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日星期四

《 #西游记 》的八十一难

tian.jpg

文:小宇

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必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求得真经,修得圆满。临近最后还因不足八十一难,又追一难。唐僧师徒四人明明已取得真经,直接这样顺利放回不好吗?为何还要补上这最后一难?八十一难的用意在哪里呢?

现代科学中,有一种叫做宿命通特异功能受到公开认可,宿命通功能就是说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将来和过去,这个过去甚至可以是一个人的前几生几世,甚至更远,主要取决于持有这个功能的修炼者本人。其实从古至今相关的事迹非常多,但是受现代先入为主的进化论和无神论邪说影响,人们即使看到了也会下意识的躲避或者否定。宿命通功能说明一个人的一生是早就安排好的,你会投胎到哪家,会遇到什么事什么人等等事无巨细都被安排的井井有条。古时的算卦、占卜为什么能够算准一个人将来的事情,就是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这个安排。

这种安排,就是人们常说的命运。在中国有一段时期,包括现在还总是将“与命运抗争”作为一种激励口号,其实这是一种误用。它的本质是想说人面对苦难,不退缩,坚守良知,逆流而上的状态。而这恰恰是人在顺应命运而行的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呢?

老人们常说因果轮回,要多积德行善,这样下辈子才能得好。神为每个生命安排命运就是根据人的这个善与恶,德与业来精确安排的,这是人间法律没办法做到的公正公平。可以精确到什么地步呢?就比如人在思想中总是有不好的念头,或妒忌或怨恨,这就形成了罪业,这个业多了,可能就要吃苦来消这个罪业,反之人的思想中总是善良正向的念头,就可能消减罪业获得福报,用什么形式吃苦、享福等等更具体的事情就会有更精确的考量和安排,这一切人是根本做不到的。

这也说明不管你吃苦也好、享福也好,都是一件好事,都是神慈悲于人的一种安排。特别是关于人们经常不能理解的“吃苦”,不吃苦就没办法消罪业和生成德,那生命就只能变得越来越不好,最后走向真正的死亡,或者应该说生命的形神全灭,完全解体,不进轮回。为什么正信者总说神的安排是慈悲的?因为神的安排是为了让人能够回归美好的、高层次的生命本源世界,能够真正永远的脱离苦海,引导人走向返本归真之路的安排。所以当人面对苦难也逆流而上,保持自己的善良本性时,就是顺应天命的。

说了这么多,对唐僧师徒的八十一难应该也能够明白一二了。但其实和普通人还有些不同的是,唐僧师徒是修炼人,西天取经是一个修炼的过程。生命因不纯被贬到人间,要在这一次次魔难中千锤百炼,提纯自己的生命,重返天国本源。而这个去掉魔性,修炼本心的过程。表面上就是经历的这八十一难,也就是说要有八十一次的消除罪业的机会,要有八十一次的悟道修心的机会,一次不能多一次不能少,就好像上天的梯子,少一块就登不上那层天了。

唐僧,初时肉眼凡胎,人心繁重,幸而西行取经的意志坚定。不像悟空那样神通广大,唐僧能做的就是在一次次苦难中,背诵《多心经》,谨记神的教诲,逐渐轻减人心。过程中也越来越“看清了”他肉眼看不到的真相,因此越来越信任悟空,心也能够定住了。

孙悟空,初时学了一身本领,便觉自己胜人一筹、高人一等,到处炫耀、霸道横行,自以为能靠武力成圣,魔性大涨,岂知只是在如来佛的掌心翻跟头。后来取经途中历经魔难,通过修心逐渐去掉后天形成的顽劣魔性,最终容入大道,成为了高层生命。

小白龙,从先天血统特质看很占优势,或许也正是太过舒适了,使之任性放纵,失去自我约束的能力,长此使内心变的狂燥被魔性钻了空子。当他化身为马的同时,也是将自己的魔性绳之以法,这样就有了心法的约束,桀骜不驯的不纯生命终于走上回归提纯本性的修炼之路,最后升为佛国世界的护法了。

猪八戒,从高大英俊的天蓬元帅转瞬降为猪胎,有人说是“安逸思淫欲”,由此看“懒”也不是小毛病。因为安逸会将人变的很被动,想学好也不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做,所以很难有突破或進取。更糟的是被养肥了的诸多欲望牵着,带动的越加沉迷且难以自拔,生命被消损,降级,沉沦,堕落。所以取经途中的这八十一难对八戒而言,就是神把他从泥沼中拔出来的过程,是从开始的拉着他拽着他往前走,到逐渐自己能主动往前走的净化过程。

沙和尚,因自己的“疏忽”被贬下界,“疏忽”的本质是生命被下界污染不纯净了,我们每一个人天生都是一张白纸,思无邪。谁能守护住善良本性,不被后天泛滥的人心污染?很难,没有正法大道的指引人是没有能力的,但神慈悲于人。所以他遇到了菩萨的指点和佛法的救度,才跳出尘世间那万剑穿心之痛。

回看我们现在这一生都在求一个舒服、安逸、不吃苦,与纯净自心、返本归真的修炼之路恰恰相反。然而,人的一生所追求的哪样又能带得走呢?又能安逸多久,舒服多久呢?在追求的过程中反而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内心自在。如果能体悟到生命其实就是一场修炼,就会有更超脱的心境和回天的机会出现在面前。佛教中总说一句“普度众生”,不就是帮助人们真正的脱离人世的苦海,度到充满美好和幸福的佛国世界吗?其实那就是你自己曾经的家和来源。八十一难,一难一难是神慈悲的安排,是扫除污秽,提纯生命,恢复真正自己的过程。

来源:正见网

2025年1月10日星期五

《 #西游记 》的八十一难

tian.jpg

文:小宇

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必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求得真经,修得圆满。临近最后还因不足八十一难,又追一难。唐僧师徒四人明明已取得真经,直接这样顺利放回不好吗?为何还要补上这最后一难?八十一难的用意在哪里呢?

现代科学中,有一种叫做宿命通的特异功能受到公开认可,宿命通功能就是说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将来和过去,这个过去甚至可以是一个人的前几生几世,甚至更远,主要取决于持有这个功能的修炼者本人。其实从古至今相关的事迹非常多,但是受现代先入为主的进化论无神论邪说影响,人们即使看到了也会下意识的躲避或者否定。宿命通功能说明一个人的一生是早就安排好的,你会投胎到哪家,会遇到什么事什么人等等事无巨细都被安排的井井有条。古时的算卦、占卜为什么能够算准一个人将来的事情,就是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这个安排。

这种安排,就是人们常说的命运。在中国有一段时期,包括现在还总是将“与命运抗争”作为一种激励口号,其实这是一种误用。它的本质是想说人面对苦难,不退缩,坚守良知,逆流而上的状态。而这恰恰是人在顺应命运而行的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呢?

老人们常说因果轮回,要多积德行善,这样下辈子才能得好。神为每个生命安排命运就是根据人的这个善与恶,德与业来精确安排的,这是人间法律没办法做到的公正公平。可以精确到什么地步呢?就比如人在思想中总是有不好的念头,或妒忌或怨恨,这就形成了罪业,这个业多了,可能就要吃苦来消这个罪业,反之人的思想中总是善良正向的念头,就可能消减罪业获得福报,用什么形式吃苦、享福等等更具体的事情就会有更精确的考量和安排,这一切人是根本做不到的。

这也说明不管你吃苦也好、享福也好,都是一件好事,都是神慈悲于人的一种安排。特别是关于人们经常不能理解的“吃苦”,不吃苦就没办法消罪业和生成德,那生命就只能变得越来越不好,最后走向真正的死亡,或者应该说生命的形神全灭,完全解体,不进轮回。为什么正信者总说神的安排是慈悲的?因为神的安排是为了让人能够回归美好的、高层次的生命本源世界,能够真正永远的脱离苦海,引导人走向返本归真之路的安排。所以当人面对苦难也逆流而上,保持自己的善良本性时,就是顺应天命的。

说了这么多,对唐僧师徒的八十一难应该也能够明白一二了。但其实和普通人还有些不同的是,唐僧师徒是修炼人,西天取经是一个修炼的过程。生命因不纯被贬到人间,要在这一次次魔难中千锤百炼,提纯自己的生命,重返天国本源。而这个去掉魔性,修炼本心的过程。表面上就是经历的这八十一难,也就是说要有八十一次的消除罪业的机会,要有八十一次的悟道修心的机会,一次不能多一次不能少,就好像上天的梯子,少一块就登不上那层天了。

唐僧,初时肉眼凡胎,人心繁重,幸而西行取经的意志坚定。不像悟空那样神通广大,唐僧能做的就是在一次次苦难中,背诵《多心经》,谨记神的教诲,逐渐轻减人心。过程中也越来越“看清了”他肉眼看不到的真相,因此越来越信任悟空,心也能够定住了。

孙悟空,初时学了一身本领,便觉自己胜人一筹、高人一等,到处炫耀、霸道横行,自以为能靠武力成圣,魔性大涨,岂知只是在如来佛的掌心翻跟头。后来取经途中历经魔难,通过修心逐渐去掉后天形成的顽劣魔性,最终容入大道,成为了高层生命。

小白龙,从先天血统特质看很占优势,或许也正是太过舒适了,使之任性放纵,失去自我约束的能力,长此使内心变的狂燥被魔性钻了空子。当他化身为马的同时,也是将自己的魔性绳之以法,这样就有了心法的约束,桀骜不驯的不纯生命终于走上回归提纯本性的修炼之路,最后升为佛国世界的护法了。

猪八戒,从高大英俊的天蓬元帅转瞬降为猪胎,有人说是“安逸思淫欲”,由此看“懒”也不是小毛病。因为安逸会将人变的很被动,想学好也不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做,所以很难有突破或進取。更糟的是被养肥了的诸多欲望牵着,带动的越加沉迷且难以自拔,生命被消损,降级,沉沦,堕落。所以取经途中的这八十一难对八戒而言,就是神把他从泥沼中拔出来的过程,是从开始的拉着他拽着他往前走,到逐渐自己能主动往前走的净化过程。

沙和尚,因自己的“疏忽”被贬下界,“疏忽”的本质是生命被下界污染不纯净了,我们每一个人天生都是一张白纸,思无邪。谁能守护住善良本性,不被后天泛滥的人心污染?很难,没有正法大道的指引人是没有能力的,但神慈悲于人。所以他遇到了菩萨的指点和佛法的救度,才跳出尘世间那万剑穿心之痛。

回看我们现在这一生都在求一个舒服、安逸、不吃苦,与纯净自心、返本归真的修炼之路恰恰相反。然而,人的一生所追求的哪样又能带得走呢?又能安逸多久,舒服多久呢?在追求的过程中反而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内心自在。如果能体悟到生命其实就是一场修炼,就会有更超脱的心境和回天的机会出现在面前。佛教中总说一句“普度众生”,不就是帮助人们真正的脱离人世的苦海,度到充满美好和幸福的佛国世界吗?其实那就是你自己曾经的家和来源。八十一难,一难一难是神慈悲的安排,是扫除污秽,提纯生命,恢复真正自己的过程。

