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星期三

中国画原论(五):中国画的雅与俗

文:天外客、见善  来源:正见网

在艺术领域内谈到“雅”与“俗”,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一般首先想到的是指人的欣赏品位上的不同差异,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有些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的断层,很多都已经发生了变异,而人们却已经习惯了被变异后的认知,以致于出现许多基础概念上的误差,造成观念上的混乱。而这种混乱由于人的性格不同,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也不同,从而出现了带有自我因素浓重而缺乏正统依据的个人解读,就此也变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要想从新规范这方面的观念,求得正见,就需要从基础语言概念上还原真意。

最早在《毛诗序》中,释“雅”为“正”,“正”即“标准”之义,所以“雅”的含义就是代表“正的”、“标准的”。再引申一点讲,就是符合正统道德理念的,这样才能是正的。而“俗”字的意思是因地方风气而产生的习惯、礼节等。《汉书.地理志》曰:“凡民函五常之性,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谓之俗。”所以“俗”往往是形成于地方风土及人的情感习性产生的特点,所以这两个字的本身从大的方面来说本无对立性。可是为什么后人会把雅俗对立使用呢?这是因为在“俗”所包含的内容中,有一部分是来源于人的情欲而非理性的一面,而正统道德理念恰恰是讲究要避免这种不理性的。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因为“雅”代表着道德理念上正的标准,所以这两个字就被人潜移默化的对立看待和使用了。

为什么有些人表现出很有礼仪的风范就被称为“儒雅”呢?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奠定了做人的行为规范,就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标准,“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人能够完全符合这个标准就可以被称为“君子”,也就是有道德的人。所以这种君子般优雅的风范就被称为“儒雅”。之所以雅,就是因为符合了正统做人的标准。如果做人不依从这个标准,而仅从个人情感欲望出发,那就是世俗之人。为什么要有这些规范?因为人性中是善与恶同在的,人的恶正体现在人的情感欲望的不加节制,而肉体欲望的本身跟动物是没有分别的,所以奠定这些规范从本质意义上说也是将人与禽兽区分开,对待人与动物是不能够等同的。

,士人将琴、棋、书、画、茶、花、香等视为雅事,在今天人的观念中依然是这么认为的,为什么人会有这样的观念呢?也正是因为这些艺术的形式本身及内涵是符合正统标准的。虽然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千差万别,可是它们却有一个共通性,就是对道德理念的遵循,体现和承负着正统的道德价值。反过来说,之所以俗,究其根本,也就是与正统道德理念出现了背离。

那么中中的雅俗具体是怎么区分的呢?如果从“俗”的基本大意来说,其实很多地方画派的产生,尤其是在山水画上划分的南北两大派系,他们的绘画特点其实都是风俗所生,并非技法本身所造成的风格差异,而是不同的区域地理与风俗特点造就了不同的表现技法。比如北方之山多为石山,树多根扎石缝而生,雨水不盛,土质不丰,故而树多瘦而曲张,概因水土营养不足所致,山势高俊,所以北方山水画总体显的雄浑大气。当然这种水土特点也同时养成了北方人性格上的豪迈。而南方之山多为土山,山峦圆厚,水土丰足,林木枝叶茂盛而能遮掩山体,所以南方山水尽显灵秀之气,南方人的性格也随这种区域风俗显得文秀而精致。所以这种差异的本身并无高低、雅俗之分,只是不同的地理特征造成的表面形式的不同而已,可以说这都属于“俗”的特点,所以“俗“的本身并无反义。在明代,董其昌以自己南方人的地域特点,兼以文人画的表现方式,站在这个角度上,为了推崇南方绘画的地位而将北方绘画贬之为“俗”,就有些很不合适了,甚至被他的观念影响到的后世,竟发展到杜绝弟子、门人使用北方斧劈皴技法在画面上表现,认为那是粗野的,这种出自于情感的片面偏激观念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俗”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民众都熟悉的,都喜闻乐见的,所以叫“通俗”。其实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那些被历代推崇的经典之作,从这个角度说,它其实都是通俗的,并不是人看不懂的东西。画的内容都是符合各地方风土人情的,所以人们也觉得真实亲切,那么这样的东西它就会,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古典的也是通俗的,通俗的也是流行的。我们今天用现在人的观点去看待那些传世之作,认为它高高在上是典雅的、高雅的,其实在那幅画产生的年代里它就是通俗和流行的。而之所以被叫做经典是因为它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在北宋绘画圈流行这样一句话:“营丘之士,惟摹李成;关陕之士,惟摹范宽”。可见李成与范宽的山水风格及表现技法不但在今天被推崇,在当时就已经是很流行的了,而且从学者甚众,并不是曲高和寡的东西。我们之所以认为它很高雅,都去学习他,尊崇他,是因为他达到了绘画上的标准,开创了技法标准的范式,同时作品在内涵上也蕴藏了文化背景中所推崇的道德价值的境界,实质上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既然“俗”并不代表是不好的,为什么很多人还怕创作时落入俗套呢?这是俗的一般性特点造成的,人总是喜欢追求新奇的表现,太普通而千篇一律的东西会使人造成视觉疲劳,因而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比如喜欢牡丹的人太多了,所以画牡丹的人也很多,大家画的都一样,这就造成了同一题材的泛滥。对于常常接触这种东西的人,他就会觉得没什么新奇的地方,都太一般了!并不是说画牡丹就是俗的,而是很多人画一样的牡丹,并且仅仅是基于娱乐大众眼目的一般水平上,没有更高精神内涵的展现。如果谁能独出心裁,技高一筹,照样还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牡丹画来,人们同样会喜欢,并会认为那是高雅的,就看有没有更高的水平,而不是题材本身的问题。

