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网二零零七年二月四日】
仲明贤弟:
见信好!转眼新年将至,盼你一切都好。上次来信谈到每年的中国 新年在公历中的日子不定,觉的好奇。其实,在海外 我遇到很多西方人也有这种疑惑:中国新年一会儿在公历一月份、一会儿在二月份,到底是怎么推算的呢?我曾见网上有“专家”用英文撰写的解释说,是通过闰月的调整尽可能使得大年初一日在立春前后,因此称为“春节”。
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传统 上“春节”指的就是节气中的立春,跟新年根本不是一回事。要简单讲起来,除了很少见的特殊情况外,一般大年初一日可以从冬至日(大约是每年公历的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日,这一天白天最短)之后的第二个朔日来推算。这里说的朔日是指月相盈亏变化周期(朔望月)中,看不到月亮的这一天,也称新月,传统历法把这一天定为每月初一日。与此相对的是月圆之日——望日,一般是每月的十五、十六。
为什么一般来说冬至日之后的第二个朔日为大年初一呢?这要先简单说一下中国的传统历法。
很多人把中国传统历法称作阴历,这也是一个错误的叫法。真正的阴历是单纯以月相的盈亏周期(大约二十九点五天)为基础的,也称太阴历。如伊斯兰历法就是太阴历,它以月相变化为基础定月份,每年固定十二个月,大约三百五十四天,所以积三十三年与公历相差一年。与太阴历相对应的太阳历(简称阳历),是单纯以地球绕太阳的周期运转制定的历法。以地球为基点观察这个周期运转,则表现为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太阳的视运行),这个周期即一个回归年(大约三百六十五点二五天),以此确定每年的天数,或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就是一种太阳历,它完全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其月份的划分与月相的盈亏没有关系,只是个名称而已。
单纯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各有其利弊,因为太阳和太阴(月亮)都是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天体。一方面和太阳视运行周期相关的四季变化对人类和万物生长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现代科学 逐步揭示出,月相变化和人类的生理、社会行为也息息相关:虽然现代科学还无法解释,但科学家发现统计数据表明,女性的生理周期、很多疾病的发病率、犯罪率、交通事故率,乃至饮食量的变化都与月相盈亏有明显相关。
你可能已经想到了,中国传统历法既不是单纯的阴历,也不是单纯的阳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因为对于古人来说,太阴和太阳作为天上最显眼的两个天体,都不容忽视。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从不同于现代科学的另一个角度特别强调了天体运行和人类社会的紧密关系。而从贯穿五千年 中华文明的道家文化来讲,阴阳平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因此传统历法以朔望月确定历月,每年十二个月,每隔一定时间要增加一个闰月,使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此外又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周期视运行,以十五度等分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对应四季变化。闰月的推算也要依据节气。所以传统历法中兼具阴历和阳历的成份。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等国家,仍使用中国传统历法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新年、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历史 上虽然世界其它民族也有发展出阴阳合历的,但对于节气,最多只有四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准确划分为中国历法独创;而且早在元代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就测定出一个回归年为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五 日,和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即公历)的周期一样,但比后者早了三百多年。
那么一年从哪一个月开始呢?古时以干支纪年、月、日、时,其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恰好和十二个月对应。历法中把冬至日所在的月份定为子月。这是因为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相关联,如天干中的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故丁亥年乃是火猪年(并非传说的金猪年),地支中的子属水,对应阴气盛极而开始渐衰、阳气初生的状态,而冬至这一天恰好是黑夜达到最长,从此以后开始黑夜逐渐变短,白天逐渐变长,所以和地支中的子对应。这和半夜对应子时是一个道理。
月份和地支的对应完成后,仍然存在确定新年起始的问题 。自从五千年前轩辕黄帝创制第一部历法后,中国历代曾颁布过许多历法,也曾有过不同的新年起始规定。如夏历以寅月为正月(建寅),殷历以丑月为正月,汉武帝至今大多数时间都沿用了夏历建寅月的传统。这样正月(寅月)就是冬至所在月份(子月)之后的第二个月,所以新年正月初一就是冬至之后第二个朔日。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如出现闰十一月的时候,但这种情况大约要隔二百年才会出现一次。
由此可见,把“春节”或立春和新年扯在一起是没有根据的。把新年的正月初一改称“春节”,始于袁世凯主政期间,但老百姓并不买帐,照旧“过新年”。“春节”一词真正在民间取代“过年”还是在一九四九年之后中共以政治原因强制实行的。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传统历法的具体编订,实际上还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远比这里讲的要复杂。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希望能回答你的问题。
祝
好!
堂兄:振岩手具
二零零七年二月二日
本文标签:中共, 政治, 明慧网, 朝鲜, 韩国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