来源:正见网

2025年1月8日星期三

#清朝 名臣方观承官至总督 相士早预知

tian.jpg

文:刘晓 来源:正见网

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出了一桩案子,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因其著作《南山集》一书中录有南明桂王时的史事,并多用南明三政权年号,被督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参劾,以“大逆”罪下狱,两年后被处死。因为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引用了工部主事方孝标著作中有关桂王抗清的章节,安徽桐城方氏一族受到牵连并被发配戍边的有十多人,其中方孝标与方式济父子被发配到黑龙江,而他们的孙子、儿子方观承是后来雍正、乾隆时期的名臣。

气度不凡 得屠夫相助

在祖父、父亲被贬谪到黑龙江时,方观承还只是个少年,但他与兄长每年轮流去塞外看望祖父、父亲,徒步往返万里。有一年,他辗转先去了浙江宁波,打算找一个富裕的亲戚借点钱再北上。

在他赶到宁波时,已近岁末年关,亲戚家门口的仆人都头戴貂帽,身穿狐裘,态度十分傲慢。方观承觉得自己衣衫破旧,因此只是在门前徘徊不敢上前。于是,他在附近租了个地方住下来,想再找机会递上名帖拜访。只是担心遭到呵斥,因此迟疑未决。几天下来,因为身上的盘缠即将用尽,进退两难间,他决定先在附近打听一下亲戚的为人再说。

住在附近的一个屠夫见方观承相貌非同寻常,就主动上前询问他来自哪里,到此何事。听说他的来意后,屠夫摇头说:“我和你的亲戚住在同一个巷子里二十年,不曾见到他体恤任何一个亲戚,你去找他恐怕也没有什么用。”方观承听罢,有点后悔来此找亲戚。

大概是明白方观承的窘境,屠夫有心帮助他,便问他是否会算账,方观承说自己略懂一点。屠夫就请他帮忙结算,并写下账单以便自己上门索要欠款,同时还要请他到自己家中暂住。方观承看他态度诚恳,就接受了邀请。

到了屠夫家中,屠夫招呼妻子出来,二人殷勤款待。方观承随后帮屠夫清理账目,半天就算好了。屠夫连续三天出去索要欠款,收回来的钱比以往都多,自然是非常高兴。

除夕这天,屠夫摆下酒菜,请方观承上座,共同守岁。屠夫五岁的女儿,亦与母亲侧坐在一旁。初一这一天,方观承打算告辞,屠夫道:“现在雨雪当道,不便出行,希望您再多留几日,我已经让贱内为您缝制棉袍赠与您,或许可以让你在漫漫长路上抵御风寒。”于是方观承姑且又多住了五天。

到了第六天,屠夫捧着棉袍,他的妻子拿着鞋袜来到方观承的房间,服侍他穿上。屠夫看见他的帽子已经破碎,于是便摘下自己的毡笠与之更换,并赠送他二千文钱作为路费,方观承遂辞去。

相士预言大贵 恳求一事

方观承离开宁波后,来到了杭州。这一天到西湖游玩,看见数十人围着一位相士听听谈论命相。相士在瞥见方观承后,马上离开桌案作揖道:“贵人来了。”方观承怀疑他是揶揄自己,正色说:“我不求你相面,为什么要以此戏弄我?”相士上下仔细打量着方观承,说道:“这里不是深谈的地方。”于是收拾好算命的用具,将其带到附近的一座小庙。

相士请方观承上座,并对他说:“我游历江湖数十年,阅人无数,没有一个人算错的。你将在某一年做官,某一年做到总督,但可惜的是最后不得善终。你如今官星已经显露,可尽速前往京城,以应机缘。”方观承有些不相信:“且不说身为罪人之子没有机会步入仕途,即便有机缘,两手空空又如何北上呢?”

相士说这不是难事,遂拿了二十两银子相赠,并拿出写有一个名字的纸条,叮嘱道:“他日公子节制陕甘,如果有一名总兵因贻误军机当斩,请您务必留意拯救他,这就是对我的最好的回报了。”方观承询问相士的姓名,相士含糊以对。于是,方观承启程前往京城。

蒙僧人搭救 受王爷与雍正帝赏识

进入直隶一带后,方观承的行李财物被偷走,他只得去保定寻找旧识,希望可以得到一些帮助。不料走到白河时遇到了大雪,他被冻僵在一座古老的寺庙外。后来有僧人发现了他,将他救回寺庙灌救,这才苏醒过来。

方观承与住持非常投缘,因此停留了好几个月才动身。之前寺里有一位老僧,收藏了许多铜器、石刻等物。老僧圆寂后,寺中没有人对此有兴趣,住持就将这些藏品拿出来,请方观承帮忙售卖。他于是带着这些东西来到保定府,在直隶总督府门前摆摊出售。

不久总督出门,前导因为方观承收摊太慢,就对他一边呵斥一边鞭打。方观承十分气愤,就丢下东西离去了。

到了京城后,方观承因为不认识什么人,就先在东华门给人测字赚点钱,维持生计。这一天,平郡王福彭的车驾路过,福彭十分欣赏其招牌上的字,就将方观承召上前询问,得知是他亲笔所写,便将他请到王府,负责文书工作,方备受礼遇。

福彭的母亲是康熙帝时期的通政使曹寅之女,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皇帝的乳母,而曹寅是撰写《红楼梦》的曹雪芹的祖父。在福彭1708年出生后,曹寅在其递上的奏折中,还特意给康熙报喜,所以,康熙皇帝对福彭很是照顾。据乾隆皇帝讲,福彭小的时候,就“侍圣祖仁皇帝宫中”,雍正帝即位后,又让福彭与皇子们一起上课学习,福彭与乾隆帝的私交不错。

因此,方观承能被福彭赏识,应该说是遇到了贵人。久而久之,平郡王府的楹帖都出自方观承之手。一天,雍正帝来到平郡王府,看到府中笔力苍健的楹帖,便询问是何人所写,福彭说是方观承。雍正帝立即召见,见其应对有度,马上授予他内阁中书一职,从此他走入仕途,应了相士之言。

平步青云 节制陕甘救下总兵

自此,方观承平步青云,乾隆时期先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不久后任吏部郎中;之后任直隶清河道、直隶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浙江巡抚。乾隆十四年(1749年),除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短暂署理陕甘总督外,方观承任直隶总督并长达二十年之久,直至其去世。

方观承虽非正途入仕,其32岁时才开始从政,但其升迁迅速,从一个从七品的内阁中书,一路升迁至从一品的直隶总督,只用了17年,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清朝时的直隶指京城周边,即现在的河北省

发达后的方观承,找到昔日相助自己的屠夫,赠予他三千两银子让他改换职业,并为他的女儿选择佳婿。又派人到白河,修缮救助过自己的古寺。

在担任陕甘总督时,方观承在嘉峪关外督理粮饷,某总兵因贻误军机当斩,他想起了相士的话,便极力为总兵开脱,保下了他的性命。原来相士是他的父亲。

作大善事得以改命

昔日相士的话都已经一一应验,方观承想到他说自己最终“不得善终”,因此不免担心起来,便在担任直隶总督时,将相士请到总督府,询问化解之法。相士说:“这是定数。惟有行大善事,救千万人命,或可感动上苍,改变命运。”

要做什么大善事呢?方观承在查阅文书档案时,发现直隶全省通报的死于道路上的流民,每年多达几百人,就打算设置留养局来帮助他们。虽然这只是个想法还没有实行,但第二天早晨再见相士时,相士道贺说:“您满面祥光,必已有莫大功德,不但可以免除刑罚,而且有希望子孙后代显贵。究竟是什么功德呢?”方观承遂将自己的计划告知。之后,他上奏朝廷,并得到了批准。

后来陕甘军营事发,两任督抚、一名将军皆伏法,方观承本应也受到牵连,但被乾隆帝特旨赦免。

在他任直隶总督二十年间,方观承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兴办义仓、书院、留养、育婴各局,筹办河务,并以“办事周详”为乾隆帝所赏识。

一次,乾隆帝到京城郊外春巡,突然有个村民冲撞仪仗队,手里还拿着兵器。护卫立刻上前将此人擒获。简单审问后,那人供认是直隶人。乾隆很生气,认为这不是普通村民,是背后有人主使。正准备接驾的总督方观承听说后,马上飞奔而来,并跪倒路旁,大声呼喊:“臣在直隶任职已久,知道此人是保定村的一个疯子!”听方观承这么说,乾隆便没有再继续追究。

德泽子孙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方观承患疟疾卒于任上,终年71岁,谥“恪敏”。后来他的儿子方维甸也做了直隶总督,侄子方受畴也是总督。一门三总督,的确非常罕见。不仅如此,其后世子孙身居高位的也是接连不断,而这与方观承所积的大功德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清朝梁恭辰《劝戒录》

古人记载的 #万物有灵

tian.jpg

文:小缘 来源:正见网

在动物中,最通灵性的应该是狗。其实其它的动物也是差不多的。

先秦的列子曾记录这样一个故事:海边有个喜欢海鸥的人,每天早晨到海上去,跟海鸥玩耍。海鸥飞来的数量有上百只不止。他父亲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跟你一起玩,你抓一只来给我玩。”第二天他来到海上,海鸥都在空中飞翔而不下来。

所以说:最好的语言是没有语言,最高的作为是没有作为。同别人比试智慧的想法,那是很浅陋的。

这个人与他父亲的对话,鸥鸟是不可能知道的。那为什么会知道这个人要抓鸟呢?

原文: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 ,沤鸟舞而不下者也。
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

2024年12月18日星期三

这些茶的雅号您知道吗?

tian.jpg

文:正则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上古时代神农氏便使用茶来解毒。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写成《茶经》,将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许是茶本身苦口却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备着哲思与禅机,茶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尤为密切,故而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雅号。

甘露

“一瓯甘露更驰名,恰二更,梦断酒初醒。”( 《中吕·喜春来》)这曲中的甘露可不是天降的,而是我们平常喝的茶。

南北朝时期,刘宋的豫章王刘子尚造访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用茶招待刘子尚,子尚品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刘子尚所称得上甘露的茶是什么滋味,但经常品茶的人肯定知道,有的好茶,入口时虽苦,但过后会有回甘,让人回味无穷。这么说来,将茶比作天降的甘露也是相得益彰。

仙掌

仙掌被用作茶的雅号源自于诗仙李白的一首诗: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李白所描绘的这种茶外形如同手掌,茶树根植在山石中,在泉水的滋养下,枝枝相连,连诗仙都不由的感叹此是旷古未见的好茶。此后,仙掌即为茶的雅号而流传开来。

“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 (明·袁宏道《玉泉寺》)
“定瓷亲捧更盈盈,仙掌初倾”(清·董以宁《画堂春》)
“渴解似尝仙掌露,魂清如近玉壸冰。谁知此际超然处,不减庐山入定僧?”(宋·陆游《夜坐中庭凉甚》)

