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皇甫容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大中华地区重要的节日之一。古时认为黄历五月是“阴阳争,生死分”的月份。为禳灾驱毒避邪,时人采摘兰草以香汤沐浴,悬挂艾草菖蒲,并“止声色”、“退嗜欲”、“定心气”的端正,驱赶邪气。
端午节以世代相传的传统方式,为华夏子孙奠下远离恶毒邪佞的保身之道。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端午节随着人文的演绎,逐渐丰富了内涵。
一心求真为民的楚国大夫屈原于五月五日含冤投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与恶势合污的忠贞,为端午之风增添了深沉刚烈的气度。这股正气逾越千年传递至今,今天品来浓郁酣畅,令后人无限缅怀敬仰。
春秋时期吴国大宰,贪财好色受越国贿赂,向吴王夫差进谗言陷害忠臣伍子胥。吴王赐他宝剑,伍子胥由此而死。衔冤而死的伍子胥,愤恨之气使其“驱水为涛,以溺杀人”,后“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浙江一代皆建子胥庙,尽释缅怀尊敬,安抚告慰冤灵。
东汉孝女曹娥因父溺毙江中,不见尸首,昼夜沿江号哭。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孝感动天之义,为她建庙立碑。
这三段和端午节有关的历史传说,“屈原九死不悔忠义,子胥孤臣孽子之愤,曹娥孝感动天之义”,忠臣烈女的义行为端午增加了浓厚的深沉和刚烈。
不过端午节的深沉刚烈之气,随着唐太宗端午赠扇的故事,也另辟蹊径的赋予了新的内涵,世人由此也走出了端午的伤感。
据《唐会要》记载:“(贞观)十八年五月,太宗为飞白书,作鸾凤蟠龙等字,笔势惊绝。谓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曰:‘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朕今各赐君飞白扇二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
原本,扇子和美德之间风牛马不相及。东晋时期袁宏要去担任地方官,友人谢安赠他一面扇子,勉励袁宏为当地百姓送去仁义之风,“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因此扇子便拥有了仁义美德的寓意。或许,太宗有意效法古人的用心贤德,于端午赠送大臣菖蒲扇,不仅释义大唐圣主的体恤,也取菖蒲清香驱邪的之意,勉励大臣弘扬仁义古风。
太宗首开端午赠扇之风,也意在取清慧美德善化人间。希望后世子孙常常“庶动清风,以增美德”,确保世代长安。因此端午节,因太宗这段额外的花絮,增添了大唐富庶包容之中的清风雅趣。
在“阴阳争,生死分”的时月,采摘艾草菖蒲高挂门庭,时人以兰草香汤沐浴后,“止声色”、“薄滋味”、“退嗜欲”,众人皆以静心端正,请祈禳灾避邪,远离“蟾蜍、蛇、蝎、蜥蜴、蜈蚣”这五毒。在道德早已崩坏的五毒恶世,一切荡然无复孑遗时,太宗赠扇(谐音:赠善)更有现实意义,“庶动清风,以增美德”的这股清风,或更适合端午的原意和初衷。
来源:新生网
发稿:2016年6月10日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