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星期六

古代隐士以啸会友

文:甘露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人人都会吟诵的名诗,讲的是贾岛满怀希望拜访一位隐者,因隐者在山中采药,不曾相见而感到失望,作下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的隐者们淡泊名利,寄情于田园,悠然于山林,卧眠于巢臼藏匿自己的光彩,不应朝廷美好的征诏,面对富贵傲然独立,修身自保。

隐者们交友的方式很奇特,有的对酒当歌,以诗会友,谈玄论易;有的以琴曲、啸会友,无需言语已知心意。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潜字渊明,也有说名渊明,字元亮,寻阳郡柴桑县人。他与佛僧慧远、刘遣民被称为寻阳三隐。陶潜的祖上从陶唐氏开始的,远祖丹朱受到舜的礼遇,历经了几个朝代。陶潜的祖上因时世隆清与恶浊,他们中有人出仕,有人隐居。陶潜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大司马。

陶渊明从小志趣高尚,因家宅旁边有五棵柳树,曾著有《五柳先生传》一文,用来比拟自己。因此人们就称他为‘五柳先生’。先生的性格安闲静穆,寡言少语,不计得失,安贫乐道,不慕荣华利禄,读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为后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气节和意境旷达而淡远的诗作。

陶渊明曾几次出仕为官,(做过江州祭酒、做过参军),然而在当时纷乱的政局中,官场满是虚伪与逢迎,向来是一种“真性情”的陶渊明完全无法适应。最后一次出任彭泽县令,只八十几天,便说自己“岂能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挂冠求去,并写下这篇《归去来辞》,归向了山林对他的呼唤。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归去吧!田园就快荒芜,为什么我还不回归呢!登上东山我抒怀长啸,面对清澈的流水我吟诵诗篇。依循着生命大道只到生命的尽头,在天命之中安然喜乐,再无怀疑。

陶渊明不愿在名利场中争夺,他倾听心中“真”的呼唤,辞官归隐,“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他迫不及待地登上回家的小船,清风飘动着他的衣袖。也许田园中的小径有些荒芜,亲手栽的松树和菊花仍旧傲然挺立。面对这一切心情是多么的喜悦,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田园生活多么美好!

耕读传家的庞德公

庞德公是东汉末年襄阳(今湖北襄阳)名士,字尚长,大约生活在汉灵帝建宁至三国蜀汉昭烈帝章武年间。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记载,庞德公与当时隐居襄阳的徐庶、司马徽、诸葛亮交往颇多,常常在一起饮酒畅谈,或弹琴叙怀,悠然自得。庞德公称诸葛亮为 “卧龙”,司马徽为 “水镜”,庞统为 “凤雏”。

诸葛亮每次去拜访庞德公时,总是拜于床下,非常恭敬。后来人们用“床下拜庞”为敬仰贤士的典故。黄庭坚为此留下了“床下拜老庞。”的诗句。司马徽与庞公交往密切,遇到庞德公不在家,就直接进入庞公家中,请庞公的家人做饭招待自己。

庞德公的侄子庞统,年少之时,没有人能够识别他的才智,唯有庞德公重视对庞统培养。后来庞统成为刘备旗下的中郎将,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刘备。

庞德公与住在岘山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上,平日在田里耕作,夫妻相敬如宾。闲暇时,以弹琴,读书为乐。

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聘请庞公入府,都被庞德公拒绝。刘表为表诚意,亲自去聘请庞德公,依然被庞德公拒绝,刘表还纳贤求才心切。刘表对庞德公说:您保全您自己,为何不出仕保全天下。

庞德公笑着说:鸿鹄为了安全在高林之上筑巢,鼋鼍(yuántuó大鳖)为了安全在深渊下面作穴,它们都是为了有一个可以安全憩身的地方。人的行为取舍也好比人的巢穴,世间万物都是为了能够得到一个安全栖宿的地方,天下并非我所能保全的。”

刘表指着正在耕耘妻子儿女问庞德公:“先生躬耕在田亩之中,不为功名利禄,您有什么能够留给子孙呢?”