有茶能得如此仙风飘逸之雅号,或许真是仙家之珍品也说不定。

涤烦子、不夜侯

当然,中国人为何爱喝茶,绝不仅仅是人们喜爱茶的味道,更主要的是茶的功效。传统中医认为,喝茶有利尿益肝、清热提神、止痛息怒、消除疲劳、活跃思维等功效。而现代医学也发现,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国史补》中记载:常鲁公随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曰: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后世便也称茶为涤烦子。有诗云:沃顶几思金掌露,涤烦谁借玉壶冰。(钱惟演《夜意》)古人喝茶以遣闷涤烦,获得精神上的安然。

《博物志》载:饮真茶,令人少眠。夜晚喝茶让人兴奋,难以入眠,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须封不夜侯”(宋·胡峤《飞龙涧饮茶》)茶以其提神醒脑的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古人又称其为不夜侯。

风生腋

风生腋的别称是来自于唐代卢仝的一首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诗人将喝茶时的状态描绘的细腻传神,从滋润喉舌,驱赶孤闷,洗涤烦恼,净化身心,层层递进,有如一位打坐入定的修道者的精神世界,当喝到第六杯时,竟觉两腋生风,飘飘欲仙。

“烹来习习风生腋,拄上罗浮第一峰。”(宋·陈焕《黄龙洞口道人送茶及筇竹杖》),“顾君饮罢风生腋,飞到蓬莱日月长。”(宋·胡寅《黄倅生日送茶寿之》)如此雅致的称号,涵义深远,亦不输“仙掌”之名,不怪说后世文人爱称茶为风生腋也。

酪奴

前文中介绍了这么多茶的别号,都是对茶的赞美之词,而不同的是,“酪奴”却带着贬义。南北朝时,南齐的王奂获罪满门服法,只有他的儿子王肃逃到了北魏。北逃的王肃开始几年依然保持着南方的饮食习惯。有一次,北魏孝文帝大宴群臣,看到王肃大口吃着羊肉,喝着乳酪,觉得奇怪便问:“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王肃答道:“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

当然,对于奶酪好吃还是茶更好喝,不少文人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平生酪奴谤,脉脉气未申”(宋·陈与义《陪诸公登南楼》),“甘泉香茗胜醍醐,不信前人唤酪奴”。(清·方文《题刘紫凉山人品泉图》)。有趣的是,茶叶传到欧洲后,当时的法国贵族发明出了奶茶的吃法,中西的饮食文化就这样奇妙的融合了起来。

结语

其实茶的别号还有很多,如水厄、清友、龙团、云腴、松风、乳花、苦口师等等等等。而每一个雅号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别样的故事。当俗事缠身、心中烦闷之时,不如学习古人,约三五好友围炉品茶,笑谈古今,亦是一大幸事也。

来源:正见网

古代故事:收养 #弃婴 改貌中举 溺杀弃婴遭天谴

tian.jpg

文:刘晓

世界上总有那狠心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生了孩子却不养育,甚至暗中将无辜的孩子抛弃。面对弃婴,人们又是怎样选择的呢?上天是否看在眼中呢?

收养弃婴得福报

清朝四明县(今浙江宁波余姚市)有个叫袁道济的读书人,因为家贫缺乏银钱,无法去参加秋季的乡试。七月十五日前,还在家里没有出发。幸好有亲戚朋友送给他三两银子,劝他尽快出发,否则就赶不上乡试了,袁道济这才动身上路。

一天,袁道济在路上发现了一个弃婴,因为饥饿啼哭不止。心存不忍的袁道济便拿出三两银子,请路边开豆腐店的一对夫妇代为抚养。

到了省城,他去找几个同乡友人看是否可以在其家留宿,但同乡友人看到他一贫如洗,十分嫌弃,就拒绝了他。只有一位以前相识的僧人,勉强收留了他。

当晚,僧人梦见各府城隍神齐集,将考中乡试的册子呈报给文昌帝君,名册中有被划去名字的,需要核查递补。宁波城隍神上禀道:“袁生救人心切,可以让其考中。”文昌帝君遂命召其前来,这应该是将其元神在梦中召来。

袁道济到来后,文昌帝君看见他相貌实在有点寒酸,便说:“这个人其貌不扬怎么办?”古代做官除了看才学,外貌也是要看的,长相丑陋的大概率不被任用。宁波城隍神说:“这个容易,可以把判官的胡须借给他。”

僧人从梦中醒来,十分惊骇。第二天早上,正想将梦中之事告诉袁道济,等一碰面,发现其原本没有胡须,居然一夜间两腮都长出了胡子,僧人遂笑个不停。袁道济询问缘故,僧人就将梦中之事告之,和袁道济所梦之事完全吻合,两人都惊叹不已。后来发榜,袁道济果然考中举人了。

还有湖南沔阳县的王烜,也是家境贫寒,每逢科举考试,就在街市上靠给人算卦挣点钱来维持日用。他的妻子张氏为人善良,有邻居生女想要将其溺死的,张氏就极力劝阻并自己抱过来抚养。这样的事情做过不止一次了。

乾隆甲寅年(1794)春,同乡某生梦见神告诉他:“今科本省的解元是育婴之人。”醒来后深以为异。等到发榜,解元是王烜。某生仔细询问王烜,才得知内情,神示果然不虚。

溺女弃婴遭恶报

江西饶州人莫谭,家境富裕。在他四十岁时,妻子已经生了五个儿子。因为粗通文墨,所以学习了星相命理之术。凡是本家以及近邻生了女孩,就会请他算算八字,如果女孩的命不好,就会劝说将其溺死。人们相信他的话溺死了不少女婴

过了几年,莫谭的五个儿子接连夭折了四个,剩下的一个眼睛也瞎了。不久,莫谭也死于痨病。但他却死而复苏,并哭着告诉家人说:“我刚才被拘押到了冥府,冥王大怒,道:‘古时本没有命理之学,也没有什么义败扫禄之说。你根本不知道真实情况,就敢胡言乱语,更何况即使这个女孩将来果真遭遇厄运,也是上天注定的。纵容能溺死一个女孩,还会再生出一个女孩。因为凡是帮人推手女孩命格的,当以好的字眼来回应,以免她将来难以嫁人,这样才符合天理。怎么能我在生死簿上放她投生,你却在嘴上判她死刑呢?姑且押你回阳间,将这番话告知世人,让世人知晓改正过错,或可以减轻你的罪孽。”

这是当时的文人徐柏舫亲眼所见之事,他后来告诉了梁恭辰。徐柏舫还说,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长沙农民米上西早晨出门,看见道旁放置着一个小箩筐,里边有一个女婴,外加一匹布、十两银子,还有一张写着出生年月日的纸条。这一定是女婴的亲生父母遇到了难处无法抚养,不得已采取了这种办法,让遇到的人或收养或送入育婴堂,以此希望保全孩子的性命。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米上西竟然将女婴沉入河中淹死后,将银布拿回家中。没过三个月,米上西就被雷击而死。这样杀人害命取人钱财,怎么能不让老天愤怒!

以上的故事再次告诉人们,面对弃婴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报应。上天怎么能被欺骗呢?

来源:正见网

2024年12月14日星期六

古代故事:凡事皆有因果 善恶逃不过神目

tian.jpg

文:刘晓

清朝撰写《劝戒录》的梁恭辰的父亲曾担任江苏布政使,与苏州江铁君是以诗文相交的朋友。江铁君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回归儒学,不过他应该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他曾讲了这样几件离奇之事。

主仆浪费粮食遭天谴

江苏太仓贡生王树有一个同乡,忽然有一天全家老少都丧身火灾中,其中还包括刚来半个月的婢女。左邻右舍都说这个人平素并无任何暴行,不知道他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恶行而遭到上天如此的惩罚,还牵连到初来乍到的婢女。

当时恰好有人算命,就拿此事询问,才知道原因。原来这家人浪费粮食十分严重,纵容儿女一边吃一边玩弄,仆妇、婢女也一起糟蹋,常常将粮食随意丢弃。上天因为他没有其它恶行之故,打算等他自己认识到错误悔改,为此在十年间用小灾小祸一再警示他。但他十年了依旧没有认识到错误,且不知悔改,还在糟蹋粮食。

于是,天神准备给予重惩,交付雷部施以刑罚,雷部回复雷击太轻;交付瘟部,瘟部也说感染瘟疫处罚太轻。于是交付给火部。婢女本不在火劫中,但就在火灾发生前三天,她将主人给她的剩饭扔到窗外,落在了粪堆中,却秘而不言,所以也一并被惩罚了。

两名书商对淫书不同态度不同报应

有一个书商周某,为人正派且处事谨慎。一天,他在书市中卖书,一名儒生带着一名少年来求问淫秽小说《肉蒲团》。周某对儒生正色说道:“你是读书人,带领的不是弟子就是学徒,为什么要问这种书?你这样如何教导后生?如何做一个读书人?我虽然是市井小商人,但也不屑于卖这种书,你不要再这样做了。”

儒生很羞愧,作揖谢道:“是我失言了,你的一番话让我很受教,我会记住的。”随即有些不安的离开了。

还有一个姓朱的,靠卖书攒下一些家业,后来突然开始刻印淫词艳曲售卖。江铁君对他说:“你因为卖书,得以和我们这些读书人往来;如果售卖小曲,今后只能和贩夫走卒来往了。今后不要这样了。”朱某却说小曲可以卖好价钱。江铁君告诫道:“你贪图眼前的利益,却因此败坏他人的心术,一定冥冥中会有报应的,应该尽快改正过来。”

朱某不停。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大儿子偷钱在外放荡游乐。他赶快为大儿子娶妻,并与大儿子分开居住,儿子不久就死了。他的小儿子也是这样,家业很快被败光。朱某只得背着剩余的书在集市上售卖,没过多久也死在街亭里了。

十六学子偷盲人钱财被雷击而死

慈溪北乡有一个盲人,因为家贫,想将妻子休弃,卖与他人,让她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妻子不愿意。盲人就说:“如果你离开,我们就都能活下去。如果留下来,我们都会饿死的。不如我先死,你自然就可以离开。”于是就要寻死。

不得已,妻子改嫁他人。她对后夫说:“盲人无依无靠,我打算这个月寻一天去给他缝补浣洗衣物,不过夜就回来。”后夫同意了。

盲人因为卖妻得到了一些银子,就通过对外放贷,赚取一点利息维持生活。因为晚上摆弄银钱弄出了声音,引起了旁边私塾中童子的注意,他们寻机将钱全部偷走了。盲人发现钱被偷走,悲愤之下自缢而亡。

第二天,前妻来到家中,发现前夫自缢身亡,大惊失色,痛哭之后,也选择自缢。后夫当晚看见她没有回来,次日也来到家中,看到二人皆亡,痛心人财两空,也投水而死。他的母亲听说儿子投水而死,也自缢身亡。短短几日内,四条人命没有了。

之后的某天,雷雨大作,私塾中十六名学子全部被雷击而亡,他们都是参与偷钱或分钱之人。他们的老师因为不知晓这件事,年龄小的学生没有参与,所以皆幸免。这件事发生在道光庚寅年(1830)某月。

结语

由此可见,世间祸福必有因果,种善因必得善果,种恶因必得恶果,一切都逃不过上天之眼。

来源:正见网

2024年12月12日星期四

民兵队长枪击坟头,回家后神志昏沉胡言乱语

tian.jpg

文:天祥

在疫情期间偶然听到一个故事,说的是在东北某地五六十年代。有一个被邪党宣传洗脑的民兵队长,自以为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平时说话大大咧咧,说过很多不敬神佛的狂言。

