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善
来源:正见网
一、虔敬信佛,神助顺利
陈骐,虔敬信佛。做了江西佥宪官,初到任,就梦见一只虎,带三只箭,登上船。醒了以后,很觉奇怪。正好衙门里,正在审问吉安的一个女子,谋杀亲夫的事。陈骐心存疑问,起初,这个女子嫁给乡校的庠生。女家富,而夫家穷,女家常常周济庠生,庠生很感激,常将此事告诉他的朋友周彪。周彪家也富裕,听说这个女子极漂亮,内心想与她为婚,但没找到媒人。后来庠生将与此女结婚。迎亲时,请周彪当伴郎。迎亲途中,碰到强盗,把庠生毒死。
庠生的父亲,怀疑是女家嫌庠生穷,故意使人拦路杀死他的儿子,好把女儿另嫁。但不知道这是周彪的阴谋,想夺得这个女子。他告到官府。审案的人认为:女的有奸情,谋杀亲夫。陈骐审问庠生的父亲,对方只说:女的与人有奸情,但又说不出是谁。便让人检查,而这个女子又确实是处女。于是又问庠生的父亲:你儿子与谁关系密切?回答:周彪。
陈骐心想:我在梦中,见虎带三只箭登船,这不是周彪(“彪”字是一虎、三划如箭)吗?况且周彪又陪伴迎亲。
过了几天,陈骐故意写信给吉安,说要找几位有学问的人,来编修郡志,而周彪是其中之一。周彪到来后,陈骐备酒欢迎。酒喝到一半,陈骐把周彪单独找到后屋,让左右服侍的人退下,拉着周的手,叹道:“有人说你杀了庠生,要娶他的妻子,我可怜你有学问,而且这个案子一审定,就不能反复。你应该把实情告诉我!”周彪开始惊讶,后来,便恐惧地跪在地下,吐露了真情。
陈骐把他的话,记录在案,暗暗派人把同谋者抓来,一次便审讯明白。搞清了这个案件。周彪伏法。
全郡的人,都认为:陈骐刚上任不久,就驾轻就熟,不费吹灰之力,破了一桩隐蔽大案,真是神仙!他们不知道:陈骐信佛,刚上任时,就己经在梦中得到隐喻、点化:有一案件,罪犯将是周彪…上苍助之,天意成之,刚一上任,迅即破之!
二、鬼魂现身
范槚担任淮安太守。有一家百姓,儿子将娶媳妇。但儿子徐柏,却突然失踪。父亲告到官府。范槚心想:临结婚的人,当不该往远走,大概是被别杀害了吧? 其父说:“我儿子有力气,别人杀不了他。”
这个案子,长期搁置,未能了结。有一天晚上,范槚坐在蜡烛旁,睡着了,在梦中,忽然看到有一个人,衣服湿了,臂上绑一块砖,弯着腰,急走过去。范槚暗暗怪曰:这是徐柏的魂灵啊,胳臂绑块砖,这是扔进水里淹死的。次日问下人,附近哪个池沼最深?我想去玩玩。回答说:有一个寺庙池塘。
范槚太守, 便坐着轿子到了那个池塘,指着水说:“徐柏的尸体,在这里。”但是捞了一阵,没有捞到。正要走,忽然泛起了水泡,像水开了似的。再捞,果然捞出一具尸体。便招他父亲来认,果然是徐柏。但不知是谁杀的。范槚想:徐柏有力气,杀他的人应该更有劲。有一天,他忽然下令说:现在动乱刚结束,我要选几个强壮有力的人,当捕快手,以维护治安。选完后,看见其中有一个人,反穿着的褂子,有血迹。就大声喊:“你为什么杀人?衣服前襟还有血污呢!”此人大惊,不得不承认了杀人、埋尸于塘内的罪行。
人们说:“范槚太守有神识!”从此,范槚太守所管辖的淮安地区,匪盗人人自危,不敢作乱。太守因势利导,播德安民,淮安大治。
三、蛛丝马迹
湖州赵三,与周生是好友。二人相约,一起去南方做买卖。赵三的妻子孙氐,不愿意让上丈夫出去。为此,夫妻吵了几天嘴。到了约期这天的黎明,赵三先行,到了船上。因为太早了,在船上假寐。船夫张潮,见他带有包袱,见财起意。把船划到僻静地方,把赵三扔进水堡。又把船划回原处,假装熟睡。
周生来了以后,见赵三还未来。等了很久,便叫张潮去喊赵三。张潮到了赵家,直叫“三娘子”!问赵三为什么还不来?孙氏吃惊地说:“他早就出门去了!怎么能还未上船呢?”
