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星期一

《幼学琼林》笔谈(二十二):看明君与忠臣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原文】

唐太宗为臣疗病,亲剪其须;颜杲卿骂贼不辍,贼断其舌。

【字词义解释】

(1)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任贤纳谏,国泰民安,史称“贞观之治”。
(2)颜杲(gǎo)卿:唐琅玡人。安史之乱时,起兵讨伐叛贼,失败被俘,策目(张大眼睛,怒目视人)骂贼不住口,被安禄山割断舌头,喷血而死。
(3)辍:停止。
(4)断:割断。

【译文参考】

唐太宗亲自剪下胡须,为臣子李绩(jī)配药治病;颜杲卿痛骂叛贼,不肯屈服,被安禄山割断舌头。

【读书笔谈】

该课的两个典故,一个是君,一个是臣,虽然不是一个帝王的君臣,但是同样体现了仁义为主题的君臣之道,用今天的话讲,是上司、领导和下属的仁义与忠义的相处之道。

为君者要像唐太宗那样,如同父亲那样关爱臣民,为救治臣子,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入药。而臣民要像子辈那样拥有忠义之心敬重君主,保家卫国。所以自古就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法,君臣的关系往往比喻为父子的关系。目的是提醒不同身份的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而君王更是君子的表率。

君子就要仁爱,无私,更要懂得是非善恶,任人唯贤,身居高位更要谦恭待人,礼贤下士,有错必改,此为孔子说的君子的品德,君王就要成为天下君子和臣民的表率。所以绝不能居高位而有傲慢骄横之心。孔子说:为政以德。这一切,唐太宗都做到了。唐太宗能成为中国一代伟大的贤明帝王,正是践行此理的结果。如今全世界记忆中辉煌无比的礼仪之邦,华夏文明,都源自对唐朝的仰慕。所以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才会成为海外中国人居住地的代称。唐人成了历史记忆中最美最文明的华人形象。

至于忠义,并非今天中共教育的愚忠,忠义的后边跟着一个义字,是非常关键的词语,因为中国同样有“助纣为虐”的教训(就是帮助暴君为非作歹,残害百姓和臣子)。如果你的忠心,是违背道义的,是帮助暴君残害百姓,则失去忠的意义,变成害人的工具了。所以,忠义两个字不可分,忠的前提是符合道义。这个道理跟信义一词同理。

孔子的《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思是说,坚守信用、约定、承诺等等这样的事情,必须是靠近道义、符合道义的,否则,就不能去做,不能随便就答应对方,做了就等于干坏事,所以这种情况,不存在是否守信用的问题。因此中国才有“择其明主而事之”的人生教诲。懂得远离小人,听忠言,任用贤能的君主,才最值得侍奉和尽忠。才不会因此残害百姓,造下罪业。

如果我们做任何事,都能想一想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是否符合天地良心,是否符合道义,那么人生就不会有太多的遗憾、失落、不知所措和各种不安了。所以说古代教育的核心,在于教会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做人的正理。读历史也好,读典故也好,为的都是德育。让善良的天性不会被各种欲望所蒙蔽和改变。

有人说了,那有些帝王犯错了,是否马上要离他而去呢?当然不可以,比如朋友有了错误,你就要离他而去吗?正确的做法是给出忠言,给以改错的机会,此为良友。何况国家大事。,晚年糊涂,沉迷音律歌舞和杨贵妃的美色,疏于朝政,用人不明,导致安史之乱,但是他并没有像商那样以炮烙等酷刑残害百姓,也并未做下挖心给妖妃妲己入药、残害忠良的伤天害理的事情,不过是沉迷声色,一时被蒙蔽罢了,但是也就让人看到,君王的糊涂,会危害多大。这时的臣子,要劝谏帝王,给出忠告,同时还要守护国家和百姓,而不是抛弃君王,让国家轻易陷于的动荡和战争之中。

因为分裂和统一的过程,极为漫长和残酷。周朝的,汉末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末的五代十国等等,分裂与统一的过程,经历的往往是几百年的战争与动荡,所以,不到天理难容的地步,不可轻言改朝换代和君王的废立。此为忠臣所为,目的还是保护国家和百姓拥有来之不易的太平。符合忠义的正理。

【说故事时间】

剪须和药

唐太宗对早年与他一起征战天下的将领们情义深重。有一个功臣李绩得了暴病,久治不愈,太宗请来御医为他诊治。把脉后,开了处方说,只要用人的胡须烧成灰,配合药服用就可以治好这种病。太宗一听,便将自己的胡须剪下,烧成灰给李绩配药方。李绩服药后,病情果真痊愈。

古代的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不敢毁伤”,而太宗竟然为了治李绩的病剪下胡须,因此李绩十分感激太宗的恩情,痛哭流涕的叩头谢恩,把头都磕出了血。太宗说:“我是为国家着想,有什么值得感谢的?”

颜常山舌

颜常山,就是唐代颜杲卿。安史之乱,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史思明率贼兵进逼,常山军民以微薄的力量抵抗,昼夜苦战,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 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被俘。叛军用刀架在颜季明颈上,逼迫杲卿投降,杲卿不答应,季明被杀。之后,颜杲卿被押到洛阳,见到安禄山,大骂不已,叛兵钩断他的舌头,仍含糊大骂,至死不屈。

南宋文天祥所写的《歌》中列举历代的忠臣烈士,其中提及“为颜常山舌”,指的就是颜常山被割断舌头仍喷血骂贼至死的壮烈事迹。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from 气功

千古义商张保皋(1):历史剧《海神》演绎正统人生观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剧引领道德的重责大任

我们都知道现代的影视艺术,尤其是电影与电视剧,对现代精神与思想观念的冲击力、影响力实在大的无法想象。它的作用,如果将之与相比,就如古代小说与戏曲艺术,由于其故事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很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几乎成为了人们心目中自觉崇敬与效仿的楷模。而现代的大型电视剧,由于其直观的艺术效果,每一个镜头都可能直接影响着世人的行为举止与道德观念,其责任之大可想而知。

很多人都知道,电视剧按其表现的人物时代,大致划分为现代剧与历史剧,现代剧大多表现男女的情爱、商场的争斗或是科幻,恐怖暴力等追求感官刺激的东西,即便是历史剧、历史人物也往往只是披着古装的现代人而已,借着古代的历史背景与历史故事,表现的却是现代人的放纵自我、不负责任的恋爱观、家庭观等现代变异的思想观念。对社会、对世人尤其是对一打开电视便不加思索也没有辨别是非能力、没有任何防备就灌入脑中的年青人和天真好奇的孩子来说,是莫大的伤害。因为它比古代的戏曲小说来得更加直观、更加形象、更加五彩缤纷、引人入胜。

其实历史剧的拍摄与创作在现代社会意义重大。在中国古代的帝王将相、文人智士都懂得读史鉴今,以史为镜的道理,尤其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一朝一代的兴衰与人事的变迁,留下了许许多多安邦治国、为人处世、建功立业的正反两方面的深刻教训,以致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懂得修身重德的重要。古代史学家固然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执笔著史,一字一句,褒贬功过,忠奸善恶,绝不敢任意妄为,因为那是前辈先祖一代又一代在实际的人生中走过的路,其中有着血与泪的教训。

弃恶扬善归正世风应该可以说成是史学家记载历史的重大目的之一。但是历史写完给人留下怎样的人生教训,历史究竟要教导人们怎样为人处世,或者说每朝每代历史舞台上能留下名姓的历史人物所走过的路,究竟体现怎样的精神风貌,为后人留下了怎样的价值,光靠史学家忠实详尽的记述是很难广泛深入世俗,让普通百姓千古传颂或万世为戒的。因此,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小说、戏曲便自觉地承担了这部分责任,将史学家肯定的历史精神与价值化作一个个形象鲜明的艺术作品。让人津津乐道、代代相传、永生难忘。

可以非常肯定的是,如果在中国古代就出现了影视艺术,这些艺术创作的先祖们一定懂得应该拍摄怎样的作品,应该如何塑造历史人物从而留给世人、留给后人,达到劝善的最终目的。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有取之不尽的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从为君为臣如何安邦治国、建功立业到为父为母为儿为女为夫为妇如何治家,社会层层面面、历朝历代先祖留下的题材与故事实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如果在中国创作历史剧作的艺术家们能懂得祖先留下的历史有多么宝贵,懂得历史的本质真相究竟在哪儿,懂得自己身为艺术家肩负的历史责任在哪儿,那么历史剧所开创的天地将会是一片灿烂,无比的开阔。

但是在当代的中国,由于文革期间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与毁坏,不要说拍历史剧,便是祖先留下的小说、传记与历代相传的戏曲艺术,许许多多的年青人也已经看不到或无法理解其中表现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了;作者著述小说与英雄人物的目的何在,一般的人已经不会去进行清醒理性的思考了。这其实是一件十分令人心痛的事。

《海神》表现正统的人生价值观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在早些年拍出了一些既反映正统历史观又能紧紧抓住人心的优秀剧作,其中一部便是大型历史剧的杰作《海神》。尽管其表现的主人公并非中国人而是古代朝鲜新罗时代的一位传奇人物,但其表达的内涵——身为男儿要胸怀远大的抱负、要为民造福,并坚守的思想却与中国正统的文艺创作思想完全一致。整部剧充满了浩然正气。

由于其主人公一半的人生经历与唐朝的沙漠、战场与唐朝的商业名城息息相关,该剧表现的为人风范又与的思想几乎没有任何差别,常常令人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己看的就是当年中国男儿身上普遍拥有的精神风貌,堂堂男子汉大丈夫那份曾令全世界敬仰的为民族大义献身的胆识、魄力与伟大的胸襟。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心潮澎湃,会情不自禁的追思与遥想曾留在记忆深处的中原古风。

不仅如此,这部剧作在揭示深层的人生价值观的同时,为了让观众能够获得由内至外从精神到感官的双重美的享受,在情节上、视觉上、音乐上、服装上、武打动作及战争场面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力求精益求精,因此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海神》出现了电影般开阔的视觉效果,无论是海上还是唐朝的沙漠,战争场面惊心动魄;尽管这是一部描写男儿以道义立身处世、艰苦创业造福百姓的作品,却也同样吸引了众多的女性观众,剧中表现男子的阳刚、胆识与魄力的同时,自然融进了一条与主人公张保皋命运紧密相关的爱情线索,令此剧刚柔相济,情节既跌拓起伏,波澜壮阔,又有恰到好处的诗情画意。由于该剧表现的人格与抱负十分的深刻,使得这部戏的爱情高尚而纯净,为对方的前途与人生无私的付出,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的一个申明大义、成全他人的女子——本剧中的婷花小姐一生凄苦的命运也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眼泪,人们对她既同情又十分敬重。

因此这部戏虽然揭示的主旨内涵十分严肃而深刻,却让人看的津津有味,深受感动。达到了乐于接受并自觉遵从和向往高尚人格的效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海神》是一部用精湛的现代影视艺术真切反映和遵从古代正统人生价值观的力作。

接下来本文将根据《海神》所要传达的主旨具体展开论述该剧是如何推演剧情的,分析其安排每一段剧情的根本原因与目的所在,从而体会到剧作背后共同努力的艺术家们难能可贵的为世人尽责的一片至诚之心。更期待这样的作品早日出现在蕴育了五千年文明的本土上。


from 气功

酌古鉴今:马县令为民涕泗(数文)

文:陈必谦
来源:

一、官吏不可害民以利己

《元史?董俊传》记载:

董俊,是元代开国功臣,字用章,河北藁城县人。出身农民,他招募兵士,跟从大将木华黎,平定金国,因功被授上将军、左副元帅。战死于河南,年48岁。他在平定金朝时,力主不枉杀无辜,尽力安抚流民,对河南地区的稳定,有特殊贡献。

董俊为人忠正诚实,严格要求自己,不因艰险而稍有改变。临阵时,其勇气能慑服众人,站立在枪林弹雨间,神态怡然,若无事人一样,虽然身受创伤,也不为之变色。他每每羡慕汉代名将马援的为人,说:“马革裹尸,马援实在是壮士。”因此,他作战必定持矛,身先士卒,有人劝他不要这样做,危险太大!”董俊说:“我为人臣,敌人在前,我怎可置身于安全之处,让士卒们危难战场?”

