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星期三

老人写在沙土上的 #预言 :“三百年中,最雄者,此三人耳​”

tian.jpg

文:德惠

隋朝时期,裴寂到隋朝的京城去参加官员选拔考核。一日他出门到城郊饮酒赴宴,喝了不少酒,宴会结束,在返回的途中,他遇到一位奇怪的老人在沙土上写字,先后依次写道:“扫国真人”、“玉环天子”、“兵丹上圣”这三个名号,然后告诉裴寂说:“三百年中,最雄者,此三人耳​”,就是未来三百年中“扫国真人”、“玉环天子”、“兵丹上圣”这三位大人物将雄视天下。

裴寂还想接着询问,不料这时酒劲上来了,便醉卧路边,等他醒来,这位奇怪的老人已经离去。裴寂牢牢记住了老人的预言。后来裴寂被选拔为官,与唐高祖李渊成了朋友,后来更是成为唐朝开国宰相。这则预言也为后人所知。

多年后人们才明白:“扫国真人”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从太原起兵开始,平定天下的大战几乎都参与了,扫荡平定了各路反王与贼寇;“玉环天子”​指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大唐盛世达到顶峰,他与杨贵妃的故事一直流传,杨贵妃,小字“玉环”;“兵丹上圣”指唐宪宗李纯,他在位时,励精图治,力图中兴,运用兵力击败反抗朝廷的藩镇势力,削藩取得巨大成果,重振大唐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可是却因为误服丹药,性情暴躁易怒,最后死亡。

从这则预言,可以看出历史是有安排的,所以故事中的老者等历史上众多的预言家,才能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看到、了解到未来的历史,并作出预言。那么是谁安排的历史,只能是神佛、是上天。现在因为共产党贪腐暴虐,迫害修炼人,活摘器官,建设所谓“器官移植大国”,其罪激怒上天,所以出现了天灭中共的天象变化,众多修炼人出于慈悲,将这一天象变化告知民众,所以“天灭中共”的预言在大陆广为流传。

在未来,一切不退出中共组织、盲从中共到底的人都将被历史所淘汰,这不仅是预言,更是众生生死存亡的关键,是注定的历史定数。要想在巨变中保平安,唯有尽快退出中共党、团、队组织,不再盲从、盲信中共的宣传,不为中共站台,才能有未来。这是每个人善恶的选择,是信与不信的选择,也是个人命运中的最大变数。所有选择退出中共组织的人,未来都会为此而庆幸。

资料来源:《清异录·第二章·君道门(十二事)·扫国真人》

原文:隋裴寂待选京都,一日郊饮,遇老人画地上沙土曰“扫国真人”​,又曰“玉环天子”​,又曰“兵丹上圣”​。告寂云:​“三百年中,最雄者,此三人耳。​”寂醉卧,及醒,已失老人矣。后人紬绎其名,扫国者,太宗之刬平僣暴也;玉环,太真妃子字,玄宗以妃而召乱,玉环天子,是玄宗明矣。宪宗始以兵定方镇之强,终以丹躁灭身,兵丹之目,其宪宗之谓乎。

注:唐宪宗李纯,有的记载说他是误服丹药而死,有的说他是被宦官害死,当今的史学家多采用第二种说法。

来源:正见网

乐在其中的生命境界—解读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tian.jpg

文:清风

《五柳先生传》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如下: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房子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天性喜欢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五柳先生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没有舍不得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是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吧?或者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解读: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的篇幅短小,不足二百字,却以洗练的语言塑造了一个高洁洒脱、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有人认为五柳先生的形象实际上是作者的自画像,但实际是陶渊明认识的一个高人,具体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通过写五柳先生的日常,表达了一种生命层次提高后的心态,即真正的淡泊名利,能够有在他那个境界的乐趣。这里的这位隐士其实是一位修道人,他修到了很不错的层次,能够和他那个层次的生命沟通,同时他能够看到的层次也是无比的美好,所以对于常人中的名利不屑一顾,好比一个能够吃到大餐的人对剩饭是没有任何感觉的。而常人觉得好的东西在更高的层次看是很低的。庄子里说凤凰对腐肉是不屑一顾的,也是这个意思。

常人是理解不了修炼人的,因为层次差的太悬殊。作者借五柳先生表达了自己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率真自然的思想情感。因为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人以类聚。层次相同或相近才能够相互理解。常人往往觉得修炼人很傻,没有名,没有利有什么意思呀?庄子其实在《逍遥游》里早就写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老子也讲:不笑不足以为道。

陶渊明和这位五柳先生的根基都非常好,都修的很高。

这篇文章的篇幅不长,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影响也不大,但却像一股静静的清流,读来使人感到一种心灵的安静。

来源:正见网

2025年10月26日星期日

书生行为不端耗福运 不听劝悔之晚矣

tian.jpg

文:刘晓

不管人是不是相信,人今生的福报都来自前世和今世所积的德行,但如果放纵自我,肆意妄为,不行善积德,其不仅将自身的福报不断消耗殆尽,而且还会因为恶行积少成多,身遭恶报,且影响后世子孙。

