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日星期二

古风悠悠:房玄龄任人唯贤

作者: 曾敬贤 来源:

(578-- 648),出生在齐州(今山东省)。在隋代,他曾任地方和中央的高官,最高做过吏部侍郎。占领长安后不久,委任他为渭北道行台记室参军,主管军事机要文书的起草和参谋。

房玄龄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参谋后,一心一意辅佐李世民。他比别的文臣武将,更有政治眼光,看得远,想得全面。比如,李世民在扫平割据势力的战争中,每打胜一处,众人都争着抢掠府库里的珍珠宝玩,而房玄龄唯独考虑:怎样收揽人才。房玄龄进爵为邢国公,认为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房玄龄后来担任尚书左仆射,行之职,共十三年,是太宗朝任期最长的宰相。

唐太宗对房玄龄十分信任,把用人大权,完全交付给他。房玄龄根据唐太宗“量才授职”、“任官惟贤”、“务省(务必要节省)官员”的原则,对所有中央官员,重新进行审核优选,最后只留下精干人员共六百四十名。房玄龄善于发挥别人的长处,“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他和杜如晦配合得最好。房玄龄常常和唐太宗预先作出谋划,等待杜如晦作出判断,用房玄龄的话说,“非(杜)如晦莫能筹之”,结果杜如晦来到时,往往都能和房玄龄的主张默契。所以史家称说:“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房谋杜断”,彼此相辅相成。房玄龄知人善任,常常向太宗推荐新发现的人才,委以重任。

房玄龄任宰相期间,是唐太宗的得力助手,事无巨细,想得周到缜密。说他在相位时,“贞观之盛,群材蚁附”,这自然与他任人唯贤有关。但当重要部门,一时英才难选时,他又宁缺毋滥,自己先承担起来。史称,有一个时期,管理财政的某个部门,缺少合适的人选,房玄龄“宁虚其位,而不以与人”,因为这是“关天下利害”,“民力所系”的要害部门,是决不可交付给“贪婪聚敛之臣”的(其实,此项极为任人之要诀!)。这种“宁受吝权之讥,而不忍冒昧以与下”的精神,可谓用心良苦。也正由于此,房玄龄堪称为贞观之治时期的良相。

房玄龄忠心辅佐唐太宗,需要他过问的事情很多,从《贞观政要》的若干条的记载看,他不仅要过问吏治,经常审查司法的得失,还要知悉武库甲仗的多少,以及宫室营造等细务。真所谓“事无巨细,咸当留意”。对这一切,房玄龄都很认真,即使略小有不察,都觉得是自己的过失。

房玄龄不仅具备真才实学,而且有着崇高的德操,前面提到的“轻物重贤”就是明证。他做了宰相、总管百官后,更是兢兢业业,尽心竭力,不使一件事处理失当。一个人的德操体现在一一看到别人取得成绩,就像自己取得成绩一样高兴,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房玄龄做到了,做得很轻松,做得发自内心。其实这并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到的,这是一种不需要特意“做”的自然之德,是一种境界使然。
(事据《唐书》)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