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善 来源:正见网
汉景帝时,太子太傅石奋,年薪是二千石(读担,量词)“小米”。他有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的官,父子五人,合计俸禄一万石,这种情况是空前的。景帝向他家表示祝贺,特地送给石奋一块匾,匾上写着“万石君”。 石奋本来信奉儒家的礼仪制度,全家人相处非常和睦,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兄长友善,弟弟恭敬,门庭兴旺。世人都很仰慕他们。
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规矩矩。万石君(即石奋)的儿子和孙儿,哪怕还是个基层的小官吏,有时回家看望老人,作长辈的,也要穿上礼服接待,只称儿孙们的官号,不叫名字。为什么呢?既然作官,就是皇帝的人,国家的官员,尊重他们(当官的儿孙),就是尊重国家和朝廷。
儿孙们有了过错,万石君从不大声斥责,一个人静静地在饭桌边坐着,不吃饭,也不喝酒,像是在反省什么。这样一来,儿孙们都很不安,主动地相互批评,把是非澄清了,再请老祖母或者老娘出面,向万石君认错陪礼,表示决心改正。老人家这才变得高兴起来。
石家人平时生活很严肃,凡是已经成年的儿孙,平时家居,要戴好礼帽,光头露顶是粗野的行为。大家从小习惯了,都能自觉地遵守家法、家规和老人的教导,个个文质彬彬,成为社会上的楷模。
汉景帝死后,汉武帝继位,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努力提倡孔子的儒家思想,号召百姓遵从“三纲五常”和“孝悌忠信”。赵绾和王臧两位儒生,一个是御史大夫,一个是郎中令,积极地推行儒家礼制,很受武帝的支持,风气渐渐打开了。
窦老太后,她是汉文帝的皇后,是汉武帝的老祖母,她对万石君的家风,早有所闻。她很赞赏万石君的实际言行:没有什么大道理,不宣传,不吹嘘,实实在在,身体力行,样样合乎礼节,也受社会欢迎,这才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啊!太后很高兴,提议皇帝,叫石奋的大儿子石建,作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作内史。把他们调入皇室宫廷,以便起表率作用。
石建当了高官,每次回家,找到仆役,把父亲的衣服拿到手,亲自洗涤晒干,然后交给仆人,表示尽到人子的责任。
石庆不大注意,有一次,喝醉了酒,坐车回家,到了村庄的大门边,也不下车,直接进入家门。万石君看到了,不吃不喝。石庆赶紧把上衣脱掉,光着背脊请罪,老头儿不理睬。一家人都来道歉,老头儿才说:“石庆当了内史,官儿大,身分高,车子轰进轰出,乡亲们吓得直躲藏;内史气昂昂的,派头十足,是应该的嘛?”连挖苦,带责备,儿子不断叩头赔罪,从此再也不敢了。
石建一向谨慎小心,在皇帝身边工作,尤其注意言行礼仪。有意见从不在公开场合说话,背后对皇帝据理力争,绝不迎合讨好。汉武帝十分赞赏这一点。不过,他有时也太拘谨了,使人觉得迂腐可笑,是不是为了保住官禄,才那样诚惶诚恐呢?有一次,下面交来一份表章,石建审读时,发现“马”字少了一点,他很紧张,不断嘀咕:“太可怕了,马字有四点,连同曲尾,共五只脚,怎么弄丢一只呢?该死该死,不好向天子交待呀。”当时把周围的人弄得啼笑皆非。
他曾为汉武帝驾车。某次外出,皇帝漫不经心地问道:“今天拉车用了几匹马?”石建经常赶车,当然心中有数:大驾八匹,法驾六匹,小驾四匹。平常外出用法驾,只有六匹马,不必考虑也能回答出来的。可石建不放心,怕出错,立刻用鞭子点数:一匹、两匹、三匹……数完了,才向皇帝报告:“六匹。”石建还是五兄弟中,比较随便的人,其他人的谨慎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经过朝廷的提倡,儒家的学说和伦理道德作风,很快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像万石君这样的人,便逐渐增多了。当然,对于统治者,这是大好事,人人尽忠孝,个个都听话,皇帝不就高枕无忧了吗?
(事据《资治通鉴》)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