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诚
来源:正见网
【原诗】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读自)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岳:指东岳泰山。望岳:近岳而望。 岱宗二句:岱:泰山的别称。岱宗,即泰山,因泰山为五岳之首,故尊称岱宗。 齐鲁:春秋时的二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延绵深远,从齐到鲁,看不到青山的尽头。
造化二句:造化:天地自然。钟:聚集的意思。 阴阳句:形容泰山的高峻,山阴面背日昏暗,山阳面迎日晓明。割:分割。
荡胸二句;荡胸:冲击涤荡心胸。层云:一层层的云雾。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
会当二句:会当:应当。凌:攀登。
【今译】
五岳之首的泰山竟是何等气象?
从齐到鲁那是一望无尽的青苍。
天地给了它无限的神奇和秀壮,
高耸的山峰割开了昏晓与阴阳。
山腰生出层层云气荡激着胸膛,
睁大了眼睛跟踪那归鸟的去向。
我应当努力去攀登高险的顶峰,
站在山巅把那些渺小群山眺望。
【说明】
这首五言古诗,是一首记游抒情诗。杜甫在开元二十三年(735)从吴越一带归来,赴洛阳应进士考试,不第。后数年间游齐赵。这首诗是游泰山时写的。
诗中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赞美了泰山高大而又神奇的景象,借以表现了诗人青年时代豪爽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怀抱。诗以设问句提起,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身经历其境。又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色,绵延不绝,由近而远地描状泰山,横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形势。“钟神秀”: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皆聚于泰山,这是就雄峻所作的概括。“割昏晓”,承“青未了”,突出其雄伟形势,紧扣“望”字,写近望之势。五六句,从感受写,气象万千,云气层生,摇荡心胸,放开眼界,于苍茫云海之中,见众鸟归山,“荡胸”、“决眦”、“生”、“入”,在写主观感受上,反衬出泰山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巨力。结联以“会当”从“望”字推开,透过一层,作假设联想,因泰山之雄壮,而引出一览无余后的极望之情,显示出俯视一代的精神风貌。最后以虚拟的笔法,用想像中的极目远望作结,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热烈情怀。
这首诗形象鲜明,意境开阔,通篇写望而不露一个望字,含蓄而开朗。
仇兆鳌说:“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荡胸由于层云之生,上二字因下,决眦而见归鸟入处,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顺句也。末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杜少陵集详注》)
【诸家汇品】
明代唐仲言:此记泰山之胜也。言山形峻绝,其青翠之色,亘齐鲁而不穷,盖造化之神秀于此聚,阴阳之分晓于此分;登之则层云旋绕,足以洗心;望之则宿鸟归飞,咸能刮目。然此特“望”中之景耳。若登绝顶而览观,则宇内无高山矣!(《唐诗解》)
清代浦二田:公望岳诗凡三首,此望东岳也。越境连绵,苍峰不断,只“青未了”三字,胜人千百矣。“钟神秀”在岳势前推出,“割昏晓”就岳势下显出。“荡胸”、“决眦”明逗“望”字,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读杜心解》)
明代王嗣奭:“齐鲁青未了”,“荡胸生云”,“决眦入鸟”皆望见岱岳之高大,揣摹想象而得之。故首用“夫如何”,正想象光景,三字直管到“入归鸟”,此诗中大开合也。“齐鲁青未了”,语未必实,而用此状岳之高,真雄盖一世。“阴阳割昏晓”造语亦奇,此实语矣。“荡胸生层云”,状襟怀之浩荡。“决眦入归鸟”,状眼界之宽阔也。想象登岳如此,非实语,不可以句字解也。公盖身在岳麓,神游岳顶,所云“一览众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集中《望岳》三见,独此辞愈少,力愈大,直与泰岱争衡。诗垂近千年,未有赏识者。余初亦嫌“荡胸”一联为累句,今始知其奇。(《杜臆》)
爱新觉罗?弘历: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次句写得高远意出,三四句奇峭,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唐宋诗醇》)
清代仇光鳌:此望东岳而作也。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杜诗详注》)
清代何义门:首尾实,中四句虚。“岱宗夫如何?”岳字倒起,“夫如何”三字,尽望之神理。“夫如何”三字,几不成语,然非三字无以成下句,有数百里之气象。 (《义门读书记》)
清代金圣叹:(首句)一字未落,却已使读者胸中、眼中隐隐隆隆具有“岳”字、“望”字。盖此题非此三字,亦起不得,而此三字非此题亦用不着也。“夫如何”,犹云“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一题当面,心手茫然,更落笔不得,恰成绝妙落笔。此起二语,皆神助之句。
(二句)凡历二国,尚不尽其青,写“岳”奇绝,写“望”又奇绝。五字何曾一字是“岳”?何曾一字是“望”?而五字天造地设,恰是“望岳”二字。(三、四句)二句写“岳”,一句写其从地发来,一句写其到天始尽,只十字写“岳”遂尽。”(五、六句)二句写“望”,一句写“望”之阔,一句写“望”之远。只十字写“望”亦遂尽。从来大境界,非大胸襟亦未易领略。读此四句益信。(末联)翻“望”字为“凌”字,已奇;乃至翻“岳”字为“众山”字,益奇也。如此作结,真是有力如虎。(《杜诗解》)
清代施补华:《望岳》一题,若入他人之手,不知作多少语!少陵只以四韵了之,弥见简劲。“齐鲁青未了”五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后来唯(韩愈字退之)退之“荆山已去华山来”七字,足以敌之。(《岘佣说诗》)
(笔者附言:1999年720之后,我们一些同修,在某公园老地方“散步”,忽见一位青年,大约是中文系学生,骑自行车跑来,说:“叔叔阿姨们,你们上了泰山,一定要坚持走到顶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完,向大家鞠了几个躬,含着泪,骑上车,离去了…笔者永远记得这个情景。)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