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1日星期日

酌古鉴今:张齐贤家宴(数文)

文:吉光羽 整理 来源:

一、家宴

郑瑄《昨非庵日纂》记载:
有一次,张齐贤举办家庭宴会,一个奴仆,偷了几件银制器皿,揣在怀里,张齐贤在门帘里面,看得清清楚楚,但没有过问。后来,张齐贤做了宰相,门下的人,按不同的地位封了官,而这个奴仆和俸禄无缘。于是,这个奴仆,乘空流着眼泪,向齐贤请求道:“我侍奉您的时间最长,但您封官唯独漏掉了我,为什么呢?”

齐贤露出同情的神色说:“你还记得偷我的银器之事吗?我把这件事埋藏在心中三十年,没有告诉别人。我担任宰相应该斥恶扬善,怎么能够推荐、任用小偷呢?念你侍奉我的时间很长,也有成绩。给你三万钱,你另择处所安身吧。再说,已经揭露了你平日的劣行,你也应该自己感到羞愧,不能留在我家了。”

这个奴仆又惊又怕又惭愧,叩头流泪而去。

【评点】

奴仆偷主人的器物,应为主人所不容。张齐贤不然,眼见奴仆为盗,居然把这事藏在心里,三十年不告诉别人,想等他自省。他并非对这事不在意。

做了宰相后,唯独不封那个奴仆,明言要斥恶扬善,不能推荐、任用小偷。这是他做官为人的原则!

张齐贤真有雅量,是非归是非,心地的仁慈,一如既往。他给此奴三万钱,让他别处安身,可见其性情和为人处世之道。

二、老师教训弟子大官“直指使”

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记载:
尚书刘南垣,告老还乡,闲居在家。有一位“直指使”(大官职名)常以不好,苛求郡、县的官吏,郡、县的官吏很忧虑。刘南垣说:“他是我的学生,我将开导开导他。” 等直指使来家,刘南垣接待他时说:“我很想为你摆宴席接风,又担心妨碍公务,只留你在家吃一餐饭。但我妻子又外出了,没有人准备。能够吃一顿家常便饭吗?”

直指使不好违抗师命,没有推辞。从早晨一直过了中午,饭还没有送来,直指使饿得很厉害。等饭到了,竟只有粟米饭,一碗豆腐。直指使和老师,各吃了三碗,觉得吃得太饱了。过了一会儿,美酒佳肴,一排排的在桌上摆满了,直指使却下不了筷子。

刘南垣要他再吃,直指使回答说:“已经吃饱了,实在是不能再吃了。”刘南垣笑着说:“可见,饮食原本没有精致和粗劣的区别,人饿了,什么东西吃起来都是香的。肚子饱了,佳肴,也难吃出味来,这是具体情形造成的。” 直指使认为老师的教训很对,以后再也不以饮食不好,责怪下人了。

【评点】

刘南垣说“饮食没有精致和粗劣的区别”,不一定对,但原文中,有“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一句,可以称得上名言,道破了人的真情。饥不择食,饮食粗劣也倍感精美;饱不欲食,再好的饮食也不觉得精美。

他教训挑捡饮食的弟子,方法平常,而又叫人称奇,但他不用生硬的说教,而让弟子亲身体验,从中悟出道理,使弟子心悦诚服。可谓教导有方。

老师与弟子,这两位都好!

三、魏子都行义

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记载:
魏子都傍晚行走,遇到一个书生,患心痛病,跌倒在路旁。子都下马抚摸他,一会儿那书生就死了。他背的袋子里,有一卷用白绢写成的书,还有十枚黄金。

魏子都卖了两枚黄金,为那书生办了丧事,把其余的黄金,枕在他的脑袋下,把那卷绢书,放在他旁边。几年以后,有人找到魏子都询问这件事,魏子都把他引到那书生的墓地,打开棺材,黄金和绢书都在。

【评点】

人的性情养成,不会轻易改变。魏子都好仁义,偶逢一素不相识的书生,见他患病就抚慰,书生死,则为他操办丧事,丝毫不贪书生的钱财。这说明了他为人的善良和廉洁。

 四、养生之异

明代张瀚《松窗梦语》记载:
湖州的刘南坦,七十多岁了,吃饭、走路和年轻时,没有什么区别。

他喜欢,又能言善辩,受人尊敬爱戴。他每天接待宾客,清谈畅饮,任意开着玩笑,极尽欢乐。夜里,在卧室的屋梁上,悬挂一个木桶,要童仆架着梯子,他从梯子爬入桶内,随后要童仆把梯子搬走,自己在木桶中盘腿打坐。他像这样休息,长期不睡床上。人们认为刘南坦得了秘传,深深懂得养生的道理。

【评点】

养护生命是人的常理常情,养生之道,则因人而异。刘南坦的养生之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白天自由清淡的生活,二是夜晚的休息方式。前者不仅是生活本身,而且贯穿了性格的豁达开朗。读书、言谈、宴饮,都任性为之,无忧无虑,使发展。后者有些奇特,坐息而不卧睡,偏又在一个悬挂的大桶中,他这种嗜好自有他的道理,觉得舒适、惬意,也就是他的养生。养生的人,各有不少奇特的方式和门派,他们的做法都与自身有益,对社会也有益无害。所以大家都应互相包容,互敬互爱。