张潮回到船上,告诉了周生,周生很惊异。便回来,与孙氏分头寻找。三天也不见踪影。因此便写成状子报县。县太爷怀疑孙氏有奸夫,谋害了自己的丈夫。案子拖了很久,仍未能结案。
有一位杨评事,检查案卷后,立刻断定,那个叩门便叫“三娘子”的人,一定知道孙氏的丈夫,不在屋里。因此,把张潮抓来一审,凶手果然是他。
这位杨评事查案,精细干练,蛛丝马迹,绝不放过;顺藤摸瓜,手到擒来;德性高尚,智慧惊人。真是令人钦佩!
四、恩将仇报,咎由自取
杨茂清提升为贵池知县。贵池滨临大江,往来客商行人不断。当地人常打官司告状,杨茂清根据当地风俗情况,认真办事,处理诉讼,果断明白,很有政声。这时,青阳地方,发生一起杀人案,御史把这件案子,下到郡里,郡里就派给杨茂清去处理。
案情是这样:有一个人叫王赞,是从泾县逃亡来到青阳。富户周铿金收留他,又帮助安了家。周家对王赞是有恩的。但是,他却想贪财陷害周铿金。他找了一个乞丐女人,藏在家里,说是他的亲戚。有一天约周铿金来到他家,让这个女人陪着说话。走的时候,又让这个女人,送到门前小桥时,她和周铿金纠缠。女人落水而死。
这时,王赞便诬陷周铿金推女人落水,进行讹诈索赔,告到官府。当地官员,误以为真,把周铿金逮捕入狱,并呈文上级。
杨茂清来到后,首先查阅案卷,发现证人可疑,是一个过路的商人,提供的证词。他想:为什么不找附近邻居查证,而找一个过路商人?随即找邻居查证,又到现场勘察,发现许多破绽。再次审问王赞,王赞不能自圆其说,直至语塞服罪,才真相大白。
王赞恩将仇报,咎由自取。当地的百姓,都鄙视他!
五、羊祜边境攻心战
西晋名将羊祜(纪元221—278年)逝世不久,吴国被平定了。军庆班师回朝,论功行赏。这时,晋武帝双眼,泪光盈盈,喃喃自语:“说良心话,这都是羊祜公立下的功劳啊。要论功劳,他最大!”
原来,纪元269年(西晋武帝泰始五年),羊祜奉晋武帝之命,征讨吴国时,成功地运用了攻心战术。
晋、吴两国,大动干戈,常有吴国兵将,前来投降。羊祜细细问过一遍后,总是宽宏大量地说:“谁想回去也行,你们来去自由。”
每次外出活动,羊祜常穿一身轻便皮衣,不着铠甲。住所附近,保卫的侍卫,总不超过20人。一有空闲,羊祜就跟将士们,一块儿去打猎捕鱼。这一切,全给敌方 吴国士兵,看在眼里。他们从来未见过这么平易近人的敌军将领,渐渐失去敌意,纷纷越过边界,向羊祜投降。吴军的斗志,开始慢慢松懈。
羊祜这人很怪。两国交战,他不搞突然袭击。晋、吴将士,云集战场。一时狼烟烽起,战鼓声不绝于耳。有位将领说:要献诈兵之计。羊祜却呼唤左右侍从:“来,把他捉住。用美酒灌醉他,让他开不了口。”那将领给扭着,灌个酩酊大醉。然后放还。
两军交战正浓,有人捉来了两个吴国小孩子。两个小孩瞪圆了双眼,惊恐万状。羊祜冲他俩宽慰地笑了,忙招呼壮士:“送他们回去,一定要找到他们的家,一定要保证他们平安无事。否则,唯你们是问!”两个小孩子,破涕为笑,走了。
不久以后,吴国将领夏详等人,前来投降,那两个小孩子的父亲,因大受感动,也带着部将来投降。
有一次,吴国将领陈尚、潘景,入侵晋地,羊祜派兵追击,截杀了他们。事后,羊祜却隆重地给他们举行葬礼。羊祜高声宣扬他俩是宁死不屈、报效吴国的忠臣。陈尚、潘景的士兵,闻讯后,悄悄赶来送葬,羊祜以礼相迎,以诚相送。
