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晓径
虞世南图像。(网络图片)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父亲虞荔,于陈朝任太子中庶子。叔父虞寄,在陈朝官至中书侍郎。虞世南的祖父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咨议,都有很高的名望。
笃志勤学 终成大家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勤学苦读,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精思不懈,有时十多天不洗脸不梳头。他擅长写文章,曾师法著名文学家徐陵,徐陵认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他又与和尚智永同郡,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擅王羲之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精妙真传,由此名声更大。
《全唐文》记载,虞世南“历官陈隋,复事窦建德。”陈朝灭亡后,虞世南与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师长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时,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作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晋王杨广与秦王杨俊征召的文书一起送到,虞世南以母亲年老为借口,坚决推辞,杨广命令使者去追他们。大业元年(605年),虞世南接连被授为秘书郎,升迁为起居舍人,却清贫节俭,不改变自己的性情。
江都之变时,宇文化及反叛杀君,虞世南请求替兄受死。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兵败被斩 ,随军的虞世南被窦建德抓获,窦建德任命他为黄门侍郎。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虞世南被授任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任记室参军。十月,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并建立文学馆,虞世南被授为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诏告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七年(633年),虞世基转任秘书监。唐太宗器重他的博识,常常在处理军政大事的间隙,召世南在一起谈经论史。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太宗曾对侍臣说:“朕借闲暇的时间与世南商讨古今政事,有一个字的差错,未尝不惆怅恼恨,他恳切诚挚到这种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这样,天下还愁有什么不能治理。”
太宗曾令虞世南写《列女传》用来装屏风,当时没有底本,虞世南默记刻写没有错一个字。有一次太宗出行,有官员请示要将书籍、公文的副本装到车上带着。太宗说:“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书。”听闻虞世南去世后,太宗悲伤哭泣说:“宫里藏书和著书之处,再也没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
虞世南文章婉缛,文辞婉曲繁富。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死后的几年,唐太宗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皆真人大小,虞世南名列其中。
通灵感物 贤哲劝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虞世南虽然成就非凡,仍然刻苦勤学,并著有《劝学篇》:
自古贤哲,勤乎学而立其名。若不学,即没世而无闻矣。且会稽之竹箭,湛卢之断割,不括而羽之,不淬而砺之,终不见利用之材耳。羲之云:“耽玩之功,积如邱山。”张芝学书,池水尽墨。当其雅趣,求彼真意,无图其形容,而滞于体质。此贵乎志意专精,必有诚应也。余中宵之间,遂梦吞笔,既觉之后,若在胸臆。又因假寐,见张芝指一道字用笔体法,斯源也。足明至诚感神,信有征矣。故羲之于山阴写《黄庭经》,感三台神降。其子献之于会稽山,见一异人披云而下,左手持纸,右手持笔,以遗献之。献之受而问之曰:“君何姓字?复何游处?笔法奚施?”答曰:“吾象外为宅,不变为姓,常定为字,其笔迹岂殊吾体耶?”献之佩服斯言,退而临写,向逾三岁,竟昧其微。况乃不学乎?羲之云:“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夫道者,学以致之。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则去之逾远矣。不得其门而入,虽勤苦而难成矣。今立以君臣之体,类以攻战之势,将以近而喻远,必因筌而得兔。务欲成其体要,启其户牖,庶将来君子,思而勉之。
试译文如下:自古贤哲,因为勤学而立名。如果不学,就终身默默无闻了。况且会稽山的竹箭,湛卢宝剑的断割,不扎束它的箭羽,不淬炼而磨砺它,永远看不到它是可用之材啊。王羲之说:“耽玩之功,积如邱山。”是说耽溺玩乐的时间,积累下来就象山一样。
张芝学习书法,一池子的水都变黑了。我有学习张芝书法的雅趣,寻求它的真意,不曾想知道他的形体容貌,感觉体质内有凝滞。学习贵在志意专精,必有心诚感应。我半夜的时候,就梦到吞了一支笔,睡醒觉之后,好似笔还在胸膛。还有一次不是真的睡着了,看到张芝指着一个“道”字讲解用笔体法,这就是根源了。足以明白至诚可以感应神灵,至信可以得到验证。
所以王羲之在山阴写《黄庭经》,感到三台神降临。他的儿子王献之在会稽山,看到一个奇异的人披云而下,左手持纸,右手持笔,把纸笔送给献之。献之接受后问他说:“您是何姓字?又要到何处去游览?笔法如何施用?”此人回答说:“我的形象以外就是住宅,我的姓是不变的,我的字是常定的,我的笔迹又怎么会和我的身体不同呢?”献之佩服他的话,辞去后就比着写,过了三年,竟不明白他的微义。何况不学呢?
羲之云:“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意思是说,自身不能通灵感物的人,是不能与他谈道的。道,是通过学而达到的。终日饱食,却无所用心,那离道的距离太远了。如果不能够入门,虽然勤苦也难以成功啊。如今创立君臣之体的书法格局,与攻占之势相像,一定是凭借有竹器而得到兔子。务必想成其纲要,开其门户,与众多将来的君子,思而勉之。
参考文献:
《旧唐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二十二》
《全唐文?虞世南?劝学篇》
来源:看中国专栏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