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0日星期一

《智囊》选粹:古人的智慧与道德(二)(数文)

文: 陆善

来源:

一、柳大夫奖励斯文

唐大夫柳玼,被贬谪做沪州太守。谕州有一名叫牟磨,是都校(官职名)牟居厚的儿子,文彩不高,他拿了自己的习作,去谒见柳玼。柳玼百般夸赞。子弟们以为太过分了。

柳玼说:“巴蜀之地,土豪很多,牟磨是官员的儿子,独能好文,己属难得。假如不对他加以诱导和鼓励,他的意志就可能要消沉。因为我对他的称誉,人们必以此为荣。青年们由此而爱好学习与写作,少出一些草包,多出一些文士,不是很好吗?”

经柳大夫的诱导,社会风气逐渐变得文明起来。

二、大臣廉希宪对秀才优礼有加,复兴儒学

元朝的大臣廉希宪,礼贤下士,还常恐自己做得不够。当他做丞相的时候,江南刘整(原是宋朝的大臣)以显官的资格,来求见。廉希宪竟不让他坐下。而宋朝有一秀才,衣冠褴褛,带着诗作,前来请见,廉希宪却急忙恭敬的请他坐下,与之讨论经史,问寒问暖,如旧日的老朋友。

秀才走后,他的弟弟廉希贡,问他道:“刘整是贵官,而兄长待他很简慢;秀才是寒士,而兄长待他优礼有加。这里有什么缘故吗?”

廉希宪说:“这不是你所明白的!做国家大臣的,或语或默,或进或退,其轻重,关系天下!刘整的官位虽然尊贵,然而是背国叛主,来投诚的。像宋朝的一位秀才,他有什么罪过?我怎能把他当阶下囚对待?如今,我朝(元朝)崛起于北方沙漠,我若对斯文不加重视,那么,儒学从此就要衰微了。”

评曰】

仅仅是振兴文学,而且,如今天下,都应该知道节义的重要!这位廉希宪,确实是具有开国元勋眼光的人。

【附录:中国历史人物大辞典】

廉希宪(1231~1280)元臣。字善甫,畏兀儿人。崇儒,好经史,曾以“性善,义利、仁德之旨为对。”元世祖嘉之,称他为“廉孟子”。又善箭射,人叹称“真文武材也”。官至中书右丞、平章政事。《元史》称他在中书,“振举纲维,综劾名实,汰逐冗滥,裁抑侥幸,兴利除害,事无不便。”1275年,元取江陵,任行省荆南,兴儒学,平祸乱。认为国家“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 若“大奸专政,群小阿附,则误国害民。”

三、范仲淹为国敬贤用人,不遗谪贬

范仲淹为国敬贤用人,多注重气节,而忽略细故。如孙威敏,滕达道诸人,都为他素所敬重。在他帅兵镇守西北边陲的时候,安排幕僚,多用被朝廷贬谪而未起复的贤士。有人怀疑他的做法,范仲淹说:“大凡人有才能而无过失,朝廷自然要用他了。若其人实有可用之才,不幸遭到处分,不因需要而起用他,他就会变成废人了。”

所以,范仲淹用人,宽宏大度,能够各尽其才。

【冯梦龙评曰】

人才难得,用贤才益国。天下没有废人,朝廷才能够没有废事。不是识见极远大的人,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四、徐存斋雅量非凡

徐存斋当了翰林学士以后,出任浙中督学,当时年未满三十。一位秀才的作文中,有“颜(渊)苦(恼)孔(丘)之卓(越)”的话,徐存斋阅后,批云:“杜撰。(胡编、无根据)”将其打入四等。此生将要受到训斥,拿着文卷请示说:“大宗师的教诲很对,但‘苦孔之卓’出自杨子《法言》,实在不是生员杜撰出来的。”徐存斋立刻站起来,说:“本学台侥幸少年得中高科,不学无术,今蒙教诲,收益非浅。”遂将他改置为一等。徐存斋此举,当时舆论一致称赞他的雅量。

【冯梦龙评曰(不仅评,有时还补充新材料)】

不说改正大错,即此一事,就可看出名宰相的器度见识。

听说万历初年,有一士人,作“怨慕章”一题,文中用了“为舜也父,为舜也母”句,被学台放到四等,批上“不通”二字。这位士人申诉说:文法出自《礼记.擅弓》。学台大怒,说:“就你读了《擅弓》?”将他改放在五等。人的度量大小,相差何止千万里!

宋太祖曾因事,很生周翰的气,将处以杖责之刑。周翰说:“臣身负天下才名,受杖不雅。”太祖遂饶恕了他。古来圣主名臣,绝无使性子、为非做歹的!

