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原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字词义解释】
(1)国风:《诗经》体裁之一。指周代诸侯国的民间歌谣。共160篇,分为15国。大抵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民歌。
(2)雅:《诗经》体裁之一,分为《大雅》、《小雅》。《大雅》是诸侯朝见天子时所用的诗歌;《小雅》是天子宴享宾客时的诗歌。
(3)颂:《诗经》体裁之一,是祭祀宗庙的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类。
(4)号:号称。
(5)四诗:诗经的四种体裁。
(6)讽咏:朗诵与吟唱。
(7)既:已经。
(8)亡:失。
(9)春秋:书名,孔子根据鲁国史书编纂而成,记载了鲁国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史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其文字简短,多含褒贬,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10)作:产生。
【译文参考】
《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诗经》的四种体裁),应当时常朗诵与吟唱。
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逐渐被人遗忘,于是孔子就编著了《春秋》,这部书中有褒有贬,善恶分明。
【读书笔谈】
这一课,很明显,讲到了儒家六经中的《诗经》和《春秋》这两部经典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编撰《诗经》并让弟子学习,为的是教育弟子拥有在社会立足以及治国为政的才能。无论是社会交往,还是出仕为官,甚至是持家,都要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意,自己的意愿或者志向,所谓诗以言志。人在世间,活着,必要有所作为,立志方能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志愿常常合在一起,志也就是内心所愿,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接抒发心意,流露的是真性情,不造作,不虚假。因此孔子让人从读诗中陶冶性情,明了自己的志向,明了各诸侯国的人心所愿,真实地面对人的心志。
为何懂得人的心志,方能在社会立足,方能懂得如何说话、如何著书立言呢?方能治国呢?孔子说诗经: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可是出自《论语》的为政篇,就是说,教弟子如何治理国政的教导。这句话是说,诗经三百篇,抒发的都是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意愿和想法,没有淫邪的东西。可见,没有淫邪,真挚的意愿是治国和做人的首要。孔子志向在于复兴周礼和王道。而周礼之本在于直,就是不做假的真意。所以他又说学诗,“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论语.泰伯》),也就是说,学习诗经,可以情志兴起,表达意志,情感,但要有度,所以成于礼,有节制地表达,方可以让人接受,方可以行得通。 总之学诗经,可以兴起人的高尚情志,由此可见,孔子认为,人处世的修养开始于学习《诗经》。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真实意志是什么都不敢直言,如果连百姓的心愿和情感,也就是民心为何,都不知道,不正视,不能首先做到“真”,那么你就无法打动人心,无法了解国民的心,治国就更加无法谈及。
因此,读诗经,可兴起志向,可观民风,甚至可以学习如何表达的技巧,即使是技巧,也是为了更好地传达心意给对方,目的还是为了在社会立身,在治国上有明确的方向和想法,以便处理政事,可平民怨,导正气。因此,周朝置采诗之官,“观风俗、正得失”。可见孔子让弟子学诗经,不是为了文学欣赏为主,而是辨别心志,求的是真性情,是君子首先要具备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是真正有礼的人。才能治国务实,不沽名钓誉,真正地处理国政,为民请命。
至于《春秋》,是直接以历史的笔触,整理历史,孔子整理鲁国的编年史,是因为他意识到,历史的教训对于后人,有多么重要,孔子是鲁国人,当然整理的是鲁国的历史,春秋是先秦对历史的叫法,由于孔子著述鲁国的春秋,后人便把这部书的笔法,也就是写法,当作了范本。著述历史,根据孔子的目的,是明治国的教训,给后人留下经验和智慧,明白世道兴衰的规律,让后代的君王和臣子,都要以史为鉴。可以说,春秋笔法的褒贬,这种写法,评论人物和政事的得失、善恶,都是为了后世吸取教训。这就是读历史的目的,也是孔子写历史,叫弟子读历史,读春秋的原因。所以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读历史。
但是今天的现代教育,读历史不知所用,为的只是炫耀自己懂得知识很多而已,或者为求高分而已。不能积极地读历史,也不知如何运用于现实人生,这就是学生不爱读书学习的原因。没有志向,没有历史参照,不知学以致用,导致没有目的地接受各种信息。很多学生为此逃学,或者觉得学习很累,不是乐趣。原因就在于此。没有志向和学习目的的大量灌输,是现代教育最大的问题。
【故事天地】 问一得三
孔子的儿子出生的时候,鲁国的国君派人送来一条鲤鱼,所以孔子给儿子取名叫孔鲤,字伯鱼,意思是鲁伯送的鱼。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陈亢问伯鱼:“你父亲有没有特别传授给你什么?”伯鱼说:“没有啊。一次他一个人站在庭院,我快步经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人心,不懂民意,就没有独立的思考,无法说出有意义的言论。’我就回去学诗。一次他又一个人站在庭院,我快步经过。他问我:‘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能立足于社会。’我就回去学礼,就听过这两次。”陈亢回去高兴的说:“我今天问了一件事,却得到三方面的收获:知道了诗的作用,知道了礼的作用,也知道君子并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很多人把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理解成讲话的技巧,其实不然,无论多有技巧,君子的志向为的是治理出和平安定的盛世,对百姓的生活,心愿,苦痛,都要关注,才能知道如何对症下药,想出良策,即使是面对家庭,也是一样,诗歌能最好地直接倾述心志和情感,古人重视诗歌,不仅仅为了文学欣赏,关键在于“言志”,能直接看到人心中的情感和志向。当然同时诗歌的用语,非常优美,学了自然就会运用,还能表达的十分到位。这就是后世关注的技巧。这个技巧是自然获得的,不能本末倒置。
孔子让儿子读诗学礼为的是“发乎情”,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意志明晰,但同时还要“止乎礼”。有真情需要表达,但却不可做过头,要掌握分寸,合情还要合义理,而人的礼就能起到节制的作用。合礼基本上就会合理,才能让人接受,才能起到效果发挥作用,否则,就会伤人或者让人反感,抵触,把事情办坏。那就无法立足社会,得不到接纳承认。也就是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注:根据正见网《三字经》教材改编)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