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心难掩自作孽 善始无终负君恩作者:柳笛作者:柳笛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局部(网络图片)
唐贞观十七年二月,正是乍暖还寒时节。太宗登临殿宇宫墙,却看到了跨过数十年战火重新繁盛的太平世界。这一切,是太宗与麾下将士不计个人生死换来的美好时光。半生戎马,回顾往事,太宗眼前似又浮现那铁马冰河的壮烈景象。如今,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们,有的化作黄土,有的也是垂垂老矣。他决意,钦点二十四位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将他们的真容留在一座名为凌烟阁的殿宇内,供后来人瞻仰凭吊,将他们的传说永远流传下去。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太宗御笔写就,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铺展开来,想必在身旁伴驾的侍从也禁不住投以殷切的注视。
笔锋下扫,先后出现一双英雄的名字:张亮、侯君集。太宗继续书就,没有一丝犹疑,那些侍臣却疑惑了,继而感佩圣明的宽厚胸怀。
暗室低语,难惑君心
侯君集素以勇武著称,起事之初便入秦王幕府;张亮效力瓦岗,随李勣归唐,在房玄龄的引荐下召入秦王天策府。两人辅助秦王李世民,共同见证大唐从无到有、逐步兴盛的开国历程。这样两位社稷之臣,却在受封前,惹出一场风波。
时任太子詹事的张亮,将外调任洛州都督。他却到太宗面前,告发一个石破天惊的秘闻:侯君集不思悔过,竟要联合他造反!臣子谋反是大逆不道的重罪,即使是捕风捉影,君王也难免疑窦丛生,彼此暗生嫌隙。而太宗听罢,却语重心长地告诫张亮:“你和君集都是功臣,他独独告诉你,没有外人听见,着他受审也不会认罪。即使你两人对质,事情也难说清啊。”太宗遂将此疑案揭过,对待侯君集仍如往常一般亲厚。特别在议定凌烟功臣时,太宗不计较张亮告密的动机,更不忘早年侯君集的汗马功劳,将二人无私的奉献给予最正面的肯定。
若臣子果有异心,也当感激涕零,从此忠心护主,终生报国。但人事命运,总有出乎意料的时候。张亮为何说侯君集要造反?却是由一件军功引起。
功也高昌,过也高昌
高昌国地处凉州,位于东西往来的要冲,自隋朝时便臣服中原。贞观十三年,国王麹文泰不臣,阻遏西域与中原的商业往来,又不尊天子诏命,假意称病不朝。太宗即命侯君集出征讨伐。麹文泰无知无畏,还道:“大唐离高昌七千里,中有两千里沙漠,冬冷夏热,又乏水草,大军难以前行。即使唐军强行入侵,一定会在二十天内吃完粮草,那时候与其接战,有何担心?”不知是否因口出狂言遭到恶报,麹文泰未及亲见唐军之威,就抱病身亡,其子麹智盛即位。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大军行至柳谷,得探军奏报,高昌先王于近日下葬,国人聚集,正是偷袭的大好时机。诸将士请战,侯君集断然拒绝,以中原礼法告诸众人:“天子因高昌王骄慢无礼,才命我代行天罚,如果趁其国丧出击,不是问罪之师的作为。”他便派兵进略高昌田地作为威慑,劝降新王。麹智盛心存侥幸,一味婴城自守。侯君集劝降不成,则先礼后兵,调集攻城器械发起猛烈进攻。唐军用推车撞击女墙,用抛车向城墙内投石,边陲小国如何经得起这般攻势,很快城池大破,军民被俘。侯君集乘胜进发,将高昌都城紧紧包围。
麹智盛大为惊恐,只得一面致书唐军,求侯君集手下留情,一面等待西突厥的救援。侯君集看出他心思,先回信命他束手投降。西突厥岂敢与大唐争锋,侯君集见高昌国王迟迟不肯出降,便不再容情,调集大军继续攻城,显赫一时的高昌国从此消亡,化为唐王治下的一个县城。
侯君集立下大功,却一时得意忘形做出违法失德之事。他未奏请太宗,自行发配数位无罪之人,占有高昌国财物。上行下效,众将士见利起意,明目张胆盗取珠宝,侯君集唯恐己罪被告发,更不敢将手下治罪。
一念之差,贤臣作乱
甫回朝,侯君集就遭弹劾入狱,太宗震怒。幸而大臣岑文本极力谏言,才保其释放。他却以功臣自居,认为所犯过失与军功相比微不足道,为此愤懑不已。当他听说张亮将要外调时,欲挑拨君臣关系,私下对他说:“你为何遭到排挤?”张亮却道:“是你被排挤,还要说谁冤枉呢?”侯君集更是忿忿然:“我平定一国,却惹怒天子,如何能忍受这样的压制和排挤!”他又捋起袖子,“我郁闷得快活不下去了,你能造反吗?我一定和你一起造反。”于是便有了张亮告密的下文。
若说侯君集为人,《旧唐书》称他“性矫饰,好矜夸”,并不像个堪当重任的英豪之辈。而他天生武勇,太宗作秦王时,他便入幕从征,且善谋良策,逐渐参与军政谋议。太宗对他殊多恩遇,他亦以智勇之才相报,并在玄武门之变中成为与房、杜等齐名的五大功臣之一。贞观年间,他又襄助李靖讨伐吐谷浑,克服物候之恶劣,以奇策、奇兵大破敌军。还朝后,他一路升迁,官拜吏部尚书。
他深知自己出身行伍,不学无术,从武将转为文臣,更需精通经史,掌握治国之道。他如三国的吕蒙一般涉猎群书,知古论今,并在朝中参与官员的选拔,制定考核题目。之后的侯君集,出为将军,入参朝政,一时传为美谈。
风光无限的侯君集很快踏上讨伐高昌的征途,或许是登高跌重,不料以灭国之功遭牢狱之灾,深受打击。虽有同僚告密,侯君集仍旧拥有在凌烟阁第十七位功臣的无上荣耀,然而他不知感恩,一心所想全是个人的得失荣辱,全不顾大唐法度与君威,不知不觉走向一条造反的不归路。
彼时,大唐深宫正暗藏着易储之变。太子李承乾忌惮胞弟李泰,欲起兵逼宫,保住储君之位。他知侯君集对太宗怀怨望之心,常向他请教“自安之术”。侯君集以其劣弱,借机怂恿他谋反,甚至举手起誓:“此手当为殿下用之。”然而为恶者难免心虚,侯君集自与承乾密谋,担忧事泄,常常午夜难寐,长吁短叹。妻子见状,曾委婉劝告:“你是国家大臣,这样一定有事。如果你做了对不起国家的事,应当向皇帝请罪,才能保全自己。”这或许是上天给他最后一次悔过的机会,但他不知回头,继续做着谋反的帮凶。
就在侯君集被封为凌烟阁功臣后不久,谋反之事败露,太子被贬为庶人,侯君集也作为主要谋划者获罪。太宗念其旧功,不愿让他受刀笔小吏之辱,出面亲自审讯,更遍询百官,希望赦免其死罪。然而侯君集所犯乃是十恶不赦之罪,诸臣争相进言:“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请诛之以明大法!”
太宗唏嘘下泣,只得与侯君集挥泪诀别,道:“与公长决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侯君集知是自己一次次放弃救赎的机会,临刑亦面无惧色,惟愿用自己的鲜血洗刷今生之罪孽。一代治世文武能臣,被私欲和仇恨蒙蔽心智,堕入歧途,最终落得身首异处、身败名裂收场,后人不可不深思矣!@#
来源: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婧铖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