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三国演义》演的是“义”,因此开卷的第一个经典故事,就是“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在张飞的桃园结成了没有血缘的义兄弟的关系。那么这个“义”,是什么意思呢?
何为“义”?
“义”最通俗的理解,就是做人的正理,是人活在世上,应该遵循的做人的道理,因此“义”必须是堂堂正正的,正当的,无私的,为公的,或者是为他的。因此做人有不同身份,也就有不同的义务,没有尽到自己身份该做好的事情,则为不义,意思是违背了做人的道理。是什么人,或者说坐在什么位置上,就应当无私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那是你的责任,是不能推卸的,因此有责无旁贷的说法。当然也还有“义不容辞”的说法。为担当道义,无法推辞。
比如过去的君臣,夫妻,都强调各自该遵循的道理和责任,君有君道(仁义),臣有臣道(忠义),夫妻亦然。无论是君臣夫妻,师徒朋友,或者是父子兄弟,婆媳妯娌等等,无论你处在怎样的人伦关系,属于何种身份,都有其具体的做人的道理,这个具体内容不同的各自应该遵守的做人的道理,都属于“义”的范畴,都是“义”,共同之处就是正当、无私、为他、自己应该承担的,奉行的。
所以古人说“兄道友,弟道恭”,意思是做兄长的道理就是要友爱弟弟,教导和爱护弟弟,而弟弟呢,就要感恩,懂得敬重自己的兄长,态度要恭敬,要懂得为兄长分忧。因此,在各自遵循的道理(义)下该做的事情,都是义务。那么讲到了兄弟之义,可能有人要问了,刘关张的“桃园结义”是否就是指兄弟之义呢?
展现君臣之义
我们回到作者的角度来看。作者写三国,在讲述魏、蜀、吴这三国从形成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帝王、将相,各路英雄豪杰,层出不穷,在各路诸侯兴衰成败的描写中,作者将每个关键人物的故事都详尽展开,为的就是让人们看清不同的人,是如何在乱世的危难中、混乱中面对王位、权力和财富,进行决断和选择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志向,不同的品行原则,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对人心的检验,都是善恶的选择,也就是古人说的义和不义的选择。因此我们看到,战争不断上演,各路英雄豪杰也不断出场,到底谁在出自公心去报国安民,谁是表面打着正义的名义,实则为私利趁乱图谋皇位或权势呢?作者为了让大家形象地看到义与不义的具体表现,写下了这部钜作,他对历史的看法,也因此得以充分展现。
那么,“桃园结义”出现在开卷,必然涉及非常重要的人物,是作者要肯定的主人公,三人简直就是三位一体,刘备是首脑,是弟弟们的头脑,定方向的人物,而关羽与张飞,是刘备的左膀右臂,因此我们看到,三人出场做事时,关羽在左,张飞在右。他们在尽到兄弟之义的同时,将主要展现同心同德的君臣之义,刘备不忘公心爱民敬贤、宽容忍让的为君的仁义,与关羽等为臣的忠义将被重点展现。是作者心中赞赏和推崇的君臣关系。写出来是教育未来的帝王将相和普通百姓用的。
因此,大家会发现,刘备这位将来的为君者,重点讲的是他义理中的仁,因而为君之道有仁义的说法,而关羽张飞两位为臣者,主要突出义理中的忠,所以,为臣之道有忠义的说法,当然大家也就会明白为何朋友讲信义了,因为主要突出义理中的信。其实仁义,忠义,信义,都是相关的,不能截然分开的,截然分开,忠与信就会出现善恶不分的愚忠和愚信,反倒容易导致助纣为虐,因此古人才留下“贤臣择主而事”的说法,要选择仁义之主来辅佐和追随。《三国演义》也充分在故事中展现了这个内涵。所以仁义、忠义、信义,只不过各有侧重。换个角度说,无论是仁、忠还是信,背后都跟着义字,为的就是莫忘“正当无私,守住善念”这个根本内涵。
小说中,为突出刘备的仁,曹操被描绘成奸雄,与刘备形成对比,严肃对待历史的人就要为曹操抱不平,觉得与历史不符,我们就当作小说来看就好,其实都是艺术的加工,刘备也不再是历史上原封不变的他,而是作者心中美好人格的代表。只要作者塑造的主人公是正面的,最终目的是扬善的,为了告诉人们各种义的内涵,教导人如何做一个不仅有情,更要重义的人,就可以了。
接下来,我们看刘关张结义的故事,需要首先讲明其历史背景。现今中国大陆的白话解读认为背景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引发的所谓黄巾起义。但这并不符合作者原文讲述的历史认识。究竟如何,我们需看原文。
(待续)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