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必谦
来源:正见网
一、官吏不可害民以利己
《元史?董俊传》记载:
董俊,是元代开国功臣,字用章,河北藁城县人。出身农民,他招募兵士,跟从大将木华黎,平定金国,因功被授上将军、左副元帅。战死于河南,年48岁。他在平定金朝时,力主不枉杀无辜,尽力安抚流民,对河南地区的稳定,有特殊贡献。
董俊为人忠正诚实,严格要求自己,不因艰险而稍有改变。临阵时,其勇气能慑服众人,站立在枪林弹雨间,神态怡然,若无事人一样,虽然身受创伤,也不为之变色。他每每羡慕汉代名将马援的为人,说:“马革裹尸,马援实在是壮士。”因此,他作战必定持矛,身先士卒,有人劝他不要这样做,危险太大!”董俊说:“我为人臣,敌人在前,我怎可置身于安全之处,让士卒们危难战场?”
先前,在戊子年(1228年),众官朝拜皇帝,诸将献上户口,都增加了数额,以邀功利。董俊的属下官员,请示如同众官,也好多报冒领赏赐。董俊说:“人民实际数少,而欺君以报为数多,他日,君王征收赋税时,按照多报的户数,索要时,官吏们不能应付,必然会重敛百姓,以完成朝廷指派的任务。这是我独占其利,而人民大遭困苦啊!官吏不可害民以利己!”
他在元帅府工作时,有三百多名狂暴的青年,约定时日叛乱,事情发觉,他只杀戮其首领一人,其余都被释放。
深州、冀州之间,有妖人蛊惑民众,图谋不轨,接连逮捕有数万人,有关部门决定把这些人,判族诛之刑。董俊力请于主管者,只诛杀了首恶。
永安节度使刘成,背叛蒙古,而投降金将武仙,于河北井陉。董俊下令道:“判逆者仅刘成一人,其余能离开叛逆者,即为忠义之士,给予他们家财,并奏明朝廷,立功者封官。”叛众果然离开刘成,来归降董俊。
沃州山民寨、天台等处的强盗,在攻破而招降这些人后,一些将领,贪恋这些人的美女、金帛,想对强盗们的美女、金帛,实行抢掠。董俊说:“举城均投降,而俘虏他们的家属。仁者不可这样做!”大家为董俊的品性所感动,都不掠取。
在南征时,河南人大多愿意归顺董俊为奴。董俊保全他们的家人,都放归他们为民。邻境人,有被掠卖的,董俊也用钱赎还。董俊的天性之善,大致如此。
二、“平民不会造反,乃贪官逼迫所致!”
《元史?彻里传》记载:
彻里,元朝大臣。蒙古燕只吉台氏,因继承祖先分封官爵,定居徐州。忽必烈晚年始加重用,曾经为御史中丞,中书平章政事。彻里清正廉明,所在有政绩。
福建汀洲、漳州地区,有一个大盗,名叫欧狗,官军长期不能够平定他。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彻里,引兵前往征伐,号令严明整肃,军队所过,秋毫无犯。有来投降的,彻里则以酒食慰劳,并安抚遣送他们,对他们说:“我怎么会认为你们是造反呢?平民不会造反,实在是因为官吏贪污,残暴、逼迫所致!现在你们既然归顺,即是平民,我怎么能够忍心治你们的罪。你们仍旧耕田纺织,安居在你们的乡里,不要害怕。”
其他“据险而守”的人听说后,都来归附。没有多久,欧狗就被其党羽,绑缚送到军中,彻里将欧狗砍头示众,其余胁从者,不杀戮一人,汀州、漳州地区平定,百姓讴歌欢腾。
三、“官员在一动念一举笔间,便可造大福!”
清代陈宏谋《从政遗规》(卷下)记载:
叶南岩担任蒲州刺史时,发生了一起群殴事件。一个人满面是血,脑袋几乎被打裂,前来投诉。叶公(叶南岩刺使)有刀疮药,亲自回家捣药,为伤者疗伤。命令属下,将伤者抬到幕僚的公寓,委派幕官,妥善照料,不让伤者感染。伤者的家人,也不许前来探视。然后略加审核,将伤者的仇家,关进监狱,其余的人,尽行释放。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
叶公说:凡是人们斗殴,都是出于一时的气愤,受伤的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抢救,就会死去。此人一死,就必定有一人要为他偿命。没有丈夫的寡妇、没有父亲的孤儿,还有许多人,都会受到牵连,因此而家破人亡的,不止一人。伤者伤愈,其他人只是一个斗殴的罪名。人们在感情上都希望打赢官司,即使牺牲了骨肉至亲也甘心情愿,所以我才不让其家人接近伤者。一个人关进囚牢,中等资产的人家,会立刻破产。一个人受了重刑,终生都难以解脱痛苦。眉公曾说热审、寒审,只在掌权人的一动念、一动口、一举笔之间,处理及时,正确无误便好!为官者,就可以造就无量的大福。
四、为民请命,上不允,大哭致病去世,百姓祭之
《清史稿?李大本传》记载:
李大本,字立斋,山东安丘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三考进士不第,铨选为知县。乾隆九年(1744年)以后,历任湖北枣阳、湖南益阳。后升宝庆府同知。
