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星期五

“贾人背诺”的启示:看自己而不是看别人

tian.jpg

文:云溪

许多寓言故事都蕴含着人生的启示。然而,要真正看透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涵,却并非易事。这往往取决于读者自身的心性境界与道德标准。

刘伯温的《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济阴有个商人,渡河时船沉了,他爬到一堆水草上呼救。一个渔夫听到喊声,赶忙划船前去营救。船还没靠近,商人就急忙高声许诺:“我是济阴的大富人!若你救我,我给你一百金!”

渔夫将他救上岸后,商人却只给了十金。渔夫质问:“你方才许诺给我一百金,如今却只给十金,这岂不失信?”商人勃然作色,说:“你不过是个打鱼的,一天辛劳能得几钱?今日白得十金,还嫌少吗?”渔夫听后默然离开。

几日后,商人又乘船至吕梁山下,船再度触石翻覆。恰巧又被那位渔夫看见。有人催他去救人,渔夫却摇头道:“他言而无信,我为何还救?”于是他站在岸边冷眼旁观,商人终被急流吞没。

许多人看到这个故事,往往会联想到“狼来了”的寓言,认为欺骗终会害己。这种理解固然不错,也有人从“守信”角度入手,认为这是讲诚信的故事。然而,《郁离子》之妙正在于,它并未明示褒贬,而将评判的空间留给读者。正因为如此,这个故事的意义远不止于“言而有信”的表层,而在于揭示人心的偏执与私欲。

商人的悲剧,不仅是失信所致,更是由妒与贪所生。初看,他似乎只是在算计——既已得救,便想少付报酬;细想,则是心中衡量他人付出时,夹杂了轻视与不平。他认为渔夫“身份低微”,所得不该多于常理,于是信诺与公道都让位于私心。那一刻,他的“失信”其实已是“失德”。

人往往不自觉地以自身的得失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就像故事中的商人,认为自己给得“够多”;也像现实中那位嫌开锁师傅“赚太快”的朋友——他们都被一种错觉所支配:只要别人得的“看似轻松”,便觉得不公。其实,这正是私心与妒念的体现。

真正成熟的人,看重的不是他人得多少,而是自己是否尽心、是否守信。做事、做生意,皆当如此——只要付出与所得相符,心安理得即可。若总拿自己的得失去衡量别人,就会陷入无止尽的比较与怨恨之中。

刘伯温借这个故事提醒世人:人的祸福,往往起于一念。信与不信、公与不公,虽只在言行之间,却折射出人心的高下。若能去除妒心与私欲,守住一份诚实与厚道,才能免祸得福。

原文: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出自明代《郁离子》)

来源:正见网

字谜与拆字

tian.jpg

文:明新

看到“八千女鬼”这四个字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这可不是什么鬼故事的开头,而是一个巧妙的字谜,您能猜到它的谜底吗?在中国,字谜文化一直非常流行,这得益于我们的汉字结构,大多数汉字都可以拆分成好几个字,这天生就是一个谜语的素材库。在历史上,关于字谜与拆字的神奇而有趣的故事那可就太多了。

构思精巧的文学作品

古人爱拆字,元宵灯会的字谜想必一定难住过不少人,而文学家们也把它带入了各自的文学作品之中。“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词人吴文英巧妙的用一个拆字法就为整首词定下了基调,“秋”天的萧瑟,离人的“心”事,怎让人不感到离“愁”别绪之苦。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亦载有一首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乃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不已。”这首诗的每一句中都含有一处汉字的组合,日月为明。山风为岚,石皮为破,古木为枯,可人为何,千里为重,永言为咏,士心为志。如此巧妙新颖的构思,读来也充满趣味。

在《三国演义》中,亦有两处拆字的情节。先是曹操要造一座花园,花园建成后,曹操只是在园门上写了个“活”字便走了。众人都不解其意。杨修说:“门内添个活字,是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阔。”于是将园门改小后,又请曹操。曹操看了大喜,大家说这是杨修的主意。曹操嘴上说好,心里却并不舒服。

后来,塞北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字,放在桌上。杨修看后,就擅自取了匙子和大家分着吃了。曹操问他原因,杨修却说:“盒子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敢违背丞相的命令?”曹操大笑,心里却更加厌恶他的自作主张。作者罗贯中只用两处字谜便将杨修才思敏捷却爱张扬显摆的形象展现了出来,也为他的悲惨结局做了铺垫。

