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轮回(8):衣披天下(上)
文/石方行
如果说上古时期轩辕黄帝的正妻嫘祖发明了养蚕织布的技术,让我们的先民们学会穿衣,摒弃了披树叶的野人般的生活。
当织布产业不断的進步,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精细,不同境界的神不断的下世当人等等因素造成人们着装的方式越来越繁多起来,而且随着人口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纺织技术根本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的时候,一位织布改革家应孕而生。
写到这里很多人会说,为什么这位改革家不是生于秦皇汉武时期,或者隋唐五代或者两宋时期?要说中国历史的格局,秦之前是国家模式的发展雏形和少年时期,而秦皇汉武时代可以称作国家体制的初步完善时期,唐宋时代是国家模式的成熟时期,而元(包括清)属于在外族和中原文化冲撞融合中国家体制的融合时期,而明属于原有的国家体制的走向衰落的时期。清代属于帝王体制彻底没落时期。中华民国是现代社会民主实践时期,而中共邪党所建的现今大陆政权,从国家体制而言是属于集古今中外邪恶之大全的政教合一体制(马列邪教体制),是个畸形的国家体制。
唐朝思想开放,兼容并蓄,宋朝和平时期经济繁荣,百姓的生活水准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到了元朝时期,生产力虽然有了進一步的发展,但在蒙古人的统治下,朝野有一种彪悍的风气,这个朝野不像唐宋时期那么宽容。
这一点从敦煌壁画人物的颜色中就能看得出来。元朝时期色泽比较凝重,不象唐宋时期的大气、婀娜的体态。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老百姓的那种因生产力发展而想要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广泛的需要逐渐的被激发出来。而且因历史给元朝安排有天下(统一中国)的时间并不长,而且百姓在着装方面的有着大的改变就需要一个过程。虽说在改朝换代的时候人们的服饰也会发生改变,那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神)带来的(因为他们从天界下来的时间不同,服饰也不同,所以不同朝代服饰各不相同)那么所以为了在明朝之后,让人们在衣着服饰方面真正的丰富起来,那在元朝时期出现一位纺织改革家,也是正当其时。当然这一切本身也是上天有意、周密的安排。
要说正文之前,咱先说说黎族。对于不同民族而言,在人间的舞台上出现,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不仅仅是为了丰富人间的衣食住行、语言、习惯、风土人情等等方面的表现,有的更是为了给一些大的民族或者政权提供某种帮助而存在的。
比如:经过现代历史学家研究,唐太宗有可能是鲜卑人的后代,明成祖朱棣是太祖朱元璋的蒙古妃子所生。在东北八十年代前后,农村曾经流行“悠车”(哄小孩睡觉用的)就来源于满族,佛教的信仰有的就是从古印度经过边境的少数民族再传到中土的。作为民族之间,很多时候很多方面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的。
就拿黎族人来说,为什么处于“瘴气蔽天”(当时的环境)的海南,在纺织业就发展得那么快呢?因为海南处于相对于独立的地理环境。四面都是大海,岛上有山有水(五指山、万泉河等等)在中土人看来,这里已经是属于“天涯海角”了。这里椰树飘飘海天一色,要说美是非常的美丽。当时这里环境过于潮湿,中土人初来这里非常不适应,经常得病,所以才说这里瘴气重。
作为中国本土人而言,也不是一个神所造就的。有的神造就出来的人,因为后来地理环境的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说到地理环境,这就有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韵味了。看似把“地球仪”一转,整个地球上的一切尽收眼底。其实那只是表面。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神来管辖,这个地区的水土,社会环境、人文特点、文化氛围等等和其他地区都会有一定的差别。换句话说有很多也是神有意这样安排。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让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经常是南腔北调的人聚集一堂,展现各自的特色。
要说黎族人纺织业的发展,也是拜上天所赐,一位天神下凡来到人间,传给他们技艺,不但让这一方百姓穿的靓丽,更是有着更深远的安排。在那位天神临走的时候说:“你们将来要遇到海上来的而且是历尽磨难的童养媳,一定要好好对待她,把这些技艺都传给她。这才是我对你们由衷的期望。”(待续)
