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星期日

公子世无双— #嵇康

tian.jpg

文:林清

这是一个历经千年都无法磨灭的时刻,人山人海的洛阳东市清无杂音,只有优雅的琴声在空中飘荡。一名男子端坐在刑场,他相貌英俊,神气安然,倾情忘我的抚琴弹奏。曲毕,他自语道:“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然后慷慨赴死,时年四十岁。曲终人去,一首千古绝唱结束了凄美的一生,这便是嵇康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人,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史上最帅的铁匠。他身高七尺八寸,相貌出众,气质非凡,“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嵇康儿时丧父,在母亲和哥哥的抚养下长大,天资聪颖,自学自悟,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晋书·嵇康传》说他“有奇才,远迈不群”,他擅长抚琴,艺术造诣极高。嵇康尤其喜爱老庄学说,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心怀超脱世俗的志向,喜欢清静无为,随性自然,他不爱世俗荣华,不屈服权贵,淡薄寡欲,特立独行。

嵇康年纪轻轻就声名远扬,迎娶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成为曹氏宗亲,官至中散大夫。后来司马氏篡政夺权,为了避祸,嵇康携家逃至山林,过起隐居生活,以打铁为业。嵇康性情清高,交往的朋友多是贤士,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他们经常在嵇康家附近的竹林里聚会,饮酒唱歌,吟诗论道,自在逍遥。嵇康热衷养生,不仅在家服药还外出采药,希望自己能成为神仙

司马氏夺权充满血腥和叛逆,天下人多有不满。嵇康声望极高,又是曹氏宗亲,景元二年(261年),司马昭派嵇康的好友山涛出面,邀请嵇康出仕做官,嵇康写下长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文采飞扬、语意深长,但是态度明朗、意志坚决,拒绝了司马昭的拉拢,其中“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表达了自己的隐逸之志,也保全了好友山涛。

嵇康宁愿打铁也不作官,有人认为他傲、狂,然而“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嵇康看到了官场的黑暗和险恶,也看到名利荣耀容易污染身心,他在《与阮德如诗》中写道:“荣名秽人身,高位多灾患”,体现了避祸保身的人生智慧。在《赠秀才入军》中嵇康抒怀:“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这种超然和洒脱体现了他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嵇康穷困并不潦倒,能做最辛苦的体力劳动,这是没傲气,不为名利改变志向,这是有傲骨。庄子在生活极度贫困时,楚威王派人携千金,以宰相之职相聘,遭到庄子断然拒绝,他给来使的答复是:宁愿当一只摇着尾巴在泥塘里爬行的活龟,也不做被供在庙堂之上的死龟。庄子是道家隐士的始祖,他“终生不仕,以快吾志”。嵇康有庄子的风格,超脱隐逸。

钟会是司马昭的心腹,对嵇康十分仰慕,一日,他率领一群名流阔少穿华服、骑骏马去拜访嵇康,结果嵇康不予理会,只顾埋头打铁。这样僵持良久,钟会觉的无趣,又有损颜面,便打算离去。嵇康突然开口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不悦的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凤凰岂同鸡鹜群”,嵇康志在出世,在他看来,虚荣是低俗肮脏,政治是残酷斗争。司马氏的蓄意拉拢是破坏他的志向,贬低他的人格,这是他持蔑视态度的一个原因。况且,嵇康直言不讳、坦诚率真的性格也不适合混迹官场。

这次不愉快使钟会怀恨在心,促成了日后的祸患。景元四年(263年),嵇康的好友吕安遭人诬陷谋逆,嵇康为其辩白鸣冤,时任司隶校尉的钟会借机构陷,向司马昭进言:“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司马昭本来对嵇康就心存不满,于是捏造罪名将嵇康抓捕杀害。三千太学生为嵇康上书,司马昭都不放过。嵇康在狱中写下了绝笔之作《悲愤诗》:“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恧良朋。仰慕严郑。乐道闲居。与世无营。神气晏如。”

琴曲《广陵散》因嵇康闻名于世。据《晋书》记载,嵇康游历洛西时投宿华阳亭,夜晚他抚琴弹奏,传出优雅的琴声,突然黑暗处一个声音夸赞他弹的好,嵇康也不害怕,邀请对方现身相见,神秘人现身,自称古人,或鬼或神也,二人探讨音律,谈得十分投机,古人抚琴弹了一首曲子,风格独特、慷慨悲昂,世间罕见,然后他把这首曲子教给嵇康,并要求他发誓不能教人,这就是《广陵散》。

嵇康精通音律、诗文、书法,他的作品主要包括散文、诗、赋、琴曲,多收录在《嵇中散集》中。代表作有《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声无哀乐论》、《养生论》、《琴赋》、《赠秀才入军》等。嵇康的四言诗很有特色,如《赠秀才入军》,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是散文史上的名作,他的作品体现了玄学思想,也有美学与哲学相融合的意境。

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新思潮,以道家经典《老子》、《庄子》、《周易》为基础,融合了儒家思想,探讨宇宙本源和事物本质等问题,取代了过去经学的地位,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对文学、艺术、社会风尚、道德观念都有很大的影响。嵇康是玄学代表人物之一,他和阮籍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这些观点与司马氏的主张不同,这也是司马氏对嵇康不满的原因之一。

晋代才女谢道韫十分推崇嵇康,曾写诗《拟嵇中散咏松》赞扬他的风骨:“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愿想游不憩,瞻彼万仞条”。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嵇康的思想品格和跌宕人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隐和退不是悲观和消极,也不是躺平和摆烂,更不是对官场失意的无可奈何,对残酷现实的冷漠与对抗,而是生命对返本归真和精神自由的积极追求,以及对真理大道的探索和实践。人的身体可以为尘世所困,但心灵可以自由翱翔,看破红尘,放下执念,回归真我,摆脱牵绊,言心所想,行心所愿,体悟人生真谛,走出阴沟险滩。这对深处乱世的现代人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有人对嵇康的某些做法不理解,大概率是用了世俗眼光和儒家思想。儒家入世,实行礼法教化,讲究仁义礼智信,为君、为亲、为民,推崇忠君爱国、经世济民、家和亲睦,追求人生价值;而道家出世,讲究清净无为,回归本性,放下对生死的执着,抛弃对功名的贪恋,追求天道自然。儒家重在世俗,道家重在世外,用儒家思想衡量道家做派是错位的,很难得出正面结论。

功成名就、品德高尚的人容易被推崇和尊敬,但是他们少不了红尘周旋、世俗污染。周敦颐称赞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嵇康清净高远,有莲之品格,然而,在《琴赋》中他慨叹:“伯牙挥手,钟期听声”;“识音者希,孰能珍兮?能尽雅琴,唯至人兮!”以琴喻人,知音难遇、知己难求,怎能不令嵇康伤感?

君子古来多,公子世无双!

来源:正见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