加密文字  

二战时,盟军破译了德军加密的军事情报,对战争的胜利取得了很大的帮助。但这种密码学追溯起来却很早,早在唐朝时,中国人就已经用字谜的形式传递情报了。

公元683年,唐中宗即位。随后,武则天废唐中宗,立第四子李旦为皇帝,总揽朝政。这一系列举动引得不少大臣的不满。 后来,徐敬业在江苏扬州起兵,裴炎做了内应,欲以拆字手段为其传递密信。可是却因有人告密,裴炎被捕,未发出的密信便落到武则天手中。等人们打开密信,发现上面只有“青鵝”二字,这令文武百官都难解其意。

没想到的是,武则天却看出了端倪,原来“青”字拆开来就是“十二月”,而“鵝”字拆开来就是“我自与”。密信的意思是让徐敬业、骆宾王等率兵于十二月进发,裴炎在内部接应。“青鵝”破译后,裴炎被杀。接着,武则天派兵击败了徐敬业和骆宾王,传说兵败后的骆宾王还出家做了和尚。

这些字谜的谜底,虽然说破后感觉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没有那瞬间的灵光一闪,的确是让人抓耳挠腮又无能为力的。这也足见那些善于解谜的人确实有过人之处。

拆字成谶   

当然,有的字谜还会和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因为古人相信命数,认为上天会借由各种“谜语”的方式点化、提醒世人,这可不是古人愚昧落后,因为那些通过拆字来准确预言人事吉凶的事情实在太普遍了,不由得他们不信。

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年幼之时,曾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他读了一本书。醒来后只记得书中的一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明诚百思不得其解,便向父亲询问缘由。

父亲也是个解谜大师,马上得出了答案,对他说:“‘言与司合’,合起来就是一个‘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就是把‘芝’、‘芙’的草字头去掉,便是‘之夫’二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看来你未来的妻子将是一位擅长作词的才女啊。”

不久之后赵明诚娶了李清照,后来李清照果然成为一代女词人。赵明诚幼年时“词女之夫”的奇梦竟然真的应验了。

像赵明诚父亲这般能拆字的人在古代有很多,有不少人甚至以此为业。这拆字其实也是算命的一种,又叫测字、相字。清代大文豪纪晓岚曾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载了两件他亲历的测字奇遇。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纪晓岚参加殿试后,还没有张榜,偶遇一位浙江人能测字。纪晓岚就写了一个“墨”字请他测一测这次考试的结果。

那人说:“状元不会属于您了。您写的墨字中,‘里’字拆开是‘二甲’,下边是四点,您是二甲第四名吧?不过您一定会进入翰林院。因为那四点是‘庶’字脚,‘士’是‘吉’字头,您要做庶吉士了。”张榜后,纪晓岚的名次果真如这位奇人所预言的,丝毫不差。

而到了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秋季,纪晓岚因泄漏消息而获罪,案情很严重,每天都有军官看守他。其中一个姓董的军官,竟然有拆字算卦之能。纪晓岚就写一个“董”字,请他帮忙算一算。

军官说:“您将被发配远方了。这‘董’字是千万里的意思呵。” 纪晓岚又写一个“名”字,请他测发配的地点。

军官说:“你写的‘名’字,下边是‘口’字,上边是‘外’字的偏旁,这次发配是在口外。‘夕’字又是太阳偏西的意思,难道是西域?” 纪晓岚问将来能回来否。军官说:“‘名’字与‘君’字相像,也像‘召’字,君主必然会召您回来的。” 纪晓岚问在何时得被召回? 军官说:“‘口’字是‘四’字的外围,而中间缺少两笔。大概不到四年,就会被召回吧。” 果然,纪晓岚被发配到乌鲁木齐,又在三年之后,也就是辛卯年六月(公元1771年)还京。

预言中的字谜

如果说人的吉凶祸福可以准确预言的话,那么社会的变化,朝代的更迭等大事的发生能不能预言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就比如本文开头所言“八千女鬼”这个字谜,正是诸葛亮的预言《马前课》的第一课“无力回天,鞠躬尽瘁。阴居阳拂,八千女鬼”。这一课预言的是诸葛亮自知无力回天,蜀汉政权最终归与魏(八千女鬼)的历史结局。

