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敬之
一:何谓儒
中国 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所以了解儒家对于上帝、对于天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以前,儒为术士;孔子以后,儒为君子。许慎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柔,为驯柔之意。儒与师相连,称为儒师,周礼太宰:“师以贤得民,儒以道得民。”儒师相连,都是有关教育之事。故儒有优义(优游),有和义(和谐 ),能安人,能服人。又言:“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濡者润也,能以教泽润其身。
孔子画像
到了孔子,则师与儒合而为一,儒因而变得理想化、哲学化、充实了儒的内容。从前的儒为术士,乃为一职业,而孔子之儒则为志业,乃为理想的人格。是大儒,通儒,硕儒。
《论语、为政》孔子曰:“君子不器。”器是有一定的规格用途的东西,为专门,固定的,可称为术士。孔子对他的高足子夏说:“汝为君子儒,莫为小人儒。”表明孔子所重视的是精神与方法,乃为通达活泼、具开创精神的儒者;是以一心系天下之安危,以有道去改变天下的无道的君子。儒乃为有道之士。
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儒家乃“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所以重其言。”
儒虽然不是自孔子始,然而孔子却是一个集大成的人物。而且孔子给儒赋与新的内涵。特别是孔子大力兴教,有教无类,培育出了一批杰出的儒生,故现在人们通常以孔子为儒家的大宗师。因此现在提到儒家常常就是指孔子的说学与理想。在孔子之后,又兴起了一位圣人,叫做孟轲,通常被称作孟子。孟子在百家争鸣中大力地捍卫先王及孔子的学说,继续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是为一大儒。后人提到儒家,常以孔孟并称。
日本?阿部正伦《孔子画像》
二:儒者的行为准则
《礼记、儒行篇》生动而全面的描述了真儒的风采。鲁哀公问孔子儒者的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孔子于是对儒者的行为作了一番表述。原文较长,我们这里选取其中的几段作为介绍。
“儒者衣冠整齐合乎礼度,举止行为谨慎小心。”
“儒者讲话必定先有信用,行动必定合乎正道;爱惜生命以有所期待,保养自已的身体以有所作为。”
“儒者不看重金玉,而以忠信为宝;不希求土地,而以确立道义为土地;不希求多有积蓄,而以多有文才为富有。不合乎道义就不共事。”
“儒者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人,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
“儒者见到利益不损害道义;即使以众人来威胁他们,以武器来恐吓他们,他们也是见到死亡 而不改变节操。”
“儒者以忠信为盔甲,以礼仪为盾牌;遵循仁义而行动,胸怀道义而居处。”
“儒者听到有益的话就相互转告,见到有益的事就相互指示;有爵位就相互谦让,有患难就争相赴死。”
“儒者洁净身心而沐浴道德;社会安定而不轻举妄动,社会动乱而不沮丧悲观。”
“儒者行为方正而立于道义,志向相同就接近,志向不同就退避。”
“儒者在贫贱时不会堕落颓废,在富贵时不会傲慢骄奢,不为君王所困辱,不为长上所拖累,不为官吏所忧困。所以就称为儒。”
儒者的行为准则虽然如此之多,可是究其核心,则为一个字──仁。所以孔子说:温柔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容余裕,是仁的体现;谦逊亲切,是仁的能力;礼节,是仁的外表;言谈,是仁的文饰;歌曲音乐,是仁的和谐;分散,是仁的传播;儒者兼有这些德行,还是不敢说近仁了。
可见儒者的理想人格是非常高尚和伟大的。因此儒学实际上可以称之为仁学。
清?焦秉贞《孔子圣迹图》
三:儒家的爱人
如上所述,儒学的核心乃在一个仁字。《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的频率极高,全书共有109处讲到“仁。”孔子自述其一生的道德志向与为人处事的原则时说他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志向在于天道,根据在于道德,依靠在于仁爱,操习在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又说:仁者爱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于人,已欲达而达于人。”《雍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什么叫做仁呢?简单来说就是爱人。所谓已欲立而立于人,已欲达而达于人,就是要将自已所追求所要达到的目标贯彻到他人的身上,自已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让人去做。这就是爱人了。
那么儒者想要达到的是什么呢?孔子说:“下学而上达。”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下行人道,而上达天道。通过尽人道来体现天道,通达天道。使天道贯彻于人道之中。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因此所谓仁也就是要通过对人的爱而帮助人去追求天道。
孔子说:克已复礼为仁。克已的意思是明晓的,人人都能明白,就是否定自我。就是舍已。就是无私。克已的目的是为了复礼,恢复礼治。那么什么叫做礼呢?
