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0日星期日

真正的大义之人——诸葛亮

文:如一

来源:正见网

谈到“义”,很多人会想到《三国演义》,特别是关羽,在桃园与、张飞三结义后,表现的“义薄云天”。

曹操想拉拢关羽为己所用,把关羽围而不杀,逼迫他投降,于是关羽屯山约三事,其中一条:听到刘备的消息,立刻走人,曹操不得阻拦。归顺后,曹操赏赐他很多金银,关羽分文未动,封存起来;为了乱了关羽与他的两位嫂嫂的伦理,命令他与嫂嫂共居一室,结果关羽整夜在门口秉烛达旦读《春秋》,不肯乱了辈份与伦理,而且每天坚持向两位嫂嫂请安;听到刘备的消息,立刻挂印封金,带着嫂嫂们过五关斩六将;后来还有在赤壁大战中,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等。

关羽在其中充分表现出了“义”的行为、言行与内涵,后人因此还把他尊为“财神”来供奉。在诸葛亮出山前,关羽确实被作为推演“义”的在表现,但是纵观全书会发现关羽还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大义之人,因为他有始无终。诸葛亮出山后的一段时间,关羽的表现还算中规中矩。刘备建立蜀国后,关羽自负、自傲、不够宽容的一面就表现了出来,结果最后中了计,败走麦城,被东吴所杀。所以,在诠释“义”的内涵方面,关羽还不能完全算是主角,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义之人。

神韵艺术团表演的新年晚会中,有一个舞蹈节目《草船借箭》,诸葛亮一出场,几个舞蹈动作,把诸葛亮的展现出来,完全打破了人们意识中的文弱书生形象,我当时的感觉: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形象,一个能担当起真正大义之人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的形象为:“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有的史料记载:“身长八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对于诸葛亮的才能,徐庶曾曰:

“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但是在大陆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却是一幅文弱书生形象,大大弱化了作为主角的真正内涵。

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加上中共匪首毛氏对鲁迅的推崇,大陆有见地的知识分子即使对于诸葛亮有不同的认识也不敢表达出来,怕被扣帽子,被批斗,为了生存,只能附和,甚至为了眼前利益断章取义的丑化和歪曲诸葛亮,迎合中共的党文化

说诸葛亮是真正的大义之人,一个原因是诸葛亮有始有终。刘备三顾茅庐,打动诸葛亮出山相助,所表现出的所有的政治、军事、治国、治军的才能都是围绕着诸葛亮的大义在展开。火烧博望,是诸葛亮出山第一功,再之后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遣关羽放走曹操,三气周瑜,智辞鲁肃,计收马超。蜀汉政权建立后,七擒孟获,白帝城托孤,六出祁山,收姜维,出师表,木牛流马,连弩,星落五丈原,死诸葛走生仲达等。

《三国志平话》记载: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引军看诸葛营寨,叹曰:“天下奇才也!”遂诔而祭之。至当夜,狂风过处,见一神人言:“军师令我来送书。”司马接看,书中之意略云:“吾死,汉之天命尚有三十年,若汉亡,魏亦灭,吴次之。尔宗必有一统。若尔执迷妄举,祸及尔也。”司马看罢,有不从之意。神人大喝。司马喏喏言曰:“愿从军师之令。”神人遂推司马倒地,叫声不迭,觉来却是一梦。以此司马各立边疆,不与汉争锋,还朝。诸葛亮身死还没有忘记再保蜀汉三十年,通过托梦的形式告诫司马懿。

诸葛亮做到了《出师表》中讲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个原因是诸葛亮所做的都是为了酬谢刘备的三顾之恩义与白帝城托孤之重,自始至终都没有偏离这个主题,为了这个“义”字鞠躬尽瘁,奉献了他的全部

说诸葛亮是真正的大义之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表面上是诸葛亮为了酬谢刘备的三顾之恩义,真实的意义是诸葛亮为了为人类留下“义”的而“鞠躬尽瘁”。

诸葛亮能掐会算,会排兵布阵,还能用石头在江边排出八卦阵,相当于十万雄兵,无论在军事方面,还是治国才能,都已经远远超越正常人的能力,这样一个半神半人的军师,怎能会不知道天意呢?每次打仗,胜负天意已定,所以诸葛亮胸有成竹,都是在按照天意在排兵布阵。赤壁之战,曹操不该亡,安排关羽去驻守华容道;天不灭司马懿父子,在大火已起时,大雨浇灭;街亭当失,安排马谡守街亭;明知马延有反骨,还要留下来,才有踏灭灯烛,坏了诸葛亮逆天改命之事……仔细的这本名著,围绕着“义”,来探索诸葛亮的言行,会发现诸葛亮为了留下“义”这个文化真的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一步都不敢走错,留下了有关“义”的各种表现与深刻涵义。

如果不是站在这个角度探索这部名著,只能是困惑多多,无论怎么都不能自圆其说。当今的大陆有各种讲坛,甚至有各种各样的著作在解说《三国演义》,无论阅读多少,都不能释掉心中的困惑。

站在中共党文化的思维、角度去阅读、诠释《三国演义》,只能是越看越迷惑,永远得不到真知灼见。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