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网络图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这篇烩炙人口的文章中,写下的千古名句,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作为一位士大夫,范仲淹是实践了自己这句诺言的。
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两岁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后,他随继父姓朱。长大后,他辞别母亲,来到应天府(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读书。他读书特别用功,白天黑夜,手不释卷。冬天晚间,读书到很晚,头脑累得发昏,他就用凉水洗一洗脸。由于家庭贫寒,干饭都无法保证经常吃得到,他就以稀粥充饥。那些出身富家的同学,都觉得他这样的生活,简直无法忍受,而他却并不觉得苦。后来,他终于考上了进士,做了官,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
天圣七年(1029年),范仲淹被推荐为秘阁校理,成为一名朝官。这时的宋仁宗皇帝,虽然已经十九岁了,但是刘太后却仍坚持临朝听政。范仲淹曾上书:请刘太后还政于仁宗。不但没有被采纳,他还被排挤出朝廷,到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去当了通判。
这时,刘太后主持大修宫殿庙宇,如在开封修太一宫、洪福院等等。这些工程都要派人从陕西等地大量采购木材。范仲淹再次进言,指出这样“侈土木,破民产”,是很难顺应民心、合乎天意的。刘太后这次仍旧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仁宗皇帝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深知范仲淹是利国济民的。
明道元年(1032),刘太后死了,仁宗方才亲政,便下令把范仲淹等人从外地召回首都开封,任他为右司谏。这时,那些过去在刘太后专制之下不吭一声的大臣们,便纷纷地诉说起刘太后的过失来了。但过去总给刘太后提意见的范仲淹,这时却对仁宗说:太后虽然不是陛下的生母,但她毕竟养护了陛下十几年,不应该在她死后,总是没完没了的指责她的缺点,应该维护太后的形象。仁宗同意了范仲淹的意见,下诏朝庭内外,不要再议论太后的过失。
这一年,发生了蝗灾和旱灾,特别是江淮一带和京东地区最为严重。范仲淹请求仁宗派人赈济。可是仁宗皇帝没有理睬。范仲淹问仁宗:“如果后宫里面半天不及时开饭,陛下的感觉将会如何?”仁宗有所醒悟,便派范仲淹去安抚江淮。他先是开仓赈灾,又宣布禁止百姓进行那些花费过度的祭礼活动。还奏告皇帝,请求减收灾区的茶税、人头税和盐税。百姓解困,欢声四起。
一年多以后,他又被派到苏州。那里因为前一年发大水,土地中积水很多,无法耕种。范仲淹便招募民工,疏通这里的五条河流,以使那里的水能够顺利地泄入湖海。百姓开始受益。但是没有等到完工,朝廷又调他为明州(治所在今浙江省宁波市南)担任转运使。苏州的官民十分难过,便奏请皇帝,让范仲淹暂时留下来治水,等工程完成后再走。仁宗批准了。
范仲淹就是这样,走到哪里,就把善举带到那里。
他还不惧权贵,敢于直言。宰相张夷简,搞任人唯亲,大力提拔自己门下的人。范仲淹上书揭发他,因此得罪了张夷简,受到他的迫害。范仲淹与欧阳修等人,被指责为朋党,“越职言事”,就是说话超越了他们的职权,再次受到贬斥。
这时西夏对内地的搔扰,日益严重,不但边民不得安宁,有时还要危及内地。范仲淹便主动要求到边境去,被任为户部郎中、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延安市东北)。范仲淹来前,每当西夏军来蚕食这里的时候,总是大官派小官去应战,搞得人人怯战。范仲淹改变了这种作法,他把这里的一万八千名士卒,编为六队,加强训练,无战事的时候就种田。还开设了互市,允许两国百姓交易,互通有无。他还奏请建立鄜(读夫)城(在今陕西省黄龙县西),在这里设立军营。让附近几个州县的中、下户(穷苦、缺人之户)把租、粮就近送到这里,当春夏之际,就让军队来这里驻防,就地供应粮食。仅这一项,就可以节省买粮费用的十分之三。军民皆得其便。
仁宗见延州力量渐强,就想让范仲淹出兵讨伐西夏。范仲淹指出,这时正是冬季,士兵劳苦。不如等到来春,那时我军经过休养生息,而以畜牧为主的夏国,却是马瘦人饥,易于取胜。仁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范仲淹在这里屯田修寨,积蓄力量。夏国人见宋国边防日强,便减少了对内地的搔扰,还派使求见范仲淹,要求和好。范仲淹经营边疆几年,在这里建起鄜城、大顺城(在今陕西省吴旗县南)等几座城池和很多的营寨,使边防日益巩固。不但夏国不敢来犯境,那里的许多百姓还投奔到宋国的城寨,迁移来定居。夏国皇帝李元昊,见宋境难犯,便主动向宋请和,经过长时间的谈判,两国在庆历四年(1044)达成和议。范仲淹终于营造了一条安定和富庶的边界。这是和议能够达成的重要原因。
虽然范仲淹几次受到迫害,官职有升有降,但他自己很知自律。他少时家贫,富贵以后,仍过着俭朴的生活,除非是宴请宾客,否则平时吃饭的时候,不能同时有两道有肉的菜。妻子儿女衣服都很简单。而他却乐善好施,在家乡设立一个义庄,收养那些无依无靠的族人。因此,他受到百姓的热爱。就是平常百姓,也能说出他的名字。他当过官的邠(读彬。治所在今陕西省彬县)州、庆州,那里的百姓和一些少数民族的酋长,还在他活着的时候,就为他立生祠,供奉他的画像。他去世的时候,那里的百姓和酋长,有几百人到他的灵前痛哭。祭祀三天以后,才回去。
(《宋史?范仲淹传》《续资治通鉴?仁宗纪》等)@*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梁馨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