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若
当提到“家”这个字时,很多现代人都只会把自己及配偶还有子女画入这个最核心的家庭圈子。至于父母、兄妹及其他亲戚都是在围绕核心而不断扩大的外围里。环看周遭,所谓孝顺的子女会每周回父母家看望一下,心里还有父母的子女一周或两周有个电话问候是很普遍的现象。只要给父母准备好送养老院的钱或提前就安排好星级养老院就已经可以成为在朋友中炫耀的孝悌行为了。
那么在那个传统文化【相关阅读: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支撑人们道德理念的古代,父母、公婆和亲属关系的对待又是如何要求的呢?在古代,女孩子出嫁以后就始终在丈夫家中,公婆及其他一切亲属都是丈夫的亲人,古籍中着重强调的是女子成家后对公婆对夫家亲属关系的处理要求。
《女孝经》有云:“女子之事姑舅也,敬与父同,爱与母同。守之者义也,执之者礼也。鸡初鸣,咸盥漱衣服以朝焉。冬温夏清,昏定晨省,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礼信立而后行。”
《诗》云:“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翻译一下就是:作为媳妇孝敬自己的公公要有如孝敬自己的父亲,爱护婆婆要如同爱自己的母亲一般。能坚守这样的原则就是义女,从始至终的做到就是给公婆最好的礼物。早上鸡一叫就要起床简单梳洗后去做早饭,烧好水服侍公婆洗漱,冬天先暖好被子、夏天先搧凉席子再请公婆休息。心里对公婆时时守着恭敬,说话做事处处让公婆感觉舒服。这样的女子嫁出去才会让父母安心,为娘家增光。
如果嫁出去的女孩子都如上述的要求行事,哪里还会有婆媳的不和,家庭的矛盾呢?
古人说“侍奉双亲要象侍奉上天一样。”在古代,供奉父母衣食是最下等的“孝”,没有了“敬爱”何谈“孝”字,而当孝敬做到了极致时,则上可通达神明下可感化百姓。
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缺失了“敬”和“礼”,那么对于其他任何关系的处理都会与传统文化中的要求渐行渐远。古籍中用一个“孝”字涵盖了媳妇应对所有夫家关系的秘籍。这又回到了第一期《修身》中提到的古代女子最重要的女德要求之一是“卑弱”,在任何人面前都把自己放到最低最下的位置,如海洋如大地般的坤德之态,如何不能包容一切常人不可忍之事呢。
大家( tai gu古代女子的尊称)曰:“古者淑女之以孝治九族也,不敢遗卑幼之妾,而况于娣侄乎!……以九族和平,萋菲不生,祸乱不作。故淑女之以孝治上下也如此。” “治家者不敢侮于鸡犬,而况于小人乎?故得上下之欢心以事其夫。”
古时的淑女如果能以孝道来治理好宗族的关系,就会使家族兴旺。她们连家里的鸡狗都不会欺负,何况对待地位卑贱的佣人。对侍妾下人都不怠慢、都关心备至,那对于丈夫家的其他亲戚怎么会不恭敬有礼呢?当一个贤良的妇人得到了公婆、亲戚及佣人的一致欢心时,丈夫怎么能不喜悦,家族怎么能不兴旺呢?在与亲戚们的相处中,古籍中要求媳妇要心怀仁爱宽恕之心,亲戚们同出一个宗族,没有孰近孰远之分,对所有人给予自己的小小恩惠都要牢牢铭记,对于别人给自己造成的任何伤害,不管多大,都要快快忘掉。以内治外,内和则外和。家和则国和,国和则天下和。
即使在古代,这样的要求对于一个淑女来说要完全做到其实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做不到的根本原因还是心里的出发点有问题,如果一个心中有私的人,再密集的教化也都是外在的约束。纵观中华历史,能够完全做到一个完美媳妇,既相夫又教子同时以完全无我之心对待夫家的一切人和事,对一切人都心存孝道,心存敬意,心存慈爱,而且从始至终。翻遍古籍都难寻几人,《女诫》的作者班昭已经是女德的楷模了,但她特殊的人生境遇还是无法让平民女子持续效仿。
《有德品自芳》系列分了四期来回归传统文化中对女德培养的具体要求,其中涉及了“修身”、“相夫”、“教子”、“孝亲和戚”。希望帮读者找回传统的礼训,正统的规范。
“贞静幽闲,端庄诚一,女子之德性也。孝敬仁明,慈和柔顺,德性备矣。” (《内训》)
孝亲敬养,仁爱明察,慈淑柔顺,娴静端庄是古代对女子德性的八点要求,做到可成无暇美玉,方可匹配大德君子。兴旺家族、母仪天下。
(特别说明:本系列中的古籍内容取自于戴锡华先生的《女德宝典》。)
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探寻中华复兴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华人必看:中华文化的飓风 幸福感无法描述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