这种字谜形式的预言还有不少,如汉代童谣唱到,“千里草,何青青。卜十日,不得生。”当时董(千里草)卓(卜十日)暴虐无道,以臣凌君,看似势力庞大,实则离死不远。

还有刘伯温的预言《金陵塔碑文》中说,“四水幸木日,三虎逞豪强,白人诚威武,因心花鸟慌,”分别预言了毛澤(四水幸)東(木日),林彪(三虎),陈伯(白人)达,周恩(因心)来,这些中共高层搞出了各种政治运动,致使民不聊生,中国人就如惊弓之鸟一般。

当然,更神奇的还要数《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中的一段预言:

人民喊真主。
银钱是个宝,看破用不了。
果然是个宝,地下裂不到。
七人一路走,引诱进了口;
三点加一勾;八王廿口。
人人喜笑,个个平安。
但若不信要大难,行善之人可保全。

这一段看似云山雾罩,但仔细研读起来,也不难看出一些重要的信息:有真主拿着一个“银钱”一样的宝贝在拯救善良之人。而谜题就在于中间的“七人一路走,引诱进了口;三点加一勾;八王廿口。”

这其实是一个三字谜题,“七人一路走,引诱进了口”为正体字的“眞”,“眞”字上面是“七”字头,下面撇捺为“人”字,

把“引”字反过来放进“口”中为“目”和“|”,再加“一”,就是“目”边上那一竖笔的一折。刚好为“眞”。

“三点加一勾”为“忍”,“勾”字拆分为“勹”和“厶”。将三点中的第一点,加在“勹”上,就是“刃”。再将剩下的两点加在“厶”字上,就是“心”,合起来就是“忍”。

“八王廿口”,为“善”。上面是个倒写的“八”,下面是“王”,再下面是中文数字“廿”(二十),最下面是个“口”,组成“善”字。连起来也就是法轮大法提倡的“真善忍”修炼原则。怎么样,神不神奇?

如今,中国大陆各种天灾人祸不断,瘟疫肆虐死者无数,加之经济之凋敝,天灭中共的天象已非常明朗。

那些仍旧跟随中共的人,已处在了极其危险的境地之中,而法轮功学员劝人退出中共的邪恶组织,实则就是在救人。所以刘伯温的这句话正是对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一次重要预言:法轮功学员告诉人“真善忍”的道理,三退保平安的真相,可以使得人们脱离险境,保全自身。

当然,有谜就有悟,如今仍旧有不少人迷信中共,可真到了“但若不信要大难”之时,那真是悔之晚矣。

结语:

仓颉造字时,天雨粟,夜鬼哭,将神传文化【小编推荐:中华文化是高级文化系统】的精髓注入到汉字之中。而在历史的演绎中,又一遍遍不断强化着这种字谜文化,以期后世之人能够读懂预言中那至关重要的天机,切莫等闲视之。

来源:正见网

原文链接:字谜与拆字 - 传统文化

#王维 的《答裴迪》:真正的“终南山”在天上

tian.jpg

文:暮云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向往隐居终南山。那里山水清幽、气象高远,被认为是修身养性、求道问真的理想之地。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正位于终南山脚下,他在山水之间寄情诗画,心向修行

相传,他的好友裴迪曾向他请教修炼之事。王维便以一首短诗《答裴迪》作答: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开篇两句“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描绘出秋雨笼罩下的终南山景象。水势浩渺而寒冷,山色深青而幽晦,整幅画面透着一股清寂与肃然之气。诗人身居辋川别墅,从山脚仰望终南山,所见正是这般景象。看似写景,实则为下文作引——这眼前的终南山,不过是尘世所见之“山”,而非心中所求之“道”。

接着两句“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才点出全诗的核心所在。裴迪问“终南山”,其实是在问“修道之途”;而王维的回答——“心知白云外”——意味深长。真正的“终南山”不在地上,而在“白云之外”,即超越尘世的天上境界。这里,“白云外”象征着脱离人间名利与形迹之后的精神归处,也暗喻修炼者回归天道的方向。

由此可见,这首诗并非仅仅写山水,而是在借“终南山”之名,寄托王维对修行意义的深思。表面的隐居,只能让人远离喧嚣,却无法超脱生死;而真正的“归山”,应是修心悟道、返本归真

王维曾在《秋夜独坐》中写道: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这首诗透露出他修炼炼丹的体悟——外求之法终究有限,唯有修心明性,才能超越生老病死之苦。这与《答裴迪》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王维由隐居入修行,由求仙悟“无生”,可见他真正理解了“终南山”的深意:山不在形,而在心。

