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以史为鉴:为政以德,民心所向

文:郑重 来源:

在《论语.为政》中说:“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说:“(周朝的国君)以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诚心实意的拥护它。”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的原则。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也强调了以德治国的方针:“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在孔子看来,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孔子的主张启示我们,德治在治理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治理国家不能光靠法制,更不能依靠严刑峻法。

关于德治,在《论语?颜渊》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季康子问政于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执政者的德行好比风,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往一边去。”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执政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还是以德治国,是有者的所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构成社会的重要因素,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不同,法律具有强制性,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依靠强制手段来实行的;道德则是靠人们的理想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教育等力量来维持的。正如一个国家和社会不能没有法律和法治一样,一个国家和社会同样不能缺少道德和德治。

孔子“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德治”传统。一些英明的统治者,无论是打天下还是治天下,都不忘施“仁政”、行“德治”。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盛世”,都同统治者注重实行“德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唐朝初期出现了为后世长久称道的“贞观之治”,与李世民在位时 有一套比较完备的道德体系,并运用政治、法律的手段加以推行,是分不开的。古代关于“德治”的治国思想和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治国基本思路,至今对我们仍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纵观潮流,横看眼前现状,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拥有了一定的仁德,大家就会以你为核心,把你当作北极星一样,围绕着你转。否则,管理者如果以权谋私,徇私枉法,无才无德,独裁恶棍,作出了违背仁德的一系列行为,人心就会发生背离,管理者也就会成为孤家寡人。你以为你掌握了千军万马?立刻会变成光杆司令!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的根本是仁德。有了仁德,才能有“众星拱之”。有人问:“中共一贯以斗(以恶、以骗、以贪、以杀…)治国,怎么它现在还不死呢?”笔者诚告诸君:“稍安勿躁,恶有恶报;神的安排,万般精妙。时辰将到(真的将到!),兆民欢笑(您一定会欢笑)!”

本文标签:, , , , , , , , ,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