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露
中国古代晚辈见长辈要行跪拜之礼,现在有的学生向老师讨教完问题,告别时说:“有问题我还要向您请教,我会不耻下问的。” 好像是说老师比自己低一样。
“不耻下问”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孔子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名圉,卫国大夫,是一个聪明好学、非常谦虚的人。孔圉死后,卫国国君特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文”是其谥号),后人尊称他为“孔文子”。
子贡问孔子:“故问卫大夫孔圉有何善行,而得谓之文也?” (孔圉做过什么高尚的事,得到‘文公’的称号?)
孔子回答说:“孔圉勤奋好学,如果有不懂的事情,都会向人请教,哪怕对方的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虚心请教,不会因此感到羞耻,这是他的美行,所以赐给他‘文公’的称号。”
“不耻下问”后来作为成语,是指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而觉得不好意思,形容虚心好学。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不耻”是“不以为耻”的意思,不是“不知羞耻”的意思。
第二,成语中的“下问”的“下”字表示着一定级别的含义。所以,“不耻下问”通常指学问大的人,或者职位高的人虚心好学,一般不适合于来说自己。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把“不耻下问”用错了,弄得场面非常尴尬。说自己“不耻下问”,有贬低别人的意思,好象是说人家比你差了。因为自己不懂向人家请教,就不能说“不耻下问”。所以千万不可乱用“不耻下问”,否则把人家得罪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 “不耻下问”说的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敬畏的精神与谦卑的心态。
古代有一个伯禽趋跪的故事:西周初年,周公有个儿子,名叫伯禽,跟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周公三次,被父亲痛打了三次。伯禽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打自己?就去问商子。商子让伯禽去看山阳面的桥木,阴面的梓木。伯禽看了后告诉商子说:桥木仰着生得很高;梓木俯着长得很低。商子就对伯禽说:桥木好比父亲,梓木好比儿子。伯禽再去见父亲时,一登堂就跪下去,周公称许他受了君子的教导。
古代晚辈见长辈要行如此之礼,何况向他人请教学问,更要谦虚谨慎。当然现在不要求给老师行大礼,可是也不能乱用成语闹笑话吧!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