吴国将领邓香,举兵入侵晋朝夏口,一败涂地,被羊祜活捉。邓香被晋兵捆绑押送到羊祜面前时,心中诚惶诚恐,羊祜却微笑着挥手吩咐松绑,饶恕了他。邓香感激涕零,连连叩头。他返身入吴,马上带领大队人马,过来,投降了羊祜。
羊祜这边的人,一旦进入吴国领土,却都有特殊的“规矩”。收割吴国的谷物,当军粮了,都要统计好数目价值,送给吴国百姓丝织品,作为偿还。羊祜和手下兵将,驰骋在吴、晋边界打猎、游玩,总在晋地活动,从不踏上吴国土地。禽兽不识边境线,有时它们乱窜,一旦禽兽先被吴国人射伤逃到晋国这边来,羊祜总吩咐手下,绑好后,送还给吴国人。
没多少时候,吴国人对羊祜心悦诚服。吴国虽与晋国敌对,却尊称羊祜为“羊公”。跟羊祜对战的吴国将领陆抗,也啧喷称赞:“羊公胸怀宽广,连乐毅、诸葛亮,都比不上他啊!”
吴国人的心,逐渐偏向羊祜。这一切,都为晋国征服吴国,奠定了思想基础。无怪乎,晋武帝会这么动情地追念这位作古的大臣。
六、王戎辨路边苦李
西晋时期的宰相王戎,小时候就很聪明。夏日的一天,他和几个小伙伴,到临沂城外去游玩。他们跳呀蹦的,玩得正带劲,玩了一会儿,他们觉得很口渴。
一个小朋友说:“走,我们去找些水果吃吃。”他们远远看见大路边有棵李树,就奔了过去。好啊,上面沉甸甸地挂着满树熟透的李子。
小朋友们高兴地嚷道:“多好的李子呀!多妙的李子呀!我们可以吃个痛快啦!”于是,大家一哄而上。只有王戎一个人,站在旁边不动。
有个小朋友问:“喂,王戎,你还站那里干啥呀?”王戎说:“这李子是苦的,不能吃。”这时,一个小朋友已经咬了一口:“啊!真是苦的,呸!”小朋友们都尝到苦味,扔下李子,跑到王戎面前,问他;“你怎么知道这李子是苦的呢?”
王戎认真地说:“这棵李树,在大路边,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人摘光啦。这是棵野生的李树呀!”
大家都赞赏王戎有先见之明。
七、司马绍幼时妙言
晋明帝司马绍(纪元299—326年)小时候,非常聪明伶俐,很受父亲晋元帝的宠爱。
有一次,元帝抱着小太子玩,太监前来禀报:“陛下.长安派人来了。”
元帝朝见完毕,对幼小的太子说:“孩儿,你说太阳和长安,哪个离我们这儿远?”
太子抬头望望太阳,说:“太阳远,长安近呀。”
“为什么呢?”
“太阳好远、好远的,那里从来没来过人。长安近,所以长安常有人来呀。”
元帝摸摸太子的小脸蛋,高兴地说:“对呀、对呀,还能讲出理由来呢!”
第二天,晋元帝宴请文武百官。为了让大家知道太子的聪明,就把太子也叫来参加宴会。
大家正吃得高兴时,元帝问太子道;“孩儿,父皇问你,太阳和长安,哪儿离我们这儿近?”
太子又抬起头,朝殿外一指说:“太阳离我们这儿近呀。”
元帝听了,大吃一惊,顿时变了脸:“你怎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呀?”
太子说:“你们看看呀,那不是太阳吗?我们老是能看见,长安呢,我们怎么也看不见长安。这不是太阳近,长安远吗?”
