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6日星期日

浅议诸葛亮的忠义之气

文:初衷 来源:

一谈到忠义之气,很多人会想到岳飞。有点知识,对岳飞生平事迹有所了解的,今天到了位于河南安阳汤阴县的岳飞庙,看到岳飞巍然屹立的塑像,头顶匾额上“还我河山”的巍峨大字,对岳飞会肃然起敬,会被岳飞的“浩气忠魂”所感动。岳飞的忠义之气贯通古今。

岳飞的故事在《说岳全传》里以小说演义的形式出现,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岳飞对母亲很孝顺,听母亲的话。岳母怕岳飞以后随着地位的升迁失去忠义本色,在他的后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在小说中是“精忠报国”);岳飞领兵打仗,秉承忠义本色,带出一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岳家军,金国士兵只要看到“岳”字旗就闻风丧胆;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入狱,岳飞也没有屈打成招。第一次在大理石卿被审讯时,岳飞脱去布衫,露出背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亲见者无不动容,相信岳飞是冤枉的,但面对秦桧的淫威,正义者都感到无能为力。秦桧安排自己的亲信强迫岳飞写下供状,岳飞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一片忠义之气、忠义之心,力透纸背,苍天可鉴。一直到岳飞屈死风波亭,给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忠义之气。

历史上还有一个人物的忠义之气可以和岳飞相媲美,就是老少妇孺皆知的诸葛亮。

大陆的读者阅读《》,看到诸葛亮出场后,故事精彩连呈,很多人关注的是诸葛亮的智谋,运筹帷幄的本事,但很少有读者关注到诸葛亮的忠义之气。岳飞的忠义之气,是在善恶较量,激烈的碰撞中表现,很容易引起人心灵的共鸣,能激起人对恶的憎恶,对善的渴望与赞美。诸葛亮的不是,他是在一言一行,在一场场政治、军事较量中体现,而且他的智勇双全很容易掩盖他的忠义之气,不仔细思考与体察,很容易被忽略。

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经知道天下要三分,这是天意。但是仗着自己的皇叔身份,觉得自己有责任匡扶汉室,重振大汉王朝一统天下的雄风,所以要以汉室名义再次一统天下。诸葛亮明知刘备的作法是逆天意而行,但为了酬谢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义,一心一意的帮助刘备实现梦想,整个过程中可谓尽心尽力,一片忠义之心。从刘备无立足之地,到有点与积累,最后片隅川蜀之地建立蜀国政权。

建立蜀国后,有帮助刘备出谋划策,联吴抗曹,训练士兵积极备战,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为民为国操碎了心。

刘备听说关羽被吴国所杀,要倾一国之力讨伐东吴。诸葛亮没有死谏刘备,是因为诸葛亮知道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会为未来奠定“义”,“义”文化要有始有终,虽然东吴不当灭,刘备即使兵败,也为奠定未来文化尽了力,从另一方面讲,是成就了刘备,这同样是诸葛亮忠义的表现。

刘备兵败,困守白帝城,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嘱咐:如果刘禅不合适当,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三国演义》中描述诸葛亮的表现:孔明听毕,汗流遍地,手足无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中共党文化称之为诸葛亮虚伪,怕被刘备杀头,故意为之。根本不是。满脑子,否定传统文化的中共御用文人,根本就体会不到人有了忠义之气后的表现。笔者引用这段文字,能真实的感受到诸葛亮言行中的忠义之气。

刘禅即位后,诸葛亮明知蜀国灭不了魏国,也统一不了天下,但是诸葛亮仍然象刘备在世时那样,帮助刘备实现未竟的愿望。六出祁山,讨伐魏国,每次都是各种原因兵败而回。战场上的不确定的因素太多,特别是兵败的,最容易引起溃败与伤亡,但是诸葛亮每次都是全身而退,这难道不是诸葛亮忠义之气的体现?!

失街亭一节,中共又是编入中学课本,又是变成戏剧,目的可不是颂扬诸葛亮,而是贬低丑化诸葛亮,那么有智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的人,怎么会出现这么低级的错误?

诸葛亮灭不了魏国,这是天意,每次兵出祁山,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街亭当时是个重要的军事重地,换任何人去守,都必失,只是时间长短而已。诸葛亮安排言过其实的马谡去守街亭,用意很深。未来的文化不能没有教训存在,马谡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教训: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另外一点,是成就了马谡,能在未来的文化中留下名字都是非同小可的事。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话评价诸葛亮:诸葛一生唯。确实是,诸葛亮做事很谨慎,他要考虑的不单单是当时的境况与天象变化,既要顺应天意,又要为未来留下表现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文化,不能不谨慎,可以说诸葛亮为了人类的未来鞠躬尽瘁,操碎了心血,单单一个“忠义之气”,诸葛亮用尽了出山后所有的能力去演绎,直到病死五丈原。即使在病重期间,安排的后世中同样贯穿着诸葛亮的忠义之气,读者用心读就能领略一二。

站在党文化的角度研究《三国演义》,站在否定的角度研究诸葛亮,永远得不到真知灼见。摈弃党文化,复兴传统文化,走回传统路时,人一定能到许多正的认识与不一样的感受和思想的升华。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