当时的民兵是发枪训练的,经常打靶射击,而此人的枪法也算不错。

有一次,此人夏天傍晚射击训练后与朋友喝酒,酒后背着枪回家。路过一个小树林的时候,发现树林中有几座坟。其中一座坟前有祭奠的用品,坟的周围的杂草也被清理干净,坟头上也用石头压着一张红纸。此队长看到后也不知哪根筋不对,看着不舒服,抬手就是一枪把坟头上的压红纸的石头打掉而离去。

此民兵队长当时没觉得如何,但是回家后浑身发冷发热,神志昏沉胡言乱语。家人不明所以,送医院也检查不出什么,打针吃药折腾后也没什么效果。此时有好心的邻居提醒其家人,是不是虚症?最好找相关的人士看看。其家人没办法,请了一个通晓类似情况的老人。通过此老人的一番仪式流程沟通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此民兵队长枪击树林中的坟头石块,惊吓到了坟中的灵体。事情也没说有多大,只是说吓一跳,想出出气所以就折腾民兵队长。

此民兵队长当时就颠覆三观受到惊吓,原因是枪击坟头石块并没有跟任何人提起。既然找到了原因,无奈之下准备了祭品,偷偷到树林的坟前祭拜道歉,之后身体便恢复了正常。此后此民兵队长再也不说些有的没得不敬神的话,低调了很多。

共产邪党盗取政权以来,一直给中国民众灌输无神论,颠覆、阉割、窜改了数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断绝了民族、文化之根。过去的中国人多少还有些天堂地狱、神佛报应的观念,多少有些顾忌制约。现在的中共邪党洗脑从幼儿园就开始,当中国民众看到了邪党的虚假宣传,又无奈恶党的暴力统治,加之无神论的影响,整个社会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理念。使整个中国大陆陷入了社会问题百出,各种乱象充次的养蛊模式。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当中共邪党即将为自己的滔天罪恶买单的时候,中国人如何自处?是否要给中共邪党陪葬?还是想办法自救

中国人如何自救?退党退出中共邪党及其附属组织。干干净净迎接没有共产邪党的新纪元

来源:正见网

他们自谓不公向上天抱怨 为何遭神斥责

tian.jpg

文:刘晓

常人中有“好人没好报”这样的说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善报,甚至还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觉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着一切,祸福早已注定,好人遇到的坏事,恰恰是老天在帮你消减之前的罪业,以让你在消减完罪业后,来世得福报。清朝梁恭辰编撰的《劝戒录》中记述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做善事抱怨遭神斥责

清朝江苏长洲县(今苏州市)有个叫刘天佑的秀才,多次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当时他居住的地方在察院巷城守衙门的西侧,衙门南侧有一座高高的土堆,里边埋葬着不少明末以来死于战乱的老百姓的遗骸。

乾隆年间,城守打算将这些遗骸全部迁走,然后在这里修筑影壁。刘天佑听说后,心下不忍那些人的遗骨被随意埋葬,就向亲戚朋友等四处借贷,得到了些银子。于是找人先将那些藏在瓷瓶中的骸骨妥善安葬,然后继续借贷,打算将更多的骸骨也找个地方安葬。

在重新埋葬110具骸骨后,所有借来的银子都用光了。对于剩余的骸骨,刘天佑实在是有心而无力,只能暗自叹息。

这年秋天,刘天佑去参加乡试,虽然试卷获得了推荐,但仍然没有考中举人,他因此有些闷闷不乐。

腊月二十四日的晚上,刘天佑借着祭祀灶神的机会,写了一篇疏文,上告天神。疏文中说自己平生虽无什么大的阴德,但掩埋尸骨一事,应当可以挽回造化。为何神佛没有听到、看到,明察呢?言辞中颇有为自己不平的意思。

第二天晚上,刘天佑梦见自己来到城隍庙,城隍神对他说:“你是个读书人,难道不知道功名富贵或早或晚,都是有定数的吗?怎么能自夸埋骨一事,随意冒犯神明的视听呢?如果你再不悔改,你秀才的功名也会被剥夺的。冥府念你毕竟是有善根的,只要你能行善不怠,又何必担心没有功名呢?”

刘天佑连声答应,自此不敢再说一句怨天尤人的话。三年后,他以一百多名的成绩考中了举人,后来官至中书舍人。

瞎子饥寒有前因

扬州有个倪瞎子,孑然一身,住在旧城城隍庙里,每日为人算卦得到数十文,来维持生计。如果遇到风雨天没有人来算命,倪瞎子就只能饿着肚子睡觉。

一天,有个商家的小伙计发了财,带着妻妾入庙烧香,车驾随从甚是排场。倪瞎子听说后,不觉受到触动,就暗地里在神像前祷告说:“他作为卑贱之人却能荣耀至此,我原本出身于世家大族,如今却饥寒交迫,为何上天无眼,神明不灵呢?”

当天晚上,倪瞎子在梦中被城隍神拘审,城隍神对他说:“你为什么要告状?他的命中本该享福,你的命中本该受苦,都是有定数的,你怎么敢怨天尤人呢?你这样实在是冒昧之举,即命发配到仪征县,杖责二十。”倪瞎子一下子吓醒了。

第二年冬天,倪瞎子的嫁在仪征县的妹妹病死了,他前去送葬。三更时分,他突然腹痛难以忍受,便打算开门欲出恭。正好碰到巡夜官,问他干什么,他没有马上应答,巡夜官立即命人剥下他的衣服,打了他二十板子。他的外甥听见动静出来想要替他解释,奈何二十大板已经打完了。神灵是果真不能亵渎的啊。

因此,做人只管行善,一切自有神佛安排。

来源:正见网

2024年11月27日星期三

“ #金箍棒 ”与“火眼金睛”

tian.jpg

文:源馨

西游记》中“金箍棒”与“火眼金睛”可视为悟空行者能力与智慧的体现,实为宇宙特性的一种自然造化,此中神奇我们可从炼出此二物的,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探出一些玄妙来。

“金箍棒”神通广大,在原著中有这样的描述,“中间星斗暗铺陈,两头箝裹黄金片。花纹密布鬼神惊,上造龙纹与凤篆。”意思为中间是一段乌铁,有星斗铺陈,两头被金箍住。这里强调金箍棒的主材料为乌铁,这是一种纯度相当高且很纯净的材料,非“凡铁”,是从高层空间而来,或许是以陨石的形式坠落到了这一层空间的。因其来源高,物质能量也大,所以足以震慑下界生灵。

相较八戒的“九齿钉耙”,原著中有这样的记述,“老君自己动钤锤,荧惑亲身添炭屑,五方五帝用心机,六丁六甲费周折。造成九齿玉垂牙,铸就双环金坠叶。”也就是说,选材和打造展现的是此层诸神的能力,尽管用心费力,但因主材料的来源不同,“九齿钉耙”也没有“金箍棒”的法力大。

还有一点很特别,就是法器都有灵性,必定要跟随主人。“金箍棒”在东海海底沉睡千年,可不仅是为大禹的治水,因为早年大禹是借的要归还,而悟空才是其真正的主人。可见,法器与生命的本源境界是紧密相通的,这表明悟空也是来自高层次空间。

那么悟空到低层来做什么?他因闯祸被推入“八卦炉”,没死反而炼出了一双“火眼金晴”,这真的只是巧合吗?我们知道一切都是有定数有安排的,这要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说起。原文中“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 八卦代表什么意思呢?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此老君的“八卦炉”就是一套依天地运行系统的循环机制,也可理解为锤炼,提纯,净化的系统,在里面能够去除一切杂质和不纯。

悟空来源高,又与菩提祖师学过“道”,是一定明白此炉玄机的。你看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历经七七四十九天,老君的火候俱全,开炉后悟空炼出了“火眼金睛”。诗曰:“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可见,悟空在老君的“八卦炉”中吃了一番苦之后,能炼出“火眼金睛”也是因高层神力的加持。为什么这么说?这里要强调一下“八卦炉”的主人太上老君,依他的修行,在遇到纯乌铁“陨石”便是知晓悟空到来的,于是提前亲自为他打造了法器“金箍棒”,只是此天机不可泄,接下来在等待用“八卦炉”成就其“火眼金睛”的机缘

老君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悟空来源高根基好,并且背负着使命,历经魔炼可修成正果,救度更多可救的生命。而为了完成他的使命“保唐僧西天取经”,才赐予他“火眼金睛”的识正邪和“金箍棒”降妖除魔能力的加持。

跨越时空从故事回到现代,很多人也许会问,神话为什么有着更深层启悟人对生命的思考?我想正因为现今这地球上的人类多是来自宇宙高层空间,所以潜层留有那部分的记忆吧?要能够回忆起来,同样须在此“八卦炉”般的环境中魔炼从而净化。也就是说,我们的重德向善不仅仅是为得到人中的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为生命返本归真而铺路,因为这才是你我来到凡尘的本愿与初心!

来源:正见网

2024年11月23日星期六

看 #戏曲 坚定意志 寡母贤德三子功名显赫

tian.jpg

文:刘晓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据说在春秋战国时,便有戏剧表演。到了元代,戏曲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奠定了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许多文人通过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抒发抱负、针砭时弊、影射社会、传播文化、弘扬正气、教化百姓。

到了明清两朝,戏曲更加普及,剧种更加丰富,已成为大众娱乐的主要方式,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对社会生活影响极大。据说当时全国各地的地方戏种就多达三百多种,大大小小的剧团戏班不计其数,遍布村乡。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为中国戏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历史上的忠诚义士、豪杰英雄、清官廉吏、贞节烈女、才子佳人,都成了戏曲表现的主角,歌颂的对象。通过戏曲表演,他们的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观众。很多不识字的普通百姓,由此了解了中国历史,了解了什么是仁义礼智信,什么是善恶有报,因此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那就是敬天畏命,重德行善

且说清朝时有一个昆曲传统剧目《双冠诰》,又名《双官诰》,作者是陈二白,讲述的是婢女碧莲守节教子,一举成名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明朝山西大同人冯瑞与山西提学副使林翘有世仇,林欲害冯。于是,冯瑞避祸远走,以医道闻名。他的朋友范子渊与冯相貌酷似,便假冒其名在本地行医,林遂将他杀死,世人都以为死者是冯瑞。

这样以讹传讹,冯家也信以为真。冯瑞的妻子罗氏、妾莫氏大恸之后不能守节,先后改嫁他人。唯有婢女碧莲日夜纺织,抚养莫氏所生的幼子冯雄,每天督促他读书。

此时,冯瑞因治愈了大臣于谦的疾病,留在于谦府中,其后又得到于谦的举荐,随明英宗北征,立功而返,授为兵部尚书。冯瑞衣锦荣归,老仆冯仁告诉了他离别后发生的事情,冯乃立碧莲为夫人。这时,冯雄亦因碧莲勤督课读,高中探花。最后冯瑞、冯雄父子皆上表为碧莲请封,碧莲得到了双诰封。

