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网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三日】这里讲述东汉明帝到太学中去,行养老礼、礼贤下士,并且主持召开了万人学术研讨会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显宗孝明本纪》。笔者是从明代张居正《帝鉴图说》中转引的,原题为《(汉明帝)临雍拜老》。请大家先看原文:
【原文】
明帝幸辟雍,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注释】
明帝:就是汉明帝,刘庄,是汉光武帝的第四个儿子。
幸:古代的时候,皇帝到达哪里就叫做幸。
辟雍:本系周代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汉代指京师的太学。
养老礼:古代对年纪大的并且拥有贤德的人,定时享以酒食,用来表示尊敬的意思,这就是当时的养老礼。在汉代的时候,养三老五更于辟雍(太学),郡县之中,则是行乡饮酒于学校之中。
李躬:永平年间,被拜为三老,由朝廷给予两千石的俸禄以养终身。
三老:本是周朝为年老德高的退休大臣设立的尊号,三公之老者为三老。
五更:同上,卿大夫这样的老者为五更。汉代在太学重新恢复三老五更的称号,以向天下表示敬老和孝悌之意。
冠带捂绅:泛指官吏、士大夫。
【今译】
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举行第一次养老礼。封李躬为三老,自己的老师桓荣为五更,举行完养老礼以后,明帝带领桓荣及博士弟子们,来到了厅堂,亲自为他们演说讲解经义,并当场解答学生们提出来的问题 。有的儒生,提出一些学习经书中遇到的难题,大家就当场论辩、研讨。由于皇上谦祥,气氛和谐 ,探讨的问题,学术性、知识性很强,所以群众都很感兴趣。那时候,围在门外、窗外观听的大小官员,及其他人等,达到了上万人。
【解析】
中国 东汉的皇帝刘庄,字子丽,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在位十九年,年号永平。早先封为东海王,建武十九年(纪元43年),被立为皇太子。光武帝刘秀寿终正寝后,他的第四子刘庄继位,即后来的汉明帝。汉明帝自幼受到系统 的儒家教育,生性喜爱读书,史载他十岁能通《春秋》。在位期间,注重刑典理法,尊崇儒学,提倡佛教。
汉明帝即位的第二年,便亲临辟雍(太学),行养老之札,以李躬为“三老”,以桓荣为“五更”。李躬是贤臣,桓荣是东汉初的名儒,光武帝称桓荣为“真儒生”,并恨得之太晚,明帝以师礼尊之。为了表示尊崇儒学,明帝当场下诏,赐桓荣以“关内侯”的爵位。
另外,汉明帝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刚刚传到中国的时候,因为没有得到皇家的首肯,所以在百姓当中还没有得到广泛流传,只是以少数教徒的佛事活动为主。后来,汉明帝的弟弟楚王刘英,要信奉佛教,得到了汉明帝的允许和鼓励。据记载,汉明帝还专门派人到西域,取回了佛法典籍,还带回了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并用白马将佛经、佛像驮回京都。为此,汉明帝还下令修建了白马寺。由于汉明帝的热情支持,佛经的翻译和传播加快,佛教这才在中国得到了很迅速的发展。
汉明帝还规定,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孙,一律要学习经书,并为外戚樊、郭、阴、马四氏子弟,设立学校于南宫,设置五经师傅,挑选高水平的儒生做老师;甚至连宫廷警卫部队,也要精通《孝经》里的章句。由于明帝的崇儒,中外闻名,后来连匈奴也派子弟前来中原学习。
古代中国,本是一个讲究教育的国家。敬老尊贤,是我们古老的优良美德。历代的明君,都会高度提倡这一点。东汉时期之所以这样重视教育和文化,是与君主本人的贤达敬德,好学博洽,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标签:文史漫谈, 明慧网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