先前,在戊子年(1228年),众官朝拜皇帝,诸将献上户口,都增加了数额,以邀功利。董俊的属下官员,请示如同众官,也好多报冒领赏赐。董俊说:“人民实际数少,而欺君以报为数多,他日,君王征收赋税时,按照多报的户数,索要时,官吏们不能应付,必然会重敛百姓,以完成朝廷指派的任务。这是我独占其利,而人民大遭困苦啊!官吏不可害民以利己!”

他在元帅府工作时,有三百多名狂暴的青年,约定时日叛乱,事情发觉,他只杀戮其首领一人,其余都被释放。

深州、冀州之间,有妖人蛊惑民众,图谋不轨,接连逮捕有数万人,有关部门决定把这些人,判族诛之刑。董俊力请于主管者,只诛杀了首恶。

永安节度使刘成,背叛蒙古,而投降金将武仙,于河北井陉。董俊下令道:“判逆者仅刘成一人,其余能离开叛逆者,即为忠义之士,给予他们家财,并奏明朝廷,立功者封官。”叛众果然离开刘成,来归降董俊。

沃州山民寨、天台等处的强盗,在攻破而招降这些人后,一些将领,贪恋这些人的美女、金帛,想对强盗们的美女、金帛,实行抢掠。董俊说:“举城均投降,而俘虏他们的家属。仁者不可这样做!”大家为董俊的品性所感动,都不掠取。

在南征时,河南人大多愿意归顺董俊为奴。董俊保全他们的家人,都放归他们为民。邻境人,有被掠卖的,董俊也用钱赎还。董俊的天性之善,大致如此。

二、“平民不会造反,乃贪官逼迫所致!”

《元史?彻里传》记载:

彻里,元朝大臣。蒙古燕只吉台氏,因继承祖先分封官爵,定居徐州。晚年始加重用,曾经为御史中丞,中书平章政事。彻里清正廉明,所在有政绩。

福建汀洲、漳州地区,有一个大盗,名叫欧狗,官军长期不能够平定他。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彻里,引兵前往征伐,号令严明整肃,军队所过,秋毫无犯。有来投降的,彻里则以酒食慰劳,并安抚遣送他们,对他们说:“我怎么会认为你们是造反呢?平民不会造反,实在是因为官吏贪污,残暴、逼迫所致!现在你们既然归顺,即是平民,我怎么能够忍心治你们的罪。你们仍旧耕田纺织,安居在你们的乡里,不要害怕。”

其他“据险而守”的人听说后,都来归附。没有多久,欧狗就被其党羽,绑缚送到军中,彻里将欧狗砍头示众,其余胁从者,不杀戮一人,汀州、漳州地区平定,百姓讴歌欢腾。

三、“官员在一动念一举笔间,便可造大福!”    

清代陈宏谋《从政遗规》(卷下)记载:

叶南岩担任蒲州刺史时,发生了一起群殴事件。一个人满面是血,脑袋几乎被打裂,前来投诉。叶公(叶南岩刺使)有刀疮药,亲自回家捣药,为伤者疗伤。命令属下,将伤者抬到幕僚的公寓,委派幕官,妥善照料,不让伤者感染。伤者的家人,也不许前来探视。然后略加审核,将伤者的仇家,关进监狱,其余的人,尽行释放。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

叶公说:凡是人们斗殴,都是出于一时的气愤,受伤的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抢救,就会死去。此人一死,就必定有一人要为他偿命。没有丈夫的寡妇、没有的孤儿,还有许多人,都会受到牵连,因此而的,不止一人。伤者伤愈,其他人只是一个斗殴的罪名。人们在感情上都希望打赢官司,即使牺牲了骨肉至亲也甘心情愿,所以我才不让其家人接近伤者。一个人关进囚牢,中等资产的人家,会立刻破产。一个人受了重刑,终生都难以解脱痛苦。眉公曾说热审、寒审,只在掌权人的一动念、一动口、一举笔之间,处理及时,正确无误便好!为官者,就可以造就无量的大福。

四、为民请命,上不允,大哭致病去世,百姓祭之

《清史稿?李大本传》记载:
李大本,字立斋,山东安丘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三考进士不第,铨选为知县。乾隆九年(1744年)以后,历任。后升宝庆府同知。

横岭峒的苗民,缺乏食物,向官府请求,宝庆府同知李大本,多方筹措,加以赈济。还为苗民筹划生计,请示上级说:“横岭峒苗民,自从叛乱的首领被杀,官府在安插剩余的苗民时,因为仇视他们,所以减少他们的产业,每人授给才三十至四十襸田地。每穳上好的田收获米六升,中等的田收获五升,下等的田收获四升,所获米不多。此外,峒田稍微肥沃的地,都分给堡卒;特别贫瘠的地,才分给苗民。每年收获的粮食不够吃,苗民男的砍柴来换米,女的挖草根捣成粉,以充口粮。这些年来,人口日益增多,材木枯竭,米价日益昂贵,苗民饥饿愁苦,实在令人怜悯,恐怕不应该坐视,而不为他们着想。现在没入官府的苗民田地,有一千三百四十八亩,以前招募汉民佃种,交纳田租以供军饷,汉民中奸良不一,屡次经过淘汰。请上级批准检视苗民家贫、人口多者,登记在案,有汉民佃种应该除名者,即按登记在案的苗民顺序,授田耕种,交纳田租如故,这样苗民得到粮食,而国家军饷也不亏,这当是补救的一个方法。”请示上报,没有得到批准。

李大本曰:“百姓得食,则国无亏。上不允,无奈何!”大哭而病。后因病去世。百姓恸哭泣祭不已。

五、“不扰民而廪有余”

《明史.周忱传》记载:
周忱,字恂如,江西吉水人,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宣德五年(1430年)以工部侍郎的官职,巡抚江南,总督税粮20年,在解决明朝的财政问题上,有卓越贡献。明朝中期,在当时办理财政的,没有人能比得上周忱。周忱办理政务,以爱民为根本。“济农仓”的设立,虽然与纳税的百姓约定交纳的期限,但到了期限,大多不进行追取。每年征收税粮完毕,就下达檄文,要求发放粮食,说:“这是百姓交纳给朝廷的剩余数额,现在还给百姓使用。百姓努力耕种朝廷的田地,到秋收时又可以向朝廷交纳粮税。”周忱所实行的弛张通变的方法,都可以作为后世的法则。江南各府剩余粮米,数目多的,以至不可计数,公私富饶充足,恩惠施及到江南以外。

景泰(1457–1464年)初年,江北大饥荒,主管江北事务的都御史王竑,向周忱借贷粮米三万石以救灾。周忱为江北计算,到来年麦熟季节,可以偿还,便借贷给江北十万石。周忱性格机敏。钱谷成千上万,他屈指一算,而毫无遗漏。曾经私下写有记录气候、阴晴、风雨的笔记。如有人说某日在江中遇到大风,丢失粮米,周忱说:那天江中,没有大风,其人惊服。有不法奸民,故意弄乱他的原来的档案,来捣乱。周忱说:“你在某时,到我这里来办理,我为你剖断整理,你敢欺骗我吗?”

皇宫三大殿,重新修建,朝廷下诏征集牛皮膘胶万斤,做为彩绘之用。周忱正好赴京办事,指出国库中,贮藏有牛皮,年岁已久,而腐烂朽败,请求出库,用以煎煮制胶,等以后回来,到市场购买牛皮,补偿库存。土木之变后,主持国政者,商议想焚毁通州粮仓,以断绝敌寇的资粮。周忱正好为议事而来,讲通州粮仓贮藏粮米数百万,可用以充当京军一年的粮饷,命令京军自行前往取回,则立时取尽,何至于就这样全部焚毁呢!这样又把粮米百万,救了下来!

六、朱元璋下诏:“使民能厚其生,可谓善政”!

实录》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告诫各级官吏,要爱惜民力,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让老百姓承担赋税而不使其感到困窘,役使百姓而不使其感到劳累、困苦。民力得以舒缓,朝廷的财用就充足。现在全国的官府,能谨慎用心地征派赋役,使百姓不至于过度劳累贫困,这样,百姓哪有不充足的?社会哪有不安定的?民间纠纷哪有不平息的?官府哪有不清正廉洁的?果真如此,百姓又哪有不享受到幸福快乐的呢?百姓享有幸福,做官长的也就可以享他们的福了。但近来职能部门,却不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经常使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害。损害百姓的利益,祸害也就随之而至了。如果能体恤百姓的疾苦,又考虑百姓的困难,使人民能厚爱自己的生命,这才称得上是善于治理国家(原文:使民能厚其生,可谓善政)。你们应当尽力而为之。”

七、马县令为民涕泗!

清代金庸斋《居官必览?兴革》记载:
马人望为松山县令时,政府每年运输泽州官炭,全部由松山一地来承担,致使百姓穷困潦倒,而倾家逃窜远方,以避免繁重的劳役,长此以往没有逃走的人,也将必定累死或破落。马人望哀怜百姓,为此向朝廷的留守(官职名),请求减免。留守没有答应。马人望反复陈述,继之长吁短叹,涕泗不止(涕泗:俗语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泪流满面!留守十分感叹,说道:“马君(马人望县令)如此为民着想,日后一定会被重用。”就把此事,报告了朝廷。正赶上朝廷下诏检查统计天下户籍,不到二十天,马人望就完成了任务。同知、留守,感到很奇怪,就问他,马人望说:“百姓的财产如果囊括无遗,他日必然勾起皇上的奢侈之心,最终造成增加赋税的弊端。大概十得六七成,就够了。”同知、留守,称谢说:“先生考虑深远,我等的确不如你呀!”

(均据清代《渊鉴类函》)

 


from 气功

天佑中华(六):春秋战国(1)大幕初启

文:石方行
来源:

常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上古夏、商、西周三朝,基本上属于“部落联盟制”,“王”是很多部落首领共同推举而成的。“王”或可叫“天子”此时如果行仁政,就可以让天下长久一些,百姓也会生活的相对好一些。各地相对独立的成份很多。此时人的道德标准还算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人们都很自律,在此环境下,在西周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的做人、为官的规矩——“周礼”。

此时来到地上的神和在地上修炼的神参与人中的事情也比较多。只因文献较少,从记录下来的文献中我们都能领会。这些都是咱上几篇中说的内容,在此就不做过多重复。

很多人在谈起时代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同感:这个大时代“一下子”就奠定了几千年的各类格局。比如:儒、道、法、兵、纵横家、医家等等思想,统一六国的秦所设立的郡县制度,都对以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自然浸着神或者说创世主的心血。虽然说是“一下子”,其实也是对于上古三朝以及之前的诸多圣人对我们先民的启蒙的一种总结式的集中反映和发展。

导致这个大时代的出现,从已有的文献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分以下几步走:

先是上天降地震示警,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还因地上有女人“祸国”。这里咱们要阐明是,不是把亡国的罪过归结在女人(周幽王的妃子褒姒)身上。而是说,这个女人是带着亡周的使命而来。

在《史记.周本纪》中关于记载褒姒的来历写的很“离奇”:在夏后氏衰微的时候,出现两条龙,自己说是褒这个地方的两位君主。夏帝经过占卜之后,留下它们的唾液,并将其用匣子之类的东西藏了起来。结果这个匣子经过了商和周初都没打开过,到了周厉王的时候打开,唾液流了出来,结果阴差阳错的投了胎,成为一个女人,后来進了王宫,是为褒姒。

由这段“离奇”的故事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两点:

其一,一切事情似乎都已经早就有安排的;其二,这两条龙和安排周王朝的神肯定有一定的因缘关系。什么事情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这时如果周幽王这个关键人物能秉承着周朝先王们的圣德,多重德行,善待国人,也不会“启动”亡国的序幕。也许周幽王就是来演绎亡国之君这个角色的。他比夏桀和商纣演绎的内容更为丰富。夏桀和商纣只是贪恋美色、美酒和对自己的过份自信,加之对百姓很不好;而周幽王除了这些毛病之外,还加進了“废长立庶”(废除原来的王后和太子,而立褒姒和她的儿子,这种行为是违背礼法的。是那个时代人不能允许和容忍的)和“烽火戏诸侯”(取悦褒姒,失信于诸侯)以及任用“佞巧善谀好利”之人(惹得民怨沸腾)的戏份。这下子亡国的序幕就拉开了:原来的王后申侯氏的家族不干了,联合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周幽王此时再举烽火,也没有用了,诸侯也不再相信他了。结果联军杀幽王于骊山下,美人褒姒也被掳走。西周也就结束了。这是周幽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七七一年)的事。

原来的太子宜臼在申侯和诸侯的拥立下继承王位是为平王,为了躲犬戎的兵峰,而把都城从镐迁到洛阳附近。东周开始。

东周从平王开始,天子的威信就一点点的下降了。诸侯的权利一点点的增大。

上所说的“春秋时代”,一般来源于鲁国史官编撰的《春秋》一书(这本书后人一度认为是所编,后来觉得是鲁国史官编撰比较合适。因为这里还记述孔子的生卒时间。其实任何一部史书,在当时编撰好之后,都会有人去增订,孔子至少在讲学中大量讲述此文献)这本书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开始。后人为记述方便也把平王东迁到鲁隐公之间的五十年也算作春秋时代范围内。

为什么历史选择了鲁国史官编撰的《春秋》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或者叫名字)?依我看是因为当初非常仁德与无私的周公旦的封地在鲁,而继承了周礼的文化氛围比较浓重,加之孔子要在这里开始倡导“复兴周礼”,宣扬仁政等因素吧。促成鲁国的史官写的《春秋》被历史选中。

当后人提起“”主要就会想起儒道思想的发展、传播与诸子百家的争鸣,而征战,虽然时有发生却是处于第二位的。

写到这里咱不能不提一下,后来,盲人左丘明为《春秋》做注(或叫扩写),写成《春秋左氏传》(即:《左转》)。为什么要留下这段文化。我个人觉得,是让人明白:不要只用人眼睛去看待历史,更要用心看待历史,这样才能不为表象所迷惑,才能看到真相和其背后实质的原因。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很多眼睛很好的史官或史学工作者,却都在篡改历史为统治者服务。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贻害后世。在共产邪党当政的国家尤为严重。

而“战国时代”的说法,来源于西汉刘向根据这个时代留下的文献所编撰的《战国策》,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零三年),三家(韩、赵、魏)分晋之时(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也是从这个时候写起的)。到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二年)统一六国的事情。关于战国时期开始年代有争议,这里只选用其中一种说法。

在武王伐纣时期,《史记》上说:“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尽管当时“八百”也许是大约的数字,但仍可见当时诸侯之多。而后人根据春秋时代史书中记载的诸侯国名称的统计,说有一百二十四个。而周朝王室所拥有的直辖领土很小,这样对于其他诸侯国,特别是对于大诸侯国的驾驭能力就显得很弱小了。

写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交代一下“王”这个字的演变:

根据甲骨文,王字本身有“斧钺”之意,拿着它劈山开路、开疆拓土,赏罚臣子的人就是“王”。这里面也隐含了王者被神赋予这种勇气与智慧的意思。尤其是在上古民心未被完全开化的时候。等到系统整理上古文献的春秋时期,这个字就被赋予更深刻的含义: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西汉大儒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的“金文”,而“小篆”是后来秦统一文字时改订的字体。作为以“博学”著称的孔子,不会不知道这字的最初的意思。而且孔子时代正处于“金文”时期,从金文中还可以看出这个字有“斧钺”的意思。个人觉得孔子说:“一贯三为王”,是说这个字表象背后的真相。即上天赋予为“王”者的本意:真正履行上承天时、下接地利,中正人和的使命,完成上天的托付,管理好一方众生。而决不是让处在这个位子上的人,可以任意的生杀予夺,无恶不作。

“王”这个字被孔子解读成这个涵义,也奠定了中华五千年这个字的真正意义。同时也是因为孔子被上天安排来讲述做人之理的高层生命,所以经他一解读,“王”字在人中也就具有了这种文化的深层内涵。

过去三朝(夏、商、西周)和以前的历史中,都是在为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做系统的铺垫。自从春秋之后,经过上天安排的一些智者、圣者、觉者的奠定,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才逐渐、系统的被记录下来,被后人参照。

春秋时期让这些王者都出现在可以被后人认识的视野中(即详细一些记录在文献中),这本身就是在给这些生命选择的机会。人常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国家也是如此。让周王室的王权“下放”到各大诸侯国国君的手中的时候,就看这个诸侯王是怎样治理这个国家,怎样对待百姓的。说更深一点就是怎样开创这段文化和历史的。当然这背后有很多神的因素。或者说很多的神参与進来,展示他们自己的文化。为的是被选择,被历史、被创世主选择作为将来统一王朝时历史发展的一种铺垫,再深远一点说,为了让今天的人们能认识使生命回升的宇宙大法做铺垫。这样说来,其实历史上的一切不也是如此嘛,无一例外。

(待续)

 


from 气功

【24节气中的修行故事】“冬至”一阳生,她的事就是我的事

文:俞元
来源:

关键字:二十四,节气修行故事,旧金山景点,大如年

关键字说明:一个节气,一场修行。,有着不同的修行故事、修炼感悟。冬至节气讲的是正念营救同修,大陆民众觉醒的故事。

旧金山的冬至前后,正处于雨季,别有一番景象。但见旧金山海湾,乌云翻滚奔腾,从四面八方涌来,直压海面。瞬间大雨磅礴而降,仿佛千万只利箭激射大海,波浪汹涌。风雨骇浪中的金门大桥,宛如金龙卧波,气势非凡;传说中的恶魔岛,正被白娘子“水漫金山”。

漫步艺术宫,仿佛来到了。尤其那高耸矗立的罗马圆柱,雄伟气派,很有雅典娜神庙的遗风。一组组红色的石柱上,站立着一位位仙女,低首垂泪,仿佛在雨中讲述着古罗马一篇篇荡气回肠的神话故事。

徘徊在斯坦福大学罗丹雕塑园,《地狱之门》中的思想者,在沥沥细雨中,手托下颚、屈膝而坐,望着在地狱中沉浮挣扎的众生,流露出同情与不忍。他无休无眠地沉思着,思考着:人类如何能超越生死,如何不堕落地狱……

今年冬至,旧金山的雨季又如期而至。窗前听雨,我的思绪回到了2009年的老家合肥。那年的冬至日,老张下了班兴冲冲往家赶,沿途买了肉馅与熟食。老张是北京人,有冬季吃饺子的习俗。老张的活很利落,拌馅、和面、擀皮,不一会儿桌子上就立满了皮薄馅大的水饺。老张拿着一小瓶二锅头,就着熟食慢慢酌着,等着妻子回家。

老张的妻子姓刘,某大企业诊所的,医技好,常常下班了还在忙碌,直到最后一个病人离开。可今晚九点,她还没回家,电话也打不通。老张致电她的同事,同事说她下班早早就回家了。

老张的心像被蜂蛰了一下,赶紧给她的亲朋好友打了一通电话,没人知道刘医生的下落。老张瘫坐在沙发上,望着窗外黑沉的夜,心底呼唤着爱妻:“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屋里静静的,唯有屋外寒风肆虐,发出阵阵低啸。

2010年元旦这天,一位同修来我家,神情紧张地说:刘医生被拘留了!原来冬至那天,刘医生下班去了菜场,准备回家做几样老张喜爱的菜,一起过冬至节。买完菜,她顺手给摊主一个护身符,预祝他新年快乐;没想遭人举报,警察把刘医生带走了。第二天,警察去抄她家时,老张还倒在沙发上,酒醉未醒。

同修有难,不能置之不理!我连夜给刘医生所在企业的职工写劝善信:“亲爱的朋友,中国新年将至!在家家喜气洋洋、辞旧迎新之际,你们的好医生刘某某却身陷囹圄,有家难回。刘医生的人品、医德,大家有目共睹。她为人处世,处处用“真善忍”要求自己……正义的朋友们,请伸出援手,去拘留所要回刘医生,让她和你们一样,在新年能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

第二天傍晚,我兜里装了几百张劝善信,前往刘医生单位员工的生活小区。天空彤云密布,寒风正紧,漫天大雪,纷纷扬扬,满地如银。小区门卫室坐着两个保安,盯着进出大门的人。我向保安点点头,跟着络绎回家的居民进了小区。

小区由旧区和新区组成。旧区的楼房没有防盗门,每栋楼有四个楼梯口,每个楼梯口进去,每层左右两户。有的楼梯口,在一楼统一安装了铁皮信箱,我只要把劝善信塞入信箱即可;有的则没有,我就一层层爬上楼梯,把信放在住户的订报箱里。有时在楼道里碰到回家的住户,我就跟他点头致意,擦肩而过。

风紧,雪大。我穿梭于一栋栋楼房中,时而爬高下低,浑身热气腾腾。做完旧区,我穿过操场、草地,来到新区,这里每个楼梯口都有防盗门。可那天我运气很好,每到门口,常碰到里面的住户开门出来倒垃圾或出去雪中漫步;也有的防盗门是虚掩的……感谢师尊赐我机会,把信放入楼里的信箱。

两个多小时后,我回到了家,太太正双腿盘坐为我发正念加持。见到我平安归来,她很欣慰,忙着帮我更衣。我的外衣已被雪水湿透,内衣也被汗水浸透。洗了澡,我倒床沉沉睡去了。三天后,老张打电话给我,说刘医生单位的保卫科长到公安局,要求把她带回单位监管,现在刘医生已经回家。


from 气功

2018年12月30日星期日

鬼怕正人正气,望而生畏!(数文)

文:庄敬 整理
来源:

一、纪晓岚批驳愚儒,应珍惜生命!

吴惠叔说:太湖一家渔户嫁女儿,船到湖中间,风浪突然大作,舵工,船也倾斜得快要沉没了,船上人都相抱着大哭。新娘突然拉破帘子出来,一只手把舵,一只手拉篷绳,船逆风航行如飞,一直到夫婿家,还没耽误结婚的时间。洞庭一带,把这事作为奇迹,加以传说。但也有人认为新娘越礼,而加以讥讽。

吴惠叔说:“她本来就是渔家的女儿,天天在船上拿篙摇橹,不能要求她规矩静坐,一定要像宋伯姬一样静坐循礼,而待毙。”

我(纪晓岚)又听说:郡中,有个焦姓人家的女儿,不记得是哪个县的人。她已经受过聘礼了,有人图谋她做小老婆,便用流言蜚语,中伤她。女婿家里,想解除婚约。她到官府控告,可是中伤者布置得很周密,不但证据确凿,而且有人还承认是她的相好。姑娘看到事情紧急,竟请邻居老大娘,引着到女婿家里,上堂拜见婆婆,说:“姑娘不同已婚妇女一样,贞洁不贞洁,确有明证。我与其在官媒面前出丑,仍免不了被诬陷,不如在婆婆面前出丑。”于是关门脱了衣服,请婆婆检验。婆婆见证了她是处女。官司立刻了结。这比驾船的新娘,更加不合礼法了。

可是,在生死存亡的时候,有时不得不这样做。个别愚儒们,动不动用死来要求别人,这不是通情达理的正确态度。用佛家的话讲:要珍惜生命!