嘉庆和道光年间分别中进士的安徽婺源一门三兄弟董桂新、董桂敷和董桂科,他们的继母某太宜人(注:五品诰命称“宜人”)曾对来祝贺的亲戚和子女说:“这是我观看戏剧的结果啊。我刚守寡的时候,年纪尚轻,有人以家贫、孩子年幼等理由,诱惑我改嫁,当时我拒绝给以回答。此后在亲戚家观看了《双冠诰》这个剧目,使我坚定了信念和意志,决定一心一意抚养三个孩子,坚守志节,这才有了今日,你们不要说看戏没有好处啊。”

这件事是婺源训导陈雪楼讲的,记录在清代梁恭辰所著的《劝戒录》中。陈雪楼还说:“太宜人以贤德闻名当地,这是她表示自谦并教诲别人的话。她以亲身经历劝化别人,更加证明她的深厚德行,所以难怪他们母贤儿子功名显赫,备受人们的称赞。”

来源:正见网

2024年11月22日星期五

#僧人 两度 #转世 只为了结尘缘

tian.jpg

文:刘晓

清朝浙江钱塘县有一位王老先生,家境虽然贫穷,但他却喜行善事,而且从不知疲倦。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常年行善之人,却年过五十岁仍然没有儿子,乡人都感叹他贤德却没有子嗣。

这年清明节,王老先生扫墓归来,夜晚闲坐在屋中,忽然看见已故的父亲拄着拐杖前来,对他说:“因为我的德行浅薄,本应绝后,幸赖你广积福德,王家可以有后了。你需要去镜山寺求子,就能得到儿子了。”说罢就不见了。

王老先生听从父亲之言,去了镜山寺求子。第二年果然得了一个儿子。他从小就十分聪慧,十二岁入学成为生员,十六岁就考中举人,不过此后两次参加会试都没有考中。

王老先生有一个亲戚,在京城担任六部官员,他很喜欢王老先生的儿子,就留他在家中读书,准备下一次考试。一天,王家子突然对这个亲戚说道:“我原本是镜山寺的僧人,修持戒律,大道将成,只是因为心中还羡慕少年登科时的荣耀,又没能放下对世间荣华的爱慕之心,所以须要坠入人世两次轮回。明天,我就要投生到富贵人家,以了结业缘。”

随后,王家子又给父亲写了一封作别书,嘱托亲戚寄到老家。信中大致的意思是:儿子不幸客死在离家数千里之外,而且年寿短促,留下了年轻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拖累了父母。然而,儿子我不是父母真正的儿子,孙子却是父母真正的孙子。父亲大人您还记得当年与镜山寺僧人在一起喝茶聊天的情形吗?我就是那个僧人。当时你我相谈甚为融洽,我心中默想父亲为人如此忠厚谨慎,却不知为何上天不赐予你子嗣。因为动了这一念,所以投胎来做您的儿子。您的儿媳妇也是幼年时与您结下了善缘。这一切都如同镜花水月,都是幻景。即使能相聚一处,又如何能长久呢?因此希望您千万不要把我当作真正的儿子来看待,赶快斩断情感上的牵挂,这样或许为儿子我减轻一些罪业,等等。

亲戚好言劝说王家儿子,不要抛弃家人,但他却回答道:“来去都有定数,业报也有期限。” 见无法劝动,亲戚就问他将转生何处,王家子告诉他将转生到顺承门外姚家。

第二天,王家子猝然而逝。亲戚遂去拜访姚家,得知当日其果得一个儿子。姚老先生富甲一乡,一向也乐善好施,晚年遂得此子,如同老天赐给他的一样。

这果真是奇事。那些贫而乐善不倦,富而慷慨好施的人,又何必担心晚年没有儿子呢?而高僧因为动了凡念,坠入凡尘,误了修行,也是修炼人要谨记的啊。

(出自《劝戒录》)

来源:正见网

【 #杨延昭 传奇】杨八妹盗金刀(上)

文:文/仰岳

20241121_ZJ_Wenhua_Yangyanzhaochuanqi.jp
杨延昭传奇——杨八妹盗金刀。(夏琼芬/大纪元

杨延昭,《宋史》中的北宋抗辽名将,戍守边防二十余年,辽人(契丹人)十分畏惧他。辽人认为六郎星宿(将星)是他们的克星,而杨延昭的智勇善战宛如是六郎星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

杨延昭和天波府杨家将保家卫国、一门忠义的改编故事,从元代起,各种版本在戏曲、小说和评书中流传甚广,深受普罗大众喜爱。此【杨延昭传奇】系列,笔者仅就乡野民间口耳流传的轶闻加以摘录综述,与读者分享杨六郎流传千年的英雄故事。

(接前文)

前情提要:辽将白天祖为大杀宋军士气,将杨业之遗骨、金刀分藏两地,打算开坛作法血祭。为阻止其计划,杨延昭让孟良与焦赞二将至西域盗取遗骨,杨八妹与王兰英则准备潜入辽国皇宫夺取金刀。

在领命后,杨八妹与王兰英迅速打点好行装,带着几位武艺高强的女兵打扮成猎户模样,骑着快马向北方奔去。路上,王兰英问八妹是否有具体计划?

杨八妹回:眼下只能先至幽州打探情报,再临机应变入皇宫内取金刀。她坚定地说:眼前虽充满未知,困难重重,但相信凭着决心再加上父亲在天英灵的保佑,最后必能完成任务。

不久,她们一行人已越过边境,进入幽州。忽然在一片树林后跑出了一队人马,带头的是一位手持大刀、头戴雉鸡翎冠的女将。

这位女将对他们说:我乃大辽萧太后之女延寿公主,你们一行人来干啥的?王兰英回道:我们是附近的猎户,正准备趁冬季未到前打点猎物好过冬呢!延寿公主听后上前围绕着众人打量,接着冷不防地射出一箭,结果立即被王兰英挡下。

延寿公主立刻警觉道:有本事接下我这一箭,你绝不是普通人,你们一行人准是宋营的探子,快快投降可饶你们一死!

眼看已被识破,王兰英小声地跟八妹说:正好她是萧太后之女,眼看随行仅数十人,我们干脆将她拿下当人质,换取金刀。八妹点头同意,于是女将们纷纷亮出兵器,王兰英放声说道:我乃大刀王兰英,这回就跟你比试一下身手!延寿公主回道:你就是大刀王兰英?你杀我大辽无数将士,我早想会会你,看招!

说完二人便砍杀起来,互不相让。转眼间已对战数十刀不分胜败,对战中延寿公主换了把长枪续战,她枪法精妙,招式变换忽上忽下如灵蛇乱窜,王兰英一时招架得相当吃力。

延寿公主得意地说道:我自小习武,辽军诸将士罕逢敌手,连韩昌都要让我三分,这次就让你知道厉害!她忽然变招,一枪从中路刺入,志在必得。只听王兰英冷笑一声,反手一刀,延寿公主的攻势便遭瓦解。此时王兰英开始使出玄虚刀法,延寿公主仅接了一刀便重心不稳,她大惊失色,察觉原来王兰英是故意示弱欺敌。王兰英乘胜追击连劈数刀,延寿公主招架不住,长枪更直接被王兰英一刀两断。

道人相救 锦囊妙计

延寿公主眼看不敌,对着军兵大声叫嚷:你们都愣着干啥,全都给我上!数十辽兵马上将王兰英、八妹及女将们围住,但她们不慌不忙地接战,数十回合下去丝毫不落下风。酣战中,延寿公主射出信号箭,不久后只见远方黄沙滚滚,似乎有大军前来。

杨八妹见了,对王兰英说道:辽国后援将至,眼看已无法拿下延寿公主;而我们行踪已曝光,现在敌众我寡,应当先行撤退,再想对策。王兰英应允,女将们一路上且战且退,这时一行人发现山边有座道观,便进去躲藏。

杨八妹率先跑进去,看到大殿上一位道士带着徒弟正在打坐,她大声叫道:老师父,请救救我们!

这位道士睁眼一看吃了一惊:啊!你们这群女子,跑到我这道观来要做什么呢?

杨八妹随口说道:我们这群姊妹外出打猎,遇上猛虎,打不过它才来你这儿,想请你行行好,让我们先躲躲。

道人见状步出殿外,对着女将们看了看说:你休想瞒我!这附近无老虎出没,且看你这些马儿的创伤,便知一定是刚才与辽军交战受的伤!听你口音,似乎是大宋人士?

被看穿处境,不知对方是敌是友,杨八妹沉默不语……

道人说:别怕!我也是大宋人士,以前是一位士兵,十余年前曾随着杨老令公北伐,只是因缘际会在这里当了道士。

杨八妹听了这话,心里踏实了,说道:正巧遇上大宋将士,我乃是杨令公之女,杨八妹,这群姊妹们都是杨门将士!

道人大吃一惊:原来是老令公之女,怪不得有几分神似,当年北伐我跟着老令公一路到了陈家谷,老令公决意殉国的最后一刻,他解散了身边军士,要大伙儿逃命,别跟着他送死。我含泪领命后逃出重围,最后逃到这儿被住持道长所救,为答谢其救命之恩,便在这里出了家。

杨八妹听后,便简要地把自己要去辽国盗取金刀,路上与延寿公主交战逃到这儿的事说了,道人听后感叹道:我师父真是神机妙算,都给他料中了!日前师父要出外云游,临行前,命我在此等候杨门女将一行人的到来,还留给我一封锦囊妙计,一副书生的青衣小帽,吩咐我要等你们来时才能打开。

说罢,道士便拆开了锦囊,内文是短短的几句诗:

横批: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内文:
得芳心为辽将、充先锋为驸马、孤一人入大辽、寻金刀历魔难……

看后众人连声惊叹,思索着如何解读,而八妹亦低头沉思,而王兰英说道:要八妹一人入辽?真会如此顺利?我也要参与!

道人回说:师父乃得道高人也,当年我受伤逃至此地,他也早预知我会来,天意早有安排,冥冥中自有定数,我们当顺天而行。杨八妹说:辽军很快就到,我相信要我一人入辽是天意,我该准备了,成事虽在天,但还得靠人去行呢!

王兰英不放心地对八妹说:这样我与姊妹们要返回三关,而你却要孤身一人潜入辽境,而后续应当如何,锦囊内诗文便无明示了,此番孤身深入敌境,凶险异常,你可要想清楚!

杨八妹回道:天意茫茫难测,但我相信正念而行必能化险为夷。我在辽国也并非孤单一人,以前听六哥提及,他派出多名探子到辽国刺探军情,就有探子回报辽国有位驸马名为木易,不单与六哥长得极为相像,多年来还联合朝中主和派大臣请求宋辽修好罢兵,我相信他就是失踪十多年的四哥,或许有相见的机缘,相信父亲在天之灵也必然保佑我完成任务。

女扮男装 妙计连环

说罢,八妹赶紧穿上书生的青衣小帽,又换上易容面具女扮男装。而道童换上八妹的衣服骑上马,跟着王兰英一起离去诱敌。不久,延寿公主带着大军前来,将道观团团围住,只见她带着数位将士气势汹汹地闯入道观大殿,对着道人问说:老道士!你刚才可见过一群女将士跑进道观来?