由于“俗”中还带有情感欲望的特点,所以往往显出来的趣味不高,在有高尚境界追求和对精神世界向往的人眼中,往往瞧不起这些东西。的生活在那种敬天知命的文化氛围里大多追求精神上的知足和灵性上的追求。其实,从人类幸福感的体验来说,物质上需求的越少,精神上的满足感就会越大,而痛苦往往源自无法被满足的欲望。当时的人们在对神的信仰中更加明白心性本身的重要,所以很强调德行,相信灵魂来自天上,从而保守灵魂的纯洁以等待最后生命的归宿。所以死亡对有信仰的人来说,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反而是生命从肉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回归天界的过程。对于身边活着的人而言,这种观念的本身也是最好的一味慰藉心灵的良药。而要做到保守灵魂的纯洁,就需要对欲望加以节制,因为欲望的放纵会使人失去对自我的控制,会迷失本性,会损耗败坏身体,严重失去理性时,甚至会做出败坏人伦的大恶。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所以对有信仰的人来说,他能分得清现实的物质利益的诱惑和道德标准对他的要求,所以处事的观念都尽量不放在为求物质表面的满足上着眼。而那些经常只从物质表面或个人欲望需求着眼的人就会被斥之为“俗”。简单理解就是,“雅”讲的是遵循“礼义”,“俗”在情感层面上遵循的是“利益”。当人站在一个更高的,超越人欲望的角度上品味一切的时候,人往往能感受到超凡的体验与智慧,那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凡是站在情欲基础上的趣味就高尚不了,所以就把这种品位的东西笼统的叫做“俗”了。

可见“俗”跟“雅”的对立性只体现在对正统标准的遵守与否上。在传统绘画中,遵守作画规矩、讲究法度的作品就是符合“雅”的定义的,不但要表现的主题内涵上符合正统道德的标准,在形式表现上也要符合这种标准。就像诗歌,不同的文体都有各自的一定格律要求,不是随随便便的,那些格律的要求不仅能增强诗歌本身的韵律美感,也是符合音乐的震动频率的,对人体是有益的,并且能使人增强道德感,起到美化精神情操的作用。正统音乐也是这样,正统文化中包含的东西都会对人体及精神情操方面有很大益处,这一点在现代科技界也有所证实。许多人做了一些科学实验,对着植物播放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摇滚乐,发现听古典音乐的植物长势茂盛比不听音乐的同类植物增产数倍,而听现代流行摇滚乐的植物则比正常植物减产了许多。像这类实验还有日本一个博士做的“水试验”,甚至证明了连水这种被现代科学认为无生命特征的无机物质都是能与善恶因素沟通而发生变化的,使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认知有了更进一步的发现,同时也反映了“万物皆有灵”的传统观念。从这也能看出,正统文化对生命的益处是真实不虚的。而且各个艺术形式要求的本身,同时也使成为艺术家的门槛有了难度,有了区分的界限。

从具体绘画的角度来说,“俗”在绘画技法中的表现为不遵法度,技巧弊病多,或者是没有掌握应有的技术知识,致使画面笔墨不周,色调不谐,结构不稳。再有就是习气甚重,何谓习气?就是惯用的伎俩,指仅对某一种手法很熟练,很依赖于某一种手法,并且以同一种手法表现不同的事物,出现技法或者同类型作品泛滥的程度。比如画不同的树,却用相同的笔法去表现不同的质感,只是不同种类的树造型不同罢了,所以这样就会造成视觉重复与技巧的单一,就显得平庸和普通。绘画不同于工业制造,不仅讲技术性更讲心性,作画过程的内心是求静的,惟静而能达意深远。有些大制作是非常耗费心血的,每一个环节不到位都可能造成整个作品的失败,如果急于求成,必然导致画面火气,沉不下去,画面浮躁就会让人有不适感,使观者内心躁动,如火烤一般,雅意又从何来呢?

除了技巧层面,在创作观念上所体现的俗气是不遵从正的审美理念。有些画家不是他不具备应有的造型能力,也不一定他不知道美的表现是什么样的,而是他不愿意按照正统的审美规范去表现事物,也许是出于标新立异的求名之心,也许是为了跟风求取利益,甚至或是出于变异的心理行为,他有意不表现自然的美好,却以扭曲怪异、甚至丑恶为美好,并美其名曰“天真”、“奇古”、“古拙”。没有任何正统绘画法度与正统审美,任意创造,时下此风甚是盛行,严重扰乱了人们对绘画艺术的正确理解。很多这样以专业身份自居的人,他的审美品位其实反而连普通人都不如,因为他连生命本然的审美属性都丢失了,同时也是因为道德观念的堕落才使得他们敢去做侮辱、破坏神圣艺术的事。所以要想回归正统,不但要在技巧上扎实,更要在心性上实现真正的自我回归才能做到,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缘木求鱼,偏离传统。那些充斥笔墨粗烂、不讲形似而违背技法要求的,或者不顾忌道德约束的内涵与内容的作品,无论是何人所作,也不管流传了多少年代,都是属于恶俗的。

其实衡量标准一直很简单,是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欲的表现越来越占了上风,并且随着传统文化的被破坏,很多语言内涵都发生了变质,而语言能塑造人们的思想,所以才造成了人们观念上的混乱,所以这些都需要正本清源,从源头上归正一切,才能厘清原委,回归正统绘画机制,纯正绘画雅俗观念。

(待续)

本文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