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星期一

酌古鉴今:“其人蠢头蠢脑,何来如此大福?”(二文)

作者: 程实 来源:

一、神最看重的是人心!

清代人朱介如说,他曾因中暑,头晕眼花,昏卧在榻。恍惚之中,觉得忽然来到一片旷野之中。清风飒飒,极为凉爽舒适。举目四望,渺无人迹,竟不知往哪儿去。

忽然,他发现,前方有数十人在走动,便姑且跟随在他们身后。不一会儿,便来到一处官府,那数十人走了进去,他也随着走进去。只见殿宇宏伟,厅堂宽敞,正殿的左右两侧,都有长廊,一些官吏、差役模样的人,正在忙碌奔走,来去匆匆,似乎是在为某大官升堂审案,做准备

这时候,忽有一吏走来,握住他(朱介如)的手说:“您怎么跑到这儿来了?”他仔细一看,认出是已经过世的老友张恒照,他这才省悟,自己是来到阴曹地府了。便把自己因迷路来到这里的经过,告诉张。张恒照说:“生魂迷路,误入阴司,这样的事,倒也常有。阎王爷就是看见了,也不会责怪,但免不了要讯问几句。为了少找麻烦,你不如暂且到我那廊屋里去坐坐。等阎王爷退了堂,我再送你回去,也顺便问问我家里的情况。”朱点头称是,便被领进廊下的堂屋里。

刚坐一会儿,便听堂鼓轰鸣,皂役齐声呼吓,阎王爷已经升堂了。朱介如禁不住好奇地由窗户眼,向堂上偷看。只见刚才一路同来的数十人依次受审。阎王问些什么,他们答了什么,已听不清楚了。只见其中的一个人,他伸直脖子,昂着头,似乎是与阎王争辩,一副很不服罪的样子。

只见阎王把衣袖一挥,那大殿的左侧,忽然出现了一面大圆镜,直径足有丈余。那大圆镜中,顿时呈现出一个妇女被反绑着双手,正在受人鞭挞的场面。忽而,镜中又像电光似的一闪,镜中又出现一个妇女流着眼泪,忍受着被人强暴的场面。那人看了,立刻脸色苍白,趴在地上磕头,口称:“伏罪!”(承认他曾经对那两妇女有犯罪行为)阎王便命人将他拉下去。

过了许久时间,审判才算终结。等阎王退了堂,吏役们散去,张恒照又来到堂屋,与朱介如说了一会儿话,也打听了家里子孙的近况。朱把所知道的略说一二。张恒照听了不免叹息,摆摆手说:“算了!不要再说了。不知道,想打听打听;听了,又无端地给人增添烦恼!”

朱岔开话题,问道:“刚才公堂上所显示的那面大镜,大概就是所谓的‘业镜’吧?”张恒照说:“是的。”朱介如又问:“镜里的影像,应该像她本人的原形。但是,现在那两个妇女没来,镜中怎么会出现那两个妇女的原形、影像呢?”张恒照说:“人间的镜子,只可照出人的外表形貌,而神镜却可以照出人的内心世界。人每做一件事,他自己的心里,都是非常明白的。也就是说,有心去做每一件事,都可能在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只消用‘业镜’一照,一切都会一目了然,原形毕露。如果是无意中做了一些过失,自己心中本来就没有这种印象,任凭‘业镜’如何去照,也看不见有什么影子。这是因为心中不存在这件事,‘业镜’自然显不出影像来。阴间断狱,主要便是根据有心或无心,来判断善、恶。神最看重的是人心!这一点你应当认识清楚。”朱又问:“神镜何以竟能照见人心呢?”

张恒照说:“心,虽然是不可见的,但任何事物都可能在心中留下了形迹。人死后体魄虽离,而性灵却是存在的。神识不灭,犹如荧荧灯火,永照不熄。业镜,照外没有遮蔽,照内则虚灵通明。这样,内外晶莹透澈,虽是极微细的事物,也会很清楚地显现出来。任何人做过的事,都会在自己心里,留下影象,被业镜照出。”

张恒照说罢,便拉着朱走出来。朱介如只觉得身体忽高忽低,忽上忽下,犹如一片随风飘摇的败叶。倏忽之间惊醒过来,却是躺在家里的床上。

发生在乾隆甲子(1744)年七月,正是乡试开考期间。我曾纳闷朱介如为何来迟?他就给我说了以上这个故事。

二、“其人蠢头蠢脑,何来如此大福?”

清代人胡牧亭说,他的家乡有一位富翁,平时安于养尊处优,闭门不问天下事,人们很少看见他在公众场合露面。说起来也怪,这人并不善于赚钱谋生,但他的财富,总像是用不完。他不懂得调养身体,但他一辈子也没得过什么大病。偶尔发生了意外的祸患,又往往意外地得以解脱。

有一次,他家的一名婢女,忽然上吊自杀。乡里的公差,幸灾乐祸,以为有机可乘,大肆张扬并报了官。地方官接报后,也即时兴冲冲地带着大批皂役,前来验尸立案。及至勘验尸体时,忽然,那婢女的手脚微微颤动起来。众人正感诧异,不一会儿,只见她打了个哈欠,伸一伸腰,又侧转过身子,接着就坐了起来,她竟然又活了。

地方官还想以“逼奸上吊”来罗织罪名,便不断地用种种语言,对婢女加以暗示,诱供。这位婢女却向上磕头,说道:“青天大老爷!我的主人,姬妾成群,个个容貌如仙子,哪会钟情于我?假如他看上我,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肯自杀?实际上,因我听到我父亲不知何故,被当地官府杖责而死的消息,心中又悲痛,又气愤,所以才不想活了,实在没有别的原因!”地方官听了没辙,大失所望而去。

这位富人其他的一些经历,也往往类此。他乡里的人都说:“这人看起来蠢头蠢脑的,可他为什么偏有这么大的福分?真是莫名其妙。”

有一次,偶然有人扶乩召仙,乡人就以这个疑问,来请教乩仙。那乩仙判语说:“各位的想法全错了。他之所以有这福分,正因为他是个蠢人。这位富翁,上辈子是个地地道道的乡巴佬。他淳朴敦厚,丝毫没有与人计较之心。他悠悠忽忽,从来没有患得患失之虑。他虽然落落漠漠,但待人平等,心中无爱无憎。他襟怀坦荡,总是直心直行,无偏无私。有人欺侮他,他不与之争竞。有人欺骗他,他不心生巧诈。有人以恶言诽谤他,他既不心怀嗔恨,也不迁怒于人。有人捏造罪状故意陷害他,他也不图报复。一生平平庸庸,老死于茅舍,并没有什么功德,独有那颗淳朴善良的心,却为神明所赞赏!所以降福于他,使他今生终身幸福。他这辈子所表现出来的愚蠢无知,正说明他与上辈子身形虽异、而禀性犹存,并没有埋没了前世的善根。诸位似乎疑心像他这样碌碌无能的人,不该侥幸得福,那你们就想错了!”

当时在场的人,信与不信者,各占其半。胡先生(胡牧亭)认为:乩仙这段评语,很是耐人寻味。

(均据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本文标签:,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