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7日星期五

中国历史正述-夏之十七:后启继王位

来源: 作者名:  神传文化中国历史研究组

夏朝诸帝王之一:夏遵天命,启家天下

夏后启继王位

帝禹依从尧舜的禅让之德,先是让位给皋陶,然而皋陶虽然德行、才能都很高,却没有君临海内的天命,竟然先于帝禹去世了。帝禹驾崩时又将帝位禅让给贤德的执政官的。但伯益同样没有做帝王的天命。虽然,伯益在治水时开辟山林、凿井,为百姓立下极大的功劳,但伯益辅佐禹的时间并不长,威望还不够。由于夏禹治水的功德比天还高,众民难以忘却。加之大禹的启很贤德,诸侯们不去朝见伯益,纷纷转而朝见禹的儿子启。人们说:“我们的帝王是禹的儿子啊。”于是伯益避居箕山之南,让出帝位。而启,在诸侯的拥戴下,在天命所使下,继承帝禹的大位,成为天子。

启改原先部落的姒姓为夏,改伯为后,是为夏后启。在夏朝及之前的上古时期,“王”和“后”大体上同义,都是对君王、夏的天子的尊称。后来,“后”才成为对君王的元妃特有的尊称。

关于后启在位时的事情,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启升后十年舞《九韶》,三十五年征河西。”“帝启,一名建,一名余。德教施于四海,贵爵而上齿,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启即帝位,尧舜时代的禅让制度在人心向背下自然而然地转移了,从禅让制一变而成为父传子的世袭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转折。这一变革牵涉到应如何顺应天道的理解,大约一千六百年后到了孟轲时期,还有一段关于启继帝位的讨论。

万章问他的孟子:“有人说在禹的时代,衰弱了,所以才传子而不传贤。”

孟子回答:“不是这样的。天如果想要传给贤人,就会传给贤人,天如果要传给君王的儿子,就会传给君王的儿子。过去舜将禹推荐给上天,希望由禹作为帝位的继承人,舜死后,禹想要将帝位还给舜的儿子,但天下人还是朝见禹,就跟当初天下人朝见舜一样。禹死后,益推辞帝位而退居箕山,天下人有纷争都希望由启来裁决,天下人也歌颂启,认为启是大禹的后人。”

孟子认为,虽然在华夏历史中,帝位的传承从尧舜时的禅让一变而成为夏代的“家天下”,也就是从传贤臣转为父传子,其实都是遵循了上天的意志,即天命或天道。按照现代的说法,也就是依循了历史必然的规律。

孟子对天命的解读令人赞叹!

有一段夏后启铸鼎后命伯益占卜的轶事,能让今人看到夏人对于天命的领会与依从。

帝启曾派蜚廉至山川采金,在昆吾铸了陶鼎,于是叫负责占卜的伯益杀雉以衅龟占卜。龟上的裂痕形成了卜辞:“鼎铸成了,三足而方。不升火,自己会烹,不移举,自己会藏,不迁移,自己会行。在昆吾之墟祭祀。尚飨。”

伯益向启解卦兆说:“鬼神已享用了。那盛大蓬蓬的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九鼎已成,将要三代相传。”后来夏后氏失鼎,殷人承之;殷人失鼎,周人承之。夏殷周三代互受九鼎延续上千年。

一如盛大的白云游走在天际,鼎会自己迁移。它不永远属于夏朝,而将在三代间次第相传。这是上天对人世历史的安排,通过伯益把这占卜得来的信息告诉了夏后启。

关于天命与君位相传的关系,《》从善德福报的角度有所解读:“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 天命有其神秘的渊源,也唯有天赋异禀的圣人才能明澈于心。

关于三代,孔子有过一段鞭辟入里的论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表记》)

夏、商、周三代以其独特的方式奠定和展现敬天知命的礼乐文化。夏人以质朴顺命而表现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商人以庄严的仪式无以复加地表达对天地神明的敬畏,而周人则集三代礼乐文化之大成,“文质彬彬”地、人文化地展现了这贯穿华夏文明历史的敬天精神。

孔子说夏人“乔而野,朴而不文”(《礼记表记》) 。 可见,夏人所言所行纯朴而不带一丝杂质,这种“乔而野,朴而不文”,是夏朝特有的遵从天命、与天相亲的风貌,这种风貌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中,再难看到。其实,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每一朝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许,每一朝代在中土演绎其一朝之独特文化,正是华夏各天朝所承负的历史使命之一吧。

灭有扈氏

《史记?夏本纪》记载,启即位后,同为大禹后裔的有扈氏妒忌不服而起兵叛乱,于是启出师平叛,“行天之罚”,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也就是有扈氏国都的南郊。

启骑在战马背上,威严地说道:“我向你们宣告:有扈氏违背五行之德,抛弃三正之道,现在,我要恭奉上天之命,对他们予以惩罚。战车左边的兵士如果不以弓箭从左边射杀敌人,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战车右边的兵士如果不以矛戈从右边击杀敌人,是不奉行我的命令;中间驾车的驽手如果不能使战马严整前行,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服从命令的人,就在先祖的神位前受赏;不服从命令的人,就在社神的神位前受罚。你们将因罪就戮,你们的后代也将为此背负耻辱。”

启为何要指责有扈氏违背五行之德、抛弃三正之道呢。所谓的“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构成了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在《洪范》中,君王要因循的第一件事就是五行,即万物的本性。关于“三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三正即是“天地人”之正道,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三正与农时有关,即与天时有关。无论是天地人或是天时、历法,都是天定的大自然运行的法则,“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就是说人背弃了天地的法则,那么人也就失去了在天地间的立足之地。

夏启和有扈氏大战,千万兵将骑马挥戈奋勇前进,跟随大禹的儿子启,歼灭了有扈氏,天下归复太平。

钧台之享

大胜有扈氏后,帝启召集各方诸侯在都城阳翟之南的钧台隆重地祭祀天地神明和先圣王大禹。

钧台位于河南禹州南三峰山东峰,近颖水,是祭祀上帝和诸神之地。因为在方位上与用于祭祀上帝运化天地所处的中央之天──天钧相对应,所以叫钧台。享,就是祭献神灵,以香气供奉神灵。另外,百官献贡也叫享。启在钧台献祭神灵,召见诸侯,号令天下。从此开始了“家天下”的治理格局。

在这次祭祀大典之后,钧台成为夏朝活动的要地,凡新君即位、发布旨意、会见诸侯或商议国事都在这举行,所以这里也叫夏台。#

参考文献:
1. 《史记》
2. 《帝王世纪》
3. 《越绝书》
4. 《太平御览》
5. 《孟子》
6. 《墨子》
7. 《尚书正义》
8. 《礼记正义》
9. 《周礼注疏》
10. 《春秋左传正义》
11. 《山海经》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