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一 整理
来源:正见网
明朝时,浙江台州有一位好学深思的读书人,姓应,名大猷。他为人正派,举止端庄儒雅,勤奋好学。他一向喜欢山中清静幽雅,远离尘嚣的环境,十分向往有这样一个专心读书、研究学问的好地方。
后来,应大猷打听到城外山麓中恰巧有这样一座精致的房屋,房主人因为屋中常常闹鬼,不敢住在里面。以前曾经租给好几位房客,那些人都因为屋中经常闹鬼,无一例外的都先后搬走了。
应大猷素来就相信鬼神的存在,但他却异于常人。他听到了这些传言后,心想:“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心正压百邪。这样清静读书的好地方,我绝不能错过!”
他主动征得房主人的同意,便高高兴兴的住进了人人退避三舍的屋子里,在这样清静的环境中攻读诗书,真感到心旷神怡、尘虑全消。
当天晚上他正在津津有味的在灯下读书,忽然听到屋外有稀奇古怪的叫声,他照样心底泰然,若无所闻,聚精会神地读书。后来他不但听到鬼的叫声,而且还经常听到鬼与鬼之间的对话。
有一天,他无意中听到一个鬼说:“前村有一个妇人,她的丈夫在外地做生意,多年不归,多方打听也杳无音讯。她的父母以为儿子没有回家的希望了,就要逼迫媳妇改嫁。可是那个妇人很贤惠,也很有气节。她打定主意,宁死也不愿改嫁。后来公婆逼迫的越来越紧,她觉得无路可走,就盘算着要上吊自杀。她若真的上吊自杀了,我马上就可以找她当我的替身了!”
另一个鬼说:“你再有几天就有出头之日了,真是可喜可贺。”因为凡是上吊或者淹死的人,如果没有替身,便无法转世投生,所以叫替死鬼。应大猷听后,才知道先说话的那个是一个吊死鬼。
应大猷无意中得知前村的妇人即将要被迫上吊而死事情,对那妇人顿时起了恻隐之心,决定要想个好办法搭救她。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个好主意。他急急忙忙的跑回家中,卖了几亩田地,得了四两银子,又马上伪造了一封丈夫写给那妇人的家书,把四两银子和家书想办法捎到那妇人的家中。
那妇人家接到了信和银子,当然是喜出望外。可是仔细一看信的内容,不象丈夫的笔迹,因而又疑信参半。但妇人的公婆认为,信可能是别人代笔写的,银子更不会是假的,断定儿子在外面安然无恙,就再也不提让媳妇改嫁的事了。当然,那村妇也打消了上吊自杀的念头。
又过了两天,妇人的丈夫竟然从远方回到家中。全家人真是欢喜无限,自此又和好团圆如初。全家人敞开心扉谈起此事,猜不透那封信和银子是从哪里来的,只好都虔诚的感谢好心人的暗中救助。
过了几天,应大猷又听到那两个鬼之间的对话。那个吊死鬼说:“我本来已经找到替身,可以从新投胎做人了,只因自己不知保密,上次与你说话,无意中泄漏了机密,被那屋子里读书的秀才听到了,没想到他竟然破坏了我的大事!我现在真是后悔啊!”
另一个鬼紧接着问:“既然这样,你为什么不去祸害他报仇呢?”那个吊死鬼说:“这个书生心肠慈悲,救了妇人的命,听说积了大阴德,将来要得到大福报,官职要做到尚书令呢。我怎么敢去祸害这样大贵的好人呢?”