2015/10/6
名人轮回(9):衣披天下(下)
文/石方行
(接上文)当地的人们特别是在老人之间口耳相传着神的嘱托。后来直到有一天他们从码头上迎来了一位怯生生的女子。一问原来她从黄浦江坐船而来。当地人细细一问,原来她是松江乌泥泾人,小的时候,家乡贫困又经常遇到天灾,十岁那年做了人家的童养媳。在婆家,她小小年纪什么活都干,但即便是这样她还是经常受打骂,饿饭,受到了很多的凌辱。这次是因为她白天干活非常劳累,本想休息一下再做饭,怎奈她婆婆不依不饶,和丈夫打她一顿,关起来。她这下心彻底凉透了,后来想办法逃了出来,一直跑到黄浦江,上了一艘南下的船,阴差阳错来到了了这里。
当她述说完自己的故事之后,当地人唏嘘一阵子,非常的同情她,把她安顿下来了。起初她很不适应这里的生活。饮食起居和风俗习惯等等都不适应。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慈善的笑意。
很多刚来这里的人都觉得黎族人比较野蛮,其实他们那种外表刚强的性格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整日与野兽打交道),加之这里比较封闭,接触外界人比较少,而且出于自保的本性,所以看上去不好相处。其实如果让他们能感受到对方的善意,那他们也是很好相处的,尤其是黎族女性。当初苏东坡被北宋皇帝贬到这里的时候,当地人就给予他很大的慰藉。这是即便不懂得对方的语言,但从表情中就能读懂一些。这对于这位受尽凌辱的女性来说是莫大的安慰。
在这里她呆了几天,发现当地人对于纺线织布很有研究。原本在家里她也做过不少这方面的活计,但是在这里却发现黎族人在这方面的手艺更为高超和娴熟,而且富有特点,如能纺织出来的布,花纹颜色多彩而细腻。
当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带着黎族人纺织出来的衣物,拿给了自己的父老乡亲,他们都非常的高兴。醒来之后她把这个梦和收留她的老妈妈说了。老妈妈一听就想起了从前祖上所流传了几代的“神谕”。于是找来在纺织方面更有经验的人们,大家一起把自己最好的手艺拿出来传授给她。
她原本是一位十分聪明而且善于思考与动手的人。她把在汉地所知道的纺织方面的手艺也拿出来了,不断的和当地的技术進行融和、贯通,并对原有的技艺進行改造。这样当地的技艺水平也在不断的向上提升。纺织出来的衣物,成为来自大陆商人们的紧俏货。她的威望也日渐提高。
当地人看她如此的心灵手巧,不断的想把她留在当地。也给她相继介绍了一些好小伙子。怎奈她对此都是无动于衷。她想的是要把自己学到的手传回中原,让家乡的人们都能因纺织而活得好一些,不要继续受天灾所害。换一种方式活法。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她表面上的语言、习惯等等方面已经成为地道的黎族人。有一天她又做了和起初基本上完全一样的梦。她知道,自己该北上回家了。
当黎族乡亲们依依不舍的送她的时候,她劝大家:“我回去不是完成当初神的嘱托吗?当时神传授给你们纺织技艺,其中一个目地不是让中原人都活得更多彩吗?”
她于元贞(1295—1296年)挥泪告别了二、三十年来朝夕相处的黎族乡亲,带上轧(yà)、弹弓、纺车、织机 和图案纹样,坐上一艘北上的商船,回到了久别的家乡——乌泥泾镇。
回到家乡,一打听,环境没啥大的改变,还是那么的贫穷。她原来的丈夫和婆婆早已过世。乡亲们对她非常的好。她也把自己在海南黎族人所学的纺织技艺无私的拿了出来。
渐渐的,当地各个阶层的妇女也学会了这种先進工艺,在成品的数量、质量和花色品种上都有了大大的提高。生活方面也有了逐步的改善。大家对她更加的尊敬了。
她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的将纺织器械進行改革。而且产品越来越好,这里也成了国内客商倾慕的地方。不久,以“乌泥泾被”为名的棉纺织品闻名全国,远销各地。没过几年她又把纺织技术带到杭州一带,后又传到了全国各地。到了明朝,乌泥泾所在的松江一带已经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意思是说他们织的棉布,天下人都在穿用。后来产品和技术传到了国外,非常受欢迎。
晚年时当地百姓感谢她的无私付出,而都十分的照顾她,她晚年过得很幸福。她于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
她就是出生于南宋末年(1245年)的纺织改革家:黄道婆。今朝这位黄道婆转生成为我身边的一位嫂子。模样和当初差不多,自小也算的上是历尽苦难,今朝一家人过得很幸福。
今日她的丈夫半开玩笑的说:“我前几年去海南做买卖,赔点钱,是不是算作她当初在海南被优待所欠下东西的一点补偿?”我说:“也许吧,反正什么事也不会是简单和偶然的。”言外之意,也许与她丈夫本身从前在海南从前的轮回中所欠下的也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些与本文关系不大也就不多说了。
2015/10/6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