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星期五

《幼学琼林》笔谈(二十):张良蹑足附耳

文:刘如
来源:

【原文】

汉张良蹑足附耳,洗髓伐毛。

【字词义解释】

汉张良蹑足附耳,东方朔洗髓伐毛。(附一)
(1)张良:汉初建国功臣,字子房。祖先五世为韩相,秦灭韩后,曾于博浪沙用大铁椎袭击,失败后逃亡至下邳,遇圯(音宜)上授《太公兵法》,辅佐刘邦定天下,封为留侯。
(2)蹑足:踩脚。蹑,踩、踏。
(3)附耳:以口贴近耳朵低声说话。附,很靠近。
(4)东方朔:西汉平原厌次人,字曼倩。擅长说笑话,个性诙谐滑稽,经常讽谏武帝。善辞赋。
(5)洗髓:清洗骨髓,洗去旧的骨髓。
(6)伐毛:削去旧的毛发。伐,削去、换除。

附一:此句洗髓伐毛的是黄眉翁,而非东方朔,所以有些版本作“黄眉翁洗髓伐毛”。

【译文参考】

汉代的张良曾暗中踩刘邦的脚,附耳低语,劝告刘邦;东方朔听黄眉翁说,他三千年洗髓一次,二千年换除毛发一次。

这一课最值得孩子学习的就是,正因为有大忍之心,张良才获得天书兵法,成其机智谋划、文韬武略的天才而流芳百世,汉高祖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一名句,因此得以千古流传。

他与韩信的“胯下之辱”共同演绎和留下了著名的关于忍的文化。这里主要讲张良之忍。

张良椎击秦王未遂,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逃匿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北)。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粗布短袍老翁,老翁走到张良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随即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张良也能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也不谢,仰面长笑而去。张良被如此欺辱却不见怒色,那老翁忽又返回桥上,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早已等在桥头,见到张良,怒斥:“与老人约,为何误时?5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隐忍的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飘然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高人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天造之才”。

苏轼曾说:“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算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啊。”

他认为,黄石公刁难张良,是为了点悟他,小不忍则乱大谋。心浮气躁,成不了大器。所以后来,他能做到处变不惊,沉稳应对,不被愤怒带动而迷失心智。

后来他与韩信的胯下之辱,被千古传颂,成为关键的处世智慧之一。忍,成为文化的一大要素。

【说故事时间】

张良的大忍

韩被秦灭亡后,张良因不能忍逞小勇,散尽家财求得一大力士,在博浪沙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未能成功,因而。张良逃匿到下邳时,遇见圯上老人黄石公。老人多次考验张良,觉得他已能明白过去刺杀秦王的教训,忍下小忿,孺子可教,于是传授他太公兵法。张良便靠这部奇书,辅佐刘邦完成统一大业。

楚汉相争时,刘邦被楚军围困,情况危急,此时,韩信攻破齐国,派人送信来,要求封他为齐的假王(代理王),刘邦见信十分生气,破口大骂,张良暗中踩了汉王一脚,附耳劝说:“封韩为王,安其心,以免叛变。”刘邦及时醒悟,便改口骂说:“大丈夫平定诸侯,便是真王,还做什么‘假王’!”随即派张良前往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韩信部队攻打项羽。

苏轼认为,刘邦之所以胜利在于能忍,而这“忍小忿以就大谋”的忍耐功夫正是张良教他的。

黄眉翁洗髓伐毛

东方朔常巡游天下,一日,在海边遇见一位老妇采桑,有一个黄眉翁对他说:“这位老妇从前是我的,我不吃饭只吞气已经活了九千年了,每三千年洗髓一次,二千年剥皮换毛一次,我已经洗髓三次,换除毛发五次了。”

这就是成语“伐毛洗髓”的典故由来。 形容彻底清除污垢,或者比喻人脱胎换骨,呈现全新面貌。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