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善
来源:正见网
一、从断头台上,救下四位无辜百姓!
五代后唐时期的孔循,任夷门代理军府事务时,曾从断头台上,救下四位无辜穷百姓,被人传为美谈。
当时,长垣县百姓家,屡屡遭偷。经查,系该县四个大窃贼所为。州衙下令,限期将此四贼捉拿严惩。不料,窃贼早得风声而遁。过了一段时间,觉得如此躲藏,非长久之计,四贼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便深夜偷偷的前往县衙都虞侯、推吏、狱典的家K,分别给予重赂,请他们设法开脱。此计果真奏效,这些贪官污吏,见钱眼开,答应帮忙。
此案州里催得很急。到了限期,长垣县衙,竟然谎报说四贼已擒,案卷中明列了许多罪状,属十恶不赦,并据此判处死刑,以弃市示众。州府见证据确凿,便允准处决,并派孔循,前往长垣县监斩。
孔循平时理案,十分谨慎,每次监斩前,总要和囚犯谈话,以免出现差错。这次,他看了案卷后,虽觉无可挑剔,但仍将四名囚犯提出询问。可他问了不少话,四个囚犯只是低着头,一声不语。孔循见囚犯不吭声,便道:“你们所犯之罪,实乃恶极。本官问你们多时,却不回答,那就算默认不讳了。有什么话尽管说,否则来不及了。午时三刻将至,你们人头落地,后悔也晚了。”
四个囚犯直跺脚,但仍低头不语。
时辰已到,孔循挥挥手,令衙卒及刽子手,将囚犯推出处决。四个囚犯,被推至门口,忽然瘫倒地上,回头看着孔循,似有话要说的样子。孔循见此情形,心中生疑,便把他们召回来,再讯问。这时他们才说道:“我们实在冤枉,刚才狱卒,硬用枷尾,压住我们的喉咙,所以有话实在说不出来。”
孔循发现他们似有顾虑,便支开左右随从。囚犯“扑通”跪下,连喊“救命”,并将冤屈一 一道出。原来他们根本不是那四个罪大恶极的盗贼,而是四个穷百姓。那日在街上,莫名其妙地被抓,到了县衙被劈头盖脑地打得死去活来,硬要他们承认是盗贼。因吃不住酷刑,只得屈招。
孔循下令,将此案移到州衙审理。结果很快查明,那四个百姓,果真是冤枉。而为了制造这个冤案,长垣县衙,几十人都接受了四大窃贼的贿赂。最后,这些人与那四名真窃贼,都被惩处。
二、泰钦解虎脖金铃,勤悟自省,勇猛精进
南唐(五代时十国之一)时候,金陵(今南京)清凉山上,有座庙宇,庙内香火旺盛。鸣钟击罄,悠扬荡谷;鸟啼丹树,鹤饮石泉。许多年轻和尚,跟从著名的佛学大师法眼禅师,在此学习佛法。其中有一个名叫泰钦的小和尚,聪明过人,性格豪放,但经常“惹事生非”。有一次,泰钦躲到后山烧野鸡肉吃,恰巧被寺庙管理者瞧见,被罚面壁三日。可他仍不思悔过,嘻笑称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好像他比不吃荤的和尚,还尊重佛祖释迦牟尼。这自然引起了众和尚对他的不満。
有一天,泰钦私自到山下的集镇上闲逛,走街穿巷,好不逍遥。慢慢游到一家门口挂有“三杯倒”旗牌的酒肆,不看则已,一看他的犟脾气就来了,心想:“你说‘三杯倒’,我偏要喝你五杯,看我倒不倒?”
酒家见泰钦和尚要肉要酒,不免吃惊。因为山上寺庙,来人打过招呼,凡是和尚来饮酒,一律不准接待。可今儿看在几个铜钱的面上,照样将酒肉端上。泰钦自斟自酌,美不可言,干脆来了个一醉方休,足足喝了十杯酒。
泰钦喝得酩酊大醉,酒话连篇。后来回庙,竟然还把肚中的污秽物,吐在佛堂地面,这下可招来了众怒。武和尚们持棒槌地,以示抗议;文和尚们联名上书给法眼禅师,一致要求把这个屡犯戒律、败坏寺规的“不堪造就者”,赶下山去,以正寺规。法眼禅师不忍失掉这一聪慧的弟子,但有心担保泰钦吧,众和尚群情激昂,义愤填膺,又怕触犯众怒,影响寺庙的秩序。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对在场的和尚们说:“泰钦触犯寺规,理应处罚,姑念其学习刻苦,聪颖过人,再给他一次机会。试猜一谜,倘若泰钦不能解,而诸位中任何能解,则按寺规将泰钦逼出山门;倘若诸位中无一人能解,而唯有泰钦能解,那么仍留他下来,面壁思过。这样不知可否?”
大家见法眼禅师发话,也就同意了。法眼禅师接着出一谜语:“老虎脖子上,挂着一个金铃,谁能在不伤老虎的条件下,把金铃摘下来?”
