。这些不能不使人考虑到其顺序真的被打乱了。其实预言不按历史顺序排列是很正常的,西方著名预言《诸世纪》就是个例子。相反中国预言多数是按顺序的。《推背图》所以被打乱,可能是因为当政者害怕预言流传太广,有意为之,以使臣子无先见之明。

我们看到,后二十象确实被搞乱顺序了,所以更增加了破解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这里我们做一种新的尝试,即把已破解出来的几象恢复到按时间排列的顺序上。

第一象 甲子 乾卦

谶曰

茫茫天地 不知所止
日月循环 周而复始

颂曰

自从盘古迄希夷
虎斗龙争事正奇
悟得循环真谛在
试於唐後论元机

金圣叹批注说:"此象主治乱相因,如日月往来,阴阳递嬗,即孔子百世可知之意。红者为日,白者为月,有日月而后昼夜成,有昼夜而后寒暑判,有寒暑而后历数定,有历数而后统系分,有统系而后兴亡见矣。"

第一象是个开场白,说出了预言的根本依据,表达了作者的宇宙观。"日月循环 周而复始"和"悟得循环真谛在"表明了作者对未来進行预测的依据,说白了就是他们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未来的。因为他们看到了宇宙是"循环"不止、周而复始的真谛,所以才能進行预测。因为是周而复始的,那么知道了一个"周"期的规律,当然就能知道未来的事情了。

"茫茫天地,不知所止,日月循环,周而复始"就是说不知道天地有多大,但不管天地有多大,都是周期性的循环不止的,象太阳与月亮的轮转一样。
"自从盘古迄希夷",盘古就是中国古老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中的创世者,也就是说天地的开始;"希夷"是看不到听不见的意思,《道德经》中有"视之不见名曰希,听之不闻名曰夷"之句,这里应指天地到最后最后的状态。"迄"是"到"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天地从开始到最后。

"虎斗龙争事正奇"说的是在天地的自始至终的整个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很神奇,都是象龙争虎斗一样。

"悟得循环真谛在"表明作者看到了天地循环发展的真谛。

"试於唐後论元机",作者生活在唐代,所以当然是预言唐代之后的事情,作者认为他们不是在说预言,而是在"论元机",也就是在透露"玄机"给人。

第二象 乙丑

谶曰

累累硕果 莫明其数
一果一仁 即新即故

颂曰

万物土中生 二九先成实
一统定中原 阴盛阳先竭

金圣叹:
"一盘果子即李实也,其数二十一,自唐高祖至昭宣凡二十一主。二九者指唐祚二百八十九年。阴盛者指武"明空"当国,淫昏乱政,几危唐代。厥后开元之治虽是媲美贞观,而贵妃召祸,乘舆播迁,女宠代兴,夏娣继之,亦未始非阴盛之象。"

《推背图》第二象到第九象预言的是唐王朝(618-907年)的事情。用十分隐讳的手法预言了唐朝的大事,包括武则天当权,安史之乱,杨贵妃之死,土蕃入侵中原,建中之乱,黄巢起兵及朱温灭唐等。

第二象预言唐朝气数。"累累硕果 莫明其数",唐朝是中国古代最鼎盛的一个朝代,在各方面都是硕果累累的,作为最强盛的朝代,无论是文化发展,还是国家的治理都达到了顶峰,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同时,这句预言明摆着要我们数一数果子的个数。图中盘子里有二十一个果子,暗指唐朝传二十一代皇帝;文中的"一果一仁"也指明了果子的含义,一个果子一个"人"。
唐朝在历史上确是"一统定中原",这也是事实。

颂的第四句"阴盛阳先竭",也可从这字面来推详。通常我们说"阴盛阳衰"令人直接理解到的就是女人旺盛而男人衰竭。而唐朝自从武则天自称女皇帝后,女人干预政治遂成风气。例如韦后的干政,中宗被韦后所毒杀。武后的女儿太平公主联合李隆基杀韦后。李隆基又为杨贵妃所惑,荒废朝政,酿成祸变,唐朝从此开始衰微。最主要的就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出自唐朝,"阴盛阳先竭"确有所指。

"二九先成实"即二百九十,意指唐朝从618年到907年,二百八十九年,共二百九十个年头。"成实"当然是结果之意,二九是数,容易令人联想到年数或什么数字。唐朝皇帝的数目前面已经暗示过,所以我们从唐朝的国运总年数去试试看。唐高祖李渊开国是公元618年,一直到昭宣帝(哀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二九先成实"不正暗示这件事。而这的二百九十年的国运就非李淳风等亲眼所能见,真巧妙,竟被他料中。