道人回:贫道从未见过女将士进来。

延寿公主怒回:扯谎!刚才顺着马蹄印追来,到你这小道观就没了,肯定是在这儿!

道人回:贫道从不过问外事,你若不信可以把这观搜一遍。

延寿公主回:我要是搜出来就把你给杀了,再放火烧了你的道观!

她见到一旁穿着青衣小帽的八妹,喝道:你是何人?为何在观内?

杨八妹回道:小生父亲参军阵亡,前来道观请求道长超渡亡灵,让他早日成仙。

延寿公主下令将士们搜查道观,一边跟书生装扮的八妹聊了起来。八妹称说父亲是辽人,母亲为宋人,父亲虽为武将,但生前喜爱诗书经典,除了教导自己武艺外,还请了先生教导读书的种种往事。不久之后辽军将士回报:观内前后搜了数遍没发现任何人,但在后山的小路上却发现马匹离去的踪迹。延寿公主下令将士们追击,还想一并将这青衣书生带回。

原来公主见八妹扮成的书生长得十分俊俏,谈吐又风雅,动了芳心。她说道:我大辽连年征战,此乃用人之际,你刚刚说自幼习武,而父亲生前为队长统领百人,你正好替补父亲从军,同样让你继任父亲职位,若表现得好可晋任将领。

道人听了回道:这太过了,怎可强拉民夫参军?

杨八妹却回道:感谢道长为父祈福,想必是父亲保佑,让我得以继承职位,小生有幸跟着公主,必能奔个好前程晋任将校,未来若能飞黄腾达,必回来重修道观答谢。

于是八妹就跟着延寿公主一行人离去,一如锦囊妙计中的安排。

延寿公主率领辽军追赶了一阵,但已不见王兰英等人的踪迹,只好回营,她对扮成男装的八妹一见钟情,让她随侍左右,八妹也顺势推舟地对她甜言蜜语,公主满心欢喜,不知不觉已到了夜晚时分。

公主下令升起营火,吩咐将士们布置擂台举办比武大赛,挑选攻打宋营的先锋大将,原来延寿公主此行的目的是要攻打三关。她自小习武,其武艺已近辽军大将之列,成年后太后原本要为她挑选夫婿,但她心高气傲,满朝将士没一个瞧得上眼。

公主对太后表示:辽军攻宋连年失利,我要挑一位能在战场上击败宋军的勇士,就让我带兵出征,阵前选婿吧。太后依了她,让她率着五万大军及数十辽将出征。

延寿公主看着八妹身上的配剑,说道:看你带着剑,又出身武将之家,你也上前与将士们比武吧!八妹应允。延寿公主宣布比武规则,只能点到为止,只比招式不比气力,还暗中派人告知八妹的对手将士不许伤人。

八妹取了一把大刀,使用了父亲生前指导的刀法,舞得虎虎生风。由于规则的优势占了上风,一番交战后她的刀法力压群雄。之后又比试弓箭,这原本就是八妹的强项,她箭无虚发,最后夺得第一,擂台上的表现引得众将士一片喝采。延寿公主看得满心欢喜,当场宣布破格晋升她为将领,掌先锋印信。

隔日,延寿公主率着大军到了草桥关,杨延昭闻讯,也带着孟良、焦赞、王兰英等诸将士列阵迎战。

延寿公主骑马上前,说道:我乃大辽萧太后之女延寿公主,我辽军大将连年南征都被你所败,我就不信你有通天本领,今天就让我收拾你!

杨延昭见带兵的统领是一位年轻女将,说道:兵者,国之大事,绝非儿戏,不可为一己之喜好兴师,姑娘请回吧!

延寿公主听后气不过,随即对杨延昭射出一箭,但被躲过。她挺马舞刀向前与杨延昭打了起来,十余招后便落于下风,公主自知不敌,勒马回阵,让将领们上前应战。但一个个的没过几招都被挑落马下,公主见状,呼唤八妹上阵迎战。

杨延昭一看走上前来的辽军将领,感到甚为熟悉。这时王兰英已意会过来,赶紧上前拉住杨延昭,细语说明原委,接着她拨马上前应战,说道:我乃大刀王兰英,你们武功低微,不配与我军主帅交手,就让我来会会你吧!

王兰英和八妹两人一动手,你来我往转眼间已打上数百回合,这对姑嫂平日都在一起练武,对彼此的招式甚为熟悉默契十足,打起来有模有样,旁人根本看不出来是打假的。

趁着空档,八妹小声说道:嫂子,差不多了,假装败给我吧!说罢便引马向后跑了几步并转身射出几枚暗器,王兰英假意中招,向后而逃。回到杨延昭旁说了几句,只见宋军将士纷纷撤回关内布防。八妹见状,也回到辽军阵内。

接下来几天,关内的宋军都闭门不出。八妹对公主说:宋军已撤回关内驻防,此地易守难攻,取之不易,我想,就让对杨业遗骨金刀作法之事成功,宋军士气大减之际再行攻打,乃为上策。

延寿公主高兴地说道:先锋出师得胜,为大辽立下战功,回去后我禀告母亲封你为大将军并招为驸马!说罢一行便撤军北上幽州。

来源:正见新闻网

2024年10月26日星期六

#清朝 义士蒋坚行侠仗义 留名正史

tian.jpg

文:刘晓

清朝戏曲大家、文学家,在乾隆年间任翰林院编修的蒋士铨,有一位行侠仗义的父亲,虽然是一个一生都没有取得任何功名的小人物,但却在正史《清史稿》中留下了小传。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据《清史稿》和《劝戒录》记载,蒋坚,字非磷,江西铅山人。幼时就聪明有智慧。七岁那年,他跟随叔叔到法云寺游玩,看见堂上僧人们在诵经,而堂下的走廊里坐着几个衙役,正在私语,说寺里的一个僧人被杀,不能确定主谋是谁,不知怎么办才好。

蒋坚悄悄对叔叔说:“杀人的,一定是堂上老僧。”叔叔呵斥他不要随便乱讲,蒋坚却说:“老僧诵读经书却多次回头张望,显然意不在诵经,因此我怀疑是他。”蒋坚的话被衙役听到后,就将老僧带走审问,果然正是凶手。

十七岁那年,蒋坚出游,在乘船经过瑞洪镇时受大风所阻而停留。同船的一名少年,每当大家吃饭时就避开,独自上岸。如此几次,引起了蒋坚的注意,便跟随少年上岸,发现他蹲在岸边庙宇的大钟下。

蒋坚便问他缘由,少年说:“我是南昌人名叫熊白龙,因为家中贫困到河口的亲戚家求助,但没有遇到。此后靠着船夫的好心,搭载身无分文的我回家,还给我饭吃。如今遇到大风,船夫也没有多余的食物了,所以我躲避在这里。”说罢大哭。

听罢,蒋坚也很心酸,就强迫少年回到船上,将自己的食物分给他吃。吃完后,蒋坚还资助了他一些钱财。熊白龙为了感谢蒋坚,就邀请他去其家见自己的母亲,并与他结拜为兄弟。蒋坚遂在南昌一带停留。

过了一段时间,熊白龙找到蒋坚道:“我得到你的资助经商,已经获取了三倍的利润,现在打算去临安(今杭州)贩卖缯布,想将母亲和妻子托付给你。你知道我的父亲有一个养子叫熊蛟,一向品行不好。如果我有什么变故,请你妥善处理。”

一年后,临安来人找到了蒋坚,说熊白龙病死在了客栈,留下若干银两,他临终时叮嘱客栈主人来找蒋坚。蒋坚思虑熊白龙死,熊家必然派熊蛟去临安扶灵回乡,而熊蛟看见钱财,一定会心怀叵测。于是他写信给临安客栈主人,让他如此如此安排。十天后,他才将死讯告知熊母,熊母果然派熊蛟去临安。

不久后,熊母将蒋坚叫来,哭泣道:“熊蛟到了临安,说我儿的尸体已经被焚烧,遗骨被装在木桶里,现在他们已经回来,木桶安放在我家后园。此外一个钱也不剩了。我们往后的日子可怎么办呀。”蒋坚再三安慰熊母,并亲自去花园哭着祭拜。

等蒋坚出来后,熊母又牵着他的衣袍哭道:“听临安人说我儿曾把钱寄给了你,这钱本来就是靠着你的资助得来的,但是经营的人也有功劳啊,可否分一半让老身好活下去?”

还未等蒋坚回答,熊蛟突然上前,用眼斜视着蒋坚道:“这事需要报官,请南昌府的官员明断。”蒋坚呵斥道:“何必报官,请左右邻居中有声望的老者来就可以。”

熊蛟同意了,他先把蒋坚锁在屋子里,然后去请老者。很快,熊家就来了六七位老者。蒋坚当着老者的面说:“刚才之所以吞吞吐吐没有明说,是因为受了亡者的托付,防范熊蛟罢了。现在被熊母逼迫,只得尽快说出实情,请诸位跟我到花园。”

众人跟着蒋坚来到花园,蒋坚绕着木桶呼喊道:“白龙你最了解我啊!”说罢,用斧头砍开木桶,两层桶底脱落,桶底竟然是融化的白银铸成,两层间还有账簿票据。众人捡起来观瞧,无不感动的落泪,哀叹熊母有眼无珠,不识好坏人。

此后,蒋坚又做了一阵米贩子,眼看科举又屡考不中,二十八岁时,他辞别母亲,孑然一身,浪游天下,其后在山西以白衣幕僚周旋于公卿间,以“精于法家言”声名鹊起。蒋坚曾经说:“法所以救世,心求人之生,斯善用法矣。”而他也是这样做的。

蒋坚在山西省做幕僚时,屡次拯救陷于冤狱之人。当时临汾县令纵容手下横征暴敛,老百姓们纷纷离开家到山上躲避,出现了民变。康熙五十二年,巡抚派主政泽州的知州佟国珑前去处理,佟国珑邀请蒋坚一同前往。

佟国珑与蒋坚等七人骑着马来到山前,筑起栅栏的村民们气势汹汹。蒋坚手持巡抚令箭首先安抚村民:“巡抚大人知道你们都是良善的百姓,是被奸恶的差吏逼迫上山的,因此特派佟大人来救你们。你们现在可以各回各家。不信的可以看这支令箭。”

起初,村民们还在犹豫,但慢慢的有人开始下山,蒋坚就将他们带到县衙公堂,将犯法的六名差吏押上堂,跪在佟国珑案前。村民们看到差吏们,群情激愤,上前想殴打他们。蒋坚高喊:“大家不要轻举妄动,有王法惩治他们。”佟国珑下令杖责这些差吏,打的他们鲜血直流,村民们欢呼着离去。此后,村民们生活如常。

这事之后若干年,蒋坚厌倦了在外漂泊的日子,就回归故里。一天,忽然听说佟国珑因为属下官吏亏空赋税的事而在太原被下狱,怃然道:“我如果不去,佟大人的难就没法解啊。”

于是,蒋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泽州。到了泽州,才知晓佟国珑亏空五千两银子,而且佟大人估计自己这次很难逃脱,因此绝食求死。不过,佟国珑听说蒋坚来后,才勉强吃了一顿饭。