庞德公答道:“世上的人把名利给子孙,只会给子孙带来危险;我留给子孙的是耕读安居,只是我与世人所留的东西不同罢了。”

后来,庞德公带着妻子儿女一起登鹿门山采药不返。李白有诗句:“终身栖鹿门,不入襄阳市。”成语有 “偕隐鹿门”、“城郭休过”、“采庞公药”、“鹿门采药 ”、“采药不返 ”、 “老庞携家”,这些典故均来自于此。

长啸放情之孙登

孙登,字公和,号苏门先生。三国时代汲郡共县(今河南辉县市东五里固围村)人。常年隐居在苏门山,博才多识,熟读《易经》、《老子》、《庄子》之书,精通音律,常常抚弹一弦琴,尤擅长啸。著有《老子注》、《老子音》已亡佚。竹林七贤和嵇康都曾求教于他。

孙登没有家人,独自在郡里的北山上挖掘土穴居住。冬夏都身着单衣,冬天长发覆身,发长丈余,面色红润,历经多年容颜不衰。孙登性情温良,从来不发脾气。有人故意捉弄他,把他投入到水中,要看他发怒气的样子,孙登从水中爬上来,却哈哈大笑,毫不介意。

孙登居住在苏门山,魏文帝闻知后,命阮籍前往拜访。阮籍与孙登谈玄论易,讲了好久,孙登也不理睬,阮籍长啸一声,准备离去。孙登说话了“不妨再啸一声。” 阮籍再啸,清韵响亮,可是孙登又不理他了。阮籍无奈下山,行至半山腰,忽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在山谷久久回荡,原来孙登在用啸声来表达心意。阮籍返京后,凭记忆将啸谱记录下来,写成《苏门啸旨》,这就是“苏门啸”的来历,后来被用作游逸山林、长啸放情的典故。

论音乐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是讲手拨丝弦不及口吹竹管,口吹竹管不如喉舌直接发出的歌啸。不是指音乐的等级而是讲音乐与心境的高远,歌啸最能见人的性情。

东晋名士谢安和朋友在海上泛舟,忽然风起浪涌,诸人皆惧,唯有谢安“吟啸自若”悠然地吹着口哨。

后来,嵇康又跟随孙登游学三年,嵇康下山前,孙登对嵇康说:你才华如此出众,然而却不识局势,见识寡浅,只恐怕你会不见容于当今世上。

老师这番语重心长的叮嘱,嵇康没能深刻领会,孙登老师的担忧果真应验了。后来嵇康被司马昭所害,临终作《忧愤诗》“昔惭柳下,今愧孙登。”后悔当初未听孙登老师之言。古琴曲《》,就是因为嵇康而流传千古,成为中国人心中不朽的篇章。

当时,很多人认为孙登是疯子,孙登曾经预言太傅杨骏将要获罪。用剪碎布袍子方式告诫杨骏。杨骏不理解,反将孙登抓起来了。孙登用“尸解”的方式离开了。后来,杨骏因犯罪被斩首。人们这才明白当初孙登剪碎袍子是一种

孙登不愿攀附权贵,不喜欢官场的虚假争斗,用“尸解”的方法断绝与杨骏往来。回到山上与青松白云为伴,寻找真我。

注解:

尸解:古代一般指留下“遗体”离开俗世,留下的遗体并不是真的尸体,而是用一件物品变化而成。有的使用竹杖尸解,如“尸解神杖法”就是杖解的一种,要求取面向阳光的竹子,七尺之长而制成作为替代自己尸身的神杖。野史多有“开棺无尸,唯一青竹杖”的传说记载。

参考资料:
《后汉书·卷八十三 逸民传》
《晋书·列传第六十四》

V2free机场25%引荐返利:全平台免费SS/V2ray节点+经济套餐高速翻墙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