更奇妙的是,图中的果子,顺数第四个是没有"柄"的,而其他果子都是带"把"的,那个没"柄"的果子正是唐朝第四代皇帝,女皇武则天。

第三象 丙寅

谶曰

日月当空 照临下土
扑朔迷离 不文亦武

颂曰

参遍空王色相空
一朝重入帝王宫
遗枝拨尽根犹在
喔喔晨鸡孰是雄

金圣叹:
"此象主武'.住?惫??现凶谟诜恐荩?碧谱谑掖? O任涫舷鞣⑽?幔?视胁伪榭胀踔?洹8咦诜虾笸跏隙?⒅??视朽膏赋考κ胧切壑?住!?p>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李世民点选宫女,荆州刺史盖文达选了一名美女,叫武媚娘,盖文达为她改名叫武照,取日月当空,万方照临之意。(照与.淄?┪涫线M宫后很快受到太宗宠爱,其父亲被封为武护都督之职,盖文达也有封赏。

太宗时代有一本书《秘记》说到:"唐朝在三世之后,就会有女主武王代替唐朝的天下。"太宗曾密召李淳风来问这件事,李淳风说:"我根据天象推算,其征兆已成。而且这个人已出生,在陛下宫内,从现在起不超过三十年,就会据有天下,杀尽唐氏子孙。"

为了检验李淳风的预测能力,唐太宗便问今科状元是谁。李淳风顺口答道:"火犬二人之杰"。放榜终于到了,榜首是狄仁杰。太宗于是追了武护都督之职,将武氏驱逐出宫。

高宗即位之后,把武氏接進宫来,立为则天昭仪。正是颂曰第二句"一朝重天帝王宫"。

武氏立为皇后之后,因高宗生病武氏在朝垂帘听政。被贬入冷宫的王后,生下了一个太子。杜回带太子投奔江夏王李开芳。这位太子就是李旦,即后来的睿宗。这正应了那句颂的第三句:"遗枝拔尽根犹在"的预言。

后来武氏废了中宗,改元垂拱元年,自己专权临朝。然后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颂目的第四句"喔喔晨鸡孰是雄","孰是雄"当然是指谁称霸,大有反雌为雄之意,而这"喔喔晨鸡"乃是指鸡年之事,武后称皇帝的垂拱之年是公元六八五年正是乙酉年,酉即是鸡,该年为鸡年。

第四象 丁卯

谶曰

飞者不飞 走者不走
振羽高岗 乃克有后

颂曰

威行青女实权奇
极目萧条十八枝
赖有猴儿齐着力
已倾大树仗扶持

金圣叹:
"此象主狄仁杰荐张柬之等五人反周为唐。武后尝梦鹦鹉两翼俱折,狄仁杰曰:武者陛下之姓也,起二子则两翼折矣。五猴指张柬之等五人。"

"飞者不飞,走者不走。"应说带"飞"字的人没有飞起来,该走的人没有走。
"振羽高冈.乃克有后。"应是说某个人在高位上大展雄风,并且后代有继。
"威行青女实权奇"就是某位带"青"字的女人大行威权,实在是太奇特了。
"极目萧条十八枝"就是说放眼看去有十八个支派的人都遭受杀害,一片萧条。
"赖有猴儿齐着力。已倾大树仗扶持。"有众属"猴"或与猴有关的人齐心协力挽救了将危的朝局。"大树"显然是指大唐国祚。

金圣叹批注说:"此象主狄仁杰荐张柬之等五人反周为唐。武后梦鹦鹉两翼俱折,狄仁杰曰鹦鹉者陛下之姓也,起二子则两翼振矣。五猴指张柬之等五人。"

用鹦鹉来象征"武"字是有道理的,颂的第一句"飞者不飞",正是指明,虽有"武"却不是会飞的鸟――鹉。但这句的意思是"不飞",可是武则天当政威权赫赫,可不能说是"不飞"啊。

"走者不走","振羽高冈 乃克有后。"又对应什么事呢?

还有颂的第一句"威行青女实权奇",似是在指一个女人在掌握朝廷实权。这女人可能是指武则天,但这一阵还有一女人接着武氏之后也曾左右朝廷的政局,就是中宗复位以后的韦后,她还毒杀了中宗。

