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系列之忠臣篇
文/皇甫容
是谁在风中吟唱茫茫草原的酒歌?拨动历史的琴弦,聆听草原帝国的凯旋,于静音的空白时光,寻找一位仰慕已久的大汗。
翻开历史的页页篇章,纵古驰今的思绪,随着一串红木佛珠进入时光之河,荡起层层的涟漪,也荡起风云的板荡。它像是摇曳在天国的一株仙葩,庇护着中土的文明。
蒙古人的血性,像是“长生天”(蒙古民族以“苍天”为永恒最高神,故谓“长生天”)选中的豪杰,在历史的天空留下浓厚的色彩。他们像是来自银河的勇士,所向披靡,几乎战无不胜。骨子里流淌的勇猛,注定了这个民族与生俱来肩负的使命。
一个朝代在历史中拉开其篇章之初,都会出现一系列名留青史的人物,元朝也不例外。本文介绍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时代的忠臣。
有胆有识的帝国“秀才”——赵璧
1242年,忽必烈召见23岁的赵璧到其驻牧之处,每次见面忽必烈都称他为“秀才”。当时的汉人,尤其儒生学士去漠北的非常少,会蒙语的更是稀少。在藩府忽必烈非常厚待有学之识的赵璧,命王妃察必(忽必烈即位后,立她为皇后)亲自缝制衣服赐予他,让他试穿看是否合适,不合适的再修改。
赵璧的蒙语熟练后,常会在马背上,为忽必烈译讲《大学衍义》,忽必烈也常为“能为国语(蒙语)深细若此”的秀才赞叹不已。赵璧奉命驰骋中原,征聘流落各地的前朝名士,请他们到藩邸辅佐忽必烈。
元朝很多能人志士得益于忽必烈的知人善任,使他们成为“乘风云,依日月,佐命之人”。图为忽必烈和他的皇后。(Wiki commons)
1. 浑身是胆 一生正气
1251年,忽必烈的兄长蒙哥即位后,召见赵璧问他如何治理国家,赵璧说:“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他建议要先除掉皇帝身边特别不善的近臣,蒙哥听了很不高兴。忽必烈听说此事后,对他说:“秀才,汝浑身是胆也!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赵璧的胆识,令忽必烈都惊出了两手汗。
由于燕京的大札鲁忽赤(掌管司法的最高行政官)不善理政,导致汉地不治。当时河南刚经过兵乱,民不聊生。当地有个刘万户,贪淫暴虐,横行乡里。谁家要是娶亲嫁女,一定要先送礼给他,得到他的同意,才能连理婚姻。他的一个党徒董主簿,仗着刘万户的嚣张,就强抢民女三十多人。
忽必烈请求兄长蒙哥由他来治理河南,蒙哥同意了。忽必烈派朝贵莽噶拉、赵璧、汉人世侯史天泽管理河南。赵璧虽是文儒,但处理案件非常的决绝果断,他刚到地方,就首先处决了仗势为虐的董主簿,返还了全部的民女。
刘万户大吃一惊,为了掩饰罪虐,就到赵璧的住处贿赂他,当时天降大雪,刘万户溜须拍马道:“经略(官职)刚一上任,就为地方除掉了奸猾的恶盗,所以天降大雪作为瑞兆。”赵璧正言正色地说:“像董主簿这样的人,如果还有,等待全部除掉了,将来的瑞兆会更大。”刘万户听了呆若木鸡,大气不敢再喘一下。
赵璧的一身正气,几句正话吓得刘万户直接倒床不起,暴毙身亡。当时的百姓奔走相告,都说刘万户被赵璧吓死了。想来,赵璧也颇有张良的风骨,外表看似文儒,手无缚鸡之力,但内力深厚浩如云天,正气也如贯日长虹。所以,久乱不治的河南,在赵璧的管理下,二三年就得到有效的治理。