孔子在《礼记、乐记篇》上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又说:“是故夫礼,必本于天。”荀子在《劝学篇》上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我们综合以上的说法,可以看出,所谓礼就是上天之法。因为礼的制定是依据天道,本于天道的,而且是最大的法。
因此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为仁,就是要人放弃个人的私见,而顺服上帝的天法。用《圣经》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上帝的律法。
中国古代的圣人早已看出上天有好生之德,人的一切美好的德性都是上帝所赐的。孔子自已也说“天生德于予”。意思就是说,是上天把美的德行赐给了我。功劳在于上天,我不过是依天命而行罢了。即所谓的知天乐天。
孔子说:“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哀公问》
孔子的意思是说心中有仁爱的人事奉父母态度要恭敬真诚,如同事奉上帝一样。事奉上帝也要象对待父母一样实在而不流于形式。
可见,儒家的爱人之上还有一个敬天。因为敬天,所以才能爱人。因此,儒家所讲究的行仁行义的道德精神的源头不在于人自身,而在于仁义的天。
四:孔子敬天思想
儒家的思想本于天。因此儒家讲敬天、事天、畏天,法天。天、或者说上帝、是儒家精神道德的根本与力量之源。
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君子。儒家希望通过教化将人培养成文质彬彬、知书达理的谦谦君子。这个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形象,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有所不同,不是文弱书卷气的样子。而是懂得在上天面前恭恭敬敬、充满感戴之心。用诗经的话来说,就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在人的面前又是温文有礼,谦卑爱人。
孔子在论到君子时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在上掌权的道德高尚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
又说:“不知命,不以为君子也。”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上天赋与人的人生使命,这样的人不配称为君子。这是比较客气的说法。不客气的说法就是说这种人是小人,不配称为人。
而对于敬畏天命,乐天而行的人,孔子则大加赞扬。请听他对尧的称赞:“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泰伯》
“尧作为国君真伟大啊!崇高啊!只有天最大,唯独尧能效法天。他的恩德广博无边,老百姓不知道怎样去赞美他。他的功业真崇高啊!他的礼仪制度也太美好了。”
尧所取得的成功完全在于,敬畏上天,顺服上天,效法上天。在《诗经》与《书经》中对于尧的文功武治有更多的记载。我们在那里可以读到上帝对尧直接教诲与指导,尧对上帝的忠心不二充满敬爱等等。
孔子对于上天是深信不疑,充满敬畏与信心的。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孔子一方面看到上天虽默默不言,可是万物生长,四时流转,不爽分毫。他从中看出上天是的爱心是有恒一致的。从而得到极大的鼓励。因此他又在《易经》中写“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作为对世人的劝勉。
孔子信天,而且认为他的使命乃是天所赋与。他在《论语、八佾》里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在匡遭遇困阻时,很自信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他深信上天有意要让他整理先王的史料以流传于世。现在虽然受到匡人的围困,可是天既然有使命给他,他深信匡人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孔子在这里对上帝所表现的是何的信心!在生死存亡之际,心中所想到的仍然是上天,而且相信上天一定能帮助他脱离困境。
孔子编辑整理《书经》、《诗经》、《易经》又作《系辞》《说卦》等同载于《周易》之中。他深知先圣们所认识的上帝的怎样的一位上帝。上帝是创造主,是人类福乐的根源,上帝的命令没有差错,上帝公平公义,仁爱如慈父,关切如良医。孔子也知道先王们对上帝所存的恭敬的态度。虽然到了孔子的时代,祭祀上帝的礼,就是所谓的郊社之礼已经失传,但孔子对上帝仍存著十分恭敬和忠诚的态度。
《论语、宪问》里记载了孔子的这样一句话:“不怨天,不忧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的一生起伏不平,不为重用,以致他连连的自叹,没有人能理解他。但是他深信自己的一切行为上天都了解,而且只有上天能理解他。因此孔子不怨天,也不忧人。不对上帝存任何疑惑与不信任的态度。而是始终一致的行天道于人道之中,以求达于天道。
