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方行
前些日子一位朋友说:他遇到一位女人,这位女人非常喜欢怀旧,尤其对于有着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街巷,她总是在那里停留、张望,似乎对于那些历尽风雨的历史遗留有着一种绵绵情愫。这种情愫让她剪不断、舍不下。于是经常驻足在那里,让心去感受那份历史的遗留,让心去与那份苍老共鸣、共舞…….
末了这位朋友说,她是一位基督徒,你能不能说说她的前生的故事?我说那我考虑一下吧。
这两日有些忙,也没有顾得上这件事。今日有点空闲,想起这位朋友的嘱托。当想到这个女人的时候,我就想到了一个人:吕留良。
吕留良,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诗人,出生于崇祯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公元1629年2月13日),卒于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三日(即公元1683年10月3日),享年五十五岁。
综合各类史书中记载:吕留良出生于官宦之家,由于其父早逝,杨氏体弱多病,留良由三兄愿良夫妇扶养。三岁,嫂亡,过继堂伯父鸿胪寺丞元启为子。
留良幼时即“颖悟绝人,读书三遍辄不忘”,八岁能文,十岁时,三兄愿良建澄社于崇德, 东南士子千余人,往来聚会,征选诗文,评议朝政,留良深受影响。崇祯十四年(1641),孙子度建征书社于崇福禅院。时
时留良十三岁,以诗文入社,大得子度赞赏,并被视为畏友。吕留良博学多艺,有二十四绝技,“凡天文、谶纬、乐律、兵法、星卜、算术、灵兰、青乌、丹经、梵志之书,无不洞晓。工书法,逼颜尚书、米海岳,晚更结密变化。少时能弯五石弧,射辄命中。余至握槊投壶、弹琴拨阮、摹印斫砚,技艺之事皆精绝。然别有神会,人卒不见其功苦习学也。”
早年吕留良投身抗清之中,后来失败隐居行医,再后来因其喜欢评论时文。吕留良借评选时文以宣扬“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其民族气节对士人学子影响极大。
最后因不愿意出面参加科举、为官,而出家为僧。后因病去世。
在雍正年间,一位叫曾静的人推崇吕留良的学说,于是曾静策动川陕总督岳锺琪反叛,被告发下狱。雍正借此发动文字狱,将吕留良剖棺戮尸,著作则被焚毁。家人和族人以及学生数十人被流放黑龙江的宁古塔(今:宁安县)。
其实按说朝代更替是历史的必然,身处朝代更替时期的人们,在很多方面心里会很不适应这是很正常的。而且作为不同朝代很多方面会有一定的差别,从衣食住行、等等各个方面会有不同的差别。那么习惯于原有的生活与为人处世的方式之后,立刻改变,那自然会有很大的不适应。尤其是深受儒家影响特别是深受朱程理学影响的知识份子。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怀旧”。在武王伐纣时期的“伯夷、叔齐”二人后来宁可饿死首阳山也不食周粟,其实也是如此。
这一方面体现出一种做人的气节;而另一方面就是体现出对原有的一切理念的“忠”。因为他觉得原有的生命存在的各种方式就是他应该拥有的。改变一下,就如同要他的生命一样。
因为吕留良所生活的时代(顺治和康熙时期)朝廷对知识分子还算是比较宽容,等到了雍正时期,朝廷对汉族知识分子用文字讥讽朝政的行为,就严加管制。
其实吕留良是带着很大遗憾去世的。他心里很矛盾,一方面他也深知明朝气数已尽,改朝换代乃历史的必然。另一方面他不甘心也没有办法。
后来他转生成一位商人,往来于大江南北,他也希望能笼络民心,一起再行反清的事情。但他看到圣主康熙时期的社会的趋向稳定和繁荣,这种反清复明的想法也就逐渐的淡化了。后来他看到在雍正时期,吕留良家人和族人一起被流放,心里十分的悲痛。当那生结束之后,他因为觉得对不起家族人(因为雍正杀戮和流放吕留良亲人和族人就是拿吕留良的留下的诸多著作说事。),于是转生成吕留良第四代后人,陪着家人和族人在寒冷的宁古塔受苦。后来又接连转生好几世。
到近代有的吕氏家族在齐齐哈尔行医,有的就来到当时属于外来人口居多的哈尔滨。当时的哈尔滨因为俄国要借道大清国土修建到海参崴的西伯利亚铁路。于是选中了哈尔滨作为重要的铁路枢纽,而逐步移民并随之兴建起来的城市。
因为吕留良在黑龙江地区已经转生了好几世,他那种“文化怀旧”的情愫一直蔓延着。在兴建哈尔滨之初,他在那里开了一家有名的药铺。因为对那些侨居在中国的欧洲人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受,于是就能真心对待他们。那些欧洲人也把自己的文化讲给他来听,加上哈尔滨城的实体建设,就使得他对于一座城市的方方面面印象深刻。以至于到了今生,吕留良虽然转生成一位女性,但他骨子里那份“文化怀旧”,面对那份历史的遗留,依然会产生由衷的眷恋和回味之情。
在此希望这位未曾谋面的女士能珍惜自己的过去,要勇于面对现实和未来。生命不管经历了多少次的轮回转世,其实都在等着今天。如果有人向您讲述在当今社会法轮功被中共邪党迫害的真相,请您好好听听、看看,用您自己的理智来分辨一下谁好、谁坏。不要失去走向光明未来的机会。祝您好运!
来源:看十方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