"极目萧条十八枝"也不明所指。

"赖有猴儿齐着力。已倾大树仗扶持。"又对应何事呢?武后称帝二十二年(从公元684年―705年)之后,由张柬之等人内应,中宗卢陵王和李旦(睿宗)外攻,而使大唐重振起来,所以说是"已倾大树仗扶持"确有道理。但是,"赖有猴儿齐着力"除了指这些反周复唐的人物之外,这猴儿似乎意义很难明白。金圣叹说图上五只猴儿代表张柬之等五人,可是,这五个人为什么叫"猴儿"呢?却是令人不解。要么是猴年在唐中兴吗?也不对。因为中宗复位那年并不是猴年。而且李隆基等人推翻韦后专权的行动也可说是已倾大树仗扶持。应该说,这一象也可能说的是太平公主协助李隆基等人推翻韦后专权,帮助李旦上台,再一次挽救了唐朝江山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至于是不是这样,就留待诸君去思考了。

第五象 戊辰

谶曰

杨花飞 蜀道难
截断竹萧方见日
更无一史乃乎安

颂曰

渔阳鼙鼓过潼关
此日君王幸剑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
定于此处葬金环

金圣叹:
"一马鞍指安禄山,一史书指史思明。一妇人死卧地上,乃贵妃死于马嵬坡。截断竹萧者肃宗即位,而安史之乱平。"

《推背图》第五象描述的是发生在唐朝中期(公元755年及随后八年间)的安史之乱和马嵬驿之变的历史事件。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举兵反于渔阳,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陷落,玄宗仓皇逃奔四川成都。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境内),军士哗变,玄宗被逼缢杀宠幸的贵妃杨玉环。 同年七月,皇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吴忠西南),是为肃宗。在随后的几年中,唐军屡破叛军,收复长安等失地。安禄山、史思明相继被杀。安史之乱在历时八年后得以平息。

此象中的图是一画谜,图中的马"鞍"音谐"安",指安禄山,"史"书指史思明,一卧地而死的妇人喻指杨贵妃。

"杨花飞,蜀道难":意指杨贵妃之死和唐玄宗逃亡四川。

"截断竹萧方见日,更无一史乃平安":"截断竹萧"是一"肃"字,"更无一史"乃一"史思明","安"指安禄山。此句意指肃宗即位后,才见到光明,才平定"安""史"之乱。 "平安"是双关语,

"渔阳击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意指安禄山举兵反于渔阳,攻陷潼关。在其兵马隆隆开过潼关之时,唐玄宗避难奔蜀,路经蜀境内的剑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葬金环": "木易"乃一"杨"字,"山下鬼"隐一"嵬"字,"金环"喻指杨玉环。此句意指杨贵妃葬身于马嵬驿。

《推背图》第五象运用了画谜、字谜以及谐音字的手法,用一幅画和短短几句诗将以上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过程准确地描述了出来,令人惊叹。

第六象 己巳

谶曰

非都是都 非皇是皇
阴霾既去 日月复光

颂曰

大帜巍巍树两京
楚舆今日又东行
乾坤再造人民乐
一二年来见太平

金圣叹:
"此象主明皇还西京,至德二载九月,广平王叔郭子仪收复西京,十月收复东京,安史之乱尽弭,十二月迎上皇还西京,故云再造。"

"非都是都,非皇是皇。"在暗示玄宗幸蜀,肃宗擅自称帝之事。肃宗原是玄宗的儿子李亨。玄宗逃向四川,李亨不等诏命就在灵武即位称帝,改元至德元年。因此,肃宗并不是正命天子,所以叫做"非皇是皇"。唐朝的国都一直都在长安,现在肃宗即位的地方却在灵武,所以叫做"非都是都"。

"阴云既去。日月重光"无非是在说明平定叛乱终于平安。

"大帜巍巍树两京"是指唐朝原都长安,肃宗擅自即位后都灵武,因此称"树两都"。另外还有一个解释就是指东京洛阳与西京长安的收复。

"辇舆今日又东行"。"辇舆"是皇帝圣驾所乘坐的圣轿,此句是说皇帝回到东边来了。"乾坤再造人民乐,一二年来见太平。"就是太平到来了。

金圣叹的批注是"此象主明皇还西京。至德二载九月广平王叔郭子仪复西京,十月收复东京,安史之乱尽弭,十二月迎皇上还西京,故云再造。"

第七象 庚午

谶曰

旌节满我目 山川局我足
破关客乍来 陡令中原哭

颂曰

蝼蚁从来足溃堤
六宫深锁梦全非
重门金鼓含兵气
小草滋生土口啼

金圣叹:
"此象主藩镇跋扈及吐蕃入寇中原。"

吐蕃(即今的西藏)为患于唐,为时已久。到了安史之乱时,又趁机進占陇右、河西等地方,而且曾经一度侵入长安,侵犯中原。

"旌节"是胡人使用的有一节节羽毛的旗子,旌节满我目,意指都是胡人,也即胡人为患的意思。也因为唐朝的时候,胡汉交往频繁,汉武夫着胡服甚为平常,胡人来通商者也众多。常用胡人来做事,因此,才引起胡人的为患。
"山川局我足"意指唐室为胡人的侵扰无法伸展国势,国是艰难。