正是:
人命本关天,不可视等闲。
中共饿国人,累计死万千;
撒币亚非拉,阴谋外偿脸;
媚外卖国贼,罪孽堆万山!

二、鬼怕正人正气,望而生畏!

巡抚胡太虚(人名)能看见鬼。他说他曾因修整房屋的事,到仆人们的住处去巡查,发现各屋都有鬼进出。只有一家清静,没有鬼。打听了一下,说这是某仆所居住的屋子。然而这个仆人蠢乎乎的,没有什么特长,他的也是个很平常的女奴。后来,这个仆人去世了,他的妻子,终身守节。因为烈妇往往出于一时激愤,而节妇如果不是一向有坚定的志向,肯定不能含辛茹苦的几十年。她们(指节妇)胸中的正气,真是积蓄很久了。所以鬼是不敢接近她们的。

又听一位能看见鬼的人说:人们的家里,总是有鬼来来往往。凡是在闺房里亲昵交合,必定有众鬼围观,指点嬉笑,但是人看不见,听不见。鬼也有望而害怕躲避的人:就是那些以后是烈妇、节妇,或孝妇、贤妇。这与胡太虚所说的,了。

正是:
正气凛凛邪恶畏,
做个真可贵。
三山五岳皆敬仰,
四面八方都幸会;
掷地有声义气高,
谈吐生风光明磊;
英姿飒爽彩虹艳,
魑魅邪共悄然退!

三、赌徒死后认错,痛恨自己!

奴仆王敬,是王连升的儿子。当初,我(纪晓岚自称)在崔庄开有当铺。出外作官时间长了,差不多变卖光了。我的堂亲们,又集资把当铺办起来,叫王敬夜里打更。一天夜里,王敬在楼里了,他的母亲和弟弟,也不知死因。打工的胡兴文,住在当铺隔壁,妻子病重。王敬的灵魂,忽然附在她身上,数落他母亲、弟弟的过失,说:“我因为赌博输了钱而死,你们为什么向主人,索要那么多丧葬费?使我有愧于心!我今天来声明:这不是我的本意。”

有人问他:“你不恨向你要债的人?”他说:“不恨。如果你欠了我的钱,我能不要吗? 他们向我要债,是由于我欠他们的。欠债必须得还!”又问:“难道你不恨引诱你赌博的人?”他说:“也不恨。手是我的手,我不赌,别人能拉着我的手,去赌吗?我现在只是安心地自作自受,等待替身而已。”开始附体时,人们以为是病人说胡话,既而历述生平往事,以及亲朋故旧,言谈语调,就是王敬。

有人说:“王敬这鬼不昧良心,能够改邪旧正,从新做人,下,必有善报!人啊,这一辈子可要珍惜,不要误入歧途!”

正是:
人身难得此心忧,
善自珍惜莫昏头。
意外金财戒妄取,
非份艳色勿欲求;
一日三省纯净地,
万水千山仗义走。
铁脚踏碎邪共巢,
踢翻西来一群猴!

四、一位正派鬼,厌听阿谀辞

李玉典说:有一个世家子弟,夜里在深山中赶路,走迷了,找不到路。望见一个山洞,不得已进去休息,却见前辈某先生,在里面。他害怕不敢进去,某先生却坚持邀请他。他估计不会有什么害处,便上前拜见。某先生还跟平时一样寒暄,略微问了一下家里的事,相互悲伤感慨。世家子弟问:“先生的墓地在某处,为什么一个人到了这里?”

某先生叹着气说:“我活着的时候,没有过失,可是读书只是人云亦云,做官只是安分守职,也没有什么建树。想不到埋葬几年后,墓前忽然出现一块大石碑。蟠螭的碑额上,篆刻的文字,写了我的官衔姓名;碑文述说的,我都不知道,其中略微有点根据的,又都夸大失实。我一生老实笨拙,心里已经不安;加上游人经过这里阅读,常常讥刺批评;鬼魂聚集来观看,更是多有耻笑。我忍受不住那些聒噪,所以躲避在这里。只是逢年过节祭祀扫墓,到那里看一看子孙罢了。”

世家子弟委婉地宽慰他说:“仁人孝子,不这样夸大死者的功德,不足以使亲人荣耀。蔡中郎少不了有不实的文字,韩吏部也曾经吹捧过死人。古来多的是这类例子,先生又何必放在心里?”

某先生严肃地说:“是非的公平判断,都在人们的心里;别人就算可以欺骗,自问已经觉得惭愧。何况公论具在,欺骗说谎,夸大其词,又有什么益处呢?使亲人荣耀应当是自己建立功业,何必用不实的话,招致诽谤呢?想不到后生们的见识,竟是这样!”拂了拂衣服,竟自走了。

这个人听后,沉闷地回了家。我怀疑这是李玉典编造的寓言。他的丈人田白岩说:“这件事不管是真是假,但是这种议论,却不可不留存下来!”

正是:
死者厌恶夸饰,
本该实事求是。
中共编写党史,
连篇累牍假瑕。
百姓深切痛斥:
“党史不如狗屎!”

五、自己戏弄自己(二例)

董秋原说:东昌府有一个书生,夜里在郊外走,忽然看见有一处宅院,宏大壮丽,心想:这里是某家的坟墓,哪里会有这个宅院,莫不是狐狸变化出来的吧?他听惯了《聊斋志异》里青凤、水仙等的故事,希望也能有所遇,便徘徊着不走。不久,有车马从西边来,服饰很华美。有一个中年妇女,揭起车帏,指着书生说:“这位郎君就很好,可以请他进来。”书生瞧见车后一个少女,美貌如仙,大喜过望。进门之后,就有两个丫头出来邀请。书生既然知道是狐狸,也不问姓氏家族情况,便随同她们进去。也不见主人出来,但陈设豪华,饮食菜肴丰美。书生等着和新娘喝交杯酒,心像挂着的小旗一样,飘飘然。

到了晚上,萧声鼓声很热闹,一个撩起门帘,出来作了一个揖,说:“新女婿入赘,已经到门口了。先生是读书人,一定熟悉婚礼仪式,请委屈做傧相,是我们三族的莫大荣幸。”

书生大失所望。但是原先未曾议过婚事,没什么可说的,况又饱吃了别人的酒饭,不好马上就推辞,便胡乱地帮他们完成了婚礼,没告辞就回家了。家里的人,因为书生失踪已经一个昼夜,正在四处寻找。书生懊恼地叙述了自己的经过,听见的人都拍着巴掌笑道:“不是狐狸戏弄您,倒是您自己戏弄自己啊。”

我(纪晓岚自称)接着说:有个李二混,穷得不能养活自己,到京城谋一口饭吃。路上遇见一个少妇骑着驴,李二混趁机和她搭讪,渐渐地和她调笑。少妇不回答,也不生气。第二天,他又碰见了少妇。少妇扔下一块手帕给他,打着驴自己去了,又回过头说:“我今天在固安过夜。”李二混打开手帕,是几件银簪子、银耳环。恰好他盘缠完了,就拿到当铺里去,却正是当铺,昨天夜里丢失的东西。他被狠狠地拷打,只好承认自己是盗贼。这才是真正被狐狸戏弄了。

秋原说:“他(李二混)不调戏少妇,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所以,仍然可以说是他自己戏弄自己。”

正是:
自搬石头自砸脚,
脚砸伤残没处说。
坏人行恶害本身,
牙咬好汉牙脱落;
中共孤家成寡命,
诈偷技术手被捉;
抵赖不过写报告:
“你自泄密莫怪我。”
—–邪党至死不改过!

(事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from 气功

看日本武士上杉谦信 如何“演”义

文:寒小梅
来源:

古代,因深受中国忠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武士道。我们今天就讲一个中都能援助敌方,践行的典型故事。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十六世纪日本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的战国时代(距现在约500年),主人公就是有越后(可看作古日本诸侯国名)之龙、军神之称的武士上杉谦信。

当时,上杉谦信与被誉为甲斐(也是诸侯国名)之虎的武田信玄,都是强大的战国大名。这两人的国土相邻,都意欲统一天下,他们因此成为彼此强大的对手。在稳定各自国家,扩充势力的过程中,不断相互冲突。因此在川中岛,1553年,1555年,1557年,1561年,进行了多达4次的大决战。因两者都势均力敌,结果伤亡惨重。

于是双方为保存实力,以各自互不冲突的路线进取京都。上杉谦信于1559年在北陆路线上洛(上洛就是去京都的意思)成功。被足利将军义辉任命为关东管领。

另一方面、武田信玄以沿岸的东海路线进取京都。途中与骏河(也是诸侯国)的大名今川氏对立。今川氏在1567年8月,请求有姻亲关系的相模国的北条氏康协助,禁止前往甲斐往来的商人在武田领土内进盐。因为这件事,盐很难进入甲斐国,这对领土处于内陆,没有沿海领域的甲斐国来说,是生死存亡的问题,领民们非常痛苦。这对上杉谦信来说,可谓是一次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消灭对方的绝好机会。

但是,上杉谦信闻此“喜”讯,反倒心生怜悯,尽管信玄是自己的敌人,他还是不愿意看到对方被人以这样的不正大光明的手段陷于窘境,连累百姓受苦,因此向对方发送了一封信函。

信中说:“我和你(信玄)是以弓和箭来战斗,不是用米和盐作战。因此如果需要盐的话,就从我国供给吧。”谦信做到了这一点,越后国和甲斐国交易的盐价没有因此趁机抬高。他绝不做落井下石的不义之举。

可见,日本传统武士道中,对义看得很重,义代表武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真正的武士将“义”置于武士道精神的中心,违背的人会被谴责为懦夫。

“义”是指道义,即行为是正义,符合道德规范的。从“义”派生出很多语言如大义?道义?节义?忠义?仁义?信义?恩义等。都指不同方面的做人的正确道理。是不带私情的,可以不顾自身得失,为他人尽全力的。现代人很多认为“义”是不实的,做起来也很难。而对真正的武士来说“义”是基于普遍的“良心法则”的绝对 。违背这些,即使武士赢得战斗,也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他们自然就不会受到尊敬。

对重视“义”的谦信来说,即便是敌人,如果他们陷入困境,也要出手帮助,因为只有拥有这样的人格,才能称之为武士,乘人之危是怯懦的行为。因此,他不仅擅长作战,还具有令人敬佩的人格。军神的称号,表达了人们对他精神境界的敬仰。这种跨越了对立关系的谦信特有的“义”的精神,一直传承给后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是注重“义”的道德修养。孔子说:“见利思义。”不能见利忘义、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这才是取之有道的做法。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生”和“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教人要“舍生而取义。”这位日本武士,真正做到了舍生取义。实践出一段日本版的演义故事。


from 气功

学《易》随笔:“坚守正道,不入邪途,方能免灾避害,做个好人!

