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其昌 整理
来源:正见网
【古训】学于古训,乃有获。(《尚书•说命》)
【今译】学习并遵照古人的训戒去做,才会有收获。
【古训】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尚书•说命下》)
【今译】为政不效法古训,而能长治久安,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事!
【古训】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必成!(《礼记•学记》)
【白话】博学于古代圣贤的古训,而不停止;切实地去做,而不知倦怠。必有所成!
【古训】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学记》)
【今译】君子要想移风易俗,就一定要学习古训(古代圣贤之书)!
【古训】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易•乾》)
【今译】君子通过学习积累知识,通过请教和讨论弄清道理。
【古训】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周易•系辞下》)
【今译】有才德的人努力发展自己的智识能力,等待时机来临马上行动,又有什么不好呢?
【古训】仕而优则学。(《论语•子张》)
【今译】当了官,行有余力就学习。
【古训】子贡问:(何谓)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今译】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算君子?”孔子说:“把说出的正确的话,付之于行动,才称得上是君子。”
【古训】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今译】一个人不修养道德,又不学习,还不听从有道理的劝说,长期不能改过。这是我所担忧、难过的!
【古训】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今译】不学礼(不按礼的各种要求行事),就无法在现实中立足。
【古训】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尽心章句下》)
【今译】贤明者,去引导别人,凭着自己的清楚明白,让别人也能清楚明白。
【古训】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荀子•儒效》)
【今译】不学习,没有正义感,只求财富兴隆:这是庸俗的人。
【古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今译】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古训】学者不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荀子•大略》)
【今译】学习的人不一定都去做官,但是做官的人一定要学习!
【古训】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墨子•修身》)
【今译】好的名声不是轻易形成的,好的称誉是不能通过投机取巧的办法建立的。
【古训】无术之智,不教之徒,而恃强速贯习,不足以成也。(《吕氏春秋•不二》)
【今译】依靠不懂治国之术的小聪明,凭借未经过教育训练的才能,单凭自己的强力、敏捷、贯通、熟悉,是不能成就功业的。
(不靠小聪明去办大事业)
【古训】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今译】只听说学习以后才做官,没听说做官以后,才开始学习的。
【古训】学,身之砥砺也。(《尸子》)
【今译】学习可以使人变得能干,有作为。
【古训】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商君书•开塞》)
【今译】创立王业有一套办法。而维持政权,却另有一套办法。(提醒执政者,创业与守业,有着不同的规律,要善于学习)
【古训】弓待檠,而后能调:剑待砥,而后能利。(《淮南子•修务训》)
【今译】弓辅正之后,才能调和;剑磨了之后,才能锋利。(二者皆须先经加工、磨炼,尔后方可使用:比喻做官应先学好古训,而后才能办好政务)
【古训】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汉•刘向《说苑•建本》)
【今译】多听,并加以选择,自然就能增加智慧。
【古训】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汉•王充《论衡•效力》)
【今译】只有努力学习,掌握了知识,才能成为有力量的人。
【古训】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汉•王充《论衡•别通篇》)
【今译】不博览群书的人,不了解古今情况,不能识别世间万物。
【古训】不览古今,论事不实。(汉•王充《论衡•别通篇》)
【今译】不研究历史和现状,对问题的看法就不会准确。
【古训】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今译】一个人要想明白道义,必须先读书。
【古训】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今译】想要立功业、发扬道德光辉的人,没有比学习更好的办法。
【古训】《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今译】《周易》说:“君子把多学多记前人的善言善行,用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古训】为君者法三王,为相者法周公,为术者法孔子,此百代不易之道也。(《盐铁论•刑德》)
【今译】做国君的要以三王(尧、舜、禹)为楷模,做丞相的要以周公为楷模;做学问的要以孔子为楷模,这是世世代代也不应改变的规范。
【古训】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恶,适情性,而治道毕矣。(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
【今译】符合天道,修炼心性,辨别好坏,适应(百姓的)性情,治理国家之道,就很完善了。
【古训】不习为吏,视已成事。(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今译】不懂得怎样办理行政事务的官吏,只要看看前人已经成功的办事方法,就行了。
【古训】学所以益才也。(《说苑•建本》)
【今译】学习是用来增加才智的。
【古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今译】学习时需要精神集中,要增进才干就必须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进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学有所成。
【古训】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欣欣焉发愤忘食,日新厥德,其乐岂衔橛之间哉!(《资治通鉴•汉纪十六》)
【今译】考察圣君明王的风范,学习治理国家的道理,内心愉悦,发愤忘食,自己的品德每天都在长进,这种快乐,岂是骑在马背上奔驰,所能体会到的!
