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敬贤 来源:正见网
北宋时期的包拯,一生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铁面无私,被后世奉为师表。他在晚年,曾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立下了一条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入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就是说:后代子孙若是做官,一定要清明廉正,决不允许贪赃枉法,伤天害理,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后不得葬入祖坟。
包拯是这样诏示后代的,他的一生,更是这样严格自律。
宋仁宗庆历九年,包拯被朝廷任命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有一天,来了七八位老先生,要拜见包拯。包拯热情地招待他们。闲谈中,大家说起了端州名产端砚。这时,一位名字叫徐乐天的老秀才,气呼呼地“哼”了一声说:“幸亏这种名产还不多!”包拯听到了徐乐天的话,觉得他是话里有话,便暗记在心。
过了几天,包拯专门来到徐乐天家里,去拜访他。包拯问徐乐天:“那天谈起端砚,老先生神态有异,莫非有难言之隐?”(包拯细心察隐,是真正反腐的有心人!)
徐乐天直言相告:“大约是从唐代开元天宝时开始,端州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8块端砚。大宋开国之后,也仍然按老规矩进贡。可是,就在几年前,进贡数突然增加了4倍,老百姓负担不起,苦不堪言。”
包拯听到这里,心生疑虑,前几天刚查阅过进贡的卷案,分明是写着8块端砚,徐乐天怎么说增加了4倍呢?
徐乐天见包拯半信半疑,马上解释说:“进贡的砚台一直是8块,确实没有增加过。但其余的端砚,却全被州里的官员们,拿去送礼了。”
包拯如梦方醒,难怪前天他说这种特产还不多,特产越多老百姓就越苦。
包拯回到衙里,立即把经办贡砚的官吏,找来盘问,结果与徐乐天讲的一丝不差。包拯随即出了个告示,规定:“官吏贪污的贡砚,一律交回州府,现存州库的贡砚,作为今后数年进贡之用,任何人不得擅自取用。”自此,端州官绅贪污端砚的陋习,才被革除了。
包拯在端州做了一年知州,深得民心,成绩卓著,被朝廷提升为御史。离开端州时,州府的官吏和乡绅,没有一个人敢给他送礼。
临走那天,仆人包兴说:“适才在接官亭,替你收了一件徐乐天送来的礼物,望大人不要怪罪我。”包拯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块端砚,还有一封信。信中除赞扬包拯的政绩外,说这块端砚是他祖传的,请包拯一定收下。
包拯看后,叹了一口气说:“我好不容易,花了一年的工夫,把端州官绅贪污砚台的陋规,革除了。现在又接受他人的端砚,带进京城,这岂不叫人笑话?”他一气之下,就把端砚,抛到河里去了。
就这样,包拯虽在端州当了一年的父母官,却没带走一件端州的名产——端砚。
包公立家训和制止土特产赂贿,这两件大事,都办得很成功。这只是他一生廉洁,执法严峻,铁面无私的一个小侧面。
(事据清代《渊鉴内函》)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