孔子有个门生叫做子路,是孔子门人中年龄最长的一位。生于西元前五四二年,少孔子九岁。孔子所说的那位闻过则喜的门生就是子路。子路的办事能力很强,所以孔子有评价说:“政事,冉有,季路。”这里的季路就是子路。
有一次孔子病得历害,结果子路就叫人组织了一个治丧处。后来孔子病慢慢 痊愈,对此甚为不快,谈到这件事时,他说:“吾谁欺,欺天乎?”(见《论语、子罕》)。语虽简单,却体现了孔子对天的态度:恭敬诚实、不敢有半点欺哄之意。
又有一次,孔子病重,子路就求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回答说:有的。而且还引证古代的一种祷告文《诔》上的话说:为你向天地 祈祷。孔子回答他说:“孔丘早已祷告过了。”(《论语、述而》)
实际上孔子懂得《诗经》上所说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子一生敬天尊天畏天,哪里还需要等到生病之后才来祷告呢?顺应天命就是为已求福,就是向天的祷告了。这个态度与《圣经》所说的正是一直的。《箴言》28:9上说:“转耳不听律法的,他的祷告也为可憎。”不顺从上天,不顺从天命的人,在上帝的眼里,这种人的祷告也可憎。“因为他们明明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马书》1:21)上帝在以色列人中所兴起的大先知撒母尔说:“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知喜悦人听从他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撒母尔记上》15:22
纵观孔子一生,他所以能处乱世而行天道,以仁爱之道教人,不怨天,不忧人,正是由于“丘之祷久矣。”是天赋与了他能力智慧与勇气。正如《圣经、约翰一书》4:7,19;所说:“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又说“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孔子能以仁爱之道教人,正是因为体会到了上天的无比大爱而激发了他爱的灵感与,因为他有一个长流不竭的爱的源头。
约翰继续说:“不爱他所看见的兄弟,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上帝。”《约翰一书》5:20。孔子的下学而上达,以敬天的精神来爱人,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孔子一生虽然没有宗教的外表,却有宗教之实。这比那些只有宗教的外表,而无敬虔的内心的假冒伪善的伪君子不知高明多少。孔子不是简单的信神论者,而是尊神论者,敬神论者。
《圣经》记载了耶稣的这样一段话,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已。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22:37-40
儒家的敬天爱人,正与耶稣基督所说的这两条诫命的总纲相符。两者实在是出于一个源头。《圣经》中的耶和华上帝,也就是儒家所敬的天。
孟子
五:孟子的仁与天命观
儒家的开创自孔子始。孔子去世之后,孔门分为两大派。一派是由子夏所领导的博学于文,兼通六艺的一派,到了战国时期得荀子得发扬光大;另一派为曾子所领导的约之以礼的一派,得孟子力驳诸子、振扬儒风。
孟子(西元前390-305年)抱负宏大,态度积极,以发扬先圣及孔子之学为已任。谈到儒家今人常以孔孟并称,说明了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因此我们在研究儒家的思想的行为规范时也不能不提到孟子。
孟子的学说虽然是对孔子思想的阐发,却也十分的丰富,深刻。孟子对义与利,生与义,忧患意识,大丈夫气概,人的良知良能,人性 的本质以及如何找回人所失去的善良的本性,上天对圣人的选拨考验等等都有极佳的论述。我们在这里选取其中的两点予以讨论,而且就是这两点,也只能泛泛而谈而不能深入。
孟子说;“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仁爱是天所具有的就尊贵的地位,是人最安适的住宅。”
可见孟子认识到上天的最根本最高贵的品德就是仁爱。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圣经指出:“上帝就是爱。”仁爱是上帝的圣德之所在。
孟子说:“仁是人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最正确的道路。一个人若是放著最安适的住宅不住,丢下最正确的道路不走,那实在是太可悲了。”《离娄章上》
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
“实行仁爱则光荣,不行仁爱则耻辱。”
而且这种仁爱不仅是施于自已所喜爱的人或喜爱自己的人,而是还要广施于自己不所不喜欢的人,或不喜欢自己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要向朋友表示仁爱,而且也要对自己的敌人表示仁爱。
孟子说:“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孟子、尽心章上》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论述。仁者将对其所爱之人的爱推而广之,施与他所不爱的人身上;而不仁的人则是将其对不爱之人的祸害推而广之,转施于他所爱的人身上。