横岭峒的苗民,缺乏食物,向官府请求粮食,宝庆府同知李大本,多方筹措,加以赈济。还为苗民筹划生计,请示上级说:“横岭峒苗民,自从叛乱的首领被杀,官府在安插剩余的苗民时,因为仇视他们,所以减少他们的产业,每人授给才三十至四十襸田地。每穳上好的田收获米六升,中等的田收获五升,下等的田收获四升,所获米不多。此外,峒田稍微肥沃的地,都分给堡卒;特别贫瘠的地,才分给苗民。每年收获的粮食不够吃,苗民男的砍柴来换米,女的挖草根捣成粉,以充口粮。这些年来,人口日益增多,材木枯竭,米价日益昂贵,苗民饥饿愁苦,实在令人怜悯,恐怕不应该坐视,而不为他们着想。现在没入官府的苗民田地,有一千三百四十八亩,以前招募汉民佃种,交纳田租以供军饷,汉民中奸良不一,屡次经过淘汰。请上级批准检视苗民家贫、人口多者,登记在案,有汉民佃种应该除名者,即按登记在案的苗民顺序,授田耕种,交纳田租如故,这样苗民得到粮食,而国家军饷也不亏,这当是补救的一个方法。”请示上报,没有得到批准。
李大本曰:“百姓得食,则国无亏。上不允,无奈何!”大哭而病。后因病去世。百姓恸哭泣祭不已。
五、“不扰民而廪有余”
《明史.周忱传》记载:
周忱,字恂如,江西吉水人,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宣德五年(1430年)以工部侍郎的官职,巡抚江南,总督税粮20年,在解决明朝的财政问题上,有卓越贡献。明朝中期,在当时办理财政的,没有人能比得上周忱。周忱办理政务,以爱民为根本。“济农仓”的设立,虽然与纳税的百姓约定交纳的期限,但到了期限,大多不进行追取。每年征收税粮完毕,就下达檄文,要求发放粮食,说:“这是百姓交纳给朝廷的剩余数额,现在还给百姓使用。百姓努力耕种朝廷的田地,到秋收时又可以向朝廷交纳粮税。”周忱所实行的弛张通变的方法,都可以作为后世的法则。江南各府剩余粮米,数目多的,以至不可计数,公私富饶充足,恩惠施及到江南以外。
景泰(1457–1464年)初年,江北大饥荒,主管江北事务的都御史王竑,向周忱借贷粮米三万石以救灾。周忱为江北计算,到来年麦熟季节,可以偿还,便借贷给江北十万石。周忱性格机敏。钱谷成千上万,他屈指一算,而毫无遗漏。曾经私下写有记录气候、阴晴、风雨的笔记。如有人说某日在江中遇到大风,丢失粮米,周忱说:那天江中,没有大风,其人惊服。有不法奸民,故意弄乱他的原来的档案,来捣乱。周忱说:“你在某时,到我这里来办理,我为你剖断整理,你敢欺骗我吗?”
皇宫三大殿,重新修建,朝廷下诏征集牛皮膘胶万斤,做为彩绘之用。周忱正好赴京办事,指出国库中,贮藏有牛皮,年岁已久,而腐烂朽败,请求出库,用以煎煮制胶,等以后回来,到市场购买牛皮,补偿库存。土木之变后,主持国政者,商议想焚毁通州粮仓,以断绝敌寇的资粮。周忱正好为议事而来,讲通州粮仓贮藏粮米数百万,可用以充当京军一年的粮饷,命令京军自行前往取回,则立时取尽,何至于就这样全部焚毁呢!这样又把粮米百万,救了下来!
六、朱元璋下诏:“使民能厚其生,可谓善政”!
《明太祖实录》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告诫各级官吏,要爱惜民力,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让老百姓承担赋税而不使其感到困窘,役使百姓而不使其感到劳累、困苦。民力得以舒缓,朝廷的财用就充足。现在全国的官府,能谨慎用心地征派赋役,使百姓不至于过度劳累贫困,这样,百姓哪有不充足的?社会哪有不安定的?民间纠纷哪有不平息的?官府哪有不清正廉洁的?果真如此,百姓又哪有不享受到幸福快乐的呢?百姓享有幸福,做官长的也就可以享他们的福了。但近来职能部门,却不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经常使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害。损害百姓的利益,祸害也就随之而至了。如果能体恤百姓的疾苦,又考虑百姓的困难,使人民能厚爱自己的生命,这才称得上是善于治理国家(原文:使民能厚其生,可谓善政)。你们应当尽力而为之。”
七、马县令为民涕泗!
清代金庸斋《居官必览?兴革》记载:
马人望为松山县令时,政府每年运输泽州官炭,全部由松山一地来承担,致使百姓穷困潦倒,而倾家逃窜远方,以避免繁重的劳役,长此以往没有逃走的人,也将必定累死或破落。马人望哀怜百姓,为此向朝廷的留守(官职名),请求减免。留守没有答应。马人望反复陈述,继之长吁短叹,涕泗不止(涕泗:俗语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泪流满面!留守十分感叹,说道:“马君(马人望县令)如此为民着想,日后一定会被重用。”就把此事,报告了朝廷。正赶上朝廷下诏检查统计天下户籍,不到二十天,马人望就完成了任务。同知、留守,感到很奇怪,就问他,马人望说:“百姓的财产如果囊括无遗,他日必然勾起皇上的奢侈之心,最终造成增加赋税的弊端。大概十得六七成,就够了。”同知、留守,称谢说:“先生考虑深远,我等的确不如你呀!”
(均据清代《渊鉴类函》)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