文:唐莲
来源:

《易经.艮卦》曰:“艮其趾,无咎,利永贞。”艮(读埂),止。趾(读止),脚。意思是说:“在脚步迈出之前,应该控制自己坚守正道,不入邪途,方能免灾避害!并且有利于长久坚守正道,做个。”

《 象辞》进一步解释道:“艮其趾,未失正也。”意思是说:“在脚步迈出之前控制自己,说明没有失去正道,没有失足。”也就是说,人应该坚守人间正道,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到伤害。正道,贯穿于整个易经之中!《易经》中多处提到“中”与“正”,如“得位而中”、“中正以应”、“积中不败”、“中未亡也”、“中正以观天下”、“刚中而应”、“中无尤也”、“得中道”、“中行无咎”、“中正以通”等等,表明只要达到“中正”,那么就会万物得其位,各依其道发展。所谓的“中”,即指:不过偏、不过激,做到适中,也就是儒家的中庸思想;“正”即正当、正位,要求人们要正直、正派、公正、有正义感,不要以破坏周边的,来攫取自己的私利。具体来说,当官的人,应该修身立德,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事;经商的人,应该按照经商的规则办事,诚信经营,和气生财,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做学问的人,不能冒充内行,招摇撞骗,剽窃他人的成果;做老百姓的,要遵守法纪,勤勤恳恳,诚实做人。这些就是正道。

一个人只有坚守正道,才能走得更高更远,而不至于大起大落。一个人如果走“歪道”,即使在一个时期,,大红大紫,最终也将落得个身败名裂,追悔莫及的下场。从历史上,权倾朝野的王公大臣,到当今不少的及各界人士,这方面的例子枚不胜举。

《史记.佞幸列传》里记载,西,有三个宠臣:宦者赵同、北宫伯子、士人邓通。只有“邓通无伎能”,却最得宠。邓通外貌清秀,但由于出身贫寒,没有读书。邓通长大以后,只能靠摇船摆渡,勉强度日,成为一个渡船的黄头(头发的颜色是黄的)郎。

有一天,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想上天,却怎么也上不去,这时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轻轻地将文帝推上了天。文帝见到邓通以后,觉得他和梦中的黄头郎,一模一样,以为是天意,便把他留在身边,随侍左右,每天同吃同卧。邓通做梦也想不到,梦中他帮文帝上天,而现实的生活中,文帝助他富甲王侯,一步登天。

邓通没有什么特长,但是长得很清秀,又很聪明,侍候文帝生活起居,非常会巴结、献媚,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文帝感觉:时刻都离不开邓通,于是,破例赐邓通钱数十万,还授予上大夫的官职。有一次,文帝让一位相士,给邓通看相。邓通确实合乎相法上的贵人之相,然而这个相士道法高深,他从邓通的面相中,看到了邓通惨淡的结局,他告诉文帝:“邓通最终将会饥饿而死。”

汉文帝不信相士的这个说法。堂堂天子宠爱的人,怎可能会饥饿而死?于是,他下旨赐邓通铸钱的权力。之后,邓通大规模铸钱,邓氏钱,自此流行天下,邓通真是富可敌国。一天,文帝病了,痈疮发作,红肿流脓,气味十分难闻。邓通这回可着急了,见文帝昏死过去,心里琢磨:“如果皇上死了,以后我可怎么办啊?”于是他鼓起勇气,伏下身子,一口一口地吮净了文帝身上的脓血,文帝病情大为好转,对邓通感激不已。

文帝问邓通:“天底下谁最爱我?”邓通回答道:“应该没有比太子更爱您的了。”太子前来探望文帝,文帝想起邓通的话,于是让太子为他吮疮。太子一看脓疮,差点吐了出来,面露难色,不愿吸吮。后来他通过打听,才知道事情的缘由,为此,太子恨上了邓通。

几年后,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景帝开始着手巩固政权,于是拿众人早就痛恨的奸佞邓通,来开刀,把邓通废为庶民。接着,邓通被人告发私铸钱币,而。最终果然饥饿而死。

自古以来,宠臣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因为这类人,本来就,只靠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等,非正常的、不正派的途径和手段邀宠,本属邪恶,再加上,容易招来别人的嫉恨,想要善终,真是难于上青天。

看来,做人还得凭借真才实学,走正道。坐得正,行得端,何惧之有?就像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所说:“人可以不识一个字,但确要堂堂正正地做个人!”

《易经艮卦》曰:“艮其趾,无咎,利永贞。”意思是说:在脚步迈出之前,应该控制自己走正道,这样才不会受害惹祸,并且有利于长久坚守正道,不入邪途。邓通出于侥幸,一开始就靠攀附上升,又靠鄙薄腆舔取信,不堂堂正正做人;铸钱工作之便,私自铸钱、藏钱,这是找死!按陆九渊所说的做人标准来衡量:“人可以不识一个字,但确要堂堂正正地做个人!”这样看来,邓通还真不是一个“人”!

有人很不服气的讲:“邓通不是人,那比邓通坏一百倍的毛贼江贼、共党邪魔,就更不是人了?”笔者理直气壮的答曰:“中共邪党自己就讲他们是猴变的。你还替他们洗刷什么?”


from 气功

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

文王一梦泄天机 子牙原有大智慧

文:百鸣
来源:

文王曾作一梦,梦见之女托梦。或许我们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小插曲。其实里面大有文章,透漏出许多来。

一:文王封为恒檀公

文王说无道之事。姜尚曰:“臣尽知之,此上知纣不仁,故来投仁君。”王闻之大喜,先封姜尚为恒檀公。姜尚谢文王恩,礼毕。文武见姜尚皆喜。文武宴罢,皆退。

二:龙女托梦点悟文王

有文王夜寝至三更,做一梦,梦见一美人,从外而来,见恒檀公大哭,言:“我是东海龙女,嫁与西海龙王之子为妻;今为舅姑严恶,请假去觑双亲,到恒檀公境内。我是龙身,去处有狂风骤雨,雹打田禾,风吹稼穑,以此悦我心中。今到恒檀公之境内,不敢注雨,故以此悲啼。”文王大惊,忽然觉来。文王心内思惟:“恒檀公定是大贤能才,智慧之人。至明,宣文武百官设朝。文王说梦与众文武,咸皆大喜。

三:一梦泄天机

文王的这个梦,其实泄漏了很多天机。我们比较能接受的就是,姜子牙不是凡人,因为连神仙都敬重的人当然不是。还有一个天机,就是龙为什么会行雨降雹。那是他们的天性,就像是动物喜欢奔跑一样,是一种快乐。

当然这里的真正目的是龙女在奉神的旨意点化文王。告诉他要敬重子牙,重用子牙。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了。

注:内容出自《平话》卷下


from 气功

大义者——刘玄德


来源:正见网

是炎黄子孙,也自称是汉人,大汉民族的坚强仁义撑起了民族的铮铮铁骨,成为每个中国人心底的靠山和自豪,义骨铸就了中华儿女为道德、正义的坚贞不屈,宁死不辱;无义骨者必然奴颜卑膝于外部各种势力,趋炎附势,没有任何良知底线,只为苟活,成为祸害大众的奸贼。

人常说“患难见人心”,战乱动荡的三国时代将大汉民族仁义的熠熠金光彰显的淋漓尽致。三国之义,主要在、关羽、张飞,刘备之仁义震烁古今,为大义之高峰。

在群雄混战中,刘备急需立足地之时,陶谦三让徐州,刘备终是不要。至后来陶谦病危,去世前以手指指心而死——明志请刘备接受徐州牌印。陶谦安葬后,徐州众军也请刘备接受牌印,刘备还是固辞,次日,徐州百姓哭拜请刘备执掌徐州,刘备才接受。刘备之“义”是寻常之人无法做到的。

新野之战后,曹操大军漫山遍野、兵分八路,围攻刘备所处的樊城,刘备生死悬于一线。曹操劝降不成即日攻打,刘备问计与孔明,孔明说:“可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刘备说:“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孔明说:“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告知百姓后,新野、樊城两县百姓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刘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刘备与船上望见,大哭曰:“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我何生哉!”便要跳江而死,被左右死死救止。船到南岸,回顾百姓,有未渡者,往南而哭,刘备急令关云长催船渡之,直到所有人都渡过来了,刘备方才上马。

有云:“”,生死存亡之际谁能象刘玄德一样一心护佑百姓?拖家带口行军乃兵家大忌,刘备内心唯有百姓,之大义古今屈指可数。

到襄阳城门外后,刘备的侄子刘琮拒绝开城,并乱箭射下,这时城内有一人名叫魏延,抡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大叫“刘皇叔快领兵進城,共杀卖国之贼!”张飞便跃马欲入,被刘备止住曰:“休惊百姓!”这时城内守军自相混战,刘备说:“我本要保民,反而害民了!我不愿入襄阳!”于是引着百姓望江陵而走。

兵家攻城略地有意外的内应乃是万幸,在背后曹操大军铺天盖地追杀的情况下、刘备仓皇逃命的情况下,却为民而不取襄阳立身,仁义之心浩如日月。

刘备不取襄阳,曹操正好兵不血刃的進入了襄阳。与刘备同行的军民十余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不计其数,这种情况下日行仅能达到十余里,而曹操追兵神速,刘备众将都说:“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今人归我,怎么能弃之呢?”因此不许。后人有诗赞叹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由于军民行动缓慢,刘备被曹操大军掩杀,老小全陷入乱军中,刘备夫人——糜夫人为保儿子阿斗而投枯井而死,燕人张飞、常山赵子龙血战当阳,演绎了名垂千古的救主悲歌,悲乎?哀乎?义之铁骨铮铮。

刘备之义还在于对结义兄弟毫不怀疑的坚信。刘、关、张被曹操大军打散后,刘备战乱中只剩下自己一人逃到青州,被袁绍所保护。关羽护着刘备夫人深陷曹营。后来曹操与袁绍争战,刘备在袁绍军中首次看到在曹营的关羽,心中第一念是:“谢天谢地,原来吾弟果然在曹操处!”丝毫不怀疑关羽会变节,这不是普通常人能做到的,常人谁能无疑心?

刘备之义还在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刘备两顾茅庐反复见不着诸葛亮,备受各种心理、环境打击,却没有丝毫怨言,一直苦等到次年春天后,选择吉日,斋戒三日,熏沐更衣三顾茅庐,敬贤之真诚媲美与周文王请

历史是真实的明鉴,浩浩长河中,后世中华儿女义之壮歌荡气回肠、沁人心脾、铮铮铁骨维护着道德正义,醒世、救世、福润万民。


from 气功

《幼学琼林》笔谈(二十一):周文王泽及枯骨

文:刘如
来源:

【原文】

泽及枯骨,西伯之深仁;灼艾分痛,宋祖之友爱。

【字词义解释】

(1)泽:恩德。
(2)及:至,到。
(3)西伯:。姓姬,名昌,商纣时被封为西伯,拥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
(4)深:宽厚,厚实。
(5)灼:烧灼
(6)艾:艾草。
(7)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译文参考】

周文王用心仁慈宽厚,连枯骨都受到他的恩德;宋太祖十分友爱兄弟,连弟弟烧艾治病也要分担痛苦。

该课很简单,讲到两位君王的典故。一个讲周朝的奠基者周文王爱民如子,看到枯骨无主,告诉官吏,自己是一国之主,治下的臣民,无论是谁,都是自己的子民,自己当然就是这些死后无人收埋的枯骨的主人,照顾他们是自己的责任。这个故事形象生动地教导后世帝王,身为帝王的责任就是照顾好百姓,自己是一国之父,是百姓之主。

另一个讲宋朝的开国者宋太祖作为帝王,能够友爱弟弟。也就是说,一个强调为政以德,一个强调家中的孝悌之道。两者都是君王,都是民众的表率。孩子们从小学到这些典故,不仅是学到知识,而且懂得了君王的责任是什么,权位越高,责任越大。学习的是做人的仁德。这就是古代教育的重点。

周文王:爱民如子  诸侯归顺

我们重点讲一下周文王,这是孔子心中理想的圣王。文王演绎《周易》,创建周礼,仁德节俭,礼贤下士,爱民如子,是历代帝王的典范。中国几千年来,每当世道混乱,帝王昏庸,人们就会想起周文王治理下的理想社会,人人礼让,百姓让耕地地界,让官位,个个重德,民风仁厚,路不拾遗。有了参照,人们就会重新回到正轨,所以,文王当年是留下了礼仪之邦的文化基础。因此儒家《论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说的正是先祖帝王的精神,是要永远纪念和追随的,这样才能让人有所对照,知道如何走回正道,回归仁厚的民风。

周文王,就是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为商朝的西伯侯,死后,他继承的西伯侯之位,故又称西伯昌。曾被纣王囚禁,推演出了周易,回到分封国后,拜为相,因仁德众望所归,诸侯纷纷归顺,为最后结束纣王的残暴统治打下了基础。留下许多千古传颂的典故。