后来,应大猷应试果然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后来又被皇帝封为刑部尚书。
应大猷回忆以前所听到的鬼的两次谈话,深信因果报应真是确实不虚。从此他更加努力行善,遇到饥荒年,常捐谷赈济;遇到亲朋戚友有急难,常尽力相帮;在任刑部尚书时,他执法端严,不媚权贵,多次平反冤狱。若遇有横逆,他常反躬自责,怡然顺受。由于应大猷一生坚持行善积德,后代的子子孙孙登科及第的很多。
行大阴德,免难获福
徽商(安徽商人)王志仁,三十岁尚无子,他的姑夫,有风度,而且预测吉凶,很准确。
有一天,他见到王志仁后,神色严肃的说:“你在冬天,将要遇到大难啊!”
王志仁平常就很相信他的预测术,于是,急忙到苏州收钱财,回到旅店后,晚上天晴的时候,出外散步,见到一个妇女,抱着孩子投水,王志仁急忙大声叫渔船说:“能救此人的,给二十两金!”
渔船竞相去救,终于救了她们母子。于是,他如数付金。王志仁问她投水的原因,那位妇女说:“我丈夫靠给人做工度日,养一只猪准备还租,昨天估计会来要租,正好丈夫出去,于是就卖掉猪,没想到得到的都是假银子。丈夫回来后又痛打我一顿,我想到以后无法维生,还不如死了的好。”
王志仁又拿出一倍的钱,周济他,妇女哭着回家,告诉丈夫,丈夫认为她是胡说。妇女与丈夫同去对质,去的时候,王志仁已经就寝,丈夫让妻子扣门说:“投水那位妇女,特来致谢。”王志仁厉声说:“你是少妇,我是单身男客,天已黄昏,怎么能相见呢?”她丈夫才悚然的说:“我夫妇俩,都在这里。”
王志仁这才披衣起来相见。刚开开门,忽然听到墙壁倒榻的声音,王志仁所睡的床,当时就被压碎。夫妇感叹不已。
王志仁回到家里,姑夫很惊愕的说:“你气色异常,你一定积了大阴德,不仅仅独免祸难,而且能获福,不要担心无子。”王志仁后来,果然生下三子,而且都在科考中登第,他本人则享福二十余年。
祖上积德 福及子孙
清朝的姚文田,浙江湖州人。嘉庆己未年元旦,他的一位同乡在梦中来到一所官府,听到传喧:“状元榜出来了!”此时朱门开启,两个身穿红色衣服的官吏手持黄旗而出,旗尾各有四字云:“人心易昧,天理难欺。”这人醒后,不解其意。
不久,姚文田考中状元,有人把这个梦告诉了他,姚文田沉思许久,猛然惊醒地说道:“这是我已经去世的高祖说的话啊!他当年任职皖江提刑时,狱中有两人遭人诬告而被定死罪,高祖查明此事没有证据,准备释放二人,此时诬告者给他送去了二千两银子,请他务必判那两人死刑。高祖说:‘人心易昧,天理难欺。我如果拿了钱财而枉杀无辜,天理不容啊!’坚辞拒收金钱,最终将那受冤的两人无罪释放。旗尾上所书的,难道是这件事吗?”