因此,《答裴迪》并非仅是一首“山水诗”,而是一篇诗化的修行箴言。王维借山喻道,告诉友人也告诉自己——隐居并非终点,修心得道、回归天上之本源,才是人生的真正“终南山”。

来源:正见网

【 #二十四节气 介绍】 #寒露 :霜降之前的清秋之境

tian.jpg

文:史珂

一、节气渊源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通常在公历 10 月 8 日至 9 日之间。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指寒露时节,露水更冷,渐欲成霜,标志深秋的到来。

在阴阳运行的节律中,寒露是由“凉”向“寒”的过渡,天地之气逐渐肃杀,万物由荣趋衰。古人以此为自然的昭示:盛极必衰,盈满将亏,提醒人们顺应时序,收敛心性。

古人又将寒露分为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鸿雁排成南向的行列,飞往温暖之地,这是候鸟迁徙、顺天而行的象征,标志气温进一步下降;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传说中雀鸟入海化为蛤,寓意阳气潜藏、万物开始闭息,动静之机皆归于收敛;

三候菊有黄华——此时菊花盛放,以清寒之姿独立秋野,象征坚贞与高洁,成为深秋最富诗意的景象。

寒露三候,不仅展现自然物候的变化,也象征天地阴阳的递嬗:由“候鸟南飞”到“花木独芳”,正是一年中从“动”向“静”、从“盛”向“敛”的转折时刻。

二、农业生活

对农耕社会而言,寒露既是收获的节点,也是备冬的信号。此时稻谷、玉米、红薯等秋作物基本收割完成,农民要储藏粮食,准备冬季口粮。

农谚有云:“寒露不摘棉,霜打无可言。”说明寒露时节采收棉花极为重要,否则霜降一到,棉花将受损。同时,南方地区开始冬小麦播种,北方则加紧收获并储存青贮饲料。

寒露既关乎温饱,也影响节令中的生活节奏:人们开始添衣避寒,饮食宜温润养肺,以应对“秋燥”与“渐寒”。

三、传统习俗

祭月与赏秋

在部分地区,寒露前后仍有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以延续秋分、中秋的礼俗。菊花在此时盛开,象征坚贞与清雅,成为文人咏叹的主题。

登高与祈寿

自古以来,农历九月有登高避灾、祈求长寿的习俗。寒露时节,天高气爽,登山远眺成为寄托心意的一种方式,也与“重阳节”习俗相互呼应。

渔猎与收获

南方渔民有“寒露吃蟹”的习俗,认为此时螃蟹肉肥膏满,正值滋补。北方则有打猎、捕鱼的传统,象征顺应秋令,积蓄过冬之需。

四、文化寓意

天道之肃

寒露之“寒”,标志天地阴气渐盛,阳气潜藏。此时大自然进入肃穆、收敛的状态,提醒人们“顺天而养德”,学会节制与沉静。

清秋之美

中国古典美学中,寒露时节的清朗气象被视为最具诗意的时光。“月白风清”“天高云淡”正是这一时期的写照。古人往往借此体悟人生的寂静与澄澈。

天人合一

在儒家的“慎终追远”中,寒露对应的深秋时节常与家族祭祀、追思先人联系在一起;在道家的“顺应自然”中,寒露提醒人们节欲养藏;佛家则以“无常”思想观照自然萧索,启示人心回归清净。

五、养生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寒露时节,气候逐渐寒凉,宜养阴润燥,预防咳嗽、咽干等“秋燥”之疾。饮食上可多食芝麻、核桃、蜂蜜、梨等润肺食物,少食辛辣。

起居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日短夜长的节律。

六、诗中寒露

自古以来,寒露时节的景象常入诗词:

唐·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写于寒露时节,诗中透出秋夜凉意与离别愁绪。)

宋·范成大《寒露》

寒露惊秋晚,清风过客凉。
芦花深处泊,夜半起渔航。

(展现寒露时节清秋萧瑟的自然画面。)

七、结语

寒露不仅是时序的标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小编推荐:中华文化是高级文化系统】中的“深秋意象”。它的三候——鸿雁南飞、雀化为蛤、菊花盛放——如三幅画卷,展现出天地从动到静、从盛到敛的节奏之美。

寒露提醒人们在秋意渐深中,体悟自然的清肃与人生的收敛;在冷露欲凝中,学会养藏身心、澄澈心境。

来源: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