2. 惟秀才曲尽我意
由于忽必烈宅心仁厚深得民心,逐渐引起兄长蒙哥的嫉恨,所以有意派专使前往河南、陕西等地忽必烈的管辖之地进行审查,实际上是为了找忽必烈的麻烦。审查官私下罗织莫须有的罪名,诬陷赵璧几乎使他难以逃脱。
藩府都为赵璧惊恐担忧。但他镇定自若地和审查官辨析文案,面对诬陷据理力争。赵璧的沉稳气魄犹如国鼎,令信口雌黄的审查官再无词无暇应顾,找不到任何审办他的藉口和理由。被审查官私自克扣的财物,忽必烈出面都保了下来,如数还给赵璧。为了他的安全,忽必烈把赵璧调到汤沫邑怀孟路(今河南沁阳),让他去做总管。
讨伐宋朝时,忽必烈曾命人作伐宋檄文,但所写文章无法令人满意,便命赵璧书写。赵璧一气呵成,忽必烈以“惟秀才曲尽我意”赞许他。这位帝王眼中的秀才,他的一生磊落光明、性格果决,驰骋中原、沙场,往返藩府、元都。忠肝义胆伴随着谦光自抑,在元朝的历史上,留下正气温厚的贤者之名。
世人常说时代造就英雄,看看元朝的历史,更多时候是帝王的心胸和气度,赋予了一代王朝的兴盛,成就仁人志士的功名。这位“刻意吏学,以经济为己任”的秀才,得益于忽必烈的知人善任,使他成为“乘风云,依日月,佐命之人”。
蒙古人的血性,像是“长生天”选中的豪杰,在历史的天空留下浓厚的色彩。(Wiki commons)
忽必烈的“廉孟子”——廉希宪
廉希宪九岁时,四个家奴盗了五匹马逃走了,后被抓获,按照当时的律法当死。廉希宪的父亲大怒,想把他们交给司法处置。廉希宪哭着力劝父亲,这四人方得免死。在他年幼时,侍奉母亲在山中居住,有两个奴仆因为烂醉口出恶言,廉希宪说:“他们见我年幼,所以不守规矩。”为了给他们一个教训,就把烂醉的二人引到司府,打了几大杖,他们才清醒过来。众人都很惊喜,小小年纪竟很有主见。
忽必烈称帝后,当时廉希宪十九岁,奉命随侍。陛下见他形貌魁伟俊逸,言论国事言辞恳切,因此非常喜爱。廉希宪笃好经史,常常手不释卷。一天,正读《孟子》,闻陛下召见,急忙揣进怀里。世祖问他《孟子》书中所言何事?他说讲的性善、义利、仁暴等内容。世祖因此称他为“廉孟子”,此名由此流传于世。
1. 文武双全 仁厚至孝
一天世祖率人游射,大家纵马驰骋射猎尽兴。众人以为廉希宪只是一个好读经世的书生,就有意取乐于他,迫他在众人面前射箭。廉希宪迫于无奈,只好放下经书力挽强弓,连发三次均中。至此,众人惊呼,这个一天怀揣经书的廉孟子,原来是个“文武双全”之人。
廉希宪的母亲病故后,他率亲族举行葬礼,悲恸至呕血。夜晚在墓旁结庐而居。当时天下诸事需要平定,宰相亲自到墓地请他回去辅佐朝政。廉希宪望着母亲的坟墓痛哭不已,宰相见状也于心不忍,当下便不再言语。堂堂一朝大员对待亲恩至孝如此,何况于国于民?回到元都,他白天随侍陛下以素服从事,夜晚到家中就换上丧服继续守孝。
2. 砂糖传奇
廉希宪在外任官,为民操劳,久病不愈。忽必烈得知后,想到江陵湿热,终不利于养病,于是请他回到元都。廉希宪离别时,江陵百姓号泣遮道,都不想让他离去,然而天威昭示无人敢抗,廉希宪随身带着他喜爱的琴书回到元都。廉希宪拜见世祖时,忽必烈见满朝文武,穿金带玉,服饰华丽,唯廉孟子素衣一身,当下世祖执其双手,垂泪不已。