痛惜百姓  舍地救人

商纣王发明了名为炮烙的酷刑,命犯人走在涂满油的铜柱上,一滑倒就会跌落到火坑里,顿时皮焦肉烂,死于非命,但其宠妃妲己见此惨状却笑个不停,所以纣王乐此不疲,以博得妲己一笑。姬昌极为不忍,诸侯和百姓也无不痛恨至极,咬牙切齿。于是姬昌向纣王表示愿意献上周国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以此换取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西伯的要求,废除了炮烙之刑,姬昌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

为诸侯国断纠纷

《史记.周本纪》记载,诸侯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想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相互礼让而去。诸侯听闻了这件事情,凡是有矛盾纠纷都来找姬昌评判。

此时姬昌还是一介诸侯,他的却已经治理得个个如同君子,让两个闹矛盾的诸侯看到后,不用劝解,自己就觉得很是羞愧,不再争斗,变得礼让,主动和解了。文王自己如果做不到,百姓是不会变的如此仁厚的,这是上行下效的结果,所以他已成为天下诸侯的道德楷模。西伯昌断虞、芮之讼,也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周人将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诸侯纷纷拥戴西伯昌称王,将结束纣王统治的希望,托付给了他,此为众望所归,天命使然。

宋太祖兄弟情深

而宋太祖的“灼艾分痛”,已经成为一个成语,比喻兄弟友爱。  出自《宋史.太祖纪》:“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炙。”

大意是说,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得病,十分痛苦。太祖去探望他并亲自为他灼艾治病。赵匡义感到很疼痛,叫了出来。太祖于是将热艾往自己身上灼烧,的确很痛,这样做可以分担弟弟的痛苦,赵匡义十分感动。

【说故事时间】

泽及枯骨

当周文王还是诸侯国君,被封为西伯时,在现今陕西鄠县东三十里的地方建造灵台,台下有灵囿、灵沼。正当挖掘池沼时,发现了许多枯骨,主管官吏立刻向文王报告。文王心生怜悯,于是吩咐主管官吏将这些枯骨埋葬。官吏说:“这些骨骸都是死了很久,没有后代的人,已经没有人管这些枯骨了。”文王说:“拥有天下者,就是天下的主人;拥有一个邦国者,就是这个邦国的主人。这些枯骨在我的邦国内,我就是他们的主人,理应管他们的事情。”说完便命令手下准备衣棺重新埋葬这些骨骸。

当时的人听到文王的善行,都说:“文王真是贤德啊!恩德都施行到枯骨上了,何况是人呢?”文王施行仁义,天下人心归附。

故事原文:

周文王作灵台及为池沼,掘地得死人之骨,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闻之,皆曰:“文王贤矣,泽及枯骨,又况于人乎?”或得宝以危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而天下归心焉。(西汉.刘向《新序.杂事第五》)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from 气功

成珪念佛号九死一生,十分神奇!

文:曾敬贤 整理
来源:

成珪,在天宝初年,为长沙县尉,他一贯廉洁奉公。这次押送河南造桥的,刚行至扬州,连遭风浪,木材遗失很多。扬州的主管,认为是成珪盗卖了木材,便拷打民夫,民夫不胜痛楚,只好屈打成招,乱说是成珪盗卖了。于是扬州把公文转至潭州。当时班景倩,为潭州刺史,是个严苛的官吏。长沙官员杨觐,觉得成珪此案,很有油水,便和班景倩合伙,构陷成珪罪。班景倩派杨觐,至扬州收捕成珪等人。杨觐抵达扬州,用小号枷,枷住成珪,陆路而行,到达江宁才上船。进船之后,他便用连锁锁住枷,附在船梁上,四面全用钉死,只开了一个小孔,传送饭食。

成珪自料到潭州,必死无疑了。他从扬州出发时,便在心里默念“救苦观世音菩萨”不停。经常一日一餐,有时一天也不给吃饭,只饮清水。过了十余日,船至滁口,正是黄昏,成珪诵,恳诚之至,枷和锁,忽然全解开了,身上利利落落,无所牵累。等到夜深,船上的人都入睡了,成珪便撬下钉子,跳出底舱。他来到杨觐房上,大呼道:“杨觐,你能把我怎样!”杨觐惊起,问他如何到这里?成珪道:“我就是葬身江鱼之腹,也不能眼看你辈贪污成功。”

于是他心一横,跳入。他刚到潭底,须臾间遇到一棵悬在水中的,上有竖枝,成珪便骑抱着木枝,到了水面。当时正是深夜,一片黑夜,四顾茫然。那树木忽而沉到潭底,又浮了起来。成珪便专心诵念观世音佛号,那木头又漂到水面,翻转过来。成珪随着漂木而行,知道已达岸边,就潜伏在芦苇丛中。

江边的猛兽很多,但都是往来看看,也不加害于他。到了天明,他投奔附近的村庄,村中的人,为成珪换了装束,送到了滁州。滁州的官员,对成珪的神奇际遇,感叹赞扬,为成珪购置驴马、等物。成珪便进入京城,到御史台,申辨冤枉。而杨觐,因走失掉成珪,一时溃散。他也因此出家为僧。

(事据宋代《太平广记》)


from 气功

2018年12月28日星期五

韩国佛教大师修炼法轮功 另一大师赠信徒《转法轮》(图)

“那时的我作为一名,连走十步的路都困难,无可奈何地接收家人的照顾,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韩国大田综合建材公司的代表尹康元无奈地说。

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令他的人生反转。

被医院判死刑的肺癌不翼而飞,进入低谷的生意也起死回生。

他说,书籍——转法轮,令他意想不到地收到了双喜临门的大福报!

修炼性命双修大法——法轮功后,尹康元被医院判死刑的肺癌不仅消失了,而且事业上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峰。

修炼法轮功后,他遇见所有事情都向内找自己的不足,人们时常可见他开朗和蔼的笑容,而在修炼法轮功之前,他的人生和现在有着天壤之别。

年轻创业 举步维艰

尹康元从年轻时就开始尝试创业,但令他沮丧的是,所有的创业过程都举步维艰。

最后,尹康元在韩国忠清南道论山的农业生产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可是最终亏损得所剩无几。

当时年轻气盛的他孤注一掷地想:“不能就这么认输,把地卖了,再试试其它的路吧”,这时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位韩国名僧法性

经历了事业上的挫折,身心俱疲的尹康元产生了对未来的畏惧,带着“也许能够找到下一次创业的”的想法,并寻找一些慰藉,他前往庆尚南道密阳,寻找那里的法性大师。

尹康元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对记者说:“我原本是抱着去问问今后该做什么好的想法前往的,法性大师却和我说,你要是想问这种问题,还是去找算命先生吧。”

虽说如此,在这里他突然有想修行的想法。当时,恰好他的亲人在大邱开设了工厂,于是他白天忙于工厂的事务,晚间跟随大师修行。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3年后的一天,不幸的事情降临在头上。

罹患肺癌 寻找活命出路

尹康元被医院确诊罹患肺癌,真是晴天霹雷。

他接受了肺癌手术,可是身体还是每况愈下。由于肺部被部分切除,稍微走点路,呼吸就困难,在中途如果不休息的情况下,连走10米的路都极其困难。出入医院是家常便饭。

“在事业上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竟然还得了肺癌,当时真是觉得生活没有什么再值得迷恋的了,也许这就是我的宿命,”他悲哀地说。

为了能延续生命,尹康元决定出家。某天,他在拜访大邱圣殿庵(性澈大师故居)并留宿时,偶遇辅佐在曹溪宗寺庙里的哲雄大师的信徒。

信徒说,哲雄大师曾经病倒过,但因为他在曹溪宗寺庙里大师的身份,大家都对此事闪烁其词。“哲雄大师身体不方便,曾要求我给他读一本名为《》的法轮功修炼书籍”。

信徒还对尹康元详细说明了法轮功的诸多益处,但当时他并未相信,并连连追问这是否真的是大师亲自允准的修炼功法,信徒肯定地回答说,大师本人确实也在修炼法轮功。

回到密阳寺院的尹康元向法性大师询问有关法轮功的事,令他震惊的是大师说自己也保有这本书,并从房间里拿出了一本《转法轮》送给他。《转法轮》是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先生诸多著作中最为主要和重要的一本书,已被翻译成近40种语言,在全球发行。

从此,尹康元与法轮功结下不解之缘。

柳暗花明 人生重启

“读书之后,我觉得非常震惊,这真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于是他白天在寺院学习,晚上恭读《转法轮》,他说,“几天之后我结束了寺院生活,回归家庭。回家之后再未前往寺院。”

“起初我只是在家拜读《转法轮》,几个月之后,我感受到内心向善的转变,比起自我,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为他人着想的念头。”

有一天,他在住处的附近公园内无意间遇到了正在炼功的法轮功学员。

尹康元对那天记忆犹新,连具体的日期都印象深刻, “那是2007年1月11日。要知道,对于肺癌患者来说,感冒是非常可怕的病,所以我的家人极力劝阻他不要在户外练功,但我还是坚持在严冬雪寒的1月从下午8点到晚上10点参加公园炼功,那是我出生以来最寒冷的记忆。”

在公园炼功结束后回到温暖的房间很长时间,被冻僵的身体也没有回暖,但尹康元还是坚持参加了第二天的公园炼功,“虽然不清楚具体的原因,但是有一种力量使我战胜了这严寒的天气,走出来参与炼功,令人惊奇的是,我一点都没出现感冒的症状。”

“自参加公园炼功开始,我的身体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身体变得轻盈,不再气喘急促,再也不觉得自己是个肺癌患者,身体状况焕然一新,那种感激真的是无法言表。家人们在见证我恢复健康后,都积极支持我修炼法轮功。”

尹康元自那时起坚持炼功,至今从未间断。

他兴奋地说,现在我足以在足球场上跑完全场。甚至在2008~2009年从事对呼吸道不利的重粉尘硬质合金工具制造业务时,也安然无恙。

人生与修炼合二为一

现在,尹康元每天的作息从凌晨炼功开始,“现在我生命的本质就是修炼,每天早上以炼功来开启全新的一天,身体轻松且神清气爽,一天之中无论遇见什么人,都可以保持着善良平和的心态。”

此前,当尹康元初次接触建设材料的供货项目时,他认为如果不好好地“接待”甲方负责人的话,就无法接下该项目,因此摆下了酒席来宴请对方,虽然是根据惯例来做,但他对当时的行为感到后悔,并决心改变这种不正的经营之道。

此后,他在生意场上不再行贿,“这么做反而成了我的助力,由于我坚持正道,现在营业额已经到达了我最初目标的几十倍。”

他深怀感激地说:“如果不是法轮功让我明白了真、善、忍,我无法取得这样的成就。”

自身的纯正 身边人也走入修炼

尹康元在世宗市各种社会团体中参与度非常活跃,他还担任了一个团体的副会长,而会长则是一位

当他加入这个团体近一年时,和尚问他:“您有些与众不同,究竟是什么使您变成这样的呢?”尹代表向他们介绍了修炼法轮功后的体悟,和尚边听边表示 “感觉全身每个细胞都在欢悦”,并当场决定修炼法轮功。

尹代表介绍,现在这个团体中,包括这位多年在佛教中修行的和尚在内的40多名社会主流成员,都陆续走入了法轮功修炼中来。

除此之外,尹代表经常参与的另一个团体,他们曾经见面的惯例是第一轮聚会摆设高价酒席,第二轮聚会前往有女应召生的高级酒吧。

在聚会中不喝酒的仅有尹代表一人,因而每次聚餐后他都尽量想办法不去高级酒吧,即使不得已前往,也是以恭敬的态度拒绝劝酒,不知从何时起,他们这样的聚餐现象开始渐渐发生改变。

“韩国世宗市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财权具备之人,他曾嘲笑我是‘喝不了酒的家伙’,但我觉得他内心深处也认为我与众不同。不知从哪天起,我们这个团体的成员聚餐之后不再流连于高级酒吧,他们能理解并体谅我的真心。”