【古训】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资治通鉴•周纪四》) . .
【今译】国家,是天下的利益和大势所在。懂得治国之道的人,掌握了它,就会很安定,很荣耀,成为积累美名的根源。没有得到治国之道的人,掌握了它,就会很危险,(百姓)受到很大牵累,(不懂治国之道的人)有了它还不如没有它!(意谓:掌权治国者,一定要学习掌握治国之道,否则便成为是祸国害民的坏人!)
【古训】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宋•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
【今译】学者贵在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而不仅仅是了解知识。
【古训】古君子之为学也,不在乎禄位,而在乎道义而已。用之则从政而惠民,舍之则修身而垂教。(宋•王禹俑《送谭尧叟序》)
【今译】古代君子治学读书,不在乎当官、而在乎道义罢了,被任用,就管理国家,让人民得到好处。不被任用,就修养身心、而留教后人。
【古训】君尽其所以为君,臣尽其所以为臣,卒无一背戾者,其出于学,而存于师也。(宋•王令《师说》)
【今译】国君竭尽全力做好国君,臣子竭尽全力做好臣子,终于无一个违背职责的。这都是因为学习古训,而又有老师教育的缘故。
【古训】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辩其大义,以立修治人之体也。 (明清之际•王夫之《读通鉴论》)
【今译】读书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应该是明察书中重大深刻的道理,用来建立修身治国的思想体系。
【古训】学则治,不学则乱。(明清之际•黄宗羲《明儒学案》)
【今译】有学识就能治理事物,没学识事理就会混乱。(意谓:无论从政或从事其他行业,都必须学习)
【古训】“天上若无难走路,世间哪个不成仙?”(清•袁枚诗句,见《随园诗话补遗》卷九)
【今译】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要历尽艰难困苦,才能登上高峰。
【古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清•曹雪芹对联,见《红楼梦》第五回)
【今译】世上的事情能洞察了解,人情世故能熟悉通晓,这就是学问。(意谓:书本之外也有学问,人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
【古训】能读不能行,所谓两足书橱。(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今译】只能读书,而不能够付诸实践,这就是所说的两条腿的书橱。
【古训】能甘澹泊,便有几分真学问。(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今译】人不重名利,就说明有几分真正的学问。
【古训】帝王治平之道,奥在《四书》,迹详史籍。(《清史稿•列传二十六》)
【今译】帝王治理天下的道理,深刻的保存在《四书》里面,具体的事迹可以在各代的史书和典籍中见到。
【古训】自古奇人伟士,不屈折于忧患,则不足以成其学。(清•方孝孺《答许廷慎书》)
【今译】自古许多伟人不经忧患挫折,就不能成就才学。
【古训】学不足以修己治人.则为无用之学。(清•方苞《年谱序》)
【今译】学识不能用来修炼提高自己和为社会服务,则没有用处。
【古训】刑正、兵食,国势、邦交,士之智也。(清•张之洞《劝学篇》)
【今译】考虑刑事、国防、内政、外交……等问题,是国士所应有的才干和谋略。
【古训】岂有生来即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习而来。(清•爱新觉罗•玄烨《圣学》)
【今译】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无所不能的,凡事都从学习中得来。(要紧的是谦虚勤学。)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