清朝道光年间,安徽桐城有个叫左泰的秀才,少年时就才华横溢,而且仪容俊美,可以说是才貌双全。然而,这样的左泰却行为不端。

左泰的邻居某老翁,是民间所说的“走无常”,就是可以以生魂进入冥府办差的阳间之人。他为人方正,喜好指正他人的过失。一天,他对左泰说:“我昨晚去冥府,偷偷看了记载我们县读书人功名利禄的簿册,你的名字下本来写着将来官位高居一品,享寿一百岁,子孙繁盛,但因为你曾经调戏过某寡妇,导致其失节,又与某未出阁女子私通,而福运被减,你的官位已经被削减两级,寿命也减少两纪(注:一纪是十二年)。你从现在开始懂得自爱自重,后福依然不可限量。”

听了老翁的话,左泰内心十分恐惧,放浪形为稍稍收敛了些。但没过多长时间,就故态复萌,而且更加放浪妄为。

一段时间后,老翁又一次看见他便面露愠色道:“之前老夫告诉你的那些话,你以为是胡说八道?我近日又看了你的记录,你不但有很多小的恶行,而且还唆使某甲打官司,导致某老翁倾家荡产,同时殃及多人无辜丧命。冥王大怒,将你降官五级,寿命仅能活到六十岁。如果你还不忏悔并尽快改过,你将无可救药了。”

没过多久,左泰又在路上遇见老翁,老翁责备道:“你不听我的忠告,现在冥王因为你积累的恶行太多,已剥夺了你的官位,罚你以布衣终身,子孙也不能显达。你真的是不可救药了。”左泰并不在意,只是随口应付老翁一句。

又过了一阵儿,老翁在路上又看到左泰,直接将口水吐在他的脸上:“你真是孺子不可教也。如今你的死期快到了,你该怎么办呢?”左泰这才害怕了,忙长跪叩问原因。

老翁说:“昨天看见冥王查阅你的册子,并令冥吏称量你的功过。冥吏查验你的恶籍,每件恶事都用一张纸记录,一张张的纸已经堆积如山。冥王立即下令勾摄你的魂魄,削去你的福禄、寿命,同时断绝后嗣。这时冥吏说你还有善行可抵。冥王便让查看。不一会儿,冥吏拿着一张纸上报:‘左某平生十分孝顺继母,这是唯一的善行。’冥王便让冥吏称一下两边的轻重,恶行和善行重量差不多。冥王的神色顿时缓和了下来:‘孝顺作为最重要的德行,竟然如此厚重!’于是改判削去你的福寿,于某年某月某日,将勾摄归案。但念你孝顺继母,所以让你留一个儿子延续香火。”

左泰听后,羞愧的低下了头,同时汗如雨下。他问老翁:“现在痛改前非,还能挽回吗?”老翁回道:“悔之晚矣了。”随即掉头离去。

后来左泰如期而死,三个儿子中只有一个存活。故事记载于在梁恭辰所撰写的《劝戒录》中。

来源:正见网

用人的无上宝典:太宗治下的君臣之道

tian.jpg

文:唐宇

领导用人是一门大学问,不仅是“利用”,更是“相互理解与成就”。真正的高明领导者,懂得体察他人的需要,予以成全,从而也能实现自身目标。这种“成人达己”的智慧,正是最高层次的“双赢”。

《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了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

唐太宗问大臣们:“创业与守成,哪个更难?”

房玄龄答道:“国家初创之时,与群雄并起,历经厮杀方能一统,创业之难莫过于此。”

魏徵则说:“自古帝王,多在艰难中得天下,又在安逸中失天下,守成更难。”

太宗听后笑道:“玄龄与我共取天下,历百死得一生,深知创业艰难;徵与我共治天下,时常忧心富贵易生骄奢,疏忽则致祸乱,故知守成更难。如今创业之难已成往事,而守成之难,正当与诸位慎之。”

房玄龄等人感叹道:“陛下此言,实乃天下之福!”

(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

这段对话,表面上是关于“创业”与“守成”的辩论,实则体现了唐太宗的用人智慧。房玄龄与魏徵的答案看似相反,太宗却并未否定任何一方。他深知两人所立之基点不同:房玄龄经历了创业之苦,自然体会艰难;魏徵长于治世,洞察盛世隐忧,故感守成之难。唐太宗能兼听并容,从不同角度理解臣子的见解,这正是他治国的高明之处。

太宗更可贵之处,在于他不因当下的安定而忘却创业功臣的辛劳,也不因功臣的地位而忽视现实的风险。他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全局视野,洞察治国安邦的关键。这种胸襟与远见,正是“帝王之术”的精髓所在。

放眼今日,企业经营与此理相通。创业之初,需要闯劲与冒险精神;而当企业步入稳定期,如何守成、如何用人,则更显智慧。若只以利益为先,损及创业功臣之情义,必将导致离心离德,最终两败俱伤。唯有懂得平衡功臣与后进、情义与效率,企业方能长久。

历史上,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虽保江山一时安稳,却也使朝廷失去了一批能臣;明太祖以庆功楼之火,焚去了开国栋梁,也埋下了后患。反观唐太宗,能以容人之量、察人之明,既不抛弃功臣,又能纳谏守成,方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领导用人之道,贵在兼容并蓄、互信共成。能成就他人,亦即成就自己;能理解众人之心,方能稳固天下之基。

原文: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难艰,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来源:北宋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

来源: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