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方行
大禹治水的故事千古流传。传说他一心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很多人都会为大禹的无私和敬业的精神所感动。
《史记》上说“禹行自冀州始。”“道九山”“道九川”“于是九州攸同”(见《夏本纪》)在这个过程中清除了很多山中猛兽、水怪之类的干扰(请见【民初】蔡东藩《中华全史演义》P21—23页)
天下分九州,置九鼎,勘测山河,统计植被动物与地貌。在此时“洛书”出世。同时禹得到了更久远年代的地域勘测历史《山海经》(上古本)。
关于这部神秘的《山海经》历来很多人都看不懂,有甚者觉得似乎是一本荒诞的无稽之谈。除了【西汉】刘秀向皇帝说明“其事质明有信”(引自《中国古典名着百部》“徐霞客游记(下).山海经”P164页 ,远方出版社)之外,一位美国人以亲身实践得出《山海经》中的“东山经”部份是北美山脉的真实记录。在考察中她甚至发现了一些甲骨文石刻。其考察记录被记载在(被译成中文)名字叫:《几近退色的记录》(海洋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或请见海外看中国网“《山海经》的内容是真的? ”一文)
在这期间禹继承舜的封禅传统,以彰显天地之德。
鉴于禹有如此大的功劳,舜将王位禅让于他。
我们在此就说说大禹从前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大禹从前乃掌管天界地形地脉之神,这种神的能力和智慧非常的大。
人间的一切都是按照天上某一境界的布局又结合着人间具体情况而安排出来的。
每座大山、大河都有掌管的神,因为在宇宙一定层次中都有相生相克,所以也都有一定的负面因素。这些因素被底层的妖魔利用,用来成就大禹和他周围的人。
这些我们在《天赐神州》一篇中说过了。大禹时期,因为原来的各类神已经完成他们的使命,同时因为时间已经很久远了,又会有一些新的情况发生,上天就让大禹又从新更详细的安排了人间管理山川河流的神祗
当时在天界,大禹负命将要来人间掌管天地山河,临行之际,有无数的各类神都想跟着过来。因为他们知道在人间如果能够做好开创之事,将会对他们生命的永远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大禹看众神很多,于是根据他们每位特有的本事,安排了将来在地上的事情。有的直接帮大禹治水,有的转生成山神、水神,间接帮忙。此时一位很高层次的神说,到困难是时候,要请上天帮助,才可真正成功,并说到时候你将遇到一些奇异的事情,都不用担心,将来几千年以后谜团自会破解。
闻听此言,大禹也不再多问,就带着众神下到人间。此时正处于有巢氏时代,这些众神也经过很长时间的适应,最终才在尧帝时代陆续各安其位。
大禹让人勘测九州的过程中,一次正在画图,在画图整理过程中似乎有神人告诉一些其他地区的山脉河流的事情。他也顺势记录下来。后来加上大禹时期以及以后几百年的一些勘测记录,被后人整理出来,就是我们所见到今本《山海经》。
尧舜禹时代,我们现在按照进化论思维,想当然的以为是一个文明初始时代,很落后、很原始。其实严格说是本次文明初始时代,那个时期,上一茬文明有很多遗留,再加上当时属于人神同在的时期,会展现很多神迹的。人走路也很快的。“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代。神给人留下这些传说,是让人们明白地上的生命在探索开发外部环境中所做的艰辛努力,与巨大付出。
当时中华文明的火种能覆盖整个亚洲以及美洲。
关于美洲的印第安文明、玛雅文明,以及爱斯基摩人等这些属于中华上古文明(这是一个概括的叫法,包括在中华大地上所繁育的诸多史前文明)的分支。是继承着史前文明末期成果的人们迁移到美洲而产生的。因为迁徙的不只是一次,包括后来的殷商末期都有移民迁移过去。所以其发展的表现也有不同。迁移的方式有的是经过北美大陆桥(北美阿拉斯加和亚洲大陆之间),有的是经过海上,沿着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等过去的,有的其实就是直接神送过去的。比如一阵大风过后,人们睁开眼一看,已经在另一片陌生的大陆上了。时间跨越很长的历史阶段(几万年)
如果说疏通河道,为的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勘测地貌为的是了解四方;那得到《山海经》、《洛书》是为了什么呢?因为神知道后来人们因时间的流逝会忘却海外游子,为了让人们能让将来的人能有个认祖归宗的凭证,所以神让后世的人们保留下这本看不懂的《山海经》,以便有朝一日,会安排某人或者某些人一起揭开其中的真相,中华神传文化的历史血脉再次连接上,当然同时安排人们去那里积累“人气”(或叫“人文物质场”更为准确一点),根本目地就是让人们明白神有序的安排一切,神的子民,最终要一起追寻神,在创世主的带领下真正走上成神之路。
关于《洛书》其内涵和表现很是宏大,不能细说,只说其中之一:人间山水与天上在物质场方面的对应规律。以致后来周文王观洛书而演绎出后天八卦。流传至今。
最后要说的是这个时期的文字,因为仓颉造字之后,当时没有笔,没有绢、纸之类的,人们也不懂刻在甲骨上,都是以画为主。
当时人们记性很好,有的人过目不忘。等到大禹的后期,人们逐渐的开发出可以在龟兽甲骨上刻字的利器了,就有一些零星的记录了。所以后人能通过一些方式记录下上古的一些事情。
2018/7/25 来源:看十方博客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