又,听说徐存斋先生,在浙中任职的时候,有两三个人,为争夺被推荐资格,在堂下喧哗,先生(徐存斋)阅卷如故。不久,又有二人谦让,在堂下喧哗,先生依然阅卷如故。事后,他召集诸生说:“我不愿意让人争夺,也不能让人谦让。大家没有读‘条例’吗?连本学台也得遵守条例,不能自做主张,大家都按条例办事就是了。”从此,争、让皆息。先生办事持大体,一切按规则执行,均与此相似。

五、胡霆桂 罪婆打媳

宋理宗开庆年间,胡霆桂做铅山县主簿,不准私自酿酒,禁令甚严。

有一媳妇,状告婆母私自酿酒,霆桂问她道:“你事奉婆母孝顺吗?”媳妇答:“孝顺。”

霆桂说:“既然孝顺,可替你婆母受罚。”于是以私酿酒罪,批评其婆,然后打媳妇一顿板子。

从此,政化流行,全县大治。孝敬之风,也倡行开来。

六、张耳教陈余,忍小以成大

张耳、陈余,都是魏国的名士。秦始皇灭魏,悬重赏,捕捉二人。二人改变姓名,都逃往陈国,充当里巷监门,来糊口。县吏曾因陈、余犯过错,而鞭挞他们。陈怒而欲起反抗,张耳踩他的脚,暗示叫他忍受。

县吏离去后,张耳把陈余,拉到桑树下,批评说:“开始我怎么跟你说的?现在受点小辱,就想要跟一小吏拼死吗?”

越王勾践,居石室卧薪尝胆,淮阴侯韩信,受胯下之辱,都是忍小辱以成就大业。陈余肤浅骄躁,远远赶不上张耳,所以最后,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七、狄青不去面湟

北宋大将狄青,在行伍中,做士兵十几年,因屡立战功,被提升为将军。仁宗劝他用药,除去面湟(因犯错,脸上刺的符号),他不肯,说:“留着可以激励士气。”

【冯梦龙评曰】

即此一事,即可知他(狄青)日后,不肯攀附权贵。

八、识时务者为俊杰

宋神宗熙宁年间,推行王安石新法,州县骚乱。当时,康节先生,正闲居林下,其门生故旧,在朝做官的,皆想辞职回家,来信征询他的意见。

康节先生回答说:“此正诸君所当尽力报效朝廷的时机。新法固然严苛,你们能够宽容一分,则百姓就能得到一分的好处。辞官而去,又有何益?”

李燔(朱熹弟子)时常议论:人不必等到做官有权位,才能建功立业,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些有益之事,即为功业。

【冯梦龙评曰】

蓬池袜宏,劝人做善事。有人说:“我无行善的能力。”大师指着凳子说:“假如这只凳子,倒伏碍路,我把它搬掉,这就是一善。”如此存心,便觉得在国家多难之时,辞官不做,便似入宝山空手而回,十分可惜。

鲜于优(人名)做利州路转运副史时,他下属的农民,到时,不来向国家借取青苗钱。宰相王安石派员前来盘问鲜于优,责备他不执行政策。他说:“按青苗之法,农民向国家借钱是自愿的,如今民不自愿,岂能强迫?”称赞:鲜于优此举,是“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农民。”此为三不,仕者应当效法。

 九、杨文贞义护徐奇

广东布政使徐奇,入朝面见,带来岭南出产的藤制小箩筐若干,将要送给朝廷大臣。仇家是佞臣,获得了馈赠名单,便呈送给皇帝,皇帝一看,上面没有杨士奇(谥文贞)的名字,于是,便单独把杨士奇召到宫中,问其缘故?杨士奇上奏说:“徐奇从都给事中之职,受命做广东布政史,临行时,大家都作诗来送行,所以才有这个馈赠,臣当时有病,没有送行之作,否则名单上也会有我。如今虽具列众名,但别人是否接受,尚未可知。况且礼物甚微,一个粗制的民间小箩筐而已,估计并无他意。”皇上疑心顿解,便把名单交给宦官,命令烧掉,再不追问。

【冯梦龙评曰】

这名单一烧,逻织罪名的佞人,顿时气馁,免去大臣中许多祸患,而且使皇上没有怀疑大臣之心,所成全的人和事,非同小可。粗看,这不象什么智慧,实际上却是大智大德的行为。岂仅仅是厚道而已!

宋真宗时,有人上书,言及宫禁中之事,皇帝恼怒,命人籍没他的家产,获得朝延士大夫与他往还、占问吉凶的书信,想要交给御史衙门处理。

宰相王旦,把自己卜问吉凶的书信,从家里取来,进呈皇上,请求一并立案。皇帝才逐渐打消处分的念头。王旦遂到中书衙门,把这些书信,全部烧掉。事过不久,皇帝有所反悔,又命人要这些书信。王旦回答说:“已经烧了。”皇上也就不再追问。这事的处理,与杨士奇相类似,都是舍己救人的例子。

(均据明代冯梦龙《智囊》)

本文标签:, , , , , , , ,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