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日星期六

谈传统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的关系(二)

作者: 童欣 来源:

谈传统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的关系(一)

二、天下第一规——弟子规风采

弟子规被人称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确实非常重要,对我们传统蒙学经典课程来说,是基础的基础,他注重具体行为,对现代人很适合。说起弟子规,很多人马上联想到孝,我问过大陆一些喜欢弟子规甚至讲弟子规的人,弟子规讲的是什么,都说是孝。我们明确说,弟子规讲的是“泛爱众”,孝是其中之一,但很重要,因为它是基础,但绝不是全部。

这里讲一下弟子规的结构,起于首孝弟,归为泛爱众。这张图“聖德化众合和图”,大家看箭头往外的叫做聖德化众,今天就讲这一张。聖人讲德,讲德有的人听不懂,把它分成了这么具体的七个德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七德,聖化七德。

人的智慧越小,就得说的越明确具体。举个例子,有个很小的,你对他说“你要重德”,什么是“德”呢?他说听不懂;你说“你要孝顺妈妈”, 什么是“孝”呢?他说还是听不懂;你说“拿小拳头去给妈妈捶捶背吧”,他马上去了。这点非常重要,大家去品味,如果你能理解,那么老子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和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也就容易明白了。其实,“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希望大家都是上士。

如果从修养上来说,我们从这七个方面着手,善在父子兄弟等关系中的七种表现,所以就是另一个图,箭头朝里,叫“至聖归善和合图”,归到泛爱众,所以弟子规的内容用这张图来讲就非常清楚,一个是弟子规分为七部分,一个是弟子规的核心是泛爱众。

弟子规的七个方面和相互关系,我们有专门讲弟子规概述的讲座,就不细讲了。弟子规从“聖人训”开始,到“聖与贤,可驯至”结束,真是从头到尾的在说聖人。说起聖人,我们讲过,“聖”是天耳天口,是代天说话的人。古代的聖人还可以分成两种:就是商汤、周公、孔子等代表一种,是人聖,就是入世的聖人;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等代表一种,是神聖,就是出世的聖人。

传统文化里边有出世和入世的说法,聖人有入世的和出世的分别。当然在老子以前,大聖人才是最高的统治者,掌握天下最高权力的人是道德最高的人,就是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代明王。那么既是人聖又是神聖的是谁呢?黄帝,就是开创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黄帝,他既是人中的聖人,又是出世的聖人,他是大成。也就是说他帝王当的非常好,风调雨顺,没有盗贼,天下富足太平;但他修炼方面也修的好,最后功成圆满,驾黄龙飞升了,这就是我们的老祖宗黄帝,中国人敬祖、注重祭祖是因为把祖先当做神,就是源于这里。但老子是民间的人,老子不是治理天下太平的帝王,他是想让人悟道,因此他就留下一本书,让后人去参悟。弟子规的聖人训,聖人直接的说就是指孔子,但我们讲的是广义的,包括古今中外所有的至聖高德。

三、勤学指南

三字经是士弟子勤学的指南,讲了博杂的世间万象。三字经讲了几方面内容呢?总的来说是勤学。这跟弟子规的泛爱众有区别,泛爱众是七个方面的其中一个,这里的勤学不是其中一个,而是三字经整体讲的就是勤学。

第一个讲的是勤学的原因,也是学习的目地,勤学的原因是什么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几句就是勤学的原因。人之初,性本善。你本来善良,如果不教育,如果你不勤学习,就会“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接受教育、不学习,你那个善良本性就会在俗世的逐渐污染中表现的越来越少,这就是勤学的原因。《学记》里也说“人不学,不知道”,所以你必须得学习,维护、保持住那个善良本性。所以,我们在概括这一部分时讲:人的本性是善,教育的本质是维护善。

第二,就是勤学的义务,或者说叫勤学的对象,或者叫谁勤学、勤学的主体等。三字经里边有“幼不学,老何为”的“幼”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的“子”“少时”,它从这两点来说都是指孩子,所以这里边的勤学指的是孩子。三字经后边学习的榜样说的是有特殊的,像苏老泉、梁灏等,但它讲的学习主体是孩子。在这里我为什么说的是义务呢?“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两句,讲了家长的义务和的义务。后边虽然说孩子好好学习是义务,但三字经先讲了家长、老师有支持教育、督促学习、严格教导的义务、责任。那么首先就是勤学的原因和义务。

  

下边就是勤学的内容,这一大部分是三字经最核心的一部分。勤学的内容,首先有这么一句话:“首孝弟,次见闻。”所以学习内容大的分两部分,孝悌和见闻;当然见闻里边它又分了三个部分,所以我这里就把它们放在一起了,都是学习内容。我是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在概括,都是为了大家整体理解。

我们的三字经单元教学计划也有一个概括,这几种概括都是对的,我们是为大家更好理解。今天这里是从内容上说的,原来的单元教学计划是考虑课时的安排,但现在讲的这个,是真正从它的内涵讲的。“次见闻”,见闻分三类,第一就是日常生活的常识,就是“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这些数字,还有五行、六畜、七情、八音这些常识。第二是经典,儒家经典,《孝经》与四书、六经、五子等。第三是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简史。加上首孝弟,就是三字经学习的四部分内容。

下边一部分,是学习的榜样,假如我们把这部分放在广见闻里,把它当做学习内容的一部分也成,就是学谁?聖贤勤学、当官的勤学、穷苦勤学、勤学、才子勤学、才女勤学,都是勤学的榜样。

从这个角度,“义务”那两个字,可以换为“谁学”,所以它整个就是勤学,把这个问题都说清楚了,就是讲学习,谁学啊?这里就是说孩子,那么学谁呢?学的就是这些榜样。从教学单元上来讲,从课时数上来说,常识是一大部分,经典是一大部分,历史是一大部分,榜样是一大部分。但这里从内涵在说,就是学习的榜样。最后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呢?“光于前,裕于后;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这是学习的结果。

所以,整个三字经讲的就是勤学,这个勤学图,就是勤学的原因和义务,勤学的内容有四个,孝悌、常识、经典、历史,最后是学习的榜样和结果。我们老师应该很清楚,这样讲三字经的时候就非常清晰了。我们等于把三字经分成五个问题了,非常清晰。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字经士子勤学有功图”,最后落在“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上,扣住一个勤学,三字经整个是讲学习的。

我们还有一个概括,这里说一下,从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上,可以说三字经讲了两个根本问题:天佑善人和天道酬勤,可以分为善(教育)、天(常识)、道(经典)、皇(历史)、聖(聖贤)、勤(修养)等几个方面,非常好,以后有机会再单讲吧,今天就不细说了。

本文标签:, , , , , , ,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