在世宗市,尹代表因修炼法轮功而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很多人说,在和他合作的时候,不必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地算计,和他合作感觉非常愉悦和轻松。

大家认为他事业上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结语

尹康元以他的善良和人情味,被身边的人赋予了“修炼法轮功的尹社长是个好人”的评价,这样的“信赖感”成就了他事业上的强劲助力。9年前,他在韩国世宗市落户,不带任何贪欲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而现在,他的收益已经达到了当初所期待的几十倍。

尹代表认为,能够修炼大法是他人生至幸,“法轮功使我的健康、家庭以及事业等人生的全程变得柳暗花明,因为自己亲身经历过这一切。”

他总是信心十足向别人介绍:“这是让人变得更健康、更善良的修炼功法。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入修炼,我也相信会有这么一天。”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

"择善固执"的现实启示

文:慧欣
解释:对认定正确的事就坚持不懈的执行。
出处:《.中庸》载:“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择善固执的要求:

“择善”要以”仁义”为其核心,”固执”需要真知睿智的勇气,才有可能走向至善的境界。若要择善,必先知善,而知善以良知为源头,以习知为开展,然后可以推到下一步,就是具体如何择善。择善必须考虑的三项因素:良知、仁义;对方期望;社会规范。既然“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那么自然要注意行动者自己,行动相关的对方以及社会大众所接受的规范,若良知、仁义,对方期望,社会规范三者发生冲突时,则以忠于自己内心的良知和仁义的选择,亦即“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

择善固执的故事

人一经卷入“人之熙熙,皆为利驱,人之攘攘,皆为利往”的公众社会,在追逐名利权位的外物沉浮中,就把真实的自我忘得一干二净。个人无力对各类事务做出判断但又必须要判断,怎么办?最安全的方法就是遵循“大多数”人的判断作为自己的判断,公众的意见主宰一切,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习惯,于是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泯灭。用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话就是,人只有将自我“沉沦”到公众中才能获得安宁。

在经济史学家诺斯看来,从人类历史看,不是物质,而是“意识形态、宗教决定了一个的政治秩序、道德准则,决定了可以接受和不可以接受的行为。这个东西决定政治游戏规则,决定法律制度和经济表现……”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在其名著《通往奴役之路》中提醒世人,如果迷信物质决定论,这个社会就会变得非常浅薄,成为永远长不大的社会。

还好,这个世界总有一些傻瓜,因为他们的择善固执的坚持不懈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自己也改变了他人,这里要分享的是奇迹的创造者——木村秋则的故事。

木村秋则先生,一个日本的普通农民,一九四九年他出生于青森县中津轻郡岩木町。一九七一年回到故乡,投入以栽培苹果为主的农业,由于农药危害了的健康,从一九七八年左右开始摸索无农药、无肥料栽培,此后经历了十几年没有任何收获希望的岁月,只能靠每年去打工的钱维持全家的生活。在最初的两、三年附近的果农还对他深表同情,但看到他的内苹果树的叶子每年都掉光,没有任何收成,很担心会影响自家的果园,对木村先生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淡。当时青森县针对黑星病、斑点落叶病和腐烂病等苹果树的病虫害制定了相关条例,必须使用肥料和农药彻底预防和驱除。一旦果园被检举,不仅苹果树会遭到强制砍伐,还必须罚款三十万元。因为青森县的苹果产量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也是青森县的主要产业,所以规定相当严格。在这种困境和压力下,木村先生一直没有选择放弃,甚至有时也考虑是否放弃的时候,大女儿反而质问:“那我们之前辛苦是为了什么?爸爸,你做的事很了不起,你在一个没有答案的世界,从零开始挑战。”这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安慰。虽然木村先生一直深信“自然栽培苹果绝对可行,一定可以找到答案”,然而,看到果园的情况始终无法改善,严峻的现实终于把他击垮了。背负着对不起家人的自责,木村先生决定以死谢罪,可是本打算挂上自己的那棵橡树让他灵感突现,找到了解决土壤才是良好栽培的关键。此后通过改善土壤,木村先生的奇迹苹果终于开花结果了。如今木村先生在栽培苹果的同时,也在全国和海外各地进行农业指导,推广他的无农药、无肥料栽培。1991年台风一九号导致津轻的苹果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木村先生的果园成功的抵御了这场台风。1992年《日本经济新闻》文化栏刊登了《的梦幻苹果》。1994年木村先生以无农药栽培苹果上了《日本经济新闻》晚报的“日本的四十岁”专栏。2007年木村先生登上NHK“专家的作风”节目。2008年幻冬舍出版了介绍木村的《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成为畅销书,感动了无数读者。

木村先生的苹果和其它苹果相比,更漂亮、保存时间更长。

木村先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择善固执、坚忍不拔的精神,苹果树教他倾听大自然的讯息,也教他谦卑的面对这个世界:“我经常问全国的农民,你们的身体可以结出一个苹果、一粒米吗?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自己开出一朵苹果花。稻穗才能生出米粒,苹果树才能长出苹果。主角不是人类,而是苹果树和稻子,人类只是辅助它们的配角。所以,请大家务必牢记这一点。之前,我对自己种苹果这件事感到很得意。然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我终于体会到一件事──我只是协助提供一个适合苹果生长的环境而已。”“我认为,人类必须更加谦卑。人类不是大自然的支配者,而是必须认为,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

在《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的书中,木村先生带给人们的精神礼物就是 :当所有人都做错,你是否有勇气做对?所有新事物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相反地,古老时代的经验往往才是真谛,是经过实践所证实的。木村先生用自己独特的亲身经历和体悟对于现代科技和与之有关的现代人类的成见提出了质疑。

木村先生认为,农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观察大自然,而且必须长期观察。

北海道旭川齐藤牧场的齐藤晶先生,借助牛只开垦一片原本只有石头和山白竹的山地,把它变成了漂亮的牧场。当年,当他的开拓业遇到瓶颈,他爬到山顶的树木眺望四周,觉得“鸟和虫子总是毫无怨言、悠哉地生活,人类也应该和鸟、虫为伍,融入大自然”,于是,就想到可以运用山上的自然环境饲养牛只。这称为“蹄耕法”,是充分运用牛只、树木和牧草生态的自然酪农业。

“大自然不会说话,因此,人类必须磨练感性,感受大自然。”当我们聊天时,不禁为彼此的共同点感到惊讶。齐藤先生说:“木村先生,和你聊天时,我们完全了解对方想要说什么。因为我们观察的都是整体,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变化。不使用多余的技术,而是静下心来观察非常重要。高学历的人往往无法不多做点什么。如今正缺乏能够忍耐、静下心来观察的人。”

中国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学日新,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早《道德经》中也提到:“因其不争,故无人与之争”都蕴藏着东方文化的智慧,中国古人的科技传承是一种守道为先的传承,例如:习武之人必重武德,才能得到师父的倾囊传授,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随之而来诸多负面效应,而只有顺应自然、顺应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才是万物健康发展、生生不息的生存经验。

木村先生在观察害虫时,发现它们长得十分可爱,圆圆的眼睛目不转睛的看着他,而益虫的长相却很可怕,叶色草蛉简直就象电影里的怪兽,人类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好恶把昆虫分为害虫和益虫,其实吃叶子的毛虫是食草动物,表情祥和,吃害虫的益虫是食肉动物,面目狰狞。

木村先生的故事让生活在时下物质化环境中的现代人类反思一个问题:在“正确”科技的催生下,生命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

一位经营葡萄庄园的朋友曾经提到,中国几乎所有肥壮的食用葡萄或提子,都是拜生长激素的功劳,我们只是化工厂的下水道。化学肥料是科技产物,没有几个果农能抵挡住先进的增产、抗菌、抗旱、抗寒、耐涝、抗干的膨胀诱惑,科学让植物无需太用力,就可以硕果累累,而且从此你就很难离开它。

这也就有了一个奇怪现象,似乎人类了解世界越深,控制世界的欲望就越旺盛,貌似终有一天人类可以控治世界的节奏。结果是,人类离开科技就变得脆弱。人类萎缩双腿,把它交给了汽车;人类让大脑失忆,把它交给了电脑;人类习惯了用手机搞关系,而不是付出真情和心意。人们迷恋上了快,却不知道这么急急匆匆走向何方。

在电子激素的催长中,人类没有时间扎根,表面的枝繁叶茂下是一颗空洞的心,原本以为通过快速的科技可以提高效率(比如微信),却发现人们所有的“时间节约”都又变本加厉的奉献给了科技。为了拼命生长(成功),人类变得无限虚假,因为真实而自然被看作毫无效率,人类离它们远去。结果是什么?有谁说得清,玩得起?在一个激素的环境,你想傻傻的活得自然、活得单纯是一件奢侈的事。在周边鲜艳苹果的衬托下,你会显得特不带劲,好吧,就算你耐得住寂寞,等着,可还没等你长出自然的果实,就很有可能被铲除掉了……

如果要说木村的苹果园与普通苹果园最大的不同,那便是在果园里,轻轻扒开浮土,你到处都可以看到果树的根须。普通苹果树的根系也就长到两三米左右,木村的苹果树则会长到地下20米。

根深了,苹果与枝叶之间的联结也更有力。一次遇到台风,别人家的苹果基本全被吹落,木村的果园里80%的苹果仍在枝头摇曳。这是多么旺盛的生命力!

木村先生成了种植果树的专家。虽然他在果园里任由各种植物生长,但在秋天会割草,以让土壤温度降低,“这是要告诉苹果秋天来了”。他不用肥料,土壤仍旧能保持充足的肥力。即便是连修剪树枝这样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他都有自己的理论。

今天的世界充满着浅薄、功利的论调,有多少人会在坚持10年之后等到那7朵苹果花的盛开?这便是木村的意志,一如他的苹果坚定、执着,历经风霜而甘甜弥香。日本的脑科学家、也是NHK主持人茂木健一郎形容这种傻瓜的意志:他们拥有相信眼睛看不到的东西的力量。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那便是用心专注的做一件秉承良知和仁义的事情。种苹果如此,做任何事皆是如此。

参考文献
[1]石川拓治著,王蕴洁译,《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南海出版社,2012年4月
来源:正见网


from 气功

古诗精选今译:杜甫《望岳》

文:慧诚
来源:

【原诗】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读自)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岳:指东岳泰山。望岳:近岳而望。    岱宗二句:岱:泰山的别称。岱宗,即泰山,因泰山为五岳之首,故尊称岱宗。  齐鲁:春秋时的二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延绵深远,从齐到鲁,看不到青山的尽头。

造化二句:造化:天地自然。钟:聚集的意思。 阴阳句:形容泰山的高峻,山阴面背日昏暗,山阳面迎日晓明。割:分割。

荡胸二句;荡胸:冲击涤荡心胸。层云:一层层的云雾。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

会当二句:会当:应当。凌:攀登。

【今译】

五岳之首的泰山竟是何等?
从齐到鲁那是一望无尽的青苍。
天地给了它无限的神奇和秀壮,
高耸的山峰割开了昏晓与阴阳。
山腰生出层层云气荡激着胸膛,
睁大了眼睛跟踪那归鸟的去向。
我应当努力去攀登高险的顶峰,
站在山巅把那些渺小群山眺望。

【说明】

这首五言,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在开元二十三年(735)从吴越一带归来,赴洛阳应进士考试,不第。后数年间游齐赵。这首诗是游泰山时写的。

诗中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赞美了泰山高大而又神奇的景象,借以表现了诗人青年时代豪爽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怀抱。诗以设问句提起,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身经历其境。又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色,绵延不绝,由近而远地描状泰山,横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形势。“钟神秀”: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皆聚于泰山,这是就雄峻所作的概括。“割昏晓”,承“青未了”,突出其雄伟形势,紧扣“望”字,写近望之势。五六句,从感受写,气象万千,云气层生,摇荡心胸,放开眼界,于苍茫云海之中,见众鸟归山,“荡胸”、“决眦”、“生”、“入”,在写主观感受上,反衬出泰山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巨力。结联以“会当”从“望”字推开,透过一层,作假设联想,因泰山之雄壮,而引出一览无余后的极望之情,显示出俯视一代的精神风貌。最后以虚拟的笔法,用想像中的极目远望作结,抒发了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热烈情怀。

