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星期五

诵读《幼学琼林》:武职(二)

tian.jpg

文:紫穹

【原文】

范仲淹胸中具数万甲兵,楚项羽江东有八千子弟。

【注释】

范仲淹:北宋名臣,著名的政治、军事家和文学家。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曾任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因治军有方,西夏人谓其:“胸中有十万甲兵”。 使西夏不敢犯边,最后议和称臣。

项羽:楚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人,于秦朝末年起兵灭秦,率江东八千子弟渡江作战。号称西楚霸王。

【译文】 

范仲淹能文能武,西夏人赞他胸中有数万甲兵;项羽灭秦渡江作战时,带过来八千江东子弟。

【点评】

古代朝廷,凡文武兼备的将领、统帅,被誉为儒将。范仲淹身为后世文人的楷模,当之无愧,可称作北宋仁宗时代的一代儒将。

杰出的儒将与纯粹的武将不同,他们知书达理,不仅精通兵法,能征善战,最关键的就是胸怀忧国忧民的大志和无私仁爱的品格,上体君忧,下爱百姓将士,对自身的功名利禄,个人荣辱置之度外。因而上能让君主信任敬重,下能让朝臣将士和百姓心服归附,若驻守边关,也自然因人心归附而固若金汤,外敌畏惧。虽然拥有军事才能,绝不会以显能邀功为念,一句话,就是其用心在国家在百姓,也在君王身上,唯独不想自己的得失荣辱。

无私的人,必然为君分忧,替民请命,没有名利的追求,没有个人得失的执著。因而君王也好,百姓也罢,人人都会信他敬他,那么即使功高也不易震主。功成身退,轻而易举,甚至根本无需考虑,无私的人格就已经得到了君王的信赖。范仲淹就是这样的真君子,哪裡需要自己,无论官职大小,身居何处,只要能解君忧,能安百姓,他就责无旁贷地欣然前往。不管是地方县令还是京城大臣,无论文官,还是边疆将帅,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升官还是屡屡被贬,一概不放在心上,毫无怨言,欣然领命。

因此他的境界绝不是战国时的四大名将——白起等人能比的。自然结局也不同。人们说心底无私天地宽,范仲淹演绎给后世的正是这样的无私为他的道德境界。无愧为后世的楷模。

【故事】范仲淹心怀万民  一心救人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事无巨细,无论自己身居何处,何种身份,也不管对方是谁,都会毫无私心地救助别人,从不在乎自己的得失荣辱。今天就讲几件小事,来见证这位千古贤臣的人格。

不为良相 则为良医

在范仲淹前,医者地位卑微,无人会将位极人臣的宰相和医者相提并论。但范仲淹心中没有职业和身份高低的偏见。他认为只有这两者可以最大限度救济天下。

早年他还未显达时,曾去神祠求签,问将来能否当丞相?解签为“不许”后,他并未失望,再次求签,说:“如若不能拜相,那我愿意成为良医。”结果还是不能如愿。范仲淹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

有人不解就问他:“大丈夫立志为相理所应当,可您为何又祈愿当良医呢?有点太卑微了吧?”范仲淹回答说:“普济万民,只有宰相才能做到。既然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不做官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无其它。”也就是说,他做官的目的,不是为自身荣耀,也不是光宗耀祖,只为救济天下万民,因此只要能最大限度救人,高低贵贱,荣辱得失,可全然不计。

从此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普济天下的理想,成为后世中华儿女崇高的人生志向。

整船麦子  拱手相送

范仲淹清廉俭朴,但对外人则乐善好施。父子皆然。一次,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奉父命自苏州运麦至四川,途中碰见熟人石曼卿,因遭逢亲人过世,无钱将灵柩运回故乡而一筹莫展,便不假思索地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以此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怕父亲怪罪自己太鲁莽,一点也没顾及家人,就没敢提及此事。没想到范仲淹主动问他是否有遇到朋友,范纯仁只好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被困在那里了。”

范仲淹不知儿子在试探他的反应,马上责问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赶紧回答:“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非常高兴,夸奖他做的对。

护送孤儿寡母

范仲淹被贬,宠辱皆忘,唯独不忘慷慨助人。他任越州(今浙江绍兴)知州时,得知一位下属小吏,死于任所,留下了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凄苦无助,想扶柩归乡而不得。他立即“以俸钱百缗賙之”,并派老吏用船送他们母子三人回老家去。范仲淹怕过水上关卡时,遇到麻烦,特为他们写了一首诗,权当通行证。诗说:“一叶轻舟泛巨川,来时煖热去凉天。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母船!”照顾的十分细緻妥帖。

自身在逆境中尚能如此为人著想,可想而知他会如何对待边塞的将士百姓了!

恩泽羌族

范仲淹戍边西北时,边境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皆被妥善安置庇护,免受西夏侵扰,势单力薄的羌族因此纷纷归附大宋,感念他的恩德,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祭拜。西夏见此十分畏惧范仲淹,不敢犯边,当地因此流传一首歌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范仲淹去世后,不仅上至仁宗,下至百姓举国悲痛,连羌族的数百首领,也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斋戒三日后才离开。

风水宝地 建为学校

仁宗景佑二年(西元1035年),范仲淹被贬到故乡苏州,他无半分难过,反倒决定盖一所住宅好好安顿下来。于是便在苏州南园买了一块地,没想到风水先生看后惊喜地告知他:“这是一块能出公侯卿相的风水宝地。”

范仲淹听了立刻笑道:“若是如此,使士人在此学习,公侯卿相不是更多吗?”全然没有半点为自家子孙后代打算的想法,反倒希望福泽天下的学子,把富贵拱手让人,为国培养人才,私心全无。

于是,范仲淹毫不犹豫献出宝地,创办学校,延请名师,全国各地闻讯纷纷倣效建立学校。宋代教育由此兴盛,培养出无数人才。

置办义田 扶危救贫

范仲淹两岁丧父,被继父养大,生活十分贫困,少年求学时,每日仅以米粥和青菜度日,因此深知百姓的疾苦,一直想著将来要在家乡设置义田来照顾贫困的乡亲,但他因乐善好施,家境艰难,直到当了陝西招讨使和参知政事,也就是宰相,才有了足够的俸禄,购买家乡附近的良田一千亩,命名为“义田”,选择族中年长且贤能的人,进行管理,办免费义学,还帮助婚丧嫁娶等各种生活急困,以此救济贫困的乡亲。

他去世后,后代子孙代代传承这项公益事业。其精神价值,早已不止福泽万民!

🔥华人必看:中华文化的飓风 幸福感无法描述
🔥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探寻中华复兴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