元帝松了一口气,得意地笑了。
八、王羲之巧惩恶霸
王羲之(纪元321—379年)在担任太守时,曾经断过一件案子。一天,有个叫阿兴的猎人,到衙门告状:若干年前,阿兴的父亲在深山打猎,被一只斑额老虎追赶,跌下山崖,一命呜呼,阿兴为了安葬父亲,曾向当地大财主鲁宋,借用一块荒地。那天正遇鲁宋为母庆贺80大寿,正在兴头上,听了阿兴的要求,就爽快地说:“这事容易,但你需送一壶酒,为我母亲祝寿。”阿兴为此特意卖掉了一张狼皮,置了一壶好酒,为鲁母祝寿。第二天就将父亲安葬在鲁宋指定的荒地上。
以后,阿兴继承父业,以打猎为生。他吃得起苦,熬得起夜,而且臂力惊人,枪法精通,慢慢地发达起来。最近他在深山捕杀了一只斑额大虎,不仅为父亲报了仇,而且将老虎卖得了数百两纹银,于是置办酒菜,与乡邻同享。
正当众人喝得酒酣耳热时,财主鲁宋,带领家丁,前来索债。阿兴慌忙申辩:我与员外素无钱财往来,当初员外好意,给我一块荒地葬父,小的已依要求孝敬了一壶好酒,此事已经结清,不知员外因何还要索债?”
鲁宋说道:“我此来正为那块地之事,当初我要的是‘一湖酒’,你只给了‘一壶酒’,如何就算了清?想我那块地,系风水宝地,岂是一壶酒就能买下的?”
两人当场就争执起来,众乡亲也作证说:当初讲明的是一壶酒。无奈鲁宋财大气粗,咬定是一湖酒。说他不过,于是众人就劝说阿兴:到府衙告状。
王羲之明白是鲁宋恃强欺人。当时也不作判断,命阿兴回家静候消息。
当天,王羲之带着自写的一幅《乐歌论》,来到鲁宋家中。只见鲁宋家深宅大院,院前小河,连通村外大河,河内鹅鸭嬉水,鱼虾浅游,果然富甲一方。鲁宋见太守微服来访,忙迎进客厅。
王羲之说道:“我对阁下的土产颇为喜爱,愿以《乐歌论》字幅,换一活鹅。”
王羲之是有名的书法大家,一字能值千金,一篇《乐歌论》,真可谓价值连城,一只活鹅又何足道哉?鲁宋当场就慷慨应允。
王羲之当即将《乐歌论》留了下来,让鲁宋第二天拿着活鹅,到府衙来。
第二天,鲁宋捉着活鹅,来见王羲之,王羲之笑道:“我的字幅,岂只值一活鹅?我要的是 一河鹅。”
王羲之又将阿兴传来,他高坐大堂,吟道:“鹅不论河,酒岂论湖?我假以‘河、活’辨‘湖、壶’,为的是严惩刁徒!”
说着把阿兴的状纸,丢给鲁宋。鲁宋这才知道自己成了被告。这恶霸虽然一贯欺压乡民,但毕竟不敢在朝廷命官、堂堂太守面前逞凶霸道.只得连连磕头,知错认罪。
王羲之当堂将这个仗势欺人的恶霸,杖责40大板,令其将《乐歌论》交还。对于这个判处,阿兴欢天喜地;鲁宋垂头丧气。 ‘
九、王羲之智救灾民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做右军将军时,琅琊郡一带,连年大旱,颗粒无收,穷人把草根树皮都吃光了,贪官豪绅们却见死不救。王羲之于是写了一道奏章,骑上快马,不分昼夜地直奔京城。
皇帝接过奏章,不管上面什么内容,却全神贯注地欣赏王羲之的书法,特别是奏章上的“放粮”二字,飘如浮云,矫若游龙。皇帝边看、边称赞:“放粮”—-好,好,好!(是在称赞放粮二字,写得好)
话音刚落,只听王羲之在下面,高声应道:“谢主隆恩!臣今日就去琅琊放粮!”
等皇上明白过来,已是泼水难收了。只好将错就错,封王羲之为放粮的钦差。王羲之当天就打着:“奉旨放粮”的大旗,急急赶回琅琊郡,放粮去了……
(均据清代《渊鉴类函》)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