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惠 来源:正见网
明朝有位清官名叫郑一龙,字“于田”,号“复琳”,后改为“昆山”,福建泉州府惠安县人,官至江西布政司参政。他不仅是好官还是位学者,著有《书考义》、《一统舆图广略》、《剔历余稿》、《游海梦谈》、《诗余类编》等著作,留下的故事不少。今天就讲一个郑一龙不攀附权贵,坚决不拜奸相严嵩(sōng)的故事。
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郑一龙殿试金榜提名,考中第三甲第二十三名。时值奸相严嵩当政,贪污腐败,权焰熏天,同榜登第者不得不依照多年的惯例,依序前往严嵩的宰相府第参拜,以求提携。然而郑一龙秉持君子的气节,坚决不去参拜。严嵩得意之余,发现此榜中竟人胆敢犯颜不来。
严嵩怒极,当即下令相府家奴持单帖找到郑一龙的临时住所,单帖上的“拜”字故意写作“手”字,言下之意是你不识时务,如不屈服,必难逃其手心,传话让他前往相府谢罪。郑一龙的同科士子见状,均认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力劝他前往请罪,以防不测。可他仍执意不肯,坚持他作为正人君子的原则,不为淫威所屈。后来郑一龙得授应天府溧阳县令,任内治政勤廉,颇有政绩。任满吏部察核,治绩位列第一。溧阳人勒石立“去思碑”,以纪其功。依例他应有较大的升迁,岂料严嵩想起当年郑一龙的不屈服,心中忌恨,仅升迁其为南京刑部主事。郑一龙亦不以为意,轻装上任。
郑一龙蔑视权奸,却爱民如子。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他任广东参政时,潮州拓林澳发生水师兵变,叛军逼向广州城。藩臬监司等官分门守御。许多难民不堪叛军杀戮奸劫,欲冲入城里避难,可各职官却闭门不纳。郑一龙见他们见死不救,大怒,慨然道:“贼近而启扃以待,示强;民急而开门以纳,示仁。奈何闭之,使难民无所受命乎?!”遂传令大开城门,每天接纳难民逾千,先后收容几万人。兵变平定后,朝廷对其勉奖有加。
郑一龙不拜奸相,爱护百姓,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儒家君子的形像,值得后人纪念。当今人们谈到社会的败坏与堕落时,往往会表达不满,说明内心还有善念,还能辨别善恶,可行为上却经常在不同程度上妥协,同流合污,还美名其曰“认清现实”给自己找借口。这不是君子之所为,不是中华正统文化的教导。象当年郑一龙一样的正人君子,已经很少见了。可在法轮大法弟子中却非常普遍,因为法轮大法是正法,大法弟子们人人在人心与言行上都尊奉“真、善、忍”的最高道德原则,在道德迅速下滑的红尘浊世中逆流而上,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好人。就如历史上正人君子往往被奸臣小人污蔑、陷害一样,大法弟子们也遭到了中共前党魁江XX的迫害,而江XX贪腐成性祸国殃民,邪恶程度远超历史上奸相严嵩在内的任何暴君奸臣,希望大家面对中共的宣传能保持独立的思考,希望大家遇到大法弟子传播的真相时能静心倾听,认真阅读,用自己善良的本性做出判断。
注:郑一龙幼年时本姓朱,因为家庭变故改姓为郑。他去世数年后,因为功绩很大被世人认同,经家人申请,万历皇帝下旨恢复原姓,所以很多文章都称其为朱一龙。笔者考虑到其本人在世时都是使用郑姓,为了尊重当时的历史事实依然使用了郑一龙这个姓名。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