蒋坚先是前往省城,在栾城为佟国珑收债,又回到泽州,向州民借贷。如此为佟国珑凑齐了所需银两,佟国珑得以出狱。

四十六岁时,蒋坚才娶妻生子,儿子蒋士铨长大后考中进士,并做了翰林院编修,朝廷也因此封蒋坚同样的官衔。

蒋坚行侠仗义的一生,不仅为后人积累了德行,也让自己青史留名。

参考资料:《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六

清朝梁恭辰《劝戒录》
来源:正见网

#中国古代 经典章句评注: 朝闻道,夕死可矣

tian.jpg

文:王舍微 来源:正见网

【原文】

语出《论语·里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评注】 

什么是真正的道?为何能“夕死可矣”呢?《庄子‧天运》中说:“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意思就是孔子到了五十一岁时还没有领悟大道。孔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曾向老子问道;最后那次,孔子三个月闭门不出,再次见到老子时说: “丘得之矣。” 意思就是我终于得道了。

对于道,位于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却是不可献人、不可送人的,当你能领悟道、合于道时,道就会在你身上体现出来。道又是分层次的,孔子之道还只是在世间层面的理。而出世间后的层层空间又有更高的层层理,道家称之为道;佛家称之为法。生命与宇宙万物本是由道而生,天地万物的运行演化、生成与毁灭,都是按照道的法则中的客观规律而自然而然的变化过程。由于返本归真才是来世间当人的根本要义和生命的荣耀,若能真正得道,就不再是世间意义上的“舍生取义”的状态,而是走上生命回升之路,得到正法的救度和生命升华的护佑,脱离生与死的层面了。

【评析】 

在《国语辞典修订本》中对于孔子这句话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早上得知真理,当晚死去也未尝不可。比喻对真理或目标的追求,非常热切。《论语正义》曰:闻道者,古先圣王君子之道。清代李恕谷曰:“道,犹路也,有原有委:性与天道,道之本也;三纲五常,道之目也;礼乐文章,道之事也。经有统言者,有专言者,当各以文会之。”从古到今的许多注释,对“道”的理解可谓五花八门。由此可见,在茫茫宇宙中的地球上居住的人类,却是处在一种迷的状态,人类的探索,若无正法或正道的启悟和指引,往往只能得到形而下的“道之华,而愚之始。”

其实,道即真理,生命与宇宙的层层真理。先哲和先贤也只是认识到其中某一层的真理,因而对之下的各层理能够洞然。而“道”是宇宙演化和生命迁延的本源,也是万物生存、成长、衰败的必然法则。因此,以人性中的善为主导,提升人类的道德,才是人的生命的主线和方向。老子、释迦牟尼和耶稣等给人类留下了修炼提升的文化指向;孔子传给世人需要遵循的传统价值准则,这些都是为人类未来的回升铺路。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就意味着人在尘世之中,时时处处都面临着向上或向下的选择。

2024年10月23日星期三

#清朝 #广东 戏台 #火灾 有预兆 生死皆是定数

tian.jpg

文:刘晓

广东民间有为酬谢神明而请戏班子演唱戏剧的习惯,一般会找个合适的地方搭台,下边搭棚子,各色人等,包括女子,都可以坐在里边看戏。

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二十日,广州九曜坊请戏班子表演,在学政衙门前搭台。这个地方本来就狭窄,戏棚也是密集如鱼鳞。在演出时,因为一个子台内有人吸水烟导致起火,随即成燎原之势蔓延,戏棚相继着火,烧死了1400多人,男女都有。被烧死的人大多焦头烂额、断骨残骸,亲属难以辨认,官府只得将死者集中收敛安葬。

在大火发生的前一天晚上,戏班中负责打鼓之人看守戏箱,在戏台上休息,似睡非睡中,看见有几个红胡子红脸之人,还有无数披头散发、断腿断胳膊之人,他遂大声呵斥他们,那些人就消失了。然而,刚闭上眼睛入梦,又在恍惚中看见像是差役模样,头戴缨帽、手持锁链的人,有30多人,蜂拥进戏棚捉人。

打鼓者惊惧而醒,心知有异。等到天亮,就将所见告诉了班主,班主向主事之人请示,是否可以更改演出日期,但主事者不同意。等到演出开始,鼓乐齐奏,大鼓突然被震裂,打鼓者感觉全身发热,好像坐在蒸笼中,汗流浃背。当时扮演加官(注:在传统戏剧开场时,必先有一人或多人戴笑容面具,身穿红袍,手持吉祥颂词的条幅,走演一遭,以取好兆头)的演员也说,他戴着面具登场时,看见下边看戏的人的脸都焦黑。两人于是同时称病离开了。没过多久,火灾就发生了。

打鼓者和扮演加官的演员所梦、所感、所见,显然是上天在点化他们逃离灾难。而逃过这场灾难的不仅仅是这两个人。

西关有个王姓人家,家境小康,老夫妻向来为人忠厚,备受族人和邻里称赞。他们只有一个儿子,业已娶妻。火灾当天,王家子告诉父母他要进城去看戏剧,并让妻子帮他梳头发。妻子将他的头发从顶部分成四缕编成辫子。正要出门看戏剧时,就遇到一个朋友约他去佛山镇置办货物。起初,他以其它理由一再推辞,并不想去,但朋友却坚持要他同去,他只好同意与他一起前往。

在火灾发生时,王家子已经在佛山镇,但他的父母妻子并不知晓。当他们听说戏场发生大火,连忙赶去查看。老夫妻在现场灰烬中发现有一具尸体很像他们的儿子,因此哭着收殓,并在家设置灵堂招魂。奇怪的是,其妻子到现场查看直到下葬后,始终都没有哭泣。老夫妻都呵斥她,说她一点也不顾及夫妻情分,媳妇只是默默承受并不辩解。

几日后,王家子与友人从佛山归来,老夫妻俩高兴之余也有些愕然,就问儿媳妇是如何知道那具尸体不是她的丈夫的。儿媳妇说,自己当日给丈夫梳的是四缕发辫,尸体头发被烧毁,但仔细观察灰烬的痕迹,发辫看起来只有三缕,所以不敢哭。然而,毕竟不知道丈夫去了哪里,心中疑虑找不到答案,所以每天早晚背着公婆默默哭泣,泪水浸湿了枕席,也不敢多说话。

王家子能逃过火灾,无疑是老夫妻俩为人忠厚的善报,否则又该如何解释呢?

还有更奇异的,番禺长塘街有个寡妇某氏,丈夫去世,独自抚养6岁的幼女,不再婚嫁。火灾这天,幼女跟随自己的婶母去观剧,她的婶母已经被烧死,某氏估计自己的女儿也难以幸免。二十一的早上,就准备了一个小匣子,准备去收尸,但遍寻却不见女儿的尸首。

走来走去时,某氏突然听到女儿的呻吟声,从层层的尸体下传出,十分惊骇,马上请人将尸体一一挪开,发现女儿还有气息,只是烧没了半边发髻,她赶忙把女儿抱回家。回家后,她询问女儿的经历,小女孩说当时并不知道起火,只是好像睡着了做噩梦,感觉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没有办法翻身,醒来后就开始叫人了。

据说当天大火是从看台上开始烧起来的,而之所以后果如此惨烈,则是因为附近的赌场。衙门前有很多不良官吏包庇下开办的赌场,那天正好有南海县文武官员相约去查办,因为走漏了风声,赌徒们就提前将东辕门关闭了。火起后,人们只能从西辕门逃命,大约有两三百人死于拥挤踩踏。如果东辕门不关闭,那么幸存下来的人会更多。

只是一切皆有定数,像王家子和某氏的幼女等逃过劫难的,不正是因为有上天的庇护吗?

来源:正见网

2024年10月21日星期一

#朱元璋 北伐讨蒙元檄文

20241019093212166.jpg

白话文

檄文告知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山西、陕西的人们:自古以来,帝王治理天下,都是由中国之人居中控制外族,而外族在外辅佐中国,从未听说过让外族统治天下的。自从宋朝气数已尽,元朝以北方的外族入主中国,天下无人不臣服,这岂是人力所能及,实在是天意所授。当时元朝的君臣贤明,足以治理天下,但有志之士仍有本末倒置之叹。从那以后,元朝的子孙不遵守祖训,败坏伦常道德,比如大德年间废长立幼,泰定年间臣子杀君,天历年间弟弟毒杀兄长,以至于弟弟娶兄长的妻子,儿子与父亲的妾通奸,上下相习以为常,对父子、君臣、夫妇、长幼这些伦理关系亵渎极了。人君是人民的主宰;朝廷是天下的根本;礼义是治世的大防。其所作所为如此,怎可作为天下的训示呢?到后来,皇帝荒淫失道,失去君臣之礼,又加上宰相专权,御史台报私仇,官员残暴,于是人心离散,天下兵起,使我们中国的百姓,死的死,伤的伤,虽然是由于人事所导致,实际上是上天厌弃他们的德行之时。古话说:“胡虏没有百年之运”,今天看来,果然如此!

在这个时候,天道循环,中原气象兴盛,在亿万人民中,必定会降生圣人,驱除外族,恢复中华,建立纲纪,救济人民。现在已经过了一纪(十二年),却未见有济世安民之人,只让你们战战兢兢,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地方,实在可怜。当今河洛、关陕,虽有几位豪杰,却忘记了中国祖宗的姓氏,反用胡虏的称号为美,假借元朝的名号来满足私欲,倚仗人多势众来威胁君主,任意横行,控制朝政,这是河洛一带的人;或者力量弱小,凭借险要地形,贿赂求爵,意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这是关陕的人。这两类人起初都以捕捉叛乱者为名,从而获得兵权。等到叛乱者被消灭,兵权在手,他们志得意满,不再尊主护民,反倒互相吞并,成为百姓的大害,都不是华夏的主人。

我本是淮右的布衣,因天下大乱,被众人推举,领兵渡江,占有金陵的形势,得长江天险的保护,至今已有十三年。西至巴蜀,东接大海,南控闽越,湖湘及汉水地区,两淮和徐州邳州,都已入我版图,全部南方都在我掌握之中。人民逐渐安定,食物略有余,兵士稍有精锐,我执弓持箭,目视着中原的百姓,长期无主,心中甚为痛心。我秉承天命,不敢自安,正准备派兵北伐群虏,救民于水火之中,恢复汉官的威仪。担心百姓不了解,反成我敌,携家北逃,陷入更深的苦难,所以先行告知:军队到时,百姓勿避。我军纪律严明,绝不犯民丝毫,归顺我的人将永安于中国,背叛我的人就自奔塞外去吧。因为中国的百姓,天必定命中国人来安定,外族怎能治理呢!我担心中土久染胡气,百姓不安,所以率领各路英雄,努力清除污秽,志在驱逐胡虏,平定暴乱,让人民各得其所,洗雪中国的耻辱,你们百姓要明白这一点!