仁者以德报怨,不仁者以怨报德。
孟子在《公孙丑章》里说:“夫天未欲奔驰天下也;如欲奔驰天,正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吾何为不豫哉?”孟子说如果上帝要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奔驰天下,那位上帝必将当大使赐给他。孟子的教化言论都是承天而作,来源在于上天。
孟子的这种仁爱思想也使我我们起想《圣经》中耶稣对仁爱的教训。耶稣说:“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你们若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是这样。……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马太福音》5:43-45;《路加福音》6:32-35
因此,耶稣进一步:“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加福音》6:31
耶稣自己说,他的讲训不是他凭自己所讲的,而是天父上帝的话。我们看到孔孟论到仁爱,与耶稣所讲的本质上是一致的,乃是出于上天。因此同样出于耶稣所说的同一位天父上帝。
下面我们来考查一下孟子的天命思想。
有《孟子》一书中有几段故事集中表现了孟子对天命的理解与阐释。
我们曾在《书经的呼吁》中提到过孟子与万章关于上古禅让的一段对话。据《书经》的记载,尧帝在位七十年之后把帝位让给了平民出身的舜;后来舜又将国位不传其子,而传给了禹。就是那位治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万章问这是不是说尧把天下让给了舜,孟子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尧的职分是向上天推荐人才,而真正把天下赐给舜的,是上天而不是尧帝。
在孟子看来,上天乃是持掌天下的真正的帝王。圣经称之为万王之王。人事的变化看似人为,其实均有上天的皆意贯彻其中。体现了上天对人事的关怀。
孟子说:“一切都在乎天命,因此人应当顺从天命的正确的安排。一个懂得天命的人不会站在危险的墙壁之下。(因为这样会自己送掉自己的性命。言下之语,上天不会让人白白送命。)如果是因行天道而死,那就是死得光荣死得伟大。”孟子说那是接受天命的正确安排。如果是因为犯罪而死,那就不能说是接受天命的正确安排。
可见在孟子的眼里,上天所命定的乃是合乎仁义之道的。世人应当顺从,即或顺命而死也是死得其所,是舍生取义。犯罪而死则是拒天命,因此是罪有应得。这里丝毫没有所谓的宿命论的观点在里面。而是一种积极向上,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说到仁爱是天的本性与最尊贵最荣耀的爵位。孟子基于其对于上天之仁义的无比信任与敬畏,知道上天为人所谋的无非是福惠。因此孟子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进一步教导人顺应上帝的旨意。不愧为中国的圣人之教。
由以色列历史 上最富贵最显赫的最富于智慧的国王所写的《传道书》中,在总结他一生的经验教训时说:“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是就是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当尽的本分。”《传道书》12:14
六: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看出,儒家不仅是一个信神的学派,而且更是一个敬神的学派。儒家一切真实的教导乃是出于对天的敬畏。敬天是儒家的根本,而爱人是儒敬天的体现与延伸。儒家思想的中心是仁爱,而这种仁爱正来自于敬天。儒家对天充满著无比的信心。
儒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道德人格理想。这个思想的前提也是承认有一位至高无上的天,一位至高无上大仁大智的上帝存在。
我们再一次看出,不仅我们远古的华夏先祖信仰上帝,就是中古时代的儒家的开始者孔子与孟子也信仰上帝。他们的精神力量的源头都完全系于上帝身上。
我们通过简略的比较看出儒家所信仰的这位被称为天的上帝,与《圣经》中耶稣降世所要显明的乃是同一位上帝。儒家的敬天与爱人与基督所教导的爱神爱人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出于上帝的教导。
然而,儒家对于天的认识,正如同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而《圣经》中的上帝之子却道成肉身成为人的样式,降生于世。将不可见之上帝向世人显明。上帝与世人在耶稣里合而为一,实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理想。耶稣的降生、受难、复活、升天,将生死之谜完全解开。不仅如此,而将那永不朽坏的生命带给必死的世人,使人因着他的名可以得永生。
来源: 网文
本文标签:日本, 王之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