这首诗形象鲜明,意境开阔,通篇写望而不露一个望字,含蓄而开朗。

仇兆鳌说:“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荡胸由于层云之生,上二字因下,决眦而见归鸟入处,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顺句也。末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杜少陵集详注》)

【诸家汇品】

明代唐仲言:此记泰山之胜也。言山形峻绝,其青翠之色,亘齐鲁而不穷,盖造化之神秀于此聚,阴阳之分晓于此分;登之则层云旋绕,足以洗心;望之则宿鸟归飞,咸能刮目。然此特“望”中之景耳。若登绝顶而览观,则宇内无高山矣!(《唐诗解》)

浦二田:公望岳诗凡三首,此望东岳也。越境连绵,苍峰不断,只“青未了”三字,胜人千百矣。“钟神秀”在岳势前推出,“割昏晓”就岳势下显出。“荡胸”、“决眦”明逗“望”字,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读杜心解》)

明代王嗣奭:“齐鲁青未了”,“荡胸生云”,“决眦入鸟”皆望见岱岳之高大,揣摹想象而得之。故首用“夫如何”,正想象光景,三字直管到“入归鸟”,此诗中大开合也。“齐鲁青未了”,语未必实,而用此状岳之高,真雄盖一世。“阴阳割昏晓”造语亦奇,此实语矣。“荡胸生层云”,状襟怀之浩荡。“决眦入归鸟”,状眼界之宽阔也。想象登岳如此,非实语,不可以句字解也。公盖身在岳麓,神游岳顶,所云“一览众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集中《望岳》三见,独此辞愈少,力愈大,直与泰岱争衡。诗垂近千年,未有赏识者。余初亦嫌“荡胸”一联为累句,今始知其奇。(《杜臆》)

?弘历: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次句写得高远意出,三四句奇峭,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唐宋诗醇》)

清代仇光鳌:此望东岳而作也。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杜诗详注》)

清代何义门:首尾实,中四句虚。“岱宗夫如何?”岳字倒起,“夫如何”三字,尽望之神理。“夫如何”三字,几不成语,然非三字无以成下句,有数百里之气象。 (《义门读书记》)

清代:(首句)一字未落,却已使读者胸中、眼中隐隐隆隆具有“岳”字、“望”字。盖此题非此三字,亦起不得,而此三字非此题亦用不着也。“夫如何”,犹云“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一题当面,心手茫然,更落笔不得,恰成绝妙落笔。此起二语,皆神助之句。

(二句)凡历二国,尚不尽其青,写“岳”奇绝,写“望”又奇绝。五字何曾一字是“岳”?何曾一字是“望”?而五字天造地设,恰是“望岳”二字。(三、四句)二句写“岳”,一句写其从地发来,一句写其到天始尽,只十字写“岳”遂尽。”(五、六句)二句写“望”,一句写“望”之阔,一句写“望”之远。只十字写“望”亦遂尽。从来大境界,非大胸襟亦未易领略。读此四句益信。(末联)翻“望”字为“凌”字,已奇;乃至翻“岳”字为“众山”字,益奇也。如此作结,真是有力如虎。(《杜诗解》)

清代施补华:《望岳》一题,若入他人之手,不知作多少语!少陵只以四韵了之,弥见简劲。“齐鲁青未了”五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后来唯(韩愈字退之)退之“荆山已去华山来”七字,足以敌之。(《岘佣说诗》)

(笔者附言:1999年720之后,我们一些同修,在某公园老地方“散步”,忽见一位青年,大约是学生,骑跑来,说:“叔叔阿姨们,你们上了泰山,一定要坚持走到顶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完,向大家鞠了几个躬,含着泪,骑上车,离去了…笔者永远记得这个情景。)


from 气功

《幼学琼林》笔谈(二十):张良蹑足附耳

文:刘如
来源:

【原文】

汉张良蹑足附耳,洗髓伐毛。

【字词义解释】

汉张良蹑足附耳,东方朔洗髓伐毛。(附一)
(1)张良:汉初建国功臣,字子房。祖先五世为韩相,秦灭韩后,曾于博浪沙用大铁椎袭击,失败后逃亡至下邳,遇圯(音宜)上授《太公兵法》,辅佐刘邦定天下,封为留侯。
(2)蹑足:踩脚。蹑,踩、踏。
(3)附耳:以口贴近耳朵低声说话。附,很靠近。
(4)东方朔:西汉平原厌次人,字曼倩。擅长说笑话,个性诙谐滑稽,经常讽谏武帝。善辞赋。
(5)洗髓:清洗骨髓,洗去旧的骨髓。
(6)伐毛:削去旧的毛发。伐,削去、换除。

附一:此句洗髓伐毛的是黄眉翁,而非东方朔,所以有些版本作“黄眉翁洗髓伐毛”。

【译文参考】

汉代的张良曾暗中踩刘邦的脚,附耳低语,劝告刘邦;东方朔听黄眉翁说,他三千年洗髓一次,二千年换除毛发一次。

这一课最值得孩子学习的就是,正因为有大忍之心,张良才获得天书兵法,成其机智谋划、文韬武略的天才而流芳百世,汉高祖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一名句,因此得以千古流传。

他与韩信的“胯下之辱”共同演绎和留下了著名的关于忍的文化。这里主要讲张良之忍。

张良椎击秦王未遂,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逃匿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北)。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粗布短袍老翁,老翁走到张良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随即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张良也能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也不谢,仰面长笑而去。张良被如此欺辱却不见怒色,那老翁忽又返回桥上,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早已等在桥头,见到张良,怒斥:“与老人约,为何误时?5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隐忍的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飘然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高人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天造之才”。

苏轼曾说:“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算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啊。”

他认为,黄石公刁难张良,是为了点悟他,小不忍则乱大谋。心浮气躁,成不了大器。所以后来,他能做到处变不惊,沉稳应对,不被愤怒带动而迷失心智。

后来他与韩信的胯下之辱,被千古传颂,成为关键的处世智慧之一。忍,成为文化的一大要素。

【说故事时间】

张良的大忍

韩被秦灭亡后,张良因不能忍逞小勇,散尽家财求得一大力士,在博浪沙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未能成功,因而。张良逃匿到下邳时,遇见圯上老人黄石公。老人多次考验张良,觉得他已能明白过去刺杀秦王的教训,忍下小忿,孺子可教,于是传授他太公兵法。张良便靠这部奇书,辅佐刘邦完成统一大业。

楚汉相争时,刘邦被楚军围困,情况危急,此时,韩信攻破齐国,派人送信来,要求封他为齐的假王(代理王),刘邦见信十分生气,破口大骂,张良暗中踩了汉王一脚,附耳劝说:“封韩为王,安其心,以免叛变。”刘邦及时醒悟,便改口骂说:“大丈夫平定诸侯,便是真王,还做什么‘假王’!”随即派张良前往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韩信部队攻打项羽。

苏轼认为,刘邦之所以胜利在于能忍,而这“忍小忿以就大谋”的忍耐功夫正是张良教他的。

黄眉翁洗髓伐毛

东方朔常巡游天下,一日,在海边遇见一位老妇采桑,有一个黄眉翁对他说:“这位老妇从前是我的,我不吃饭只吞气已经活了九千年了,每三千年洗髓一次,二千年剥皮换毛一次,我已经洗髓三次,换除毛发五次了。”

这就是成语“伐毛洗髓”的典故由来。 形容彻底清除污垢,或者比喻人脱胎换骨,呈现全新面貌。

(注:据正见网传统文化教材《幼学琼林》改编,增加笔谈部分,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from 气功

李珏小事积德名列仙籍,丞相礼尊学习

文: 秦自省 整理

李珏,广陵郡江阳人,世代居住在城市,以为业。李珏性格端正谨慎,异于常人。他十五岁时,外出,让李珏掌管贩卖。有人来买粮食,或来卖粮食,李珏都把升斗交给顾客,让他们自己量。他也不管当时粮食贵贱,每年只求两文钱的利润,以资养

岁月既久,衣食很是丰足。父亲奇怪地问他,他以实情相答。父亲说:“我们这一行,同业者没有不分别用两种升、斗,买进卖出的,都是大斗进,小斗出,以图厚利。虽然官府每到春秋两季,要来校准升斗,始终也不能禁断此弊。我只以为买进、卖出都用一套升斗,就算是公平了。你却把升斗交给人家自己量,我是不如你了!可是我们却衣食丰足,莫非有相助么?”

后来父母去世,李珏活到八十多岁,也不改其成规,坚持让对方自量升斗!

正好朝廷中的李珏丞相,出朝为淮南节度使。李珏因为新节度使和自己同姓同名,感到很吃惊,就改名为李宽。

李珏丞相到任后数月,在修道斋的时候,夜梦进入一座洞府,见景色正是春天,鲜花烂漫,鸾翔鹤舞,云霞满天,楼阁连延。丞相李珏独步于楼阁之下,见石壁光滑莹洁,上刻填金大字,所列都是人的姓名,其中有“李珏”二字,每字长二尺有余。李珏看了,非常欢喜,觉得自己生于昭明之世,久任显要之官,又升任宰辅,岂能没有功德及于天下?如今洞府有我的名字,我必是仙人无疑了!他高兴不已。

正在他喜孜孜的时候,有两名仙童,从石壁左右走出。李珏问:“这是什么地方?”仙童回答说:“是华阳洞天。但这个姓名,不是相公您的。”李珏大惊,又问:“这个李珏是什么人?”仙童说:“他是相公管辖下的江阳的百姓。”

丞相李珏,早晨醒来,梦中的事,还历历如新,就越发惊叹。他到中去打听“李珏”,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又试着召来江阳县官吏们诘问,也都不知道。他便让在府城内,求访和自己同姓名的人。

过了几天,军营、街巷互相推问,才知道李宽原名李珏。于是报告给李珏,李珏用车辇把他迎来。安置于静室之中,然后自己斋戒沐浴,礼拜谒见,尊称他为道兄;全家都来恭敬侍奉,朝夕参礼。

李宽神情恬淡,容颜秀异,须长尺余,皓然可爱。他在六十岁时,曾有道士教他胎息之术,所以他可以长久不进食,李珏就对他越加礼敬了。

过了一个多月,李珏才问道:“道兄平生,得到过什么道术?服炼什么仙药?我曾梦中入一洞府,见到石壁上,有您的姓名,并有仙童指示,所以我迎请道兄,以师礼相待。望您能把道术,传授给我。”李宽推辞说:“我不知道什么道术和服炼之事。”李珏便又虔诚礼拜,再问李宽修炼的是什么道术?李宽解释说:“愚民不知。”便把历年贩卖粮食的事,说了一遍。

李珏再三细问后,咨嗟叹息道:“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您所积的阴功,他人不可及也!”他又说:“我才知道,人世间一动一静,一食一息,无不有报应。只要积累功德,虽然身处贫贱,也会有神明护佑,名列仙籍,以警诫尘俗。”

李珏又问起他胎息不食的缘由,李宽如实以对。李珏学了他的胎息之术,也可以不食了。

李宽活到百余岁,还是轻健异常。有一天,他忽然对子孙说:“我寄予世上多年,虽然自己养气,也对你们没有什么益处。”说完,当晚他就去世了。三日之后,棺中发出剥裂声,打开棺材一看,衣带没有解开,人却如同蝉蜕一般,尸体已经不见了。人皆大奇,互相传说鼓励:“李宽卖米仁厚,让对方自量斗升。持之以恒,便可成神!”

社会风气,淳厚诚信,从此大变。

(出自《续仙传》)
来源:


from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