众和尚想:“杀死老虎能轻而易举地解下金铃,可规定不伤害老虎;不伤害老虎去解金铃,就会被老虎吃掉。”众和尚们绞尽脑汁、搜索枯肠,结果仍然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能答得出。
这时,酒意未消的泰钦却说:“我能解谜!”
众和尚向泰钦投去鄙夷的目光,暗暗嘲笑他:“说你的酒话去吧。”
泰钦似醉非醉,笑嘻嘻地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法眼禅师舒了口气,说:“泰钦答得对。”众和尚实在泄气,但法眼禅师有言在先,不便违抗。法眼禅师对泰钦意味深长地重复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善哉!善哉!”泰钦也已领悟到法眼禅师的暗示和训导:修炼人必须内修、内找,自己造成的被动局面,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缺点错误,必须自己来改正。从此,泰钦继续留在法眼禅师身边,萤光映雪,潜心研读经文,勤悟,自省,勇猛精进。后来,成了精通佛学的著名大师——法灯禅师。
三、顾少连画雕,巧谏皇上
唐德宗时(纪元780–805年),有个奸臣名叫裴延龄,靠了献媚拍马的一套功夫,取得皇帝的宠爱和信任,以致执掌权柄,势倾朝野。除了德宗皇帝一人外,什么人都不在他眼里。朝廷百官,见他如此猖狂,都怕触犯他,而遭到杀身灭家之祸。唯独翰林学士顾少连,天生傲骨,且有聪慧的头脑,决心运用计谋将他推翻。
有一天,唐德宗摆下盛筵,欢宴文武百官。席上,裴延龄照例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气概,评品时事,旁若无人。群臣都缩着脖子,埋头喝酒,也没有谁敢同他分庭抗礼的。酒过数巡,顾少连满脸通红,装出醉醺醺的样子,唱起了歌曲,跳起了舞蹈。裴延龄见状,嘲笑道:“听说顾学士向来海量,而今不过吃了几杯,就醉成这般模样。看来,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啊!”
顾少连也不搭话,依然摇摇晃晃地唱呀、跳呀,快到达裴延龄的座位时,突然,从怀里掏出朝笏,猛地朝裴延龄脑袋打去,高声笑骂道:“哈哈,段秀实抢夺朝笏敲打奸臣朱泚,我就拿出朝笏,敲打你这个奸臣裴延龄!哈哈,哈哈!”
裴诞龄羞恨异常,一时又不好发作。因为,如若同醉鬼论理,岂非太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他只好自认晦气,摸摸脑袋,解嘲似地说:“嘿嘿,顾学士发酒疯啦。”
唐德宗见此情景,笑得前仰后合,传呼下人,将顾少连扶回家里休息。
可是,裴延龄遭此奇辱,却不以为耻,照样我行我素,骄横跋扈之状,日甚一日。
顾少连不由怒火中烧,便画了一幅图画,在上朝时,把它作为奏章,呈给皇帝。皇帝打开“奏章”一看,不见文字,只见上面画的是一只老雕,昂着头颅,伸着利喙,翘着尾巴,耀武扬威地站在当中;周围是一大群鸟儿,有的低头缩颈,有的相互偎依,有的却是直着脖子,朝老雕聒噪……
唐德宗抬起头,朝阶沿下侍立两旁的群臣,瞥了一眼,只见裴延龄昂头挺胸,志得意满地站着,顾少连直挺挺地立在那里,乜斜着前者。百官呢,或是缩颈,或是低头,或是面含怒气地望着裴延龄的后背……皇帝轻轻地“啊”了一声,恍然明白:大家都很憎恨裴延龄啊!这才觉悟:众怒难犯,从此再也不敢重用他(裴延龄)这个奸佞了。
四、令狐楚稳定米价计
唐朝某年,一场旱灾刚过,兖州一带,民不聊生。奸商趁火打劫,乱涨米价。新任兖州太守令狐楚,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当迎接他上任的代表来拜见时,令狐楚边心不在焉地应付着,边在大脑中飞速闪过一个个念头。兖州城内前来迎接的官员很多,他们轮流着跟这位新上任的太守寒暄着。
突然,笑眯眯的令狐楚,一本正经地发话:“兖州城内,现在的米价是多少呢?州里有几个仓库?每个仓里还存有多少粮食?”
迎接的众官员,不知新太守是何用意,相互偷偷打量着,暗暗使眼色。最后一个较大胆的官员,双手一拱,抖着嗓子回答:“禀告大人,现有大粮仓8个,每个仓存有10万担粮。”
令狐楚斜睨了那人一眼,说:“哎,我说诸位,如果把这8个仓库打开来,拿出这80万担米。我们统统定个低价钱,全卖给灾民。这么做,可以救灾。”许多官员听了,都连连机械地点头。左右侍官们听到后,可着急啦,他们跟那些囤粮的奸商狼狈为奸呢,这话马上像长了脚,很快传到城中,传进富家大户的耳朵里。富家大户们慌了手脚:“新太守这么做,自家存的粮卖不出,不是大蚀血本了吗?”他们怕吃亏,好多人争先恐后,组织人力,从仓库里搬出粮食,立即按平价出售。
富户们中了令狐楚的稳价计。当地百姓,有了平价粮食可买,个个拍手称快。令狐楚表扬了几家米商。当地的社会风尚也大为祥和!
