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方行 来源:看十方
记得小的时候看一本叫做《明代故事》的书,里面写到张居正的时候,用了这个题目“居正夺情”。当时对张居正主要在明朝万历年间所作出的改革和贡献印象深刻。后来因其人在父亲去世后没有按照惯例守孝三年,而招致众官员不满,虽然生前威风八面,但死后却因为宦官冯保案影响,最终招致家产被查抄,儿子自缢或流放。
总而言之,张居正生前呼风唤雨,死后儿女受连累。虽然在崇祯时期被彻底平反。但毕竟那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
《明史》盛赞张居正为政期间「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海瑞评价张「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其实张居正表面人间的一生其实是说明了一个人无论能力再强,都应该谦卑,不要专横跋扈,那样即便是活着动不了你,但死了儿女也会受到拖累。这就不好了。
今天咱就在这里说说张居正为什么能够那一生当上首辅(宰相级别的)。
在元朝末年,张居正那辈子是一个和尚,修行方面很是精进,只是有时有些不拘礼法和有些自负。有一次遇到刘基(就是刘伯温),因为刘基是一位通晓天地的人物,能知道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给后人留下了《烧饼歌》。预言了明朝以后的国家大事。
当刘基遇到这位僧人之后和其一起呆了三日。就发现其表面上虽然在修持上很精进,但很在乎自己的成果,而且很少能把别人放在眼里。于是刘基劝他:他日得恩宠之时要上顾国家与苍生,下顾儿女之教化,中顾人心之善恶。说白了就是在掌权的时候,一定要为国家鞠躬尽瘁,但也好注意自己和儿女的形象,不要过于专横,免得招来祸患。当时这位和尚一笑过之。觉得我一个修行中的人,对天地万物的通晓早已达到“过人”,何必听他刘基的话语呢?
后来他也走了很多的地方,的确对很多事情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预见。后来也有很多人捧他,他自己也真感觉自己什么都知道,只要环境允许,他就能做到安邦定国的愿望。
那辈子后来他来到峨眉山,在峨眉山上他遇到了一位高人,这位高人跟他讲解了很多治国安邦的道理。并说,将来他要掌握这些之后,对国家有好处。但不可跋扈。当时他更对自己将来能“呼风唤雨”有信心了,在高兴之余忘了高人的告诫。
后来这位僧人下山之后,遇到另外一个和尚,那位和尚正筹集资金修理寺庙,当时只差一千两纹银。这位僧人把附近的有钱人召集在一起并说如果他能帮助这些有钱人做一件事,这些有钱人每人就捐出三十两纹银。
这些有钱人提的问题简直是五花八门。因为都知道他是高僧,主要就是集中在老人的寿禄和小孩的前程上。有的就提出一些收成和一些其他的琐事上,如家里养一只猫怎么喂才行,有的说自己找几个媳妇才够用等等。对于这些其实他基本上还是用佛家的理念帮助这些人归正思想,劝善。要善待别人,别放纵自己的人心和各种欲望。
因为这位高僧基本上让这些有钱人满意了,有的人甚至拿出几百两纹银。一千两的银子很快就畴好了。那位和尚很感谢他的帮忙。于是说,今生谢谢你这么帮忙,将来我帮你的忙。
于是后来另外一位和尚就转生成万历皇帝,而这个很有能力的高僧就转生成张居正。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的有名望的人都是修行人转世。修行其实就算修不成,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福分。所以修行方面的文化,绵延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经久不衰。只不过后来随着人的道德观念改变,越来越把“修行”这么严肃而神圣的行为世俗化、功利化了。而逐步失去了“修行”的本意。
今生张居正转生成我认识的一位勇哥。这位大哥有一次跟我半开玩笑的说,你就不能告诉我一个做点大事的鼎鼎有名的人物?我淡淡的说:那就是明朝最有权势的宰相张居正吧。
打开有关张居正的网页,首先看到的是张居正老年时期的画像,和今天这位勇哥简直非常的相似。除了年龄不同这个因素之外,脸型和骨骼长相就如同从那上面“扒“下来一般。
其实反过来说,一个人不管在历史上是多么的有名气,今生的路也要走好走正才是。那才是对得起自己从前的经历。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