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0日星期一

酌古鉴今:孝子寻亲,感天动人!(二文)

作者: 郑介文 来源:正见网

一、六人至孝感天地,鬼神呵护现奇迹!

清代乾隆甲辰(1784)年,山东济南常常闹火灾。这一年四月末,南门内的西横街,又发生了大火,火势自东而西。这条街巷路面狭窄,再加上风急火猛,整个住宅区,很快就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有位张某,他家的三间草屋,就坐落在这条街巷的路北。当大火还没扑来之前,他原可以带领妻子儿女,转移到安全的处所,只因家中还安放着他的灵柩。火势蔓延之际,他们还在筹措如何把灵柩移离火区。瞬息之间,大火逼近,其势己不能逃出火海了。张某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儿女,共六人,抱着棺材大哭,誓死要以身为老母亲(及) 殉葬。

当时,济南巡抚的属下 抚标参将(官职名),正在现场,指挥军队士兵救火。隐隐约约听到街北有哭声,就命几名标军,登上后巷屋顶,寻声救人。标军找到张家六口人,便从房上垂下一根大绳,让他们系住,好一一营救上来。张某夫妇,却大喊:“母亲的灵柩在这儿,我们怎能弃而不顾?”那四个儿女也不肯上,哭喊道:“爸爸妈妈要殉身奶奶,我们也要陪同爸爸妈妈,死在一块儿。”犹豫之间,烈焰掩至,标军等数人,只好跳上邻居的房屋,才得以脱身。当时,人们都以为张某一家六口,连同那三间草屋,必定化为灰烬。众人望着熊熊烈火,只有长叹而己。

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巡视现场,意外地发现:张家的三间草屋,依旧巍然独存。原来,当火势将要扑向张家时,忽然刮起一阵暴风,把火势卷而向北,绕过张家屋后,烧掉邻居的一座仓库,又转而向西…事后,人们都说:这种现象,若非鬼神的呵护,哪有可能?

这个,是乾隆癸丑(1793)年七月,德州书院的张庆源先生,把当时的情形记录下来,邮寄给我(原文作者纪晓岚自称,下同)。这和我在《滦阳消夏录》中记载某寡妇的故事相类似。然而能做到夫妻、子女六人齐心同德,誓死殉孝,实在是难而又难了。常言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何况他们是父母子女六人同心呢?

《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齐国一位寡妇,因蒙冤受屈不能自解,呼天作证,顿时雷电大作,击毁景公的台榭,为她洗雪冤枉。何况张家六口,皆是至孝啊!精诚之至,必能感通天地神灵。即使命数有定,神鬼也不得不给予挽回。这也是人定胜天的一例吧!这个故事听来奇异,但说它顺乎情理,也是可以的。

我和张庆源先生并不相识,而张先生却把此事记录下来,辗转邮寄给我,务必使它流传。张先生的志趣,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把原文加以润色,著录于此。

二、孝子寻亲,感天动人!

宝坻县的王泗和,是我家的亲戚。他曾拿一篇《艾孝子事》的文章,给我看,内容说的是:

艾子诚,宁河艾邻村人。他的父亲名艾文仲,做木工养家糊口。有一次艾文仲偶然与人争斗,失手把对方打昏在地,艾文仲误以为打死人命,便畏罪潜逃,就连他的妻子也不知他的去向。后来听到些传闻,仿佛说他已出了山海关。

艾文仲出走之前,其妻已有身孕,过了两个月,便生下艾子诚。艾文仲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子诚,从小都是由母亲抚养,也不知道还有个父亲。

等到子诚稍稍长大懂事,便问母亲:“爸哪儿去了?”他母亲哭泣着,把丈夫出走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从此,子诚终日惘惘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母亲和亲朋邻里,询问父亲的年龄、相貌、特征,以及祖辈人的姓名,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与他们的乡里住址等等。人们见他年岁少,猜不出他打听这些的真实用意,姑且一一告诉了他。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艾子诚长大成人,长辈们便张罗着要为他娶亲。子诚一再辞谢说:“哪有父亲流离失所,做儿子的却成家立业,安居家室的?”人们才知道他立志寻父。只为老母在堂,暂时不能脱身远离。

