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6日星期日

华夏诗醇:《游金山寺》赏析

作者: 唐莲 来源:

王恽:《正宫 黑漆弩•游金山寺》

苍波万顷孤岑矗,
是一片水面上天竺。
金鳌头满咽三杯,
吸尽江山浓绿。

蛟龙虑恐下燃犀,
风起浪翻如屋。
任夕阳归棹纵横,
待偿我平生不足!

【注解】

黑漆弩:元人小令 正宫中的一个曲牌名。白无咎(人名)以此曲牌吟渔夫,有“侬家鹦鹉洲边住”之句,流传较广,故后人又称“黑漆弩”为“鹦鹉曲”。

金山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的金山上,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

苍波万顷孤岑矗:青色的万顷波涛中,金山在其中单独地矗立着。苍:青色,如“苍松翠柏”。岑(读村),山,这里指金山。金山原在大江之中,每江风大起,山势浮动,甚是奇观,故又名浮玉山。后因淤沙积起,金山渐与南岸毗连。

天竺(读竹):山名,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的西边,为佛教名山。

金鳌头:指金山最高处的金鳌峰。

蛟龙虑恐下燃犀(读希):蛟龙害怕点燃起犀角,向水下照探。《晋书•温峤传》记载:温峤到牛渚矶,见水深不可测,听人说水下多有怪物。温峤便叫人点燃犀角,而照之。片刻见水族畏火,左右掩蔽,奇形异状。

【赏析】

王恽(读运)在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曾出任福建按察使,此曲(小令)可能是他南下途经金山时所写。作者在小令前面原有一序,他在序言中表示,写词曲不能蹈袭前人“笔墨劝淫"的狭路,刻意学习苏东坡的豪放风格。本篇写游金山寺所见风光,气豪神伟,颇相近于苏东坡。

小令的头四句,为第一层,写金山和金山寺的景象。“苍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点明金山的所在。于波涛万顷之中,金山雄峙其间,确实是人间一大奇观。用“水面上的天竺山”,来譬喻金山,贴切稳健,也很新颖。在交待了金山的位置之后,接着便进一步去写金山的特色:“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金鳌峰的特色是万树簇拥,好象一片绿色的海洋。但是“树绿如海”的譬喻,已经十分陈旧了。于是,诗人乃力运奇思,忽发妙想,说金鳌山把头扎到碧波之中,“吸尽江山浓绿”,荟萃大自然的精华,成就了眼前的美妙景色。如此,不单譬喻新奇,而且有了动态的感觉。

接下去,从山上再向长江眺望,“蛟龙虑恐下燃犀,风起浪翻如屋。”为了写江中波浪之大,借用一个典故,说水下的蛟龙,害怕“燃犀相照”,惊惶得四处乱窜,于是,掀起了波浪。“浪翻如屋"的譬喻,也是别出心裁。这是诗的第二个层次。

最后,第三层,“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美景观赏不尽,天色渐近傍晚,有的船只,已经扬起归帆;我却不怕天色将暮,依然在此观赏,以补我多年想来而未能早来的缺憾。这是写自己“流连忘返”的心情。全篇以此作结,更见出:金山寺的美,是领略不尽的!

本曲(小令)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譬喻新奇。谁都知道,文学作品应该运用譬喻,以增强语言的美质。有一位,在回答“写诗诀窍是什么?”的问题时,讲:“、比喻、再比喻!”但是,那些陈陈相因的、老化了的譬喻,却象炒旧饭一样,令读者难以下咽。因此,我国当代有一位作家强调:譬喻应该“新鲜、别致、奇警,独标一格,不同凡响”!他举例讲了一些大胆奇特的譬喻,例如:

“番茄”,意大利人把它譬喻为“金色的苹果”;法国人把它譬喻为“绿色世界中的红宝石”;

“巴黎圣母院”,由于建筑宏伟,被譬喻为“石头交响乐”;

“失业现象”,被譬喻为“西方中一颗正在滴答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

我们不但要重视比喻,经常运用比喻,还得努力创造奇警美妙的比喻。艺术贵于有创造性,总是陈陈相因的,就不称其为艺术了。

王恽在本曲中所使用的比喻:“水面天竺”“满咽三杯,吸尽浓绿”以及“浪翻如屋”,将它们归于新奇的譬喻之林,可以说是:理所当然,受之无愧!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