"破关客乍来"很明显是指从关外破门而入的客人――胡人,这些胡人来为患中原。

"陡令中原哭"即中原一下子为外患所扰,鸡犬不宁。

总之此象在暗示胡人为患唐室,唐朝国势为之衰策不振。"蝼蚁从来堤足溃,六宫深锁梦全非。"讲的是唐朝未能防微杜渐,致使大患酿成。"重门金鼓含兵气。"指有兵灾。"小草滋生土口啼。"就是在暗示入寇的胡人是吐蕃,因为这是字谜。"土口"就是"吐"字,小草滋生,就是有草头的"蕃"。

第八象 辛未

谶曰

搀枪血中土 破贼还为贼
朵朵李花飞 帝日迁大吉

颂曰

天子蒙尘马首东
居然叁杰踞关中
孤军一注安社稷
内外能收手臂功

金圣叹:
"此象主建中之乱,三人者李希烈、朱 、李怀光也。李怀光以破朱温功,为卢杞所忌,遂反,故曰破贼还为贼。三人先后犯阙,德宗乘舆播迁,赖李晟以孤军收复京城,而社稷重安矣。"

三上画的是三个大将,而且底下的颂第二句也写着"居然三杰据关中"。显然指明有这么三个人物盘踞关中,金圣叹说三杰乃李希烈、朱此、李怀光三个人。可是事实上这个时候,颇具势力的叛将却不止这三个人。固然,谶的第二句的"破贼还为贼"是指李怀光没有错。可是谶日第三句的"朵朵李花飞"显然是指姓李的叛贼居多,而事实上,姓李的叛贼只有李纳、李希烈、李怀光,其他则有五武俊、田悦、朱滔、朱此。

"孤军一驻安社稷。内外能收手臂功."这两句,金圣叹认为是指李晟以孤军来收复京城平乱,但是事实上还有浑贽、陆赞,应该不算是孤军,忠臣名将少之又少倒是事实。

因为,安史之乱的平定,当然,一半是郭子仪追剿之功,颜真卿、张巡、许远御敌之力,一半却是由于贼众内部崩溃,纷纷投降。肃宗和代宗两位皇帝,急于安定人心,一有贼将投降即任命为各镇节度使,各镇各自为政。镇与镇之间互相声援,不供贡赋,不受更代,朝廷对他是莫如之何、名为藩臣,其实都是国家的绊石。各镇有叛乱的,朝廷不敢问罪,于是大家群起效尤,抗拒朝廷命令,李唐的威权,一扫涂地。到了德宗即位,有意把国家治好,想裁除叛乱者,可是五武俊、李纳、田悦等相继叛变。各地叛乱未平,泾原又发生兵变,德宗出奔,这是谶的末句"帝曰迁大吉"及"天子蒙尘马首东"之所指。后来,朱此又叛,李怀光前往追击获大胜,可是德宗听信卢杞谗言,竟对李怀光的功劳不屑一顾,李怀光终于和朱此联成一气,这是"破贼还为贼",国家形势岌岌可危,幸好陆赞、李晟奋发屡平大难,祸乱才稍平息。

第九象 壬申

谶曰

非白非黑 草头人出
借得一枝 满天飞血

颂曰

万人头上起英雄
血染河川日色红
一树李花都惨淡
可怜巢覆亦成空

这是讲唐朝的最后一象。金圣叹在注解这一象时说:"此象主黄巢作乱,唐祚至昭宗。朱温弑之以自立,改国号梁温,为黄巢旧党,故曰覆巢亦成空。"

简单讲"非白非黑"指"黄","草头人出"更是指"黄"了,"借得一枝"有"巢"字在里头。"满天飞血"和"血梁河山白色红"指大兵祸。此象指唐朝末年黄巢起兵反唐无疑。

"万人头上起英雄。"确证了是"黄" 。因为从谶的四旬来看,这是在暗示有一个姓草字头的人作乱。这个姓是有关颜色的字而且是草字头。所以,颜色的字有草字头的有"黄"和"蓝"。可是颂的第一句"万人头上起英雄"已经帮我们确定了是"黄"姓的作乱,因为,"万"字的上半部,正是少了两撇的"黄"字。
"一树李花都惨淡" 指经过此乱使唐朝气数接近尾声 。后来,黄巢旧部朱(红)温得了天下,建立(后)梁;(李)唐王朝结束。

"可怜巢覆亦成空"指黄巢终归兵败。

(待续)

Tags: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修炼网




ifttt
Put the internet to work for you. via Personal Recipe 35061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