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8日星期六

展开生命诗境名画《鹊华秋色图》

文/郑行之

元?图》。(公有领域)

又见秋日,天高云舒卷,雁群南飞,林相初变,景物更显清绝。值此明朗朗的季节,诗人墨客纷纷出行,向外去寻去觅。雅士们寻什么,觅什么呢?

文人雅士所寻觅的,可能就是寻觅本身,及寻觅中所思所感。悲喜兴叹都缘于秋,于是,一首首感人诗篇,一幅幅动人画作就这么酝生了。

李白有一首诗,名为《古风》:“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华不(音夫)注峰,也称华不注山,山下出泉,周边汪洋一片,山虽不高,海面上仅仅197米,却像是海中奇伟孤峰,又像出水芙蓉。这个被李白赞为既峻秀又美如芙蓉的山,后来又被元人赵孟頫画入《鹊华秋色图》之中。有这两位名留千古的画家和诗人加持,华不注峰熠熠生辉。

《鹊华秋色图》之缘起

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42岁的赵孟頫托病辞官,从回到浙江湖州的家乡。赵孟頫回郷后,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之一就是原籍山东济南的文士周密,知名的南宋风物记《武林旧事》就是此人留下的名作。

周密故乡在山东,但因乱世乖阻,从未回过故乡。南宋亡后,他弃官归隐杭州,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他的《塘西秋晚》写出了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苕老飘吴雪,橙香坠楚金。浩然湖海思,重赋故山吟。”异地飘零的心情浸透纸背。

为了抚平好友生命中的遗憾,刚刚离开济南不久的赵孟頫,凭著在济南为官三年的记忆,画出了《鹊华秋色图》。鹊华二字,分别代表济南的两座山,鹊山和华不注山。

展开《鹊华秋色图》,只见鹊、华两山遥遥相望,一圆一尖,刚柔互济,如实描绘了两山的风貌--鹊山圆厚,如大象伏地;华山尖峻,如利剑擎天。两山体型殊异而色泽雷同,既像联手又似对手,带领一方平和开阔的水域,自时间深处缓缓浮现,向我们展示几百年前鹊华的秋色。

《鹊华秋色图》的两座主峰以花青调上石青,提高亮度成为艳蓝,另加点淡墨调出深蓝,两色互托互衬,宝石般透亮的蓝就出来了。再在华不注山身上佐以解索皴、荷叶皴,鹊山山头使用披麻皴来营造质感,创造出清新的视觉感受,让这两座蓝色水晶般的山头永远深印在世世代代的观赏者心中。

《鹊华秋色图》是绘画史上公认为文人画式的青绿山水。画面的基底是一片平坦开阔的沼泽水域,上面有两座形貎殊异的山。山下秋林中,绿枝夹着醉霜染红的秋叶,掩映着几户有赭石色屋顶的人家,典型的古中国的传统农家与渔户的生活映现其中。

这厢,勤奋的居民中,有张网等待鱼儿自己上网的、有正在打渔收网的、有一叶扁舟悠荡水上的;而那厢,是秋获刚收完的农闲时期,五头牛儿悠悠然享受着清闲、不受呼喝的好日子。此时,有妇人倚门张望;不远处,也有人策杖施施然穿过红叶走向家屋。

《鹊华秋色图》是以“平远法”作为构图的基准,大小沙洲绵亘,芦荻处处,小舟摇荡,房舍平布,画家用的是简率的写意笔法,写尽平澹内敛的秋之意趣。画汀渚水岸多用干笔,以横波纹层层叠绘。在秋天时节,“落帆休江渚,悠悠极长眄,清气朗山壑,千里遥相见”秋清气邈的秋韵自在其中。

讲到画树木,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填彩。而树枝则多用最古老、最传统的鹿角枝、蟹爪枝去作变化;树叶则用各式墨点,松叶点、胡椒点、介字点……山峦用披麻皴、荷叶皴、解索皴。此处、彼处点缀著初秋的红叶,映衬着绿树。

迷离的汀渚水岸以长长而简单的水平波纹,与其上面的林木形成了横纵对比,交织出整体画面的安然稳重。渔夫在秋日笼罩下,设罟捕鱼,生机勃勃。明代杨慎《临江仙》中写的“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映现其中,在这黄河畔“帝力与我何有哉”的山边水村中,百姓也悠然自在!

《鹊华秋色图》能流传千古,是因它的笔墨随兴自然,简谨踏实,不夸饰,不卖弄,不刻意制造笔墨的特殊效果,只恰如其分地反映山村居民朴素的生活真貎。无疑的,这可说是另一层意义上的写实法。

而且画家凭著记忆而画,所以他是意在笔先,以画寄意,把有深刻印象但位置分属两处的两座名山画在了一起,画中物象在古意中含带新思。干疏简练的笔墨也给人无限“秋意”的感受与联想。

赵孟頫倡导“古意”,扭转了南宋时古风渐没的形势,融合了文人画、青绿山水与实景风貎,形成了文人画式青绿山水。他开创了元代新画风,使绘画从院体派的工整细密转而成为质朴自然、纯任天真,继而推动文人画走向完善与成熟。

来源:新生网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