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星期四

华夏诗醇:柳宗元读佛经的自述

作者: 郑重 来源: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今译】
(柳宗元自述:《早晨到姓超的住的寺院读佛经》)

汲取冰凉的井水,洗牙漱口,
清净内心,拭去身上的尘土。
安神清气,捧起佛门的经书,
漫步到东斋外,虔诚地诵读。 (以上写自己开始读经)

世人对佛经未能领会其本源,
却将那荒诞的事迹热心追逐。
本希望领悟佛经的深奥玄理,
至今尚未获得彻悟与精熟。 (写自己尚未达到精深透彻地步)

道人的庭院屋宇,幽雅清静,
地上的青苔,延连着深深的绿竹。
出来了,雾露还没完全消散, (这是以环境描写来暗示
青松好像是涂了油,或经过洗沐。 自己身心受到洗沐,有变化!)

淡化了名利心,精神清明,难以表述,
突然有所领悟,心里愉快又满足! (柳宗元“悟悦心自足”了!)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一带)人。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积极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柳州刺史,病死于任所。

柳宗元在文学上,反对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文风,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革新运动,主张“文以明道”作文应“导扬讽谕”、“辅时济物”。他写了不少优秀的散文、寓言和游记,在上表现出独创风格,对“古文运动”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柳宗元的诗,虽只有一百六十多首,但也别具一格。他的诗,大多作于被贬之后,或揭露横征暴敛,或反映农民的重重苦难,或抒发不同流合污的情怀,或指斥宦官、官僚的腐朽,或表达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充分体现了“导扬讽喻”的精神。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中说:“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柳诗“得骚之余意”。这都说明了柳宗元诗歌独异的特色。著有《柳河东集》。

【注释】

诣:(读矣)到。 超师院:姓超的僧人住的寺院。 禅经:佛经。
汲井:打井水。 拂尘服:拂去身上的尘土。
贝叶书:古印度人,多用贝罗树的叶子,写佛经,因而佛经又称贝叶,或贝叶经。
真源二句:真源:佛经的真正来源,即佛家的真意。 了:全然。 妄迹:虚妄的事迹。二句谓世人对佛家真正本意毫不了解,只追求其中荒诞虚妄的东西。
遗言二句:遗言指佛经。冥:暗、相合。 缮性:修治心性。二句谓佛经遗言,道理奥妙,但无奈我(柳宗元)未能精通。
膏沐:本指妇女润发油脂。这里用来形容青松受雾露润湿。 淡然:平淡的样子。 悟悦:悟道的快乐。

【赏析】

此诗写作者到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作者被贬永州后,爱到佛院游赏,热心读佛经,研求佛理。他开始读经时,先洁口洗齿,整衣去尘,甚为虔诚。但读到中间,就可知道佛理精深玄奥。不同于一般世俗的学问。他认为世人所追求的,都只是释教中粗浅的东西,尚未真正理解佛教的真谛。他说佛家的遗言,即他读的禅经,虽有些许领悟,还远远不够,还要继续深入学习和体悟。

当他继续地深入学习与修炼以后,终于有所领悟,达到了知足常乐的境地。

柳宗元曾在《送僧诰初序》中说:“且凡为其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闲安者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以印组(指作官)为务,而相轧也。则舍是其焉从?吾之好与浮图游,以此。”这表明他好交游僧人,确实是厌恶官场的奔竞生活,而以山水闲安为乐。

诗的最后两句:“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表明:柳宗元学褝,虔诚意敬,终于有所领悟(悟有小大之别,柳宗元还未达到大悟彻悟),而大有收获!

宋人范温,对柳宗元的诗作,评价甚高,认为“其本末(他的全部诗作,皆能做到:)立意遣词,可谓曲尽其妙。”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