姚文田考中状元后任职翰林院修撰、左都御史、礼部尚书等,他自题书房对联写道:“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里的“旧家”二字指世家,读书世家亦被世人称之为“书香门第”,“不贪奢,有清操”。姚文田常出任科举主考官,而每次他都要在试场大门的两边贴上这么一副醒目的对联:“科场舞弊皆有常刑,告小人毋撄法网;平生关节不通一字,诫诸生勿听浮言。”体现其为官清廉,一身正气。
“身在公门好修行。”姚文田的高祖,面对金钱诱惑,坚决拒之,不愿枉杀他人,结果祖上积德,福报儿孙。
办案宽恕救人性命 子孙昌盛
西汉有个叫“何少卿”的人,精通法律,在汝阴县担任狱吏,救活数千人。
后来担任丹阳都尉,狱里无蒙冤的囚犯。西汉武帝时,何少卿担任廷尉的职务。
与张汤是同时代的人。张汤办案严酷,但何少卿务求仁恕,数次与张汤力争,虽然不能每次都能争取成功,然而何少卿救活的人数以千计。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黃历三月,天阴,下大雨。何少卿在家午睡,中午梦到客车马满门。睡醒后,告诉妻子。话还没说完,门外有八十多岁的白发老妇人,恳求避雨。雨很大,老妇人的衣鞋却滴水不沾,很干净。雨停了,何少卿送老妇人到门口。老妇人对何少卿说:“您有阴德,今天送给您‘护身符’,来使您多子多孙。”于是,从怀中掏出护身符,形状如同竹简,长九寸,共有九百九十枚护身符,传授给何少卿,告诉他子孙佩戴这些护身符就会昌盛。何少卿这年五十八岁,已有六个儿子,五十八岁后又生了三个儿子。从此,世代都是名门望族。
何少卿的善心得到了善报。他不但多子多孙,后代当官的很多,被记载到正史《后汉书》中,名垂青史。
仁慈救灾民 儿子中状元
北宋时期,在延平沙县有个出名的大善人,名叫祝染。他靠勤劳致富,虽然家资富有但生活却十分俭朴,舍不得穿华贵的衣服,舍不得吃精美的饭食,但却常年乐善好施,主动的周济、帮助诸多穷人。
每当遇到饥荒年岁,他看到流离失所的灾民就心生怜悯,想方设法的帮助他们。他在院外搭起了敞篷,安上几口大锅,安排专人成天煮粥、做饭,救济四方贫困灾民百姓。有生病的,甚至赠送金钱给其看病治疗。数十年来,使数万人得到他的救济,脱离了被冻饿而死的悲惨命运。所以人们一提起祝染的善心善行,都不禁发自内心的称赞、敬仰。
真是善心感动天和地,他命运中原本注定没有儿子,但因为他广积阴德,在中年的时候,上天特意恩赐奖赏,使他妻子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从小就聪明好学,青年时以举人身份入京应试。春季即将发榜前,很多乡里人都梦到黄衣天使手持状元榜,竖于祝家门外,上面写着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施粥之报”。
等到发榜一看,祝染的儿子果然中了头名状元。人们也更加相信善有善报的天理果然真实不虚。
明代首辅杨荣的故事
杨荣:明朝建安(今福建省建宁县)人,字勉仁,是明朝时代名臣。
杨荣祖先是靠着划渡舟维持生活的舟夫,在他曾祖父时代,曾经发生洪水,冲毁了居民房屋,许多灾民及财物都被洪水漂流下来,很多划渡舟夫,都乘机争着去捞取漂流的货物,只有杨荣曾祖父和祖父,划着船不顾自己的安危,全心全力地拯救沉溺水中的灾民,对于漂流的货物,却一点也没有捞取。
其他舟夫都由此发了横财,只有杨氏父子,依然划渡维生。当时乡人都暗中讥笑他父子俩,真是太愚痴了,但是杨氏父子却因救了人而感到非常欣慰。
到了杨荣父亲这一代,家境才渐渐宽裕。有一天,来了一位修道的神人,经过杨家门前,对杨荣的父亲说:“你祖父和父亲积了阴德,将来子孙必当贵显,你可以把你父亲和祖父安葬在某地,这是所谓的白兔坟地。”杨家就按照指示的地点安葬。
后来杨家生了杨荣,自幼聪明灵敏,很有才智,又好读书,年轻时代就中举进士,起初任编修官,其后累进为谨身殿大学士,官至工部尚书。
杨荣办事敏捷,谋画政事,果敢决断,经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皇帝,都受重用,与杨士奇、杨博并入内阁,号称三杨。后来杨荣官至三公,皇帝还追赠其祖父及曾祖同样官阶。
杨荣去世后,皇上特赠予太师官阶,赐谥号文敏。子子孙孙都很昌盛,曾孙杨旦官至两广总督,吏部尚书。
救人于危难之中,能积下大阴德,福荫子孙后代。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