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傅佩荣
“知识分子”,是指可以运用知识,取得生存条件,充实生活内涵,推敲生命意义的人。所谓取得生存条件,是指可以借着专业的知识、技能,得到工作,能够生存下去;充实生活内涵,是指因为受过教育,可以看书、听音乐,可以了解许多事,丰富生活内容;推敲生命意义,是最难的,因为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真正的意义为何,我们一辈子都要去推敲。所以,“知识分子”的基本特色是“知识”,而这种知识是开放的,不断向着未来、向着无限可能性开放的。
这样的知识分子到底需不需要儒家呢?又需要什么样的儒家?儒家应该是一套知识系统,而这个系统应该合乎哲学的标准,以至于可以让知识分子在了解之后,对他的生命有帮助,也就是“安身立命”。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所关怀的事情有四个层面,所以我们也就分由四个段落来谈。
自觉与幽暗
这是谈到人与自己的关系。任何一种哲学的开始,一定起于自觉。一个人觉悟到自己是一个主体,可以从事思考。经由自觉发现到自我与别人不一样时,这个自我有什么内涵,该如何去理解、表达这个内涵?
一、人性之负向因素
所以我提到幽暗。西方人(如基督徒)讲原罪,可是中国人不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恶的倾向,或者背负着由祖先而来的一种罪过,因为这样讲似乎太牵强了。中国人喜欢讲“人性本善”,可是这样又有点不符合事实,就是中国人在历史上并没有因人性本善,或者因为了解儒家,所造的罪恶就比西方人少。一种正确的人性理论,不应说是中国的或西方的,而应具有普遍的解释效果。这时,我们就要提及“幽暗”的观念,就是人性有其负面的因素。
我们谈起《论语》时,喜欢提到正面情况,好像《论语》中充满人生各种光明的想法,其实不然。孔子说过一段话:“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3;以编号代表《论语》之篇章,以下同此。有关其内容之解说,请参考本文作者解读之版本。)一听之下,我们就可以知道,除了“学之不讲”是与“老师”的身分所负担的责任有关外,其他三项都是跟他本身的状况有关。
也就是说,孔子常觉得自己处于一种可能错误的状态下,这是孔子啊!他从不觉得他处在一种光明正大的状态、具有伟大卓越的人格。他的学生曾子也有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都是由反面来看,所以中国人说“反省”很有道理,就是从反面思考自己。从反面来看,才能对照出自己做到的程度,这也就是自我要求。
二、省思自身缺陷
所以自觉,是要从负面来审视自己有什么缺陷,也就是肯定了生命有幽暗的一面。我们讲“人性本善”好像很难从《论语》中找到依据,孔子最好的学生是颜渊,孔子说他“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他的学生只有“日月至焉而已矣”(6.7),这说明“心”和“仁”是两回事,像颜渊那么好的学生,也只是可以比较长一段时间不背离仁道而已。
所以《论语》中讲到“恶”的是比较多的,譬如孔子说“六言六蔽”(17.8)也就是六种美德和六种弊端,说明任何一种美德,如果缺乏正确的认知,就很容易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他很强调立志向学。“学习”一词在儒家中是很重要的概念,也就是说,他肯定人有理性可以学习不足的、不知的事物,经过学习,得到一个脱胎换骨、改头换面的机会,使人到达一个新的状况,而这新的状况,又可以使生命不断提升。
所以人生不是一个平面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过程。不是说从生到死,一步步走下去,而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问问自己,走在哪一个阶段。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2.4)一步步上去,不断在学习、反省和自我鞭策的路上前进,于是“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19.5)。儒家没有什么秘诀,就是每天学一点新东西,随着时间的进展,让自己的知性能力也不断地成长。
孔子很怕两种人,一种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15.17)孔子说这种人“难矣哉”;另外一种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17.22),他很担心人只是活着,生命不应只合乎必要条件地活着,活着还需要充分条件,使人的特性凸显出来,充分成为一个人。
自觉与幽暗,就是每个人都应有自觉,可是我们更要小心人性中幽暗的一面,也就是我们的惰性。所以从宋明以来所宣扬的“人性本善”的学说需要重新思考,以我研究儒家的心得来说,应该是“人性向善”。“向”这个字就显出生命有自由、成长、自我要求、不断提升的动力。
自我与群体
这是儒家说得最多的,也正是儒家的菁华所在。关于知识分子需不需要儒家,这里就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
一、孔子的金、银律
一九八二年在巴黎举行了一场会议,参加的人都是诺贝尔奖得主,他们讨论即将来到的二十一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思想,当有人提出“孔子的思想”时,没有任何人反对。很可能他们所认识的孔子,只是教科书上的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这句话被视为银律,而金律是“己所欲,施于人”。金律是比较积极的,可是用在人与人之间,有时会造成压力,教人吃不消。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在人与人的相处上反而好,这是不把自己主观的想法、作法强迫地加到别人身上。与会的学者都认为孔子的思想应该最适合将来的社会,因为他提到了“自己”和“人群”的关系,讲得非常好。
二、儒家三大特色
同时我们知道,儒家讲到自我与别人的关系时,是有分等差的,也就是从血缘关系到与人群的关系,从近到远一步步推出去。我研究哲学二十几年了,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是说得最恰当的;而就人性论来说,儒家也是说得最妥当的。
因为它从人的生命切入这个社会开始,先把宗教、艺术放在一旁,直接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讨论。由此可以归结出儒家有三个特色:第一、重视传统。而传统一定要与教育配合,才能传承,所以重视教育。第二、关怀社会,以前儒家的学者一定要做官的,因为除了参政,没有机会发挥他们关怀社会的抱负,所以强调政治。第三、透过道德修养,追求人生完美。儒家认为,完美的人生必须具备道德修养,所以重视德行。
三、儒家具入世特点
从这三个特色,我们可以看到,儒家非常入世,它厘清了人际关系中许多的混淆与复杂。换句话说,何谓“善”?善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每一个人碰到别人的时候,他都要想到,怎么对待才完美,而这个“别人”是没有限制的,也就是可以推广到天下人。
儒家认为,一个人不管如何有品德;如果不能入世关怀人群,使整个世界、人类因为他而更美好,那么这种品德毕竟只是空中阁楼而已。道家中有很多隐居起来的圣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可是儒家中没有关起门的圣人,所以儒家讲个人与群体时,是坦坦荡荡,把自己放到人群里面的。
(待续)
责任编辑:云淡风轻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