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7日星期四

回文诗——镣铐下的“舞蹈”

作者:天成牡丹(玉芙蓉) (简美育, 38cm X 40cm , 1999年)

牡丹(玉芙蓉) (简美育, 38cm X 40cm , 1999年)

关于回文诗的起源,一说《盘中诗》是肇端,一说始于《璇玑图》,抑或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盘中诗》与《璇玑图》皆流传了下来。而这个“道原”,若是人名,其作却没有留存;若是指其他,有人提出与《道德经》有关,则需进一步考证。

不管始于谁,回文诗产生了,且发展着。

历代流传下来的回文作品中,最负盛名的,是前秦女子苏蕙的《璇玑图》。《晋书.窦滔妻苏氏传》记云:“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现存《璇玑图》由八百四十一字排成“文字方阵”(中央一“心”字为后人所加),纵横各二十九字,读法上纵、横、斜、正、反读、交互读或退一字、迭一字、四角读等均可成诗,得三、四、五、六、七言诗不等,如今统计约可得诗七千九百五十八首,因此有“情诗八千”之说,可谓回文之千古力作;

佛门回文《真性颂》图诗,体现了字字反复成诗的特点,“……虽二十字,回环读之成四十首,计八百字,每首用韵,四至俱通,以表真性无有穷尽也”(宋代桑世昌《回文类聚》卷二);

言“开卷有益”的宋太宗赵光义博学多才,且也是一个回文爱好者,他案头尝置一幅五色相间的苏氏《璇玑图》,悉心研究;他自己也大量创制回文图诗,运用回文,宣传佛教政策,著有《心轮图》一卷、《莲华心文偈颂》二十五卷、《怀感回文五七言诗》等;

此外,还有清代吴绛雪的《同心栀子图》……皆可称为回文图诗中的精妙之作。

历数回文佳品,在一次次赞叹智慧的同时,我们也一次次的赞叹汉语神奇的组合功能。

神传文字所展现出的玄妙神奇,谓为“壮采”;由回文演绎出的这种“神奇”效果,可称之为“瑰丽”。唐代正统格律诗的盛兴,使回文诗逐渐向格律靠拢,遵循正体诗的创作要求,难度上又超越正体诗。从发展角度讲,这是回文诗的一次华丽转身。观《璇玑图》固然玄妙,但有些人表示对其中的一些诗并不太喜欢,它“只是能读出很多诗”,突出展现的更多是文字方面的功能。而唐以后的回文诗,音韵上的和谐,形式上的规范,以及注重表现意境的优美等特点,大为增强了回文体的可读性与欣赏性。因此,综观宋、明、清的回文诗,大体上在这条路上行进著;回文诗人们,在重重束缚下翩翩起舞著。

一路舞来,回文大军已是浩浩荡荡,回文之帜迎风飘扬,格律回文渐入佳境,回文佳作璨若明星。

在回文类里,有诗、词、曲、联等,人们习惯上统称为“回文诗”。在形式上,有通体回文、双义回文、双句回文、本句回文、本篇回文、折叠回文、十字辘轳回文、诗词合璧回文等等,可谓摇曳生姿,风韵流转,尽显奇妍妙态。在现存大量回文诗里,本篇将列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感受其体之趣、思之妙、韵之雅。

下面这首诗即是七绝回文:

雨后戏题回文诗 (清)爱新觉罗.玄烨

云收晓景霁烟开,曲槛香凝露染苔。
分径花光清气爽,纷纷雨思绮文裁。

回文:

裁文绮思雨纷纷,爽气清光花径分。
台染露凝香槛曲,开烟霁景晓收云。

康熙被誉为“千古一帝”,精通“国学”与“西学”,亦有诗文传世,在回文领域里,也留下了这么一笔。此诗虽为“戏题”,但正反两读流畅,皆可成七言绝句(末句“思”字作名词读为仄声,音“sì”,指心情、心绪),在形式上属通体式回文。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王国维《词话》)的清代大词人纳兰容若,翩翩才子,亦有回文词流传,选其中一首,此体属双句回文:

菩萨蛮 清.纳兰性德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剪一丝红,红丝一剪风。

此词特点是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逐句回文构成一首词。作成的回文词仍要符合原词牌的格律,这是作回文词的要求,因此,能作回文的词牌并不多,常用的有《虞美人》、《浣溪沙》、《菩萨蛮》、《西江月》等。

回文诗应该说是一种精致的艺术,就如中国画因“工笔”与“写意”的技法不同而表现出了不同画风,回文诗写作上很有“工笔”的特色。宋代周知微的七律回文诗《题龟山》(亦有说为苏轼,名为《题金山寺》),被誉为以往“回文体之无上佳制”,来欣赏这幅“工笔画”:

题龟山 宋.周知微

潮回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回文: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回潮。

此诗写景优美、细腻,对仗工稳,且读来顺逆流畅,确为佳制。

有一种小诗被古代文人称为诗中“袖珍品”,颇具雅趣,因其小巧可爱、玲珑别致,只有十个字,回环往返却能构成一首诗,称作“十字辘轳回文诗”,还有别称,如连理回文、鸳鸯交颈十字回文等。请看下面这首诗:

柳荷图

和风拂柳映清波鱼戏荷

七绝:

和风拂柳映清波,柳映清波鱼戏荷。
荷戏鱼波清映柳,波清映柳拂风和。

此种诗体由十字构成,读时十个字位置不变,运用顶针与回文相结合的方法,可将这十个字变成一首二十八字的七言绝句。因小诗很短,这十个字又多次重复,创制时除了要考虑字词往返衔接的顺畅外,还要注意音韵的和谐,若平仄调整不开、不去押韵,读时多少会出现拗口的现象。这便涉及到了此体的格律:△○●●●○△,⊙●△(空心为平声,实心为仄声,△为韵脚),整句只有第八字⊙可平可仄,1、7、10字为平声韵脚。依律填制,可构成七绝体,使平仄错落有致,音节谐婉,产生一种音韵美与环复美。这也正体现出格律的功用。

清代李旸的《春闺》回文,读著也别有一番意趣,其诗以本句回文的形式构成。本句回文是在一句内完成一个回复过程,即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也称就句回文。

春闺 其一

垂帘画阁画帘垂,谁系怀思怀系谁?
影弄花枝花弄影,丝牵柳线柳牵丝。
脸波横泪横波脸,眉黛愁浓愁黛眉。
永夜寒灯寒夜永,期归梦还梦归期。

更为绝妙的,是清代才女张芬的一首诗,题为《寄怀素窗陆妹》,正读为七律,倒读可成《虞美人》词。

正读:七律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得留。
风冷结阴寒落叶,别离长倚望高楼。
迟迟月影移斜竹,叠叠诗余赋旅愁。
将欲断肠随断梦,雁飞连阵几声秋。

倒读:虞美人

秋声几阵连飞雁,
梦断随肠断。
将欲愁旅赋余诗,
叠叠竹斜移影月迟迟。

楼高倚望长离别,
叶落寒阴结。
冷风留得未残灯,
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此种诗词合璧回文体,极其严谨,有固定的格律,须先以七律入手,作七律的同时亦要考虑词的顺畅与要求。此体格律上字字平仄固定,锤锤定音,每字平仄上没有活动的余地,且还涉及到诗与词的用韵,因此,作七律时,词的韵脚便要选定并在其中固定位置上下好,结合这些韵脚使七律组织成篇。这一过程,实际也是诗与词同时创作的过程。张芬此体正读的诗、倒读的词皆流畅,颇具意境,且符合诗、词各自的格律与要求,词更优于诗,整体看是一篇佳作。

清代朱杏荪也有一首诗词合璧回文体诗,其诗可读出正反七律两首、正反《虞美人》两首(即四读回文),格律与此体差不多,只是首句不入韵,在用韵上要比此体复杂些。此合璧回文体可说是融诗、词、回文、律诗韵、词韵等多元素于一体的高度浓缩体,格律上虽严谨,却因此成就了这一精彩的诗格。由此,怎么论断呢,有人觉得严格的规范会扼杀艺术,但若才力能及、运用得当,严格的规范下更会成就艺术。

难度与精彩总是并行。有人称回文这种艺术形式为“戴着镣铐跳舞”,诚然。但是,我们在惊叹那些高妙之作时,也会感叹:即便是戴着镣铐,也可以跳出绝美的。回文诗的至高境界,所展现、所见的只是那绝美、如行云流水般的“舞蹈”;而那“镣铐”,存在,却已无形。

品味回文,从优秀作品中可投射出,作者们创作时一定是严谨认真、付出了心血的,展现技巧的同时注重意境,才使作品具有了高度与水准,得到广泛认可从而广为流传。那么,可以说,写作者们的态度与诗作的质量这两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回文诗的发展方向:是嬉游、徘徊于文字游戏的“低谷”还是昂首阔步登上文化的大雅之堂。于今也是这样。我祈盼是后者。

基于回文诗的独特魅力,笔者也喜爱回文,也常用它来达意抒怀。如所作七绝双义回文《师植清莲》:

师植清莲

圆圆碧叶浪层翻,润润莹珠雨滴痕。
千万莲成栽昔日,牵心远挂念师恩。

回文:

恩师念挂远心牵,日昔栽成莲万千。
痕滴雨珠莹润润,翻层浪叶碧圆圆。

(所用平水韵,正读上平声元韵,逆回下平声先韵)

此体是回文诗中的一种形式,正读反读展现双重意思,称作双义回文(也叫双篇回文),虽有时只以一处之巧构成“双义”,却因此而体现出回文诗的功用。此诗正读意在念种莲人(念师恩),倒读为师念徒。诗中莲喻人,珠如泪,诗意略显伤感,期盼有一天,师徒能够重聚,不再相望。

如果诗歌是一座百花苑,回文诗在其中就是那一抹奇丽的姿影,幽葩静放,婉婉流香。惊鸿一瞥,你会惊艳于它的妍容、绰姿;芳华轻触,便可知晓它的内秀、蕙质。即便是曾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亦丝毫无损它的风华,悠然地,静处著。

也许有一天,当人们以新的视角重新去审视、研究它时,就会以这样的名称冠之:回文文化;当不再抱有成见、以艺术的眼光去欣赏它时,你就会看到它是在以多么优美的姿态,起舞著。@*

来源: 责任编辑:林芳宇

本文标签:, , ,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