至于蒙古、色目人,虽然不是华夏族类,但同在天地之间,若有懂得礼义,愿意做臣民的,与中夏之人待遇相同。故此告知你们,希望你们能明白。

原文

奉天讨蒙元檄文
又名:谕中原檄
作者:宋濂
1367年

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鸩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义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沈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壹纪于兹,未闻有济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悯。方今河、洛、关、陜,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陜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奉天承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群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未知,反为我仇,挈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2024年10月2日星期三

#古代中医 :神奇的以针穿发者

tian.jpg

文:德惠

魏国时,有个从句骊(gōu lí)来的外乡人。“句骊”又叫“高句丽”,是古代国名,位于朝鲜半岛。这个外乡人擅长针灸医术。他曾展示了一项神奇的技能:将一寸来长的头发,斩成十几段,然后用一根细长的针从这十几段头发的中心穿过,把它们从新连起来。他还告诉人们:“发中虚也”,头发的中心有空洞。他的针法就是如此奇妙。

我看到这则记载,最初感叹的是古代就有了比头发丝还细的针。随后就想人的头发究竟是不是中空的,于是查医学资料。现代医学认为:头发从外到里可分为毛表皮、毛皮质、毛髓质三个部分。毛表皮由扁平细胞交错重叠成鱼鳞片状,从毛根排列到毛梢,包裹着内部的皮质,起到保护头发的作用;毛皮质位于毛表皮的内侧, 由许多纤维质细胞组成;毛髓质位于头发的中心,是空洞性的细胞集合体,它内部有无数个气孔,这些饱含空气的洞孔具有隔热的作用。

原来人类头发中心的毛髓质中真有空洞。这个古代针灸师所言非虚。他是怎么看到头发的微观结构的呢?现代科学使用显微镜才看的见的结构,他是如何知道的。用现代科学解释不了。其实人类科学的发展路线不止西方现代科学这一条路。例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出现了很多特异功能者,他们中就有人可以看到非常微观的存在。此人是如何知道头发中心有空洞,并用针穿过的,笔者也不能下断言。举出这个例子,只想告诉大家西方科学并不是人类唯一的发展道路。

资料来源:唐朝《酉阳杂俎●卷七●医》
原文:魏时有句骊客,善用针。取寸发,斩为十余段,以针贯取之,言发中虚也。其妙如此。
注:原文很短,“魏时”不是很明确,有可能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也有可能是三国时期的曹魏。

来源:正见网

#中国古代 经典章句评注: 吾道一以贯之

tian.jpg

文:王舍微

【原文】

语出《论语·里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①。”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②。”

〔注释〕

①贯:贯穿,贯通。如以绳穿物。

②忠恕:据朱熹注,尽己之心以待人叫作“忠”,推己及人叫作“恕”。

【译文】

孔子说:“曾参呀!我所行的道可以用一个主旨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弟子问:“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道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评注】

中国传统文化【小编推荐:探寻复兴中华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是神传文化,又是半神文化,其中承载着的传统价值是什么呢?历史上的儒释道文化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返本归真。孔子之道又是世间文化通向出世修炼之道的基石,“吾道一以贯之”的“道”实际上是世间的一层理,这些理也是有层次之分的,同时也意味着不同的境界。所以说,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主旨是“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篇》),即尚德守道。仁、义、礼、智、信是“一以贯之”的层层体现。“忠恕”又是仁的铺展和具体表现,意思是竭尽心力并推己及人。《中庸》中记述孔子的话:“忠恕违道不远。”也说明这一点。

此外,中庸是守德的最高心法和身法准则,同时又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正如孔子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里所说的德的意涵,是人生命所携带的、微观空间实实在在存在的白色物质,并非指人的行为外在表现之品德。

【评析】

孔子“一以贯之”之说在《论语》中还有一处,与“厄于陈蔡”有关的《卫灵公》篇,在以“君子固穷”回答了“子路愠见”之问后,又见“子贡色作”,于是:“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意思就是:“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并能牢记所学知识的人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主旨贯彻始终的。”接下来,又对子路说道:“由,知德者鲜矣。”意即:能领悟德的人太少了。

在《论语集释·卷八·里仁下》“唐以前古注”中记述:“皇疏:道者,孔子之道也。贯,犹统也。譬如以绳穿物,有贯统也。孔子语曾子曰:吾教化之道,唯用一道以贯统天下万理也。”还附有按语:“按:一贯之义,自汉以来不得其解,”由此可知,孔子所掌握的并非能靠多学而能得来的知识,“在陈绝粮”也固穷而不变通,那又是什么呢?许多人将孔子之道转译为学说、思想、知识等,后人据此不断解读、丰富,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补充新的内涵,形成了不同时期各种流派的儒家学说。由于后人所处的时代和境界不同,因此众说纷纭。事实上,如果把孔子之道当作一层理来看,就只能自己在学习中领会或领悟。他人站在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解读,也都是所在层次的一种见解,往往与原意会有不同程度的偏离。

再看朱子的注释:“方知皆从此一大本中流出,如木千枝万叶都是此根上生气流注去贯也。”意思就是,千枝万叶的理都是从根上的一理“生气流注”而贯之。然而,对于如何探究这个“万理本乎一理”之“理一”,朱子却提出非“君子上达”之法,而是顺着枝叶去穷究:“格物者,穷究乎此者也。致知者,真知乎此者也。能如此著实用功,而理一之理自森然于中,”此乃于形而下的“器”中去寻道,这可能就是“自汉以来不得其解”的主要原因吧。

来源:正见网

2024年9月21日星期六

#文天祥 做 #阎王 如何断一桩搁置二百年的悬案

tian.jpg

文:刘晓

明末元初的大臣文天祥中国历史上以忠义闻名,他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迄今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他在被俘六年后以身殉宋,终年47岁。史载在行刑后不久,“俄有诏使止之”,然而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说:“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蒙元编写的《宋史》中也对文天祥、陆秀夫等人的忠君气节备加赞誉。

那么,如此忠义的文天祥死后去了哪里呢?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劝戒录》中说文天祥已经做了阎王

道光戊子、己丑(1828、1829)年间,梁恭辰的父亲前往江苏担任布政使,梁恭辰陪同前往。当时在布政使衙门中负责文书工作的是湖州的秀才沈巽帆,在他得知梁恭辰正在编撰一本劝人向善的书籍时,便向他讲述了他族中的一位先辈沈炳震先生的一件事。

沈炳震(1679年—1737年),字寅驭,号东甫,浙江湖州府人。曾做过贡生,其博览群书,长于史学。与沈炳异、沈炳谦兄弟合称“三炳”。他八次参加过乡试,但都因言辞激烈而落第,遂不再参加科举。乾隆二年十二月病逝,终年59岁。

沈巽帆说,一天,沈东甫先生正在书房中睡觉,梦中见一个穿青衣的人将他引到一个院子中,院中立着一面高一丈左右的镜子。青衣人请他照镜子,镜子中出现的是他前世的模样:是一位头戴方巾、脚穿红鞋的儒者形象,穿着的不是本朝的服饰。

沈东甫错愕间,镜子中又出现了他在前世的样貌: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袍、腰系玉带、脚蹬黑色靴子,不再是儒者的装束了。

这时一名仆人闯入跪下,向沈东甫叩头说:“您还记得老奴吗?我是曾跟随您赴任大同兵备道(注:各省重要地方设整饬兵备的道员)一职的人呀。”同时还呈上一册文卷给他看。沈东甫遂问他为何而来,仆人道:“您前世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大同兵备道,姓王名秀。今日青衣人召您前来,是奉冥府文信王之命。”文信王正是文天祥,其生前被封为“信国公”,死后这是做了冥王,而青衣人应该是冥府的差吏。

为什么文信王要召沈东甫到冥府呢?仆人告诉他:“有您在大同任职期间的五百个鬼控告您,所以请您当面去对质。老奴记得杀死这五百人不是您的本意,这五百人本是刘七叛军的败兵,投降后又反叛,所以某总兵想要杀了他们,以绝后患。您曾亲笔写信劝阻,但总兵没有听从。因为怕您忘记了此事,难以分辨清楚,所以将您写的书信送给您。”

听他这么一说,沈东甫恍然记起了前世的事情,再三感谢老仆人。此时青衣人问他是步行还是乘坐轿子,没等沈东甫说话,老仆在旁先呵斥道:“哪里有身为监司大人却步行的道理呢?”于是青衣人叫来了一顶轿子,两个轿夫抬着沈东甫走了几里路。

之后他们来到了一座宫殿,宫殿正中坐着冥王文信王,头戴冠冕,须发花白,旁边的官吏身穿绛色衣服、头戴乌纱帽,手持文书簿册,见沈东甫到来,便呼叫兵备道王秀上殿。

冥王说“先等一下,应该先叫总兵前来。”很快一个身着军装、披着金色铠甲的人从东厢进入。沈东甫看过去,果然是以前的同僚某总兵。

冥王先对总兵讯问了很久,大殿下的沈东甫听不清楚他们在说什么。过了一会儿,大殿上叫王秀,也就是沈东甫,沈东甫上殿后向冥王作揖后站立。

冥王说:“杀死刘七同党五百人的就是总兵,他已经承认了。你写信劝阻,我也知晓了。但是按照明朝法律,总兵受兵备道的指挥管辖,你的命令他却不听从,你平日的软弱可想而知。”沈东甫连连应声并为自己的过错而道歉。

这时在旁的总兵为自己辩解道:“这五百人非杀不可。他们诈降后又反叛,不杀他们就又会叛乱,我这是为国家之计杀他们,不是因为自己的私利。”

总兵的话还没说完,台阶下就出现了一团漆黑如墨的黑气,啾啾的声音也从远处而来,伴随的血腥味让人难以忍受。但见五百颗人头乱滚,都张开嘴露出牙齿来咬总兵,同时斜着眼睛看沈东甫。

冥王拍案厉声道:“你们这群断头兵,假装投降后又反叛,有这回事吗?” 众鬼说:“有。” 冥王说:“那总兵确实应该杀你们,你们又何必争个不休呢?” 众鬼说:“当天假装投降的人,是几个首领,再次反叛的,也是那几个首领,我们都是被胁迫跟从的,怎么可以全部杀死呢?而且总兵只是想要迎合嘉靖皇帝严厉苛刻的心理,并不是真正为国家为百姓着想的。”

冥王笑着道:“说总兵不为百姓着想可以,但是说总兵不为国家着想是不可以的。这桩案子已经搁置了二百年,总归是因为这事情属于公事,冥官不能断案。如今总兵的心迹还未表明,不能成神离开;你们的怨恨之气也没有消散,无法托生为人。我现在只能将现在的情况上奏天庭,听候玉帝的处置。只是兵备道所犯的过错很小,而且有亲笔书写的劝阻信作为证据,可以放回阳间,下一世罚作富人家的女儿,来惩罚他软弱无能的过错。”

五百个鬼用手捧着头颅跪在台阶上表示愿意听从冥王的决断。于是冥王又命令青衣人引导沈先生出去,又到了镜子所在的地方,让他照今生。沈东甫不觉惊醒,汗出如雨,睁眼看家人们围绕在自己身边哭泣,说自己已经昏过去了一天一夜了。

沈东甫的冥府游历告诉世人两件事:一、人生前做了什么都会有不同的报应;二、忠义的文天祥死后已经成神。

来源: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