五、袁滋巧破黄金案
李勉在镇守凤翔时,所属的县里,有个老农民,在田里挖沟排水时,掘出一只陶罐,里面全是“马蹄金”。老农民就请了两个大力士,把陶罐连同金子,一起扛到县衙门。县令怕衙门收藏不严,就把陶罐藏在自己家里。一夜做了个好梦。
第二天,天刚发白,他便点亮灯打开陶罐,想把马蹄金看个仔细,可一打开,发现陶罐里放的都是坚硬的黄土块,他连叫几声上当,不知如何是好,他卖家财、妻儿,也不值这么多钱啊!他更没有法子隐瞒,陶罐从田里挖出来,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看见过,陶罐里装的是马蹄金!不消几日,全县的人都知道金子在县令家里变成了土块,认为是县令暗中做了手脚。县令似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辩,州里派官员来查,县令满头大汗,招了口供,追问金子放在什么地方?他却一问三不知。凤翔太守李勉,看过案宗,大怒,但又无良策让县令交出金子。
隔了数日,在一次酒宴上,李勉向官员们谈起此事,许多人都很惊讶。这时,有位名叫袁滋的小官,坐着一语不发,若有所思。李勉便问他在想什么。
袁滋说:“我怀疑这件事,或许内有冤情。”
李勉站起身,向前走几步,问:“您一定有高见,我李勉向你讨教。这案子除你之外,我看没有别人能判断出真假了。”
袁滋说:“可以,我来办。”于是派人把案件提到州府办理。
许多官员知道了由袁滋来办理这个案子,有的嘲笑,有的挖苦。袁滋很有心计,他打开陶罐,见陶罐里有形状像“马蹄金”的土坯,250
余块,就派人到市场找了许多金子,溶铸成块,与罐中的“马蹄金”大小相等,铸成之后用秤称,刚称, 一半,就有300斤重。袁滋问众人,当初罐子以乡间运到县衙门,是几人推的。原来是两个村民用扁担抬来的。计算一下金块的数目,不是两个人用竹扁担抬得起来的。一切都明白了,原来在路上,金子已经被两个大力士,换成土块了。
县令的冤案,于是得到了昭雪。再回头细查过去的有关推送者之家,终于获得了原来的金子。
六、赵和越县界办案
唐朝咸通初年(纪元860–873年),江阴县令赵和,人极机智,以善于办案而著称于世。有一日,有淮阴某村农民茅金大,来告状。赵县令问道:“你们淮阴,也有父母官啊,何苦舍近求远呢?”
茅金大道:“只因淮阴县令不明事理,小民有冤难申啊!……”原来,茅金大去年为办事,到西村熟人黄泰龙那里,借钱900千,以地契
相抵押,说明债清契还。今年上半年,茅金大先还去800千,以为彼此熟悉,没有索要字据。前不久,茅金大再把余下的借款还去,要索回地契时,谁知黄泰龙竟翻脸不认帐,要想把地契占为己有,茅金大告到县衙。黄泰龙一口咬定他是诬告,茅金大无凭无证,被判为诬告。告到州府,也碰了壁。走投无路,才慕名越界告状。
赵县令阅过状子,想:要去拘捕黄泰龙,必定要惊动淮阴官府,我越界办案,说不定会引起官场风波。再说,一无物证,二无人证,岂能轻易破案?他犹豫了起来。
堂上一片寂静。赵和的眼睛定在“黄泰龙说我是诬告”一行楷书上,认真琢磨了一会儿,忽然抬头宣布道:“本县接受茅金大越界申诉,五天后,开堂审讯。”
且说赵县令当即派两名公差,拿着他亲笔拟写的文书,去淮阴官府。文书上写:今江阴捕获一个江洋大盗,犯罪证据确凿。现已供出同党黄泰龙系淮阴人氏,速捕,交来人押归。淮阴县令见是大盗之案,不敢怠慢,连夜将黄泰龙捉拿归案。
第五天,黄泰龙一上江阴公堂,高喊冤枉不止。赵县令喝道:“你所犯之罪,铁证如山,还敢抵赖!赃物都藏在你家中,完全可以查明!”
黄泰龙辩白道:“小人并未藏匿赃物。”
“那你把全部家产一 一讲明,若无出入,方可替你雪冤。”
黄泰龙急急把全部家产一 一供明。另有900千钱,是东村茅金大赎地契交来的,等等。
赵县令冷笑道:“既然你不是江洋大盗,原先为何要隐瞒茅金大赎地契的钱呢?”当即把茅金大传上堂来,黄泰龙只得供认了他的诈骗罪行。赵县令最后宣判:把黄某押回淮阴,依法惩处。并责令他将地契交与原主茅金大。
(均据清代康熙御定《渊鉴类函》)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