人们养生及休息方式不同,但养生确实都不能忽略修养心性。

五、张允怀虚夸送命

明代王锜《寓圃杂记》记载:
金陵的张允怀,以画梅花在苏州、杭州一带游学。他为人喜欢装扮,以显气派,即使是外出,一定是日用器物齐备。一天晚上,他顺江而下,天空皓月高悬,江面风平浪静,他把船停泊在金山脚下,拿出酒壶、酒杯,自饮自酌,喝得略有醉意的时候,又吹起洞箫自我娱乐,被强盗看见了。夜深,强盗在江上杀了张允怀,把他的酒器全弄走了,后来一看,这些酒器,都是铜做的,不过是外面涂了一层金。

张允怀的遇盗,招祸被杀,这可以作为虚夸者的警戒。

【评点】

人的脸面有的是本色,有的是装出来的,张允怀把铜酒器涂上金色,就是装脸面。这应得上俗话说的“打肿脸充胖子”。

人难免有时会充充胖子,但以本色做人为好!张允怀把铜器打扮成金器,炫人耳目,不意充过了头,使强盗动心,使自己丢了性命。

六、杨翥德量

明代王锜 《寓圃杂记》记载:
杨翥担任修撰官时,居住在京城。邻居家有丢失鸡子的,指着他的姓叫骂,家人告诉他,他说:“城里又不是我一家姓杨。”听之任之,不了了之。

他的另一家邻居,住房很窄,下雨时,总是往杨家倒水,杨家大受水污、潮湿之害。家人又告诉杨翥。

杨翥劝家人道:“天睛的日子多,下雨的日子少。”他的德行度量,都像这样。

【评点】

邻里贵在和睦相处,但矛盾总会存在。杨翥不在意邻居失鸡的点姓叫骂,和下雨从他家过水之害,一是假装糊涂,二是有意忍让,丝毫不考虑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自家的利益。这看似容易,其实很难,正因为如此,确实能见出杨翥的德行和度量。人不计较这一类的小事,生活才会洒脱,度量才会宽大。

七、高三殉情

明代王锜《寓圃杂记》记载:
京城妓女高三,从小容貌美丽,昌平侯杨俊,见到她很喜欢,就和她交欢,高三还是处女。杨俊去镇守北部边疆几年,高三就自己发誓不接待客人。

明英宗天顺元年,杨俊遭石亨忌恨,上书说:皇帝出兵,被陷在土木堡时,兵败被俘。石亨诬杨俊坐视不救,是不忠。朝廷下令把他在集市上斩首示众。

当时,杨俊的亲戚、朋友和同事,没有一个人前去,唯独高三穿着白色的孝服,去哭他,十分悲哀。她等行刑完了,亲自用舌头舐去杨俊头上、颈上的血,用丝线把他的头和身子连在一起,买了口棺材敛埋了他,然后上吊自杀了。

【评点】

妓女素来被人们视为无所谓节操,逢场作戏,玩弃人生。高三不然。她不仅为杨俊守节,杨俊走了就誓不接客:而且,杨俊死,她毅然殉情自尽。

她服孝悲哀,顺情行事,直到死。令世人不能不对她刮目相看。

八、丁贞女为世人称颂!

清代王士祯《池北偶谈》记载:
丁贞女,山东聊城沙镇人,平乱某功臣的后代。她小的时候,就死了,又没有兄弟,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到她成人时,母亲想为她找个婆家,丁贞女说:“母亲年迈了,家里又少兄弟,我不愿嫁人,只愿终身供养母亲。”母亲没有勉强她。她母亲死了后,堂兄某提起她的婚事,丁贞女又不答应。她一个人独自生活了三十多年,五十岁了,还严守闺中的规矩。同乡的人,都说她家是“贞女堂”。

县里的黄安图中丞,七十岁,妻子死了,听说了丁贞女的名声好,派人去下聘礼。贞女在头一天,把她堂兄喊来说道:“明天会有提亲的人来,我将答应他。”堂兄、妹妹和侄女们,随便应承,不相信她的话。第二天早晨,黄氏的媒人上了她家门。在这以前,丁贞女穿了几十年白色的衣服,这一天,就换上花衣服。丁贞女既答应出嫁,就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安葬母亲。然后才嫁到黄家。

黄安图中丞,里里外外的子孙很多,她对子孙们都有恩惠。东昌的人们,到现在还把她的故事,传为佳话。

【评点】

丁贞女为侍奉母亲,不愿嫁人可以理解,母亲死后,三十多年坚持不嫁,至五十岁,欣然许嫁给七十岁的黄中丞,也是人间奇事。她是一个很有德行的人,侍母能孝,不嫁而终生养母;守闺能贞,家有“贞女堂”之称;待人能爱,“皆有恩礼”!所以能为世人称颂。


from 气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