然而艾文仲一去绝无音讯,子诚自幼不出乡里,天苍苍,地茫茫,到哪儿去找?人们只信他有这份心意,未必能去寻找。而子诚也从未透露他要去寻父,只是努力地经营,尽量多挣些钱,来赡养老母。

一晃过了二十年,子诚的母亲因病去世。子诚为母亲办妥丧事之后,便整装备粮,准备奔赴辽东一带,去寻找父亲。好心的人劝他说:“子诚呀,你父离家己二三十年了,至今存亡难定,你到哪儿去找?还是算了吧!”子诚听了,噙着眼泪说:“我此行决心已定,万一寻得父亲,则父子俩一块儿回来拜见乡亲。万一父亲客死他乡,也得背回他的尸骨。若是寻不着他,宁可老死路边,也决不独身回来见大家。”众乡亲无奈,只得与他挥泪送别。

艾子诚出关之后,思忖父亲是因逃避命案而出走的,不大可能留连于繁华街市,必是隐匿在荒郊山野。所以,凡深山幽谷,穷乡僻壤,乃至险阻幽隐的地方,都一一探寻过,但仍踪影全无。时间一长,他身上有限的钱财也花尽了。他就靠着乞讨过日子,继续寻父。这样到处奔波了二十年,仍没有找到父亲。但他的决心,却没有动摇。

一日,他行至马家城山中,遇见一位老者,老人家怜他穷困饥寒,主动上前和他说话,问明了原委之后,也感动得潸然泪下。便把他带到家里,备酒食款待他。这时,有位木匠,背着工具走进来,看他那年龄,估计与其父差不多。子诚的心,忽然一动,再端详那木匠的长相,竟和母亲平日给他描绘父亲的形象相似。不由得拉住木匠的衣袖,哭诉父亲出走的原因、年月,并诉说祖上的渊源,及几门亲朋好友的旧事,希冀木匠或者就是自己的父亲。

那木匠听了,现出惊愕、悲凄的神情。想要相认,又怀疑自己离家出走时,并没有儿子。子诚猜透了他的心思,就把他从出生到为母亲养老送终的经历,述说一遍。那木匠号啕失声,于是父子相认,抱头痛哭。

原来,艾文仲不断辗转逃避,才来到这马家城山,已有四十多年了。他又改名换姓为王友义,所以寻访无迹。直至此时,才偶然相遇。那位老人,被子诚的孝心所感动,积极为他们父子还乡,想方设法。但艾文仲在外飘泊日久,负债尤多,一时滞留,不得脱身。子诚又匆匆忙忙奔回家乡,变卖了部分家产,又向亲友借贷了一部分钱,凑足百两银子,返回马家城,还清了父亲的债务,父子这才同归乡里。七年后,艾文仲寿终正寝。

子诚迎父还乡之后,才娶妻成家。如今他已经有了四个儿子,个个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生活得满不错。明朝时,文安县有个王原,曾寻亲于万里之外,他的子孙后代,繁衍兴盛,至今称为望族。子诚的故事与王原的事迹相类似,想来上天同样会使艾家繁荣昌盛的。

王泗和说:“艾子诚是我的佃户,他所住的村庄,离我的别墅仅仅二里地。我很器重他,因问明他千里寻亲的经过详情,梗概地写在这里,以供读书人以及士大夫们参阅,让人们知道乡里田陇之间,也有这样品德高尚、至贤至孝的人。”时年乾隆癸丑(1793)九月十一日记叙。

按:子诚千里寻父,偶然相遇,父子团圆。这故事的情节,又和《宋史》所载朱寿昌寻母的故事相类似。似乎皆有神助,非人力所能为。只因精诚之至,故能感天地、动鬼神。说是人力所为,也合乎情理。

(均据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本文标签:, , , , ,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