医生说需要用砂糖做药引。当时砂糖非常贵重,他的家人到处寻求,无奈价格高昂,买之不得。奸臣阿合马为了收买廉希宪,因此派人给他送去二斤。廉希宪当场拒绝说:“即使此物真能治病,我也不靠奸臣的贿赂来活命。”
世祖听说此事后,派人为他送去砂糖。命人赐给他白金五千两、钱钞万贯,寻找名医为他诊治。时至今日,砂糖已成寻常之物,在一个苛刻的年代,这小小的食物,也会成为人心的验金之物。文史造化,演绎之功,竟也用砂糖做了一回传奇。
3. 无威而治
元廷对藏传喇嘛举行封国师礼后,世祖命廉希宪受戒。廉希宪拜谢说:“臣已受孔子戒了。”世祖好奇地问:“孔子也有戒?”对曰:“为臣当忠,为子当孝,这就是孔子之戒。”在浩瀚史册,人们常听说有受佛戒、道戒的,这位元朝的权臣,首开孔子戒。纵览古今,也唯有廉孟子首创了这个独一无二的戒律。
在长公主和国婿入朝拜见之际,跋扈纵猎、驰骋郊原,侵扰百姓耕作。廉希宪劝诫国婿不要扰民,再有下次,一定会面奏陛下。国婿震惊不已,回到家中对长公主提及此事。长公主有感于廉希宪的刚直在朝的威望,于是亲自出面邀请他赴宴,为他斟酒赔礼:“随扈扰民之事,我真的不知。现在想出钱钞一万五千贯,赔偿扰民的后果。”当时的贵族犯过,也不敢轻易放纵,都很惧怕这个无威而治的廉孟子。
廉孟子喜读经史,但却不是纸上谈兵之辈。每次进言奏议国事,常常言辞激切。世祖问他:“当初,卿在王府为我效力,许多事还让我几分,如今我为天子,为何反而不听于我?”廉希宪说:“王府事轻,天下事重,若对陛下随声附和,天下百姓就会受害,非臣不知自爱。”
史载,廉希宪去世前夕,天空陡落大星,正好落在他的正寝旁。陨星落地流光溢彩,使夜如白昼,光华灿烂,众人惊讶万分,纷纷猜测:这位朝夕相处的廉孟子,是否也是上天的文曲星下凡?在元朝奇异的国都,众将贤臣纷纭的世界,他们的到来,或许只因一个人那就是忽必烈。
元朝“苏武”守节不变
苏武牧羊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苏武出使匈奴,被囚禁十九年,匈奴贵族多次威逼利诱,劝他投降,苏武始终忍辱不屈。后劝降无果,匈奴贵族把他迁到北海,扬言只有等到公羊生下小羊时,才会放他回到大汉。
苏武北海牧羊,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变。这位汉朝的麒麟阁功臣,因为他的不变节操,受到后世的仰慕。班固眼中“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苏武,他守节不变的故事,历经千年以后,又直接励志出另一位“苏武”,其演绎的精神和内涵,几乎一脉相承。他就是元朝名儒——郝经。
1. 以兴复斯文 道济天下为己任
《元史》记载,河南发生兵乱时,百姓都躲藏在地窖中,乱兵放火熏灼,致使很多百姓死于无辜。郝经的母亲也窒息得昏厥了过去。为了救母亲,郝经以蜜和寒菹汁,撬开她的唇齿给她灌了下去,即刻苏醒过来。当时郝经才九岁,众人纷纷惊讶他的才智。郝经家贫,白天帮人扛米,夜晚苦读,竟也无师自通圣贤之理。
因为他才智出众,“以兴复斯文,道济天下为己任”,被顺天府(今河北保定)守帅张柔、贾辅邀为座上宾,在元帅府教育他们的子女。张、贾两家藏书众多,因此郝经有幸遍读群书。不过令他的命运真正发生转折的是那篇《河东罪言》。前往燕都朝拜的道士路过保定,向郝经哭诉了家乡百姓的悲惨遭遇。
郝经素来心地仁善,听着道士的苦诉,不禁泪水成行,拭而不止。于是奋笔疾书《河东罪言》,冒着不测的风险,向蒙古统治阶层直言上书,直指蒙古贵族的行政弊断,言辞激烈直把个贵族批的一无是处。忽必烈看到这封民书后,深知“民失,江山倒!”的含义,惜才的他没有责罪郝经,而是把他召到王府,向他询问经国安民之道。
郝经说向来治理天下,“以德不以力”。他看到蒙古内部诸侯互相倾轧争夺,而外面百姓民生艰难凋敝。他直言相告忽必烈:“王不如修德布惠,敦族简贤,绥怀远人。”修德于民,这样会上应天心,下树民望,顺天时而动,大势已去的宋国已不为足道。当时,忽必烈非常惊讶地看着郝经,一介书生文文弱弱,心中却犹如鸿图大展而飞。
2. 再次上演“苏武”大戏
忽必烈即位后,派郝经出使南宋议和。不料被南宋奸相贾似道秘密囚禁于真州(今江苏仪征),从此身陷囹圄长达十六年。囚禁期间,郝经曾多次直言上书南宋君臣,因贾似道的阻挠,所言之书均付之东流。在每件大事的背后,都有他严峻的考验,对生死的考验,对忠君气节不变的考验。为了策反郝经臣服,贾似道谎称元廷兵乱,几次派人诱降,都遭到郝经的痛斥。贾又派人假扮强盗夜闯囚所威胁他的生命、断绝他的生活供应,也未能动摇郝经的意志。
郝经毕竟大儒出身,善于处变。在羁押之地,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给从行者讲课授业,所以很多人在艰难的环境下,反而定下心志跟随郝经学习古贤经典。夜深人静时,郝经常常仰天观星,思念着元国大都。他曾写下一首诗:“心苦天为碎,辞穷海欲干。起来看北斗,何日见长安。”以长安比拟北京大都,以不屈的气节自我鼓励。
遥想当年汉武帝时期,苏武出使匈奴,被囚于北海,被人辱骂屈打,苏武始终手持汉朝符节,不改心志,心向大汉。直到汉昭帝继位,派人与匈奴和亲,索还汉使苏武归国时,匈奴贵族自知理亏,谎称苏武早已病故。得知密报的汉使托词说,大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到一只大雁,雁腿上系着苏武亲笔所写的帛书,讲明他还在世。匈奴人一听,霎时恐慌,忙派人找到苏武,把他送还汉朝。
文史的力量是巨大的,竟然在千年之后,又再次上演一出“苏武”大戏,《元史》中说,郝经被囚禁多年以后,有人射到一只大雁,雁腿上系着帛书:“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此人一看到“国信大使郝经书”这几个字,连忙报给官府,元都至此获悉郝经还在世。
忽必烈命丞相伯颜率兵讨伐南宋时,命礼部尚书责问南宋国信大使无故被囚一事。南宋理屈词穷,加上元军大兵压境,于是派总管以礼相待郝经一行,送他们返还元都。
人决绝的意志,成就着历史的传奇,在浑浑噩噩的世俗写满他的忠贞和不屈。这伟岸的精神也像是一道厚重的时光之门,它能让后世没有时空的阻隔而自由穿越,领略当时的艰险。面对倾斜的那片天,人的精神真的能够竖起坚固的支撑。这道精神信念的大门,在今天也同样会支撑着人的精神世界,使他不走向